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友邦会反目成仇?为什么有些国家彼此积怨已深?
德国vs法国、伊朗vs伊拉克、中国vs朝鲜vs日本、印度vs巴基斯坦、以色列vs阿拉伯……
掌握20组敌对国关系、看懂37张地图布局,复杂的全球局势瞬间理解。
远在天边的战火、冲突,和你我有什么关系?无论是民族对立、宗教战争、资源争夺还是国境纠纷,从过去发生的各种斗争,并未停止于历史之中,导致中东打不完、欧洲吵不休、美俄中之间的竞争未曾停歇,而这个从来就不平静的世界,对你我的影响,不仅是牵动着股汇市动荡、原物料涨跌,影响民生经济与荷包,更威胁到国土安全、政局变化,决定国家在国际间是否占有一席之地。
本书的特殊之处,在于以世界各洲的“敌对国”为组别,像同处欧洲的德法、同处亚洲中日韩,或是跨洲的中国与俄罗斯,以及貌合神离的英国(苏格兰、英格兰)与爱尔兰,从20组敌对国形成的前因后果,分析形成敌对状态的历史演进,大大拓展我们在历史、地理、种族、宗教、政治、外交的视野,了解敌对关系形成的脉络,更能深度理解现今世界的纷扰,培养更清晰的国际观,以及对现世的我们有何影响。
关真兴
1944年出生于三重县。东京大学文学系毕业后,于骏台预备学校担任世界史讲师。
2001年离职,目前着手制作《世界的历史漫画版》系列、《中国的历史》系列(以上书系由集英社出版)等,投身于各种历史相关书籍的撰写与监修工作。
主要著作及监修的作品有《一读就懂的世界史》《详细图解:世界史再入门》、《由三十场战役详读世界史(上·下)》等。
译者简介
李建铨
台湾辅仁大学日文系毕业,曾任职日商企业,现就读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翻译学系在职专班,朝专业译者之路迈进。译作有《看懂世界资源真相,你就找到世界的财富地图》《图解人际关系心理学》《强风吹拂》(合译)、《大人的科学》(合译)系列等。
第一章 001
德国VS法国:
引领欧盟的两大强国间对立的历史
第二章 015
奥地利VS德国、法国:
哈布斯堡家族撼动欧洲的历史
第三章 029
西班牙VS地中海各国:
“日不落帝国”的兴衰
第四章 049
俄罗斯VS北欧各国:
波罗的海的霸权之争
第五章 061
英格兰VS苏格兰、爱尔兰:
分裂运动持续到21世纪的背景
第六章 071
南斯拉夫的纷争:
过去的大国,分裂成六个小国
第七章 087
波兰VS德国、俄罗斯:
从世界地图消失的悲剧国家
第八章 099
俄罗斯VS乌克兰:
克里米亚半岛合并的背景
第九章 107
高加索VS俄罗斯、土耳其:
为什么车臣人在美国发起恐怖攻击
第十章 123
以色列VS阿拉伯各国:
激进组织“ISIS”的成因
第十一章 139
伊朗VS 伊拉克:
国界“极不自然”的两个国家
第十二章 151
非洲的纷争:
错综复杂的资源、宗教与民族
第十三章 163
俄罗斯VS英国、美国和塔利班:
“大竞赛”下的阿富汗
第十四章 173
俄罗斯VS中国:
欧洲与亚洲边境的划定
第十五章 181
印度VS巴基斯坦
第十六章 185
东南亚的纷争:
大航海时代殖民势力带来的影响
第十七章 199
中国VS朝鲜VS日本:
东亚的诞生与对立
第十八章 207
拉丁美洲各国的纷争:
印第安人、白人与黑人交织而成的
独特世界
第十九章 219
太平洋上的纷争:帝国主义时代
——列强统治的领域直达地球另一边
第二十章 231
美国VS中美、加勒比海各国:
泱泱大国美利坚与令其苦恼的邻国
尾声 透过美国,观察历史的波澜 243
后记 245
分裂的德国与集权化的法国
谈论欧洲史,一定会提到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又译查理曼)。当时,他统治的版图是以现今的德国与法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地区,创造出结合日耳曼人血统、基督教信仰与罗马历史传统三者结合的政权,也就是欧洲在世界历史上的定位。
查理大帝死后,法兰克王国分裂成西法兰克、中法兰克及东法兰克,西法兰克王国后来成为法国,东法兰克王国即是日后的德国,而中法兰克王国的北部遭到东、西两国瓜分,南部地区则成为意大利的一部分。这几个国家的国境划分有些复杂,本章后续将详细说明。
最初,法国与德国的形成历史大同小异,但法国渐渐朝着中央集权发展,德国则一直倾向分裂。造成两国局势差异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法国国土多平原,而德国森林较多,从而导致两国政权走向不同。
过去的德国之所以倾向分裂,是因为整个国家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领邦”来统治,这些领邦就像一个个小型国家(包括都市)。
诸多学者表示: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的时候,东法兰克王国大约分成300多个领邦国家。其中有些领邦占地较大,如奥地利和普鲁士,也有些领邦规模比一个都市还小。
另一方面,整个法国境内,在10世纪末卡佩王朝崛起之后,便一直持续由该王朝嫡系长男承袭统治(史学家称之为“卡佩奇迹”)。虽然该王朝同时也有许多势力庞大的诸侯存在,然而王族体制仍旧保有绝对性权力。在卡佩王朝没落之时,法国发生百年战争,此时取而代之的瓦卢瓦王朝(卡佩王朝的旁系),顺利渡过此次战乱带来的危机。
