《教育心理學(第2版)》的主要特點是:①注重構建較為科學、完整的知識結構。在建立本書的知識體係時,編者廣泛地閱讀瞭國內外現有的教育心理學教材及相關資料,並根據教育心理學的性質和特點,深入地思考瞭教育心理學的知識結構應該由哪些內容構成、教育心理學的主體內容是什麼、教育心理學的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的關係、通過教育心理學的學習應該讓學生掌握哪些知識等問題。②在內容安排上,強調知識間的邏輯關係。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每章中各節內容的安排以及各節中具體問題的論述上。務求做到各項內容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聯係,以使整體內容形成相互關聯的統一體。③在內容論述上,做到精要、準確。編寫中,對現有的教育心理學知識進行瞭遴選,以*佳的錶述方式來論述有關理論。在論證有關問題時,沒有因一味地追求與他人的不同而捨棄*好的錶述。每個問題的論述都有*適宜的錶達方式,如果某個問題的*佳錶達方式前人已經提齣,我們就加以采用;如果還沒有提齣,我們就予以彌補。④加強概念和理論錶述的嚴謹性和規範性。長期以來,教育心理學概念和理論的論述存在靈活性較大的現象,學習者學習之後,對教育心理學理論的科學性産生懷疑。為瞭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本書在知識的嚴謹性和規範性方麵作瞭一些努力。⑤注意瞭繼承與創新的問題。在內容的選擇上,既保留瞭傳統的經典內容,又結閤當代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介紹瞭*新的研究成果,以使學生能夠學到前沿的理論和知識。
《教育心理學(第2版)》除瞭主要內容外,還有“延伸閱讀”“復習要點”“拓展思考”等版塊。“延伸閱讀”是知識的擴充。在論述某個問題時,如果需要學生瞭解更多知識,一般增加一個“延伸閱讀”,目的在於拓寬學生的視野。“復習要點”是對每章內容的概括,通過閱讀本部分內容,學生可以瞭解每章的主要內容,也可以作為期末復習和考試的依據。“拓展思考”主要是讓學生對有關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以便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相關問題。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 1
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1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2
第二節 教育心理學的性質和作用 3
一、教育心理學的性質 3
二、教育心理學的作用 4
第三節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曆史 6
一、教育心理學的萌芽階段 6
二、教育心理學的獨立階段 7
三、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階段 8
四、教育心理學的成熟階段 9
五、教育心理學的完善階段 10
第四節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原則和方法 11
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原則 11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2
復習要點 16
拓展思考 18
第二章 心理發展與教育 19
第一節 心理發展概述 19
一、心理發展的概念 19
二、心理發展的動力 20
三、教育與心理發展的一般關係 20
第二節 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21
一、心理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 21
二、心理發展的方嚮性與順序性 22
三、心理發展的不均衡性 22
四、心理發展的相似性與差異性 24
五、心理發展的相互製約性 24
六、心理發展逐漸分化和統一的
特性 25
第三節 影響心理發展的主要因素 25
一、遺傳對心理發展的影響 25
二、環境對心理發展的影響 26
第四節 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 32
一、皮亞傑的心理發展觀 32
二、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 34
三、埃裏剋森的社會化發展理論 37
復習要點 39
拓展思考 42
第三章 學習的基本問題 43
第一節 學習的概念和作用 43
一、學習的概念 43
二、學習的作用 44
第二節 學習的特點和分類 46
一、學習的特點 46
二、學習的分類 48
第三節 影響學習的因素 52
一、智力因素與學習 53
二、非智力因素與學習 54
復習要點 56
拓展思考 58
第四章 學習理論 59
第一節 我國古代的學習心理思想 59
一、學習的本質 59
二、學習的規律 59
三、學習的心理條件 61
四、學習的過程 61
第二節 學習的聯結理論 62
一、桑代剋的“試誤-聯結”學習
理論 62
二、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學習
理論 64
三、華生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67
四、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學習
理論 69
五、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73
第三節 學習的認知理論 77
一、格式塔的完形學習理論 77
二、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 80
三、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 83
四、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 86
五、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90
第四節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93
一、人本主義關於學習實質的看法 94
二、人本主義的典型教學模式 96
三、對人本主義學習與教學理論的
評價 98
復習要點 98
拓展思考 103
第五章 學習興趣 104
第一節 學習興趣概述 104
一、學習興趣的概念 104
二、學習興趣與學習活動 104
三、學習興趣的發展 105
四、學習興趣的形成 106
第二節 學習興趣的分類 106
第三節 學習興趣的品質 107
一、學習興趣的傾嚮性 107
二、學習興趣的廣泛性 107
三、學習興趣的持久性 108
四、學習興趣的效能 108
第四節 學習興趣的影響因素與培養 108
一、影響學習興趣的因素 108
二、學習興趣的培養 109
復習要點 111
拓展思考 112
第六章 學習動機 113
第一節 學習動機概述 113
一、學習動機的含義 113
二、學習動機的分類 114
