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与危险:对污染和禁忌观念的分析(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

洁净与危险:对污染和禁忌观念的分析(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玛丽·道格拉斯 著,黄剑波 柳博赟 卢忱 译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文化人类学
  • 污染与禁忌
  • 象征人类学
  • 玛丽·道格拉斯
  • 洁净与危险
  • 宗教人类学
  • 社会人类学
  • 文化理论
  • 禁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56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858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的代表作品。作者从《*经》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洁净”与“肮脏”的理解入手,利用象征分析手法剖析人类的思维特点,并关注象征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对应。

在各社会文化系统中,洁净与污秽是属于更大的分类系统中的一部分。污秽是社会规范和秩序的违背,它意味着危险,意味着跨越不该跨越的界限所造成的恐惧。而脏(危险)的清除,即禁忌的产生、仪式的举行、犯罪的惩罚,是重新确立原有秩序、维系社会规范的手段。


作者简介

玛丽·道格拉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象征人类学的代表人物,对宗教比较研究尤其有贡献,是涂尔干的追随者与结构主义分析的提倡者。

译者简介:黄剑波,人类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



《洁净与危险:对污染和禁忌观念的分析》 引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二元对立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无时无刻不受到“洁净”与“危险”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却又紧密相连的观念所塑造。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深刻地渗透在我们的文化、信仰、社会结构乃至思维方式之中。当我们审视世界时,我们本能地将其划分为可接受的与不可接受的,安全的与危险的,纯洁的与肮脏的。这种二元划分并非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思辨,而是根植于人类生存本能,是我们在复杂多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分类、理解和应对的根本机制。 “洁净”常常与秩序、安全、健康、神圣、纯粹等积极的属性联系在一起。它代表着一种理想状态,一种我们努力追求和维护的和谐。无论是个人卫生的讲究,家居环境的整洁,还是社会规范的遵守,都体现了人们对洁净的渴求。在宗教信仰中,洁净更是与神灵的亲近、罪恶的洗涤紧密相关,成为通往精神救赎的必经之路。 然而,与洁净相对立的是“危险”。危险暗示着失序、威胁、疾病、死亡、不洁甚至是邪恶。它源于未知、异质、不可控的因素,迫使我们保持警惕,采取防御措施。自然界的毒蛇猛兽、疾病的侵袭、社会秩序的动荡,都构成了危险的来源。在许多文化中,危险的形象往往与禁忌联系在一起,某些行为、物品、甚至是思想,因为被认为会招致危险而受到严格的禁止。 跨越时空的普适性与文化独特性 《洁净与危险:对污染和禁忌观念的分析》正是着力于揭示这种贯穿人类历史和地理的普适性。作者通过深入的田野考察和对大量文化案例的细致梳理,发现尽管不同文化对于何为“洁净”与“危险”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和标准,但“洁净”与“危险”的二元对立逻辑本身,以及围绕它们的禁忌体系,却在人类社会中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例如,食物的禁忌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却又因文化背景而异。一些文化禁止食用猪肉,另一些则严禁食用牛肉,还有些对血液、某些动物内脏避之不及。这些禁忌的根源,往往与该民族对动物的认知、宗教信仰、甚至是生存环境中的实际考虑有关。然而,这些看似零散的禁忌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共同的逻辑:将某些事物划为“不洁”或“危险”,从而加以排除和隔离,以维护社群的秩序和认同。 同样,关于身体的洁净仪式也千差万别。从宗教的沐浴、洗礼,到日常的洗手、更衣,洁净仪式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清除身体上的“污垢”,无论是物理的污垢,还是象征性的污垢,从而使个体回归到一种安全、可接受的状态。 禁忌的本质:分类、秩序与社会控制 本书的核心洞见之一,在于揭示禁忌并非仅仅是对特定危险源的简单规避,而是人类社会建构秩序、维护自身认同的重要手段。禁忌通过划定界限,将世界和经验进行分类,从而使之变得可理解和可管理。 分类与界限的划定: 禁忌的运作方式,便是通过将某些事物、行为、甚至思想,从“正常”的、可接受的范畴中剥离出来,将其置于“禁忌”的区域。这就像是在地图上划定“危险区域”,提醒人们避而远之。例如,在许多文化中,死亡和尸体被视为“不洁”和“危险”的象征,因此产生了复杂的丧葬仪式和对接触尸体者的隔离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是为了防止疾病传播,更是为了维护生者与死者、生者社群之间的清晰界限,以避免现实世界的混乱渗透到社会秩序之中。 秩序的维护与构建: 禁忌的设定,往往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它们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减少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冲突。当我们理解了禁忌,我们也就理解了该文化群体对“正确”与“错误”、“安全”与“危险”的定义。例如,性别之间的禁忌,例如乱伦禁忌,是几乎所有社会都普遍存在的,它对于维护家庭结构、社会稳定和人口繁衍至关重要。 身份认同的强化: 禁忌也扮演着塑造和强化群体身份认同的重要角色。一个群体通过共同遵守某些禁忌,能够形成一种“我们”与“他们”的区分。那些遵守禁忌的,被视为群体内部的成员,而那些违背禁忌的,则可能被视为外来者、叛逆者,甚至是威胁。这种共同遵守禁忌的体验,能够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权力的运作与象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禁忌的设定和执行,往往与社会权力结构紧密相连。那些拥有更大权力的人,通常在定义和维护禁忌方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禁忌可以被用作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工具,通过灌输对“危险”的恐惧,来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禁忌也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是规章制度,更是群体集体记忆和价值观的载体。 从“污染”到“禁忌”: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 本书对“污染”(pollution)概念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洁净”与“危险”之间的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污染”并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肮脏,它更是一种象征性的概念,代表着“越界”和“失序”。当事物、行为或状态“污染”了既定的秩序,它就变成了“危险”的。 象征性污染: 许多被视为“不洁”的事物,其危险性并非源于实际的生物学危害,而是源于其在象征意义上触犯了社会既定的分类体系。例如,在某些文化中,月经、分娩等生理现象被视为“不洁”,与它们相关的女性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被隔离。这并非因为这些生理过程本身具有传染性,而是因为它们打破了日常的“洁净”状态,被赋予了一种象征性的“污秽”属性。 危险的源泉: 那些被视为“危险”的事物,往往是被赋予了“污染”属性的。它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们威胁到我们赖以生存的洁净秩序。例如,疾病的传播之所以令人恐惧,部分原因在于它被视为一种“污染”,它会破坏身体的完整性和健康。 净化与规避: 为了应对“污染”和“危险”,人类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净化仪式和规避行为。这些仪式和行为,在物质层面可能无效,但在象征层面,它们能够帮助个体和群体重新确立秩序,缓解焦虑,巩固社会结构。洗礼、忏悔、驱邪等,都是这类仪式的典型代表。 结论:理解人类社会的深层结构 《洁净与危险:对污染和禁忌观念的分析》并非仅仅是探讨一些具体的文化习俗,它更是通过对这些习俗的细致解读,揭示了人类心智的普遍运作模式,以及社会建构的深层逻辑。理解“洁净”与“危险”的二元对立,以及围绕它们的禁忌体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洞察: 人类如何理解和分类世界。 社会秩序是如何得以建立和维持的。 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 权力如何在社会中运作。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框架,使我们能够超越表面的文化差异,看到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共同之处。它挑战了我们对“洁净”与“危险”的直观理解,引导我们去探究这些观念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动因。通过对污染和禁忌观念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同时也能看到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面对外部世界和内部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共性智慧。这本书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复杂性和深度,提供了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序言的笔触相当老练,它没有急于抛出核心论点,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勾勒出人类社会中“洁净”与“禁忌”现象的普遍性与复杂性,将看似不相关的日常行为提升到文化人类学的宏大视角下进行审视。作者在开篇就引用了大量的跨文化案例,从最原始的部落仪式到现代都市的卫生规范,试图建立一种普适性的分析框架。这种构建理论的严谨性,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学研究的魅力——它要求我们跳出自身的文化滤镜,以一种近乎“陌生化”的眼光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则。虽然阅读过程中偶尔需要查阅一些背景知识,但正是这种智力上的挑战,使得每一次理解上的突破都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让人觉得物有所值。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颇具深意,那种略带复古的排版,配合上略显晦涩的标题,初看之下便让人感到一种严肃的学术气息。我记得当时是在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里翻到它的,但一旦被标题吸引,便再也无法移开目光。它不像那些畅销书那样有着光鲜亮丽的封面和引人注目的宣传语,反而散发出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在无声地邀请你进入一个需要耐心和思考的知识殿堂。拿在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从装帧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套“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的重视程度,他们显然不是在做快餐式的出版,而是致力于为国内的学术爱好者提供高质量的译本。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调,让人不禁期待译者和原作者能在这本书中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绝非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论述。作者的叙述时而如同经验丰富的田野调查者,娓娓道来那些生动、甚至有些怪诞的习俗故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异文化的脉搏;时而又转为精准犀利的理论剖析,将那些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心理机制抽丝剥茧地展现出来。这种叙事节奏的切换非常自然流畅,使得即便是探讨高度抽象的社会建构问题,也始终保持着阅读的趣味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的平衡感,既没有陷入文化相对主义的泥潭,也没有过度强调西方中心论的优越性,而是力求在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搭建理解的桥梁,展现出一种难得的学术谦逊和深度。

