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忧伤。许多年前《洋泾浜:上海往事》一书出版后,《新京报》一个月内连续三周登榜,电视、电台连轴做节目,而我的目光停留在遥远边疆报刊微微蓝调的书评标题上。八年后的今天,在《五马路:从外滩到跑马厅》一书中,我用此句作为全书的结语,以示对远方迟到的致敬。
五马路,海派文化的原点,长时间被我们选择性的遗忘。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曾驻足于此,胡适和陈独秀在这里争论主义,苏曼殊来此寻找茶花女喜爱的玻璃纸糖……这些历史故事,你或许没有听说过,我用八年时间为你们采撷。
一个85后女生偶然获得本书电子版,就到这条路上游走半天。或许有一天,这条小路上我们会看到一个个捧着这本的行人,可不要见怪噢。
19世纪60年代美国纽约曼哈顿的第五大道形成初期,它的建设者就相信这里最终会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现代城市发展的起飞跑道一旦建成,一切就容不得人们停下来思考。在历史发展的后150 年,全世界的目光果然聚焦在那里。是它,让纽约 成为美国的纽约;是它,更让纽约成为世界的纽约。 同一时期,我们将目光转向东方,在西人称之远东的中国上海也诞生了一条马路——五马路,它以非同小可地承载着当时城市的梦想。早期,在五马路侧旁,人们先是开设了茶楼,它高台建构—— 一个非常传统的城市标志,由此,城市拥有非凡的新视界。在它 的召唤下,一些多数属于娱乐领域而非商业经济领域的项目被引入,成为近代城市娱乐文化的开端。李鸿章,王韬,康有为,孙中 山,蔡元培,黄炎培,于右任,陈独秀,苏曼殊,蒋介石,胡适,等 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大都在五马路这个文化舞台 上亮相,留下了深厚的历史足印。这个西人排列的五马路,今天 成了人们了解上海、研究近代上海文化流变的驿站,有着丰富的 文化内涵。
张晓栋,上海史研究专家。曾任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编审。
前言 / 1
一、 外滩:买办的下午茶(中山东一路—四川中路) / 1
二、 上海人的面子(四川中路—江西中路) / 24
三、 海上第一楼(江西中路—河南中路) / 43
四、 大师们的身影(河南中路—山东中路) / 59
五、 海派之源(山东中路—福建中路) / 78
六、 环马场边的人生(福建中路—湖北路) / 120
七、 老楼、隐寺及旧弄(湖北路—浙江中路) / 132
八、 老学堂身旁的霓裳曲(浙江中路—广西北路) / 164
九、 电影故事中的上海弄堂(广西北路—云南中路) / 183
十、 群玉坊:昨日星辰昨日风(云南中路—西藏中路) / 194
十一、 跑马厅(西藏中路—人民大道) / 209
后记 / 222
十、群玉坊:昨日星辰昨日风
(云南中路—西藏中路)
东方饭店坐落在广东路西端,如果我们依着东向西行,对这个庞然大物在我们身边擦身而过,似乎没有什么新奇的好感,这和反向的感觉真是千差万别。从西向东望去,东方饭店绝对像一艘将起航的军舰。这样的情景似乎哪里有相似?高度相同的只能是中央大旅社了。从浙江中路到此处的西藏中路,中央大旅社和东方饭店含有的那一段广东路和北海路相夹处,像极了一条两头巨轮。东方饭店是1929年它建造初的名字,当时在汉口路浙江路的转角还存有一家比它更早的东方旅社,所以东方饭店被人称为新东方,老东方因为“左联五烈士”的故事后来名声更响,东方饭店则因后来成为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而旧称几乎无人知晓了。所以新老东方对后来不知情的人来说,还真的会张冠李戴。
这里原来的街坊叫永定坊,是新沙逊洋行的产业。东方饭店和前面介绍过的租地造楼情况一样,地价租金很高,租期满后房屋也要归新沙逊洋行。因为此时的建筑寿命大大延长,地产商在二三十年收回地产后,地上的建筑还能有更长的使用年限。东方饭店整体建筑由乌鲁恩设计,华商久记营造厂承建。光滑的磨石子地面,气派的圆柱,与其外墙的粗犷形成强烈的对比,由外而入,有全然在欧洲的感觉。最有特点的是门内大厅,厅内三层楼高,正圆形,在整个上海建筑中显得独一无二的,在当时是数得上的时尚地方。站在楼厅上,俯视人们从大门进进
出出,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感受。1937年,整个大楼安装的空调系统后,东方饭店成为上海盛夏最逍遥的摩登之地。