三、學習動機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115
第二節 學習動機理論 116
一、本能理論 116
二、強化理論 117
三、需要層次理論 118
四、認知失調理論 120
五、自我效能理論 120
六、成就動機理論 123
七、歸因理論 124
八、動機理論的總結 126
第三節 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培養 127
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127
二、利用強化原理 128
三、瞭解和滿足學生的需要 130
四、引導學生正確歸因 131
五、提高自我效能感,激發學生的
成就動機 132
復習要點 134
拓展思考 135
第七章 學習遷移 136
第一節 學習遷移概述 136
一、學習遷移的概念 136
二、學習遷移的種類 136
三、學習遷移的測量 139
四、研究學習遷移的意義 140
第二節 學習遷移理論 141
一、早期的學習遷移理論 141
二、當代的學習遷移理論 148
三、當代學習遷移研究的進展
與特點 158
第三節 影響學習遷移的因素 160
一、學習材料的特點 160
二、已有經驗的概括水平 160
三、認知技能和策略 160
四、定勢的作用 160
五、認知結構特點 161
第四節 促進學習遷移的教學策略 161
一、發現教學內容的可遷移性和教學
方法的促遷移性 161
二、教材的組織和呈現係統化、
網絡化、一體化 161
三、加強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 162
四、使用過度學習和思維訓練實現
學習結果的保持和運用 162
復習要點 162
拓展思考 165
第八章 學習策略 166
第一節 學習策略概述 166
一、學習策略的概念和特點 166
二、學習策略的類型 169
第二節 主要的學習策略 169
一、認知策略 170
二、元認知策略 178
三、資源管理策略 181
第三節 學習策略教學 183
一、學習策略訓練的原則 184
二、學習策略的教學要求 185
三、學習策略的教學階段 187
復習要點 188
拓展思考 190
第九章 知識的學習 191
第一節 知識概述 191
一、知識與知識觀 191
二、知識的分類 192
三、知識學習的標準 195
四、知識學習的影響因素 196
第二節 概念概述 197
一、概念的定義 197
二、概念的種類 198
三、概念的結構 199
四、概念的功能 199
五、概念的獲得 200
六、概念的學習 201
第三節 原理的學習 205
一、原理概述 205
二、原理學習的意義 205
三、影響原理學習的因素 206
四、原理的教學 206
復習要點 207
拓展思考 209
第十章 技能的學習 210
第一節 技能概述 210
一、技能及其特點 210
二、技能與知識的關係 211
三、技能與習慣的關係 212
四、技能與能力的關係 213
五、技能的類型 214
六、技能的作用 219
第二節 動作技能的形成 219
一、動作技能的形成理論 219
二、動作技能的形成過程和形成
標誌 221
三、動作技能的保持 224
四、動作技能的培養 226
第三節 心智技能的形成 232
一、心智技能的形成理論 232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特點 235
三、心智技能的培養 235
復習要點 237
拓展思考 239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深刻理解瞭“教學相長”的真正含義。作為一名在教育一綫摸爬滾打多年的教師,我曾經認為自己已經掌握瞭教學的“訣竅”,對各種教學理論和方法都瞭然於胸。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自己知識體係中的“斷層”和“不足”。書中關於“學習理論的演進”以及各種理論之間的聯係和區彆的論述,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過去的一些教學實踐。例如,我過去可能更多地依賴於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注重奬勵和懲罰的機製。但這本書讓我瞭解到,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等理論,更能解釋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和主動性。我開始嘗試在課堂上更多地運用啓發式教學、閤作學習等方法,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交流。結果,我驚喜地發現,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得到瞭顯著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度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更重要的是,我也從與學生的互動中,獲得瞭新的教學靈感和啓發。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過程,教師永遠都不能停止學習的腳步。它讓我重新找迴瞭教學的熱情,也讓我看到瞭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的無限潛力。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我的救星!作為一名新手教師,我對教育過程中的心理學原理瞭解得太少瞭,總是感覺自己像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不知道學生為什麼會那樣錶現,也不知道該如何有效地引導他們。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前進的道路。從第一章開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作者用非常生動形象的語言,解釋瞭學習的認知過程,比如信息是如何被編碼、儲存和提取的。我之前總覺得學習就是死記硬背,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需要學生積極參與,而教師的角色則是提供支持和引導。尤其是關於“學習策略”的部分,我學到瞭很多實用的方法,比如如何幫助學生提高注意力、如何運用聯想記憶、如何進行有效的復述等等。這些知識點不僅僅是理論,更是可以直接應用到課堂上的工具。我嘗試著在我的班級裏運用一些新的教學技巧,比如在講解新知識點時,會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帶著問題去學習。結果齣乎意料的好,學生們的參與度明顯提高瞭,課堂氣氛也更加活躍。這本書就像一個寶藏,我每讀一頁,都能發現新的驚喜,也讓我對自己的教學能力有瞭前所未有的信心。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書裏的知識應用到更多的教學實踐中,去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評分這本《教育心理學》(第2版)簡直是教師進修的“必讀書目”!我是一名工作多年的老教師,一直覺得自己對教學實踐已經很熟悉瞭,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自己過去的知識體係存在不少盲點。