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算法实践(基于Theano和TensorFlow)

深度学习算法实践(基于Theano和TensorFlow)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闫涛 周琦 著
图书标签:
  • 深度学习
  • 机器学习
  • Theano
  • TensorFlow
  • 算法
  • 实践
  • 神经网络
  • Python
  • 人工智能
  • 模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79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57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4
字数:9344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 本书可以作为各类深度学习培训班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全国高等工科院校“深度学习”课程的教材,还可以作为广大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1.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杰倾情作序,业内专家黄文涛、陈晓禾联袂力荐。
2.以深度学习算法入门为主要内容,以NumPy、SciPy等科学计算库,深度学习主流算法,深度学习前沿研究,深度学习服务云平台构建四大主线进行介绍。
3.详细讲解了算法背后的数学原理,给出了基于TensorFlow和Theano的算法实现技术。
4.以MNIST手写数字识别为例,应用所介绍的技术,这是一本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学习自学参考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深度学习算法入门为主要内容,通过系统介绍Python、NumPy、SciPy等科学计算库,深度学习主流算法,深度学习前沿研究,深度学习服务云平台构建四大主线,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了深度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进展。本书介绍了Python、NumPy、SciPy的使用技巧,面向谷歌推出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向读者展示了利用TensorFlow和Theano框架实现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多层感知器、卷积神经网络、递归神经网络、长短时记忆网络、去噪自动编码机、堆叠自动编码机、受限玻尔兹曼机、深度信念网络等,并将这些技术用于MNIST手写数字识别任务。本书不仅讲述了深度学习算法本身,而且重点讲述了如何将这些深度学习算法包装成Web服务。本书旨在帮助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快速掌握深度学习相关理论和实践,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作者简介

闫涛,网名“*老程序员”。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兼),科技部重点专项:帕金森症早期预防、“十三五”出生缺陷预防系统研究课题组成员,专注于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学诊断、医学图像分割、医学图像诊断性标注等应用方向的技术开发。CSDN博客重度使用者,博客地址http://blog.csdn.net/yt7589。北京动维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主持开发了移动医疗系统随诊医生。专注于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20年,精通主流开发技术,尤其擅长处理大容量、高并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开源软件倡导者,本书部分代码的GitHub网址为https://github.com/yt7589/dlp/tree/master/book。

精彩书评

当前关于深度学习的书籍有很多。一方面,有一部分书籍介绍流行算法和网络架构的实现,基于开源深度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结合常用数据集(如MNIST、ImageNet),实现图像识别等典型应用,读者可以很容易地做出一个演示系统,但是对于算法实现原理和调参思路却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很难将书中所说应用到实践中去。另一方面,有一部分书籍侧重于算法原理的讲解,对数学公式推导和定理证明非常重视,但是对具体算法实现介绍得很少,使读者对理论似懂非懂,对算法的具体实现感到无从下手。本书以普通本科生都能看懂的数学原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常用算法,同时基于常用的深度学习框架Theano和TensorFlow对这些算法的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读者不仅可以掌握算法的数学原理,还可以掌握基于Theano及TensorFlow的实现技术,从数学原理上掌握调参方法的思路和原理,为读者将书中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项目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一本很好的深度学习自学参考书。

—— 黄文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创新院人工智能研究室首席科学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客座教授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后


  当前深度学习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因此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深度学习方面的应用知识。深度学习在医学研究领域同样得到深入的应用,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迫切需要精通深度学习理论及应用的专业人士加入我们的团队,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在如何应用机器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存在要么对算法数学原理理解不深入,要么对程序实现技术缺乏经验的现象。这本书从基本数学原理出发,详细讲述了当前流行算法多层感知器(MLP)、卷积神经网络(CNN)、递归神经网络(R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受限玻尔兹曼机(RBM)、深度信念网络(DBN)背后的数学原理,同时详细讲解了基于Theano和TensorFlow的实现技术。闫涛不仅对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为了能够组成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完整应用系统,在书中最后一部分,应用服务器开发技术,以MNIST手写数字识别为例,向读者演示了一个完整的深度学习应用系统的实现技术,这一点在同类书籍中还是非常少见的。本书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对于广大的机器学习从业者来说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对于想要将深度学习算法应用到自己实际项目中去的读者,这本书更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实现技术,读者可以基于书中的内容,在短时间内搭建起属于自己的深度学习应用系统。

