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钱学森

少年钱学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丛 著
图书标签:
  • 钱学森
  • 科学家
  • 传记
  • 青少年
  • 科学
  • 爱国
  • 航空
  • 工程
  • 中国
  • 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11021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86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0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少年钱学森》生动地记述了科学家钱学森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后到美国留学,学习研究空气动力学,与老师一起提出了“卡门-钱公式”,并创立了工程控制论。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要求回国参加建设。他曾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技术领导职务,参加近程、中程、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领导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曾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两弹一星”奖章,被举为人民科学家。

作者简介

  魏丛,生于1984年。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员,现在河北广播电视台从事采编工作。2009年出版传记文学《邓稼先》;2014年,采编作品《春草还从旧处生——习近平与他的作家朋友贾大山》获中国广播影视节目大奖提名、河北广播影视节目奖一等奖。

目录

第一章 在父母的关爱下幸福成长
1.风云变幻时代的宠儿
2.为新生儿命名的故事
3.父亲创办的“劝学堂”
4.“小文生巾”的故事
5.“克勤克俭”的匾额
6.妈妈教幼子吟诗作画
7.中秋月夜,桂花飘香
8.白雪、柿树和小鸟
9.荷花、蜻蜓和男童
10.母亲的善行和美德

第二章 浸润在知识的沃土中
1.“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2.掷飞镖的故事
3.向往太空
4.“我家来了个英妹妹!”
5.雪人兄妹
6.到天坛放风筝
7.与英妹妹同唱《燕双飞》
8.畅游故宫“天堂”
9.拜师林砺儒,学习伦理学
10.北师大附中的青春年华

第三章 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1.他选择了火车制造专业
2.大学生涯
3.回到西子湖边
4.雷峰塔的传说故事
5.《白蛇传》的传说故事
6.西湖民间故事多
7.拜谒“岳王庙”
8.进入哲学世界
9.梅花岭之行
10.美哉,西子湖!壮哉,杭州!
11.征服宇宙的壮志豪情

第四章 人生的第二次选择
1.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
2.中国古老的飞行史话是美妙的
3.作为炎黄子孙,他感到自豪
4.“西方取经,不辱使命”
5.站在《清明上河图》前
6.蒋百里谈爱因斯坦
7.聆听“杀人岛”的故事
8.读屈原的《天问》
9.钱氏先祖的“训诫”
10.别了,故乡!别了,祖国!
11.他们忆起了那屈辱的一幕