書中關於“學習遷移”的章節,讓我對如何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夠靈活運用到新的情境中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過去可能更多地關注知識點的傳授,而忽略瞭學生能否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解決實際問題。這本書提供瞭一係列有效的策略,比如類比學習、概念圖構建等,我嘗試著將這些方法融入我的課程設計中,效果確實不錯。學生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夠更主動地調用他們學過的知識,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另外,書中關於“課堂管理”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雖然我自認為管理能力還可以,但書中對課堂紀律形成背後的心理機製的分析,以及如何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有效的溝通方式來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給瞭我很多新的啓發。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一些管理方式的有效性,並嘗試運用書中更具建設性的方法,例如,與其一味地批評學生的錯誤行為,不如關注他們的積極錶現,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常青樹”,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總能從新的理論和視角中獲得成長,這對於一名希望不斷進步的教師來說,是多麼寶貴的機會。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簡直是“乾貨滿滿”!作為一名備考教師資格證的學生,我之前閱讀瞭一些零散的教育心理學資料,但總覺得不夠係統,也不夠深入。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打通瞭我的任督二脈。它係統地梳理瞭教育心理學的核心概念、重要理論和前沿研究,而且講解得非常清晰易懂。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學習障礙”的分析,它不僅列舉瞭常見的學習障礙類型,還詳細介紹瞭識彆、評估和乾預的方法。這讓我對那些在學習上遇到睏難的學生有瞭更多的理解和同情,也知道如何纔能更有效地幫助他們。例如,書中關於“閱讀障礙”的講解,讓我瞭解到一些學生在識字和閱讀方麵遇到的睏難,並非他們不努力,而是存在特定的認知機製問題。這讓我意識到,教師的耐心和專業的指導對於這些學生至關重要。我開始學習書中提供的具體教學策略,比如如何通過多感官教學來輔助這些學生,如何創造一個無壓力的學習環境。這本書讓我更加堅定瞭我成為一名教師的決心,因為我知道,我將有機會用我學到的知識,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學生,去點亮他們的學習之路。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教育並非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門關於“人”的藝術。書中關於“學生情感發展”的章節,讓我意識到,學生的情緒狀態對他們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我之前可能更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忽略瞭他們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教師的角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情感的引導者和支持者。例如,書中關於“焦慮”的探討,讓我認識到,適度的焦慮可以成為學習的動力,但過度的焦慮則會阻礙學習。我開始學習如何在課堂上營造一個積極、支持性的氛圍,減少學生不必要的擔憂,鼓勵他們大膽錶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還嘗試在課後與學生進行更多的溝通,瞭解他們的睏惑和煩惱,並給予適當的安慰和指導。這種轉變讓我看到瞭學生們身上更多的可能性,也讓我看到瞭自己作為一名教師所能發揮的更大的價值。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它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充滿愛心、懂得學生的教育者的“指南”。我被書中蘊含的教育智慧深深打動,並決心將這些智慧運用到我的日常教學中,去影響更多的學生。
評分這本書讓我真正明白瞭“因材施教”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我之前可能對這句話隻是有所耳聞,但並沒有真正理解它的深刻含義。書中關於“學生認知風格”和“學習策略”的詳細分析,讓我意識到,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學習個體,他們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信息處理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過去,我可能習慣於用一種“統一的模式”去教學,而這本書則教我如何去識彆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並據此調整我的教學方法。例如,我瞭解到有些學生是視覺型學習者,對圖像和圖錶更敏感;有些學生則是聽覺型學習者,通過聽講解能更好地理解。我開始嘗試在我的課程中融入更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比如使用大量的圖片、視頻來輔助講解,同時也會提供詳細的文字材料和音頻講解。我還學習如何指導學生選擇適閤自己的學習策略,比如如何利用思維導圖來梳理知識,如何通過費曼技巧來檢驗自己的理解程度。這種有針對性的教學,讓學生們感到被理解和支持,他們的學習效率也得到瞭顯著提高。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教育的精細化和個性化發展趨勢,也讓我意識到,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需要具備更深厚的專業功底和更敏銳的洞察力。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對“教育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思考。我一直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這本書從多個角度,係統地闡述瞭如何通過教育心理學原理來實現這一目標。書中關於“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質疑、去分析、去評估信息。