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研究中心成立于1993年,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正司局级事业单位,主要从事职业经理成长规律研究、职业经理标准拟订、职业经理资质评价与培训、职业经理人才交流、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人才一体化服务工作。上级主管单位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职业经理研究中心作为中央事业单位,积极为国家有关部委服务,先后完成了国务院国资委“企业经理人职业资格制度”、国家发改委“建立职业经理人测评与推荐制度”、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人员职业资格问题研究”和财政部、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职业经理人国家标准化研究”等课题,完成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职业经理人资质标准”国家标准研究拟定,承担了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建设,国家财政拨款3000多万元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综合评价系统” “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孵化基地”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 “人才素质测评新技术系统” “全国职业经理人社会化评价服务体系建设”等基建项目。
职业经理研究中心作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职业经理人考试测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负责职业经理人考试测评领域国家标准的制修订。职业经理研究中心作为职业经理领域的专业研究机构,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研发出国内职业经理资质评价标准和职业经理“五位一体”评价模式,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精神指引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指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自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了职业经理资质培训与评价工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资质评价体系,已培训职业经理人才10万多人,评价高级职业经理人近4万人。
近年来,中心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开展中高级人才一体化综合服务。承担了中国移动设计院、民航总局清算中心、机械研究总院、山西烟草局、大同国资委、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龙江银行、国家奥体中心、国资委新闻中心、江西国资委、河南国资委、山东枣庄国资委、北京集团等单位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人才测评、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等工作。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中心将在文件指引下,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开展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大力推进中国职业经理人事业的发展,为中国企业与社会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目录
第一章职业经理人概述001
第一节什么是职业经理人003
第二节职业经理人发展的历史沿革006
第三节中国企业发展需要职业经理人013
第二章职业经理人制度021
第一节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产生023
第二节什么是职业经理人制度031
第三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034
第三章职业经理人选聘041
第一节职业经理人选聘的组织与管理043
第二节国有企业选聘职业经理人的重要方面052
第四章职业经理人薪酬059
第一节职业经理人薪酬影响因素061
第二节职业经理人薪酬体系构建062
第三节完善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077
第五章职业经理人绩效评价083
第一节职业经理人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085
第二节职业经理人绩效评价体系087
第三节科学构建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绩效评价制度099
第六章职业经理人契约化与任期制103
第一节职业经理人契约化与任期制概述105
第二节职业经理人契约化和任期制重点内容107
第三节完善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契约化管理与任期制114
第七章职业经理人监督117
第一节职业经理人监督制度的作用及重点119
第二节职业经理人监督体系构建121
第三节建立完善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监督制度126
第八章职业经理人退出131
第一节职业经理人退出的重点内容133
第二节健全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退出制度138
第九章职业经理人才市场141
第一节中国职业经理人才市场现状143
第二节职业经理人才市场的类型和功能145
第三节加强职业经理人才市场建设147
第十章职业经理人信用体系153
第一节职业经理人信用体系概述155
第二节职业经理人信用体系构建157
第三节开展职业经理人信用评价162
第十一章职业经理人标准167
第一节职业经理人标准的作用及分类169
第二节职业经理人标准解析172
第十二章职业经理人培养与社会化评价181
第一节中国职业经理人培养与社会化评价主要情况183
第二节国外职业经理人培养与评价的主要情况184
第三节开展职业经理人培养与社会化评价的主要工作187
第十三章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实践193
第一节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相关研究195
第二节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实践198
第三节社会层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实践204
附录职业经理人相关法律法规2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节选)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节选)2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节选)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节选)216
参考文献217
中国职业经理人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国内职业经理人产生的萌芽
中国较早出现了职业经理人的萌芽。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的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与此同时,城镇经济空前繁荣,涌现了许多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人群体,称作商帮。其中最著名而且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有的商帮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就聘用了经理人。
清朝晋商当中的雷履泰就是一个典型的工商业管理者。雷履泰家境贫寒,清朝嘉庆年间,从赌馆伙计跳槽到颜料行。雷履泰由于善于经营,被东家李大全赏识,一路提拔,最终被聘为掌柜,负责颜料行的管理工作。当上掌柜的雷履泰,具有非常高的商业敏感触觉。他发现中国商业的发展使得各商号对银款的汇兑业务有极大的需求,并且这项业务有极高的利润空间。于是,雷履泰向东家李大全建议将颜料行改行,做票号生意。最后,雷履泰的建议得到东家李大全的支持,成立日升昌记票号。雷履泰被聘任为日升昌记票号总经理(俗称大掌柜),被赋予日升昌记票号经营方面的全权。日升昌记票号创建了一套非常现代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日升昌记票号的东家李大全负责出资,并选聘总经理和协理(俗称二掌柜),参与四年一度的分红。日升昌记票号的全部经营活动由总经理负责,东家不参与经营,所有权与管理权完全独立。双方用条约的方式规定东家不“举荐人位”,不向票号随意借贷。协理负责所有员工的工作考核与管理。信房先生一人,负责主管账务及与各分号间的信息沟通。入职人员必须经历三年的学徒期,考核合格才能成为伙计。伙计按工作业绩及工作年限实行差别工资制,在升到最高一级工资后,可以取得票号“顶身股”形式的收益股份,参与分红。日升昌记票号的管理制度已经比较接近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雷履泰作为较早使用“总经理”这个称呼的管理者,堪称中国工商业早期经理人的代表性人物。
(二)国内职业经理人产生的初期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当时的政策和措施较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了中国企业发展,股份制企业和上市公司制度也被引入中国。职业经理人随着中国现代企业的发展而出现。但是,由于企业主要是由官僚资本或民营创业者所控制,职业经理人在企业管理中不占主导地位。
(三)国内职业经理人的断档期
1953年以后,中国开始对私有经济进行公有制改造。到1956年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中国建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生产资料属国家所有,企业由政府领导和管理,企业管理者按干部管理体制进行管理,不再是职业经理人。
(四)国内职业经理人的恢复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作用。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国有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厂长负责制是以厂长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心,由厂长统一领导企业生产管理工作,并对企业经营管理负完全责任的一种领导制度。在厂长负责制下,厂长全面领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厂长依照国家的各项法律和法规,有权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机构设置、人事任免,以及作出各项经营管理决策。
1987年,国有企业全面推行承包责任制。到1987年年底,全国实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达到82%,国营大中型商业企业也达到60%以上。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
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规定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确立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
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内部管理体制都作出了清晰的规定,为探索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以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经理的产生方式以及职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首次赋予了经理较为明确和完整的管理权。
这一时期,在一些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中,出现了一批职业经理人。