—— 陈晓禾
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百人计划专家
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电子室主任

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深度学习算法概述
第1章 深度学习算法简介 2
1.1 神经网络发展简史 2
1.1.1 神经网络第一次兴起 3
1.1.2 神经网络沉寂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 4
1.1.3 神经网络技术积累期(20世纪90年代―2006年) 5
1.1.4 深度学习算法崛起(2006年至今) 8
1.2 深度学习现状 10
1.2.1 传统神经网络困境 10
1.2.2 深度多层感知器 12
1.2.3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14
1.2.4 深度递归神经网络 15
1.3 深度学习研究前瞻 16
1.3.1 自动编码机 17
1.3.2 深度信念网络 18
1.3.3 生成式网络最新进展 19
1.4 深度学习框架比较 20
1.4.1 TensorFlow 20
1.4.2 Theano 21
1.4.3 Torch 22
1.4.4 DeepLearning4J 23
1.4.5 Caffe 23
1.4.6 MXNet 24
1.4.7 CNTK 27
1.4.8 深度学习框架造型指导原则 27
1.5 深度学习入门路径 28
1.5.1 运行MNIST 28
1.5.2 深度学习框架的选择 29
1.5.3 小型试验网络 33
1.5.4 训练生产网络 33
1.5.5 搭建生产环境 34
1.5.6 持续改进 35
第二部分 深度学习算法基础
第2章 搭建深度学习开发环境 38
2.1 安装Python开发环境 38
2.1.1 安装最新版本Python 38
2.1.2 Python虚拟环境配置 39
2.1.3 安装科学计算库 40
2.1.4 安装最新版本Theano 40
2.1.5 图形绘制 40
2.2 NumPy简易教程 43
2.2.1 Python基础 43
2.2.2 多维数组的使用 51
2.2.3 向量运算 58
2.2.4 矩阵运算 60
2.2.5 线性代数 62
2.3 TensorFlow简易教程 68
2.3.1 张量定义 69
2.3.2 变量和placeholder 69
2.3.3 神经元激活函数 71
2.3.4 线性代数运算 72
2.3.5 操作数据集 74
2.4 Theano简易教程 77
2.4.1 安装Theano 77
2.4.2 Theano入门 78
2.4.3 Theano矩阵相加 79
2.4.4 变量和共享变量 80
2.4.5 随机数的使用 84
2.4.6 Theano求导 84
2.5 线性回归 86
2.5.1 问题描述 86
2.5.2 线性模型 88
2.5.3 线性回归学习算法 89
2.5.4 解析法 90
2.5.5 Theano实现 93
第3章 逻辑回归 100
3.1 逻辑回归数学基础 100
3.1.1 逻辑回归算法的直观解释 100
3.1.2 逻辑回归算法数学推导 101
3.1.3 牛顿法解逻辑回归问题 103
3.1.4 通用学习模型 106
3.2 逻辑回归算法简单应用 113
3.3 MNIST手写数字识别库简介 124
3.4 逻辑回归MNIST手写数字识别 126
第4章 感知器模型和MLP 139
4.1 感知器模型 139
4.1.1 神经元模型 139
4.1.2 神经网络架构 143
4.2 数值计算形式 144
4.2.1 前向传播 144
4.2.2 误差反向传播 145
4.2.3 算法推导 147
4.3 向量化表示形式 152
4.4 应用要点 153
4.4.1 输入信号模型 154
4.4.2 权值初始化 155
4.4.3 早期停止 155
4.4.4 输入信号调整 156
4.5 TensorFlow实现MLP 156
第5章 卷积神经网络 174
5.1 卷积神经网络原理 174
5.1.1 卷积神经网络的直观理解 174
5.1.2 卷积神经网络构成 177
5.1.3 卷积神经网络设计 191
5.1.4 迁移学习和网络微调 193
5.2 卷积神经网络的TensorFlow实现 195
5.2.1 模型搭建 197
5.2.2 训练方法 203
5.2.3 运行方法 208
第6章 递归神经网络 212
6.1 递归神经网络原理 212
6.1.1 递归神经网络表示方法 213
6.1.2 数学原理 214
6.1.3 简单递归神经网络应用示例 219
6.2 图像标记 226
6.2.1 建立开发环境 226
6.2.2 图像标记数据集处理 227