百年战争进一步加速了法国的集权化统治,到了16世纪的“宗教战争”(法国历史称为胡格诺战争)末期,经过政权交替崛起的波旁王朝,确立了具有绝对权势的君主政权。而德、法两国间的国境问题,也是在波旁王朝时期开始明朗化的,当时法国方面主张“天然疆界”。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前身——神圣罗马帝国
德国这个国家的名称, 在历史上出现的时期较晚。目前的正式国名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是“BundesrepublikDeutschland”。但是学者对于“Deutschland”还有些未厘清的问题,这个字源自拉丁文的“theodiscus(民族语言、民众的)”。
对于德国国名的语源,在学术界众说纷纭,另外还有一派学说认为,泛指日耳曼民族的“条顿民族”,就是“德意志”这个词的语源。然而,“德意志”一词是在13世纪才开始使用的,表明德国人的国名意识兴起的时期要更晚。
另外,在我们谈到德国的时候,“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名称又不免启人疑窦。17世纪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象征着欧洲大陆最后因宗教引发的规模最大的三十年战争就此告终,德国境内约有300余个都市与领邦,都取得了实质上的独立地位,世人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死亡确认书”。但实际上,在11、12世纪发生的俗人授职争议之后,尤其是1077年发生的“卡诺沙之辱”,是该纷争的最高潮,那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就已经名存实亡。
1356年,一纸“金玺诏书”确定七名选帝侯,来选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此时帝国已注定终将有名无实。但是,皇帝这个称号在欧洲大陆人民的认知中仍旧是权威的象征。例如,16世纪前半叶的卡尔五世(即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卡尔是德语发音的称呼)的威望,依然由尼德兰(荷兰的前身)远播至西班牙乃至新大陆。
其后,紧接着法国大革命发生了拿破仑战争,拿破仑一世占领德国多处领土,并建立起“莱茵邦联”,在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就此正式宣告灭亡。拿破仑失势之后,“日耳曼邦联”也随之成立,然而这个邦联是由35个领邦和4个自由都市组成的联盟体制,邦联主席由奥地利担任。
分处于德、法两国之间的勃艮第地区
德国与法国的边陲地带,曾有一个由日耳曼人建立的勃艮第王国,位于法国的西南部,该地区在历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查理大帝统一欧洲大陆后,到了他的孙子掌权时,于公元843年签订了《凡尔登条约》,中法兰克王国罗塞尔皇帝将该地编入自己的领土,罗塞尔死后,东、西法兰克王国便开始争夺勃艮第地区。
公元870年,《梅尔森条约》签订后,东、西法兰克王国仍维持对立,到了9世纪末,各地诸侯各自为政,致使勃艮第王国分裂为下勃艮第王国与上勃艮第王国。同时,勃艮第地区北方以索恩河为界,分裂出一个隶属于西法兰克王国(法兰西王国)的诸侯国,日后成为勃艮第公国。
下勃艮第王国与高原勃艮第王国在10世纪前半叶合并为勃艮第王国(亦称亚尔王国),该国臣服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大帝,因此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
然而,神圣罗马帝国并未实行中央集权制,勃艮第地区诸侯自立为王的现象愈趋明显,到了13世纪,南部普罗旺斯地区改向法兰西王权靠拢,14世纪时,连北部地区也臣服于法兰西王国之下。
10世纪左右,勃艮第王国东北部出现一个萨伏依公国。该国曾经吞并瑞士的日内瓦一段时间,并且向周边扩大领土,到了18世纪,甚至支配了西西里岛和萨丁尼亚岛,当地领主自封为萨丁尼亚王,之后该地成为意大利统一战争的核心势力。
最后一个令人瞩目的地方,是位于普罗旺斯西方隆河下游的亚维农。此地自13世纪起就是一个自治城市,但是自从基督教异端纯净教派(又称阿尔比教派)兴盛之后,法兰西诸侯便开始侵入该地。
14世纪,法兰西国王菲利普四世强迫教皇克雷门五世移居到亚维农(又称第二次巴比伦之囚)。此时,教会将该地买下,成为教皇领地,最后在法国大革命时,遭到法国政府没收。
坦白讲,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让我昏昏欲睡的学术读物,毕竟“世界冲突”这个主题本身就带着沉重的标签。然而,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活力,它用一种近乎文学性的笔触,描绘了权力转移时期的那种微妙张力。作者的洞察力体现在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着墨上,不仅仅关注传统的军事冲突,还将目光投向了信息战、资源争夺以及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这使得全书的视野非常开阔,紧密贴合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我特别喜欢它穿插其中的那些时代片段,它们就像是为冰冷的理论注入了温度,让那些遥远的地缘政治博弈,变得可以触摸和感受。