我學習到瞭如何設計一些能夠激發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問題,如何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如何引導他們去辨彆信息的真僞。我嘗試在我的課程中引入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話題,鼓勵學生進行辯論和討論。我發現,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們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他們不再盲目接受信息,而是能夠獨立地進行判斷和分析。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教育的“力量”,它不僅僅是塑造學生的知識結構,更是塑造他們的思維方式和人格特質。我被書中對教育理想的追求所感動,也更加堅定瞭自己投身於教育事業的決心,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培養更多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下一代做齣貢獻。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就像一個“心理學的百科全書”,但是它又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而是與教育實踐緊密結閤。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教師心理”的探討。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要瞭解學生,也要瞭解自己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在這種職業壓力下保持積極的心態。書中關於“教師倦怠”的成因和應對策略,讓我深有感觸。我之前可能也經曆過類似的情況,但總以為是自己能力不足。這本書讓我明白,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而且有很多科學的方法可以去緩解和剋服。我學習到瞭如何進行有效的壓力管理,如何建立健康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如何尋求同事和朋友的支持。我還意識到,作為一名教師,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學生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一本好的教育心理學教材,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為教師提供瞭一種“自我關懷”的指南。這本書讓我感到自己不再孤單,我能夠從書中獲得支持和力量,也更加有信心去麵對未來的教學挑戰。它讓我看到瞭,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僅是專業技能的卓越,更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和健康的心理。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學習”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以前,我可能更多地將學習看作是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坐在教室裏聽講、做練習。但這本書深入剖析瞭學習的內在機製,從認知、情感、社會等多個維度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講解,它強調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這對我這個一直以來以“傳授者”自居的老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觀念衝擊。我開始反思,我是否給瞭學生足夠的機會去自主探索、去解決問題?是否鼓勵瞭他們去質疑、去挑戰?書中提供的“探究式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教學模式,為我提供瞭具體的實踐方嚮。我嘗試著在我的物理課上,設計一些需要學生動手操作、閤作探究的實驗項目,而不是僅僅講解公式和定律。結果,學生們對學習的興趣明顯提高,他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去思考,去發現,去創造。這種學習狀態的轉變,讓我看到瞭教育的真正力量。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教學中的不足,也指明瞭未來改進的方嚮。我感到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知識,更是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更優秀的教育者,一個能夠激發學生潛能、培養他們終身學習能力的人。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教育心理學”這個科目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它過於理論化,離實際教學太遠。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在介紹各種心理學理論時,總是能巧妙地結閤大量的教育情境和案例,讓我瞬間明白瞭這些理論是如何在現實中發揮作用的。例如,在講解“動機理論”時,書中不僅區分瞭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還深入分析瞭如何通過創設情境、提供積極反饋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對我這個曾經頭疼於如何讓學生“愛上學習”的老師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還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個體差異”的討論,它讓我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不同的學習風格、認知能力和情感需求。過去我可能傾嚮於用一種統一的方式對待所有學生,而這本書則教會我如何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差異化教學,提供個性化的支持。比如,對於那些學習吃力的學生,我學會瞭如何更有耐心,如何提供更多的具體指導和示範;對於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我也知道如何給他們提供更具挑戰性的任務,讓他們保持學習的動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啓迪,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並開始思考如何成為一個更懂學生、更尊重學生的教育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