6.2.3 单步前向传播 229
6.2.4 单步反向传播 231
6.2.5 完整前向传播 234
6.2.6 完整反向传播 236
6.2.7 单词嵌入前向传播 239
6.2.8 单词嵌入反向传播 241
6.2.9 输出层前向/反向传播 243
6.2.10 输出层代价函数计算 245
6.2.11 图像标注网络整体架构 248
6.2.12 代价函数计算 249
6.2.13 生成图像标记 255
6.2.14 网络训练过程 258
6.2.15 网络持久化 265
第7章 长短时记忆网络 269
7.1 长短时记忆网络原理 269
7.1.1 网络架构 269
7.1.2 数学公式 272
7.2 MNIST手写数字识别 274
第三部分 深度学习算法进阶
第8章 自动编码机 286
8.1 自动编码机概述 286
8.1.1 自动编码机原理 287
8.1.2 去噪自动编码机 287
8.1.3 稀疏自动编码机 288
8.2 去噪自动编码机TensorFlow实现 291
8.3 去噪自动编码机的Theano实现 298
第9章 堆叠自动编码机 307
9.1 堆叠去噪自动编码机 308
9.2 TensorFlow实现 322
9.3 Theano实现 341
第10章 受限玻尔兹曼机 344
10.1 受限玻尔兹曼机原理 344
10.1.1 网络架构 344
10.1.2 能量模型 346
10.1.3 CD-K算法 351
10.2 受限玻尔兹曼机TensorFlow实现 353
10.3 受限玻尔兹曼机Theano实现 362
第11章 深度信念网络 381
11.1 深度信念网络原理 381
11.2 深度信念网络TensorFlow实现 382
11.3 深度信念网络Theano实现 403
第四部分 机器学习基础
第12章 生成式学习 420
12.1 高斯判别分析 422
12.1.1 多变量高斯分布 422
12.1.2 高斯判决分析公式 423
12.2 朴素贝叶斯 436
12.2.1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436
12.2.2 拉普拉斯平滑 439
12.2.3 多项式事件模型 441
第13章 支撑向量机 444
13.1 支撑向量机概述 444
13.1.1 函数间隔和几何间隔 445
13.1.2 最优距离分类器 448
13.2 拉格朗日对偶 448
13.3 最优分类器算法 450
13.4 核方法 453
13.5 非线性可分问题 455
13.6 SMO算法 457
13.6.1 坐标上升算法 458
13.6.2 SMO算法详解 458
第五部分 深度学习平台API
第14章 Python Web编程 462
14.1 Python Web开发环境搭建 462
14.1.1 CherryPy框架 463
14.1.2 CherryPy安装 463
14.1.3 测试CherryPy安装是否成功 464
14.2 最简Web服务器 465
14.2.1 程序启动 465
14.2.2 显示HTML文件 466
14.2.3 静态内容处理 468
14.3 用户认证系统 471
14.4 AJAX请求详解 473
14.4.1 添加数据 474
14.4.2 修改数据 476
14.4.3 删除数据 478
14.4.4 REST服务实现 479
14.5 数据持久化技术 487
14.5.1 环境搭建 487
14.5.2 数据库添加操作 488
14.5.3 数据库修改操作 489
14.5.4 数据库删除操作 490
14.5.5 数据库查询操作 491
14.5.6 数据库事务操作 492
14.5.7 数据库连接池 494
14.6 任务队列 499
14.7 媒体文件上传 502
14.8 Redis操作 504
14.8.1 Redis安装配置 504
14.8.2 Redis使用例程 505
第15章 深度学习云平台 506
15.1 神经网络持久化 506
15.1.1 数据库表设计 506
15.1.2 整体目录结构 511
15.1.3 训练过程及模型文件保存 512
15.2 神经网络运行模式 528
15.3 AJAX请求调用神经网络 531
15.3.1 显示静态网页 531
15.3.2 上传图片文件 540
15.3.3 AJAX接口 543
15.4 请求合法性验证 545
15.4.1 用户注册和登录 546
15.4.2 客户端生成请求 553
15.4.3 服务器端验证请求 555
15.5 异步结果处理 557
15.5.1 网页异步提交 557
15.5.2 应用队列管理模块 559
15.5.3 任务队列 560
15.5.4 结果队列 561
15.5.5 异步请求处理流程 562
15.6 神经网络持续改进 563
15.6.1 应用遗传算法 563
15.6.2 重新训练 564
15.6.3 生成式对抗网络 565
后 记 567
参考文献 568