饭店依照旧时惯例少不了餐厅、舞厅、弹子房和书场等当时时尚因素。这里的书场,与老派站在门口,用苏州腔不停地叫“听书哉”,或召唤客人“先生来哉”肯定不同,但是作为搭识、搭讪场所功能却一点没变。站在饭店的高层,向西眺望,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看到赛马比赛,那种心情真是好的没得说。饭店后来还设了东方剧场,大门开在北海路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因上演贴近时政的话剧而名声大震。放映老电影也引得一群群怀旧的人将平时寂静的北海路喧闹成市。
因为坐落在公共租界又靠近法租界处,交通十分便利,东方饭店开业之初,就被各色人等相中。它位于大世界和新世界当时两大游乐场所中间。传说争夺大世界的流氓枪战,就是在饭店三楼的某客房策划的,结果使得上海滩上的两个大亨黄金荣与顾竹轩结下了半世梁子。直到解放后,黄金荣在大世界门口扫街时,两人偶遇才冰释前嫌。远在北方的军阀孙殿英,也惦记着怎样利用上海滩来将他盗墓强抢得来的珠宝出手。他派了军需处长李德禄带了数箱珠宝,在副官王登瀛、戴世禧护送下,与香港掮客在东方饭店舞厅秘密谈妥了这批稀世珍宝的价格。
......
陈存仁先生的《抗战时期生活史》也写到了与盛宣怀的后代盛文颐盛老三在群玉坊见面的奇事。盛文颐虽然贵为富家子弟,却是一个虚有其表的大少爷,有时很宽裕,有时却身无分文。他对吃、穿、嫖、赌样样都很精。过去进妓院不必带钱,局票账都是到时节计算的,所以他越是混不下去的日子,越是要到堂子里去度日子。有一次中秋节前一天,盛文颐很早就派人送来一张“请客条子”,还打来一个电话给陈医生,说要在群玉坊一家堂子请客,请陈医生必到。陈医生到后见一室之中尽是莺莺燕燕,既没有打牌,又不见有什么贵宾,只见他躺在烟榻上抽大烟。见陈医生来了他大为得意。对鸨母说:“中秋的节账,你们结算清楚了没有?”那鸨母说:“慢慢叫好哉,急点啥。”实际上中秋一定要结账的,他指着鸨母说:“这笔账,你明天到陈医生处去收好了。”陈医生迫于当时形势,不便当面说推托的话,只是心中叫苦,原来这就是他邀陈医生的目的。上海人讲起来,陈医生是给足对方面子了。
过去的妓院实际上并不是我们后来知道的唯一性淫业,还隐含着极大的社交潜能,有名的校书必须琴棋书画全能,结交这样的校书恩客脸上才有面子,愿意在重要的场合叫局请之参与,并引以为荣;或请朋友登堂入室,捧其场,扬其名,也是一种体面。群玉坊时期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虽然已经是这种业态的晚期,但总的情况还和过去有很多相同处。
前 言
19世纪60年代美国纽约曼哈顿的第五大道形成初期,它的建设者就相信这里最终会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现代城市发展的起飞跑道一旦建成,一切就容不得人们停下来思考。在历史发展的后150年,全世界的目光果然聚焦在那里。是它,让纽约成为美国的纽约;是它,更让纽约成为世界的纽约。同一时期,我们将目光转向东方,在西人称之远东的中国上海也诞生了一条马路,在派克弄变成南京路后,像极了“英雄”排行榜,onetwothreefour之后的第五条马路,被称为“五马路”。南京路——大马路,九江路——二马路,汉口路——三马路,福州路——四马路,广东路——五马路,以后更有了不能与前比肩的北海路——六马路。但是一切到此为止,发展已到了极致——再朝北就是英法租界界河洋泾浜。
1862年,英国驻沪代理领事麦华佗为英租界内那五条东西向的马路起五个中国城市的名字时,大1
家都对他的逻辑感到莫名,特别是将广东这个省名与另四个城市名字混在一起。而实际上这只是外国人对广东与广州难以分辨的误会,南京、九江、汉口、福州,再加上广州,英国人当时对中国有限的认知就这几个地方——签过条约或形成租界,或和上海一样成为开放口岸。1865年广东路的名称正式启用时,它的前身宝善街和正丰街还在理顺阶段,一部分路权还在私人手上呢。那个时候,这条路四个名字大家都混合在用,广东路当然是官名,更常用的还是五马路,宝善街名气更响,正丰街也没有湮没。五马路虽排行在第五,但却非同小可地承载着当时城市的梦想。西人热衷于大马路南京路,等而下之的都不在他们眼里。而且,中外之间就有“天然”屏障,租界最初的法令就要求并热衷于这种中外之间的隔绝,禁止华洋杂居。甚至西人因事离开租界,晚上也必须回租界内来过夜。清政府的代表道台也秉承指令,乐不可支地希望并严令禁止杂居。然而,交往是人类共有的天性,五方杂居的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是蔓延扩大开来。大马路到六马路的排列反映了当时在上海的西人的心中位置,但却不是越来
越多从南边涌入租界的华人的梦想。如若将上海人心中的城市中心作个甲乙丙丁排队,20世纪前后稍稍有变化:之前是五马路,之后是四马路,20世纪20年代后才轮到外国大马路——南京路——上海人当时是这样称呼它的。人们还是最乐意选择在最接近老城厢的租界内的五马路上,编织自己的梦想。
早期,在五马路侧旁,人们先是开设了茶楼,它高台建构——一个非常传统的城市标志,由此,城市拥有非凡的新视界。在它的召唤下,一些多数属于娱乐领域而非商业经济领域的项目被引2