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历史循环”的警示作用。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冲突的那些深层结构性矛盾——那些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断重演的模式。那种宿命感和无力感在字里行间弥漫,但也正是这种清醒的认知,带来了真正具有建设性的思考。作者处理细节的严谨程度令人肃然起敬,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引述都似乎经过了多重核实,为论点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它不像一些流行的快餐式解读,只提供结论,而是引导你一步步去搭建自己的逻辑链条,最终形成属于你自己的判断。这种“带着读者一起思考”的方式,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巧妙得令人称奇,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不同的乐章(即不同的冲突案例)虽然独立存在,却又在主题上紧密呼应。我必须承认,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某些地区的历史背景几乎一无所知,但作者通过引入大量鲜活的案例和人物侧写,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这种写作手法避免了传统教科书的枯燥乏味,让历史和现实的脉络清晰可见。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讨论敏感议题时所采取的平衡立场,既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又确保了观点的深刻性。那种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亲身感受决策者内心挣扎的体验,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它迫使读者跳出固有的认知舒适区,去接纳世界运行的复杂性与非线性。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深处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它让我意识到,理解冲突绝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是为了更好地参与到构建和平的努力中去。作者在结尾部分提出的关于未来国际秩序的展望,虽然带着一丝审慎的乐观,却也提供了积极的行动方向。这本书在处理宏大叙事时,从不失焦于个体命运的描绘,这一点非常打动我。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潮流与普通人的挣扎联系起来,提醒我们,每一次重大的国际决策背后,都有着无数个被卷入其中的生命。这种人本主义的关怀,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国际关系分析范畴,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口吻,反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地缘政治动态,转化成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理解的故事。我尤其欣赏它在剖析冲突根源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它没有简单地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归结为“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差异、经济利益和权力博弈是如何相互交织,最终点燃战火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格局的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框架,不再是被碎片化的新闻标题所主导,而是能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的新闻事件。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在处理危机时的决策逻辑分析,相当到位,让我对那些看似匪夷所思的外交举动有了更深层次的共情和理解。
评分德国VS法国:
评分讲师。
评分2001年离职,目前着手制作《世界的历史漫画版》系列、《中国的历史》系列(以上书系由集英社出版)等,投身于各种历史相关书籍的撰写与监修工作。
评分很棒的书,价格实惠,送货巨快,上午下单下午就送到啦,喜欢~
评分德国VS法国:
评分很好的一部书,内容简单但是很全面,适合开拓视野。
评分李建铨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搞活动买价钱实惠。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