评分

读完一部分后,我常常需要暂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很长时间。这本书提供给读者的,与其说是一套现成的答案,不如说是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它迫使我反思我们社会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洁净”标准究竟是如何被构建、被维护,又是如何通过“禁忌”的形式来实现社会秩序的。例如,书中对食物禁忌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营养学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禁忌在区分“我者”与“他者”、巩固群体认同中的隐秘作用。这种深挖文化表象之下的社会权力运作的洞察力,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处理污秽和界限的方式,其实是我们文化身份最深层的宣言。

评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滋味的著作。它成功地将人类学中那些艰深的理论概念,通过具体的、充满张力的文化实例进行了完美包装。阅读体验是充满智力刺激的,它没有提供简单的舒适区,而是不断地挑战读者的固有认知,特别是关于什么是“自然”和什么是“文化建构”的二元对立。对于任何对社会结构、文化心理乃至人类行为模式的底层逻辑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珍贵的资源。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让我对人类社会复杂的秩序维护机制产生了更为深刻和批判性的认识。

评分

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

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污染和禁忌。

评分

本书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的代表作品。作者从《*经》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洁净”与“肮脏”的理解入手,利用象征分析手法剖析人类的思维特点,并关注象征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对应。

评分

可以的 不错的 哈哈哈 呀呀哎呀 啊啊啊啊啊

评分

京东购书确实给力,物流进度透明,配送准时。快递员服务态度好。

评分

很不错,一位高产的学者。好书。京东很快很给力。

评分

好书,值得看一下的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