入,成为近代城市娱乐文化的开端。李鸿章,王韬,康有为,孙中山,蔡元培,黄炎培,于右任,陈独秀,苏曼殊,蒋介石,胡适,等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大都在五马路这个文化舞台上亮相,留下了深厚的历史足印。这个西人排列的五马路,今天成了人们了解上海、研究近代上海文化流变的驿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可惜的是,五马路的“领袖”气质不足,致使它的盛年时间非常短暂,而接下来的城市辉煌则由四马路担当而引发出去,由娱乐进而提升到文化的高度,为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奠定了扎实的人文社会基础。五马路,这条浓缩着近代史进程的小路,命运多舛。由于各种原因,或是先天不足的自身体质,多年来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它从来不是故事的主角,人们更愿意采集它的枝蔓,去编织另一个上海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原来的面貌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巨大变化,更是理所当然渐渐地被人们淡然忘记。也许,这条马路先天就深知自己的弱点,在排斥了黯淡的经济前景的选择后,想试一试在文化上的身手。它几乎得到了成功,因为谈及上海的近代历史文化,怎么也绕不过五马路,它的茶园、戏院、饮食、书肆、古玩、人物,乃至青楼文化,都值得细细研究。它本身就是一个巨构,是一段浓缩上海近代的辟路开道、建筑更新、制度建设的历史。本书钩沉探微,在尽可能地收集历史片段的基础上,以最平实的语言,记录下这条小路上曾经发生的故事,使其第一次以整体、主角的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虽殚精竭虑,唯能力有限,幸成此书,但深知挂一漏万。历史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积累的,本书只能算是探寻五马路历史的一小块敲门砖。在作者的情感里,五马路就是广东路,两者是完全等量的,所以本书对这条路的描述称谓,是随性地混合称之,并非表示此重彼轻。而对于宝善街和正丰街来说,考虑到行文的便利和读者的阅读顺畅通达,就不得不有所轻慢。其中宝善街这个名字在上海近代史上的地位之重要,自不待言。
读完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老电影里的画面,那种带着暖黄色调、略显模糊的胶片质感。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在写“路”,更是在写“人流”和“资本的流向”。外滩代表的是全球资本的入口,而跑马厅则是本土财富和权力进行自我展示的剧场。我非常好奇,在这条由“外滩”到“跑马厅”的路径上,那些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究竟有多大?有没有普通人通过这条路上的某个契机,实现了阶层的跃升?或者反之,是这条路上的繁华如何吞噬和边缘化了某些群体?我希望作者在处理历史材料时,能保持一种冷静的批判性视角,而不是单纯地美化那个“黄金时代”。例如,如果能挖掘出一些关于赛马背后的赌博文化、金融投机,以及这些活动对普通民众生活的隐性影响,那这本书的厚度就更耐人寻味了。我希望它能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光鲜与阴影,而不是一幅柔光滤镜下的田园牧歌。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册子,我立刻被它那种沉稳而略带沧桑感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让我沉浸其中,忘记自己身处何处的作品,而“五马路:从外滩到跑马厅”这个标题,无疑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旧上海的任意门。我个人对城市变迁史特别着迷,尤其是那些标志性地标的演变过程。我猜这本书的深度绝不会停留在简单的地理名词罗列上,它应该会深入探讨“跑马厅”这个曾经的娱乐和权力中心,是如何映射着殖民地时期上流社会的生态,以及随着时代更迭,它的功能和象征意义又是如何发生微妙的转折。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外滩”的国际金融气息和“跑马厅”的休闲奢靡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在城市空间和权力结构中扮演了何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衡的角色。