精彩书摘

前 言

2016年上半年,随着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深度学习技术迅速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热门技术。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创业投资领域,深度学习技术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面向深度学习技术的初创公司不断刷新融资数额的纪录。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流行,市场上对于深度学习人才的需求量激增。但是,由于深度学习技术涉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和机器学习相关知识,故学习曲线比较陡峭。目前国内外著名大学深度学习相关专业硕博士、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生,都被BAT等一线互联网公司抢光了,人才大战有愈演愈烈之势。普通公司和初创公司,在这场人才大战中处于劣势,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人才荒。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深入应用,企业对深度学习技术人才的渴求是正常的,但是当前市场上对深度学习技术人才的需求是非理性的。一方面,大家疯抢的深度学习人才都是著名院校的硕博士和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但是这部分人所受的训练和精通的领域是做算法研究,而企业的目的是实际应用,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匹配的,最后可能是企业下了血本却没有产生效益;另一方面,对于很多深度学习应用来说,对项目本身业务的理解,比对深度学习算法的理解要重要得多,而由于业务专家不懂深度学习技术,致使很多好的应用领域没有合适的人才来做。
  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解决上述问题,希望读者可以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迅速掌握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具备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应用深度学习技术的能力,同时还具备跟踪深度学习领域最新进展的能力,能够独立复现顶级期刊文章中介绍的新方法和新理论。
  本书内容及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为深度学习算法概述,包括第1章。
  第1章简单介绍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发展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并比较了深度学习开源框架,还介绍了开源框架的选择标准。
  第二部分为深度学习算法基础,主要讲述深度学习算法中比较成熟的算法,包括第2章到第7章。
  第2章介绍Python开发环境的搭建、NumPy的使用、Theano的安装和使用,并用本章介绍的知识实现一个简单的线性回归算法的程序。
  第3章讲述逻辑回归算法的数学推导过程,并且讲述了通用学习模型的相关知识,还利用逻辑回归算法对MNIST手写数字识别数据集进行训练和识别。
  第4章讲述多层感知器模型算法推导过程,以及数值计算与向量表示方式,并利用多层感知器模型对MNIST手写数字识别数据集进行训练和识别。
  第5章讲述卷积神经网络的数学原理,详细讲解卷积神经网络的层间稀疏连接、权值共享和最大池化等技术,并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MNIST手写数字识别数据集进行训练和识别。
  第6章讲述递归神经网络的数学原理,以字符RNN网络为例,向读者演示了简单的计算机写作系统。而且,以微软图像标注数据集为例,以测试驱动开发的形式,向读者介绍利用递归神经网络做图像标注的典型应用。
  第7章讲述长短时记忆网络的网络架构和数学原理,并以大型影评数据集为例,采用长短时记忆网络进行情感计算。
  第三部分为深度学习算法进阶,主要讲述深度学习算法中比较前沿的算法,包括第8章到第11章。
  第8章讲述自动编码机的数学原理,重点介绍实际中应用较多的去噪自动编码机和稀疏自动编码机,并以去噪自动编码机为例,对MNIST手写数字识别数据集进行特征提取。
  第9章讲述将去噪自动编码机进行分层训练,组合成堆叠去噪自动编码机,并将堆叠去噪自动编码机用于MNIST手写数字识别任务。
  第10章讲述受限玻尔兹曼机的数学原理,并将其用于MNIST手写数字识别任务。
  第11章讲述深度信念网络的数学原理,以及其与受限玻尔兹曼机的关系,并将其用于MNIST手写数字识别任务。
  第四部分为机器学习基础,主要讲述一些基础的机器学习算法,包括第12章和第13章。
  第12章讲述生成式学习的基础理论,并将高斯判别分析用于癌症判别,将朴素贝叶斯算法用于垃圾邮件过滤。
  第13章简单介绍支撑向量机算法的数学原理。
  第五部分为深度学习平台 API,这部分讲述将深度学习算法包装成深度学习服务云平台的技术,包括第14章和第15章。
  第14章介绍Python的Web开发环境及开发技术。
  第15章应用Web开发技术,将前面介绍的多层感知器模型包装成RESTful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网页上传图片文件,并得到识别后的结果。
  由于篇幅所限,书中很多例子只给出了部分代码,这些代码对于理解算法的实现原理是足够的,但是考虑到代码的完整性,我们将书中绝大部分例程都上传到了GitHub的开源项目https://github.com/yt7589/dlp.git,书中的代码放在book/chp**目录下,这些代码在Ubuntu 16.04+Python3.6+TensorFlow1.2 Windows + Anaconda + TensorFlow 1.2下均可正常运行。读者可以下载相关源码,通过运行这些源码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前言/序言