(五)国内职业经理人的成长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实施,为职业经理人的成长释放了空间。1997年,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带来了中国企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为职业经理人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类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经理人。一些成立较早、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开始有意识地聘用职业经理人负责日常管理事务和经营业务,但是,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中不处于主导地位。
许多大学都设立了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等,主要进行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与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随着中国企业的迅猛发展,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整体素质也不断提升。
这一时期,企业职业经理人多数从专业技术人才中产生。企业职业经理人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参加企业管理方面的学习或培训,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素质。
(六)国内职业经理人的成熟期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开始同世界各国的企业在市场中展开了竞争。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国企业对高水平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许多大学在管理方面的研究逐步与世界接轨,多年培养的管理人才已经有很多开始在企业中担当重任。
中国职业经理人数量迅速增长,整体素质越来越高,职业经理人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有些职业经理人在企业管理中已经处于主导地位,其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职业经理人运行管理机制和规则正在逐步完善,建立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将成为企业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序言
201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顾走过的路,我们充满着胜利的喜悦。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伟大纲领的开局之年,我们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行百里半九十,“两个百年”是一次新的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我们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的创新力与竞争力,这就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推进与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
职业经理人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是企业管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改革推进,企业管理层对如何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又推进市场化选聘,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推进速度慢、模式不完善,制度性约束仍较严重。中国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许多文件中,在党中央、国务院许多会议上,反复强调“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特别是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畅通现有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通道,董事会按市场化方式选聘和管理职业经理人”,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明确了职业经理人的选聘、评价、管理、薪酬、退出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又都明确了这一点。
由王永利任编委会主任,职业经理研究中心编著的 《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研究与实践》,适应了经济转型发展与深化企业改革的需要,汇总了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涉及到职业经理人定义,发展历史,职业经理人选聘、薪酬、评价、契约化管理,职业经理人的市场机制、信用体系、法制环境等,是一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普及性读本,也是政府与企业领导推动职业经理人制度运作的指导性读本。由于职业经理人制度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书的内容将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发展。
2018年1月
(丁俊发,中国知名流通经济学家,资深物流与供应链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员。曾任国家内贸局副局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对于“职业经理人”这个概念,我一直感觉它既熟悉又模糊。我们常常在新闻报道中看到某某公司聘请了新的职业经理人,或者某位职业经理人又带领公司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但具体到这个制度本身的内涵、运作机制以及它在中国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定位,我总觉得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的书名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认知空白。我希望它能够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解读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如何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激励到位等方面进行构建的。此外,我也非常关注它在中国企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比如,职业经理人的选拔、考核、激励机制是否完善?他们的权力和责任如何界定?又如何与所有者、董事会等其他治理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解答这些问题,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
评分我是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企业管理变革的观察者,近年来,“职业经理人”这个词汇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被看作是现代企业治理的重要标志。但我总感觉,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仍然停留在一些表面化的层面。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研究与实践”这四个字,让我对其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能深入到中国企业实际运行的肌理之中,揭示职业经理人制度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中是如何被设计、被实施、被调整的。例如,民营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与国企中的职业经理人,他们的发展路径、面临的挑战,乃至其权力边界,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这本书若能提供生动鲜活的案例,并且对其背后的制度逻辑进行深入剖析,那我将认为它是一本极具价值的研究性读物。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企业文化和西方传统管理理念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张力与融合?尤其是在职业经理人这个角色上,它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是如何汲取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又如何保留并创新中国式的管理智慧的?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研究与实践”这几个字,让我觉得它非常有潜力深入探讨这个核心议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读到关于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演进的历史脉络,了解它是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步建立并完善的。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那些在国企改革中脱颖而出的职业经理人,或者在民营企业中独当一面的管理者,他们的决策过程、面临的困境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案。这本书如果能将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鲜活性相结合,我将非常乐意把它作为我的案头读物,从中汲取宝贵的管理洞见。
评分在我看来,一家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而职业经理人正是这支团队中的核心力量。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企业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成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研究与实践”,我immediately联想到了它可能探讨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传统文化和快速市场化进程的国家,职业经理人的角色是如何被赋予和扮演的?他们的决策是否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又会面临哪些特殊的挑战?我非常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中国在构建和优化职业经理人制度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专业感,深蓝色的背景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沉稳而大气,仿佛预示着内容的深度与严谨。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是因为我本人一直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职业经理人”群体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在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随之而来的管理挑战也日益凸显。我一直想了解,那些能够带领企业穿越周期、实现持续增长的职业经理人们,他们究竟是如何炼成的?他们的成功背后有哪些制度性的支持和实践性的经验?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感觉它很有可能能够解答我长久以来的疑问。我期待它能够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为我构建一个关于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完整框架,同时又不失对实际操作层面的深入剖析,帮助我理解这个概念在中国的具体落地情况,以及它在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中可能呈现出的多样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