如果书中能对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符号,比如服饰、饮品、乃至当时流行的口头禅进行细致的解读,那将极大地丰富我的理解。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段历史留给现代上海的遗产和阴影。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引人遐想啊,“五马路:从外滩到跑马厅”,光是听着这个名字,我就仿佛能闻到十里洋场上那种混合了海风、烟草和法国香水的味道。我猜想,这本书一定像一卷缓缓展开的老照片,定格了上海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风貌。我最期待的是它能深入挖掘“五马路”这条地理坐标背后的社会肌理,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想看到那些在弄堂里穿梭的小人物的生活片段。它会不会细致描摹那些石库门的日常烟火气,那些早点摊上的吆喝声,以及黄昏时分,从外滩的万国建筑群里走出来的人们,他们的衣着、谈吐,以及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失落。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个技艺精湛的舞台总监,用文字将光影和声响调配得恰到好处,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介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与迷人之处。如果能穿插一些关于当时文化精英或商界大亨的轶闻趣事,那就更妙了,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也能为这段历史增添不少人情味和戏剧性。这本书如果真的能做到这点,那它就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场浸入式的时空穿越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组合有一种奇妙的张力感,让人立刻联想到对比和过渡。我设想这本书可能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结构,它或许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而是以“五马路”为中心点,向外辐射,一头连接着面向世界的“外滩”,另一头则指向城市内部的消费与娱乐的“跑马厅”。我尤其期待作者在描述过程中所采用的叙事节奏。比如,描述外滩时,节奏是否会变得庄重、缓慢,充满对宏伟建筑的敬畏感;而在描写跑马厅时,节奏是否会变得急促、充满悬念和不确定性,就像赛马的冲刺一样。如果能将这种空间上的不同气质,通过文字的韵律感完美体现出来,那这本书的文学成就将大大提升。我希望它能探讨这种空间转换中,人们心态的微妙变化——从面对全球秩序时的谦卑或野心,到在本土娱乐场域中的放松或算计。这本书,在我看来,如果能成功地捕捉到这种“空间心理学”,它将远超一般的地方志范畴,成为一部关于城市精神的深刻剖析。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书籍通常抱有一种既期待又谨慎的态度。期待的是能读到未曾曝光的细节,谨慎的是怕它落入俗套,变成一本只有名词堆砌的流水账。但“五马路:从外滩到跑马厅”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叙事线索非常清晰——一条贯穿城市核心区域的脉络。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一种“切面”的叙事手法,比如,通过记录某一条小马路(五马路本身)上不同行业的兴衰,侧面折射出整个大时代的风云变幻。想象一下,早年间开设在五马路上的绸缎庄,到了后期如何被新兴的百货公司所取代,这种商业上的新陈代谢,往往比政治宣言更能说明时代的本质。我更看重的是,作者是否能捕捉到那种潜藏在日常物件和建筑风格中的时代精神——那种略带浮华却又暗藏焦虑的“海派”性格。如果作者能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研究的笔触,去剖析这些空间是如何塑造和反塑居住其中的人们的身份认同,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