推荐序
《深度学习算法实践(基于Theano和TensorFlow)》针对深度学习初学者的需求,详细讲解了深度学习典型算法的数学原理,给出了基于TensorFlow和Theano的算法实现,并以手写数字识别、图像标注、文本生成等为例,演示了深度学习算法的典型应用。作者立足于引导读者从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层层剖析,逐步开发出实用的深度学习系统。通过阅读本书,在熟练掌握深度学习基本数学原理的基础上,读者不仅可以直接将书中内容用于项目实践,而且可以跟踪理解深度学习的最新进展。
  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深度学习又有了一些新进展,如注意力机制、生成式对抗网络、胶囊网络等,虽然本书还没有将其详细纳入,但是相信读者基于本书的知识架构,通过阅读相关论文及文献,理解并掌握这些算法并不困难。
  当前,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需要时刻跟踪业界的最新进展,才能保证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上业界发展步伐。作者拥有较深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成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领域的学习型和实践型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志杰
2018年3月9日


深度学习算法实践:从理论到落地的系统探索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深度学习以其强大的数据驱动学习能力,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深刻地改变着科技的面貌和我们的生活。然而,从理解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石,到将其转化为实际可运行、高性能的应用,并非易事。本书正是为了填补这一鸿沟而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学习路径,引导大家掌握深度学习的核心算法,并能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详实的代码示例和项目驱动,带领读者一步步构建、训练和优化各类深度学习模型。我们深知,理论的学习需要具象化的支撑,而实践的进步也离不开坚实的理论根基。因此,本书在讲解每一个算法时,都会先追溯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和逻辑推导,然后立即展示如何在流行的深度学习框架中实现它,并提供可运行的代码,让读者能够亲手操作,验证理论,感受算法的威力。 学习路径与内容概览 本书的学习路径设计得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深度学习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模型架构和前沿的研究方向。无论您是初次接触深度学习的学生,还是希望提升实践能力的在职工程师,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 第一部分:深度学习基础与核心组件 在开始探索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之前,我们需要为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 什么是深度学习? 深入剖析深度学习与传统机器学习的区别,阐述其核心思想——层级特征学习,以及为什么它能在许多任务上取得优越性能。我们将介绍深度学习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帮助读者建立宏观认识。 神经网络的基本构成:从最简单的感知机开始,逐步介绍激活函数(如Sigmoid, ReLU, Tanh),损失函数(如交叉熵,均方误差),以及优化器(如梯度下降,SGD, Adam)等神经网络的基本“乐高积木”。我们将详细讲解反向传播算法的原理,这是训练神经网络的核心机制,并辅以直观的图示和数学推导,帮助读者理解梯度如何流动,权重如何更新。 数据预处理与特征工程:任何机器学习模型的成功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数据。本章将介绍如何对图像、文本、数值等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清洗、归一化、编码和增强,以适应深度学习模型的输入需求。我们还将探讨特征工程的重要性,即使在深度学习模型能够自动提取特征的情况下,合理的预处理依然能显著提升模型性能。 第二部分:经典深度学习模型详解与实践 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深度学习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几类经典模型,并详细讲解其原理和应用。 卷积神经网络(CNN):CNN是图像处理领域的“明星”,在图像识别、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将详细讲解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有效地从图像中提取空间层级特征。本书将覆盖从LeNet到AlexNet、VGG、ResNet等经典CNN架构的演进,并提供每种架构的实际代码实现。读者将学习如何构建一个用于图像分类的模型,并理解深度残差网络(ResNet)如何解决深层网络的梯度消失问题。 循环神经网络(RNN):RNN是处理序列数据的强大工具,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时间序列预测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将深入剖析RNN的隐藏状态机制,以及它如何通过“记忆”过去的信息来处理序列。随后,我们将重点讲解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RU),它们是RNN的改进版本,能够更有效地处理长序列依赖问题。本书将提供基于LSTM/GRU的文本生成、情感分析等实际案例,让读者掌握序列建模的技巧。 生成对抗网络(GAN):GAN作为一种创新的生成模型,能够学习数据的分布并生成逼真的新样本,在图像生成、风格迁移、数据增强等方面展现出惊人的能力。我们将详细介绍GAN的基本框架,包括生成器和判别器的对抗训练过程,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博弈,最终达到一个纳什均衡。本书将涉及DCGAN、StyleGAN等经典GAN架构,并通过代码实践,让读者体验生成高清图像的乐趣。 第三部分:高级模型与前沿技术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更多强大且灵活的模型,以应对更复杂的问题。本部分将带领读者探索这些前沿技术。 Transformer模型与自注意力机制:Transformer模型凭借其自注意力机制,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并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我们将详细解析自注意力机制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如何打破RNN的时序限制,实现并行计算和更强的长距离依赖建模能力。本书将介绍BERT、GPT等基于Transformer的预训练模型,并讲解如何利用这些模型进行迁移学习,快速构建强大的NLP应用。 图神经网络(GNN):现实世界中存在大量的图结构数据,如社交网络、分子结构、知识图谱等。GNN应运而生,能够直接在图结构上进行学习。我们将介绍图卷积、图注意力等GNN的核心概念,以及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构建和训练GNN模型,例如用于节点分类、链接预测等任务。 模型优化与部署:再强大的模型也需要高效的训练和部署。本章将探讨模型压缩、量化、剪枝等技术,以减小模型体积,提高推理速度,使其能够部署到资源受限的设备上。我们还将介绍如何利用TensorFlow Serving、ONNX Runtime等工具,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到服务器或移动端,实现实际的应用。 第四部分:项目实践与案例分析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最终的目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项目,引导读者将前面学到的算法和技术融会贯通。 端到端的图像识别系统:从数据收集、模型选择、训练调优到部署上线,构建一个完整的图像分类系统,让读者全面体验深度学习项目的生命周期。 智能问答系统:利用Transformer模型构建一个能够理解用户提问并给出准确答案的智能问答系统,深入理解自然语言处理的挑战与机遇。 个性化推荐系统:结合用户行为数据和物品特征,设计并实现一个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的系统,探索深度学习在推荐算法中的应用。 图像风格迁移:利用GAN或风格迁移算法,实现将一张图片的艺术风格应用到另一张图片上,体验生成式模型的创造力。 学习方法与资源 本书在内容设计上,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每一章都配有清晰的代码示例,读者可以通过克隆代码库,直接运行、修改和实验。我们鼓励读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动手,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调试,加深对算法原理的理解。 本书内容基于业界广泛应用的深度学习框架(例如,虽然没有明确写出,但您可以通过书名推断,内容会涵盖如Theano和TensorFlow等框架的实现细节),通过这些框架的API,读者可以高效地构建和训练复杂的模型。对于初学者,我们提供了必要的框架入门指导,使其能够快速上手。 此外,本书还提供了一些额外的学习资源和建议,例如: 相关概念的深入阅读材料:对于读者感兴趣的更深层次的数学原理或算法细节,我们会提供推荐阅读的书籍或论文。 社区交流与讨论:鼓励读者加入相关的技术社区,与其他学习者和专家交流心得,解决遇到的问题。 实际数据集的获取途径:在项目实践部分,我们会提供一些常用公开数据集的获取方式,让读者能够方便地进行实验。 目标读者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专业的在校学生:为学生提供系统、深入的深度学习知识体系,为未来的研究或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转型或提升深度学习技能的软件工程师:帮助工程师快速掌握深度学习的核心技术,将其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提升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充满好奇的爱好者:为有志于了解和掌握深度学习技术,但缺乏系统学习路径的爱好者提供清晰的指导。 希望利用深度学习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产品经理或项目负责人:帮助读者理解深度学习的能力边界,更好地规划和实施AI项目。 结语 深度学习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书的编写,正是希望能够成为您在深度学习探索之旅中的一位得力助手。我们相信,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锤炼,您将能够掌握深度学习的核心算法,并能自信地将其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挑战。愿本书能点燃您对深度学习的热情,助您在人工智能的广阔天地中,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深度学习的理解是碎片化的,很多知识点都停留在“听过”的层面。这本书有效地填补了这些知识鸿沟。它的章节组织结构非常合理,从基础的神经网络结构搭建,到高级的递归网络和序列模型,层层递进,逻辑环环相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每一个关键技术点之后,都会附加一个小型的“挑战练习”或者“思考题”,这迫使读者必须动手动脑,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例如,在讲解注意力机制时,书中不仅展示了标准的Attention计算流程,还引导读者思考当数据维度发生变化时,注意力权重的计算需要做出哪些调整。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留存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你怎么做”的书,更是一本“启发你如何思考”的书。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使我能够自信地去探索和理解未来出现的任何新的深度学习架构和优化技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授人以渔,教会了我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去面对和解决复杂的算法难题。

评分

坦白说,我对技术书籍的审美品味是比较挑剔的。我更倾向于那些叙事流畅、逻辑严谨,并且能激发读者深入思考的书籍。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成熟、稳健,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感,也没有过度简化的浮躁气。在讲解复杂的反向传播机制时,作者没有回避那些必要的微积分知识,而是巧妙地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将链式法则的计算过程可视化,使得原本令人头疼的梯度计算变得清晰可循。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在介绍不同框架的特性时,展现出一种超然的视角——它不是盲目推崇某一个工具,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不同工具的优势和局限,引导读者根据实际需求做出最佳的技术选型。这种中立且深刻的分析,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具有前瞻性的深度学习方法论指南。读完某一章后,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何将书中的思想应用到我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中去,这种启发性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复杂的数学公式和代码片段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对深度学习这个领域就抱着极大的好奇心,但又苦于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代码示例陈旧,根本跑不起来。拿到这本实战导向的书籍后,我立刻翻阅了目录,发现它对从基础概念的梳理到复杂模型的构建,都有着清晰的脉络。尤其是看到其中提到了如何利用现有的框架去实现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时,我简直按捺不住想要立刻动手实践的心情。作者在讲解每一个算法时,似乎都在努力扮演一个耐心的一对一导师的角色,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深入地剖析了“为什么”和“怎么做”。比如在讨论卷积神经网络(CNN)的部分,不仅仅停留在介绍其结构,还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特征图(feature map)是如何一步步演化,以及不同池化操作背后的数学直觉。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调包侠的层面。我对这种注重底层逻辑和动手能力的教材抱有极高的期望,希望它能真正架起我通往精通深度学习的桥梁。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精心搭建的数字工坊。它不像某些教程那样,上来就扔给你一堆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而是采取了一种“小步快跑、即学即用”的教学策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代码示例上花费的心思,每一个代码块都经过了严格的测试和优化,并且附带了详细的注释,解释了每一行代码背后的计算意图。这对于我这种更偏向工程实现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尝试复现一个著名的图像分类模型时遇到了梯度消失的问题,翻阅了这本书中关于优化器选择和学习率调度的章节后,豁然开朗。书中对不同优化器(如SGD、AdamW等)的收敛特性和适用场景的对比分析,比我之前在网络上零散搜集到的资料要系统和深刻得多。此外,书中对数据预处理和模型部署的实践环节也做了详尽的介绍,这极大地弥补了纯理论书籍在工程落地上的短板。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整套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箱,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有一种“原来如此,我学会了”的踏实感。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深度学习的教材往往只集中于某一个领域,比如自然语言处理或者计算机视觉,但这本书似乎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框架。它不仅涵盖了监督学习的基石,还触及了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的入门概念,这对于希望建立全景图谱的学习者来说非常友好。在我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其关于模型正则化和防止过拟合的章节。作者并未简单地介绍L1/L2正则化和Dropout,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不同模型结构下对模型复杂度的约束效果,以及如何通过早停(Early Stopping)等策略进行动态管理。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和对实践效果的关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经验。此外,书中对于如何调试深度学习模型给出了许多实用的“经验之谈”,这些通常是教科书里找不到的“内行话”,对于提升模型性能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让你感觉自己正在快速地从一个新手向一个合格的算法工程师迈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