附录 钱学森生平事迹

精彩书摘

  《少年钱学森》:
  “兰娟,你为何事笑啊?”钱均夫轻轻拍着怀中已然熟睡的儿子,扭过头来询问妻子。
  “均夫,别忘记给孩子取名字呢!”章兰娟笑呵呵地提醒着丈夫。
  “兰娟,为咱的儿子命名,由咱二人共同切磋才是啊!”
  章兰娟顺从地点了点头。
  只见钱均夫俯身把小宝宝放进床边的摇篮,那样子就像安放举世罕见的奇珍异宝。他转身坐在床边,对妻子说道,“兰娟,给咱们的儿子取名字,咱二人可要仔仔细细地斟酌啊!”
  正如钱均夫所言,为新生儿命名,确实需要仔细斟酌。
  钱氏家族家学渊源,历史悠久,在《百家姓》中,第一句便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当年的“百家姓”赵氏名列第一,是因为《百家姓》这《少年钱学森》成于北宋,当时的皇帝姓赵。所以赵氏名列第一。钱氏却紧随皇氏排名第二。
  在我国各地流传的风土谣谚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出自宋朝诗人范成大撰写的地方志《吴郡志》,描述的就是苏州与杭州的美景能与天堂媲美。
  其实,在宋一统江山之前,唐朝灭亡之后,天下大乱,各地藩镇拥兵自重,前后不到100年,就有5个朝代更替,附属小国多如繁星,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期间,九州各地常年征战,徭赋不断,暴君酷吏不胜枚举,百姓苦不堪言,就连名都长安与洛阳也难逃战火,悉数被毁。北宋大家欧阳修在撰写《新五代史》时,常以“呜呼”来作开头,以表达他的惋惜与愤慨之情。在这么混乱漆黑的时代,美丽的江南水乡却在绵延战火的夹隙中生息发展,全靠人称“一剑霜寒十四州”的吴越国创建者武肃王钱谬的文治武功。钱谬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重视农业与茶业,兴修水利,发展贸易,在他以及他世袭子孙的统治下,人民安居乐业,领地富庶发达,尤其是杭州,超越了众多的名都重镇,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和文化繁荣荟萃之地。
  后来,宋太祖赵匡胤以武力消灭了后周、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建立了北宋,唯有江南的吴越国没有被灭亡。面对赵匡胤,当时的吴越国王钱弘(钱缪之孙)为了生灵不致涂炭,尊承武肃王钱谬的遗训——“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意思就是说:子子孙孙要坚持吴越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不能因为中原王朝更替而改变。为此,钱弘选择了取消自己的王位,将州郡兵卒全部献纳给宋代宫廷,由此宋太祖便和平统一了中国。为了纪念钱氏国王的深明大义,维护国家统一,钱姓便被北宋修写的《百家姓》,排名为第二位。
  千年来,钱家开枝散叶,子孙众多,钱谬有30多个儿子,国内有迹可循的钱氏宗脉有100多支。就连海外许多图书馆也存有钱氏分支的宗谱。
  武肃王钱谬不仅给子民留下了富庶的江南,还留下了众多出色的子子孙孙,但他生平留下的最宝贵的却是精神遗产,有《钱氏家训》《武肃王遗训》《武肃王十训》等,内容涉及自我德行修养、家庭社会关系等方方面面,时至今日,仍旧影响着钱氏数以百万计的后人。
  钱家的后人约定,从钱谬的第30代孙开始,启用家谱要用“继、承、家、学、永、守、箴、规”这8个字来为孩子取名字。钱均夫是第32代世孙,所以,以“家”字取名,他的本名原称钱家治。从周代开始,文人墨客或者有身份、地位的人都会取一个字号来作为自己名字的补充,或解释,或延伸,均夫便是钱家治的字号。绝大多数人都以“名”在社会上传朋,而钱均夫则以“字号”扬名于世,所以,人们都称他为钱均夫。
  ……
《星辰大海的拓荒者:一个时代的科学群星群像》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在国家命运与科学前沿剧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一群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们波澜壮阔的科学探索历程与人生抉择。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科学家的个人传记,而是以宏大的叙事视角,描绘了一幅由无数颗璀璨的科学之星共同构成的群像画卷。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详实的史料考证和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深入剖析了那个特殊年代,中国科学界如何从几乎“一穷二白”的境地,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突破重重封锁与挑战,最终建立起足以震撼世界的尖端科学体系。 第一部:烽火中的求知路 (1930s - 1949) 本部分追溯了这批未来科学栋梁的早年求学经历。从民国时期动荡不安的大学校园,到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的顶尖学府接受最前沿的教育。重点描绘了抗战烽火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洗礼,以及他们如何在物资匮乏、信息闭塞的环境中,通过自律与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完成了从学生到专业研究人员的蜕变。 海外求学与时代思潮: 详细记述了彼时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心态,他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更要时常接收来自祖国危难的消息。例如,描绘了当时在欧洲或美国,年轻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工程师们如何在课堂之外,热烈讨论国家前途,并暗下决心,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早期科研的萌芽: 选取数个典型案例,展示了他们在留学期间所取得的初步科研成果,这些成果虽然微小,却奠定了他们未来回国后承担重任的理论基础。着重刻画了他们在西方实验室中感受到的科学严谨性与探索精神。 第二部:归程与抉择:从图纸到实践的跨越 (1950s 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将这些远在海外的精英力量凝聚起来,是国家面临的巨大挑战。本部分详述了他们放弃优渥的生活和既有的研究体系,毅然决然踏上归程的伟大抉择。 跨越海峡的决心: 细致描绘了他们归国过程中的艰辛与风险,包括如何克服外界势力的阻挠和信息的不对称。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行动,成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初创基地的艰辛: 重点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基础的情况下,如何克服一切困难,从零开始建立起第一个物理研究所、第一个力学实验室。这不仅仅是科学问题的解决,更是工程学和管理学上的巨大挑战。例如,如何用有限的设备模拟出进行高精度实验所需的环境,如何在一片荒芜之地建立起最初的科研生活基地。 第三部:戈壁深处的“无名英雄” (1950s 中期 - 1960s) 这是全书最核心的部分,聚焦于国家最核心的战略科研项目——核武器与航天技术的研发历程。本书力求还原在极端保密和艰苦环境下,科研团队的工作状态。 体系的构建与人才的培养: 阐述了在没有外援的背景下,如何快速培养起一支庞大的技术队伍。老一辈科学家不仅是研究者,更是严厉而富有远见的教育家,他们用最短的时间,将自己的知识体系“移植”到新一代工程师身上。书中详述了早期教材的编写过程、技术攻关小组的运作模式,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资料中,通过反复的计算和试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关键技术的突破: 选取几个关键的技术难题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在材料学、精密仪器制造、空气动力学等领域所遭遇的瓶颈,以及科研人员如何通过理论创新和工程上的巧妙设计,实现了“弯道超车”。这里的描述侧重于科学思维的碰撞与团队协作的力量,而非单纯的技术细节堆砌。 环境与精神的磨砺: 详细描绘了在戈壁滩、深山中科研基地的生活场景。帐篷、简易的住房、常年的风沙,这些物质的匮乏,反而激发了科研人员更强烈的使命感。书中通过记述几位代表人物在生活细节上的坚韧,体现了那个时代科学家的独特品格。 第四部:时代的风雨与坚守 (1960s - 1970s) 本部分正视了在特殊历史时期,科学研究所面临的巨大冲击。本书力求客观、审慎地记录了科研工作者们在逆境中如何保护科学火种,坚持理论研究和技术储备。 知识的传承与自我救赎: 描绘了许多科学家在被迫中断正式工作期间,如何通过“秘密研究”或“以非专业工作掩护专业思考”的方式,保持知识的活跃度。例如,有人在劳动之余,通过背诵公式、在田间地头与学生讨论抽象概念来维持思维的运转。 “柳暗花明”的回归: 记录了当国家重新聚焦于科技发展时,这批知识储备深厚的老科学家们如何迅速调整状态,重新投入到更复杂的系统工程中,为后续的航天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尾声:薪火相传,面向未来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这些奠基者们对中国未来科学发展的远见和布局。他们不仅完成了“两弹一星”,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建立起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科研体系和教育模式。通过对他们晚年对青年学子的教诲和期望的回顾,总结了他们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以及永不放弃的探索勇气。 本书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群像”的构建,它避免了将科学成就简单归功于某几个“天才”,而是将焦点放在了集体智慧、组织能力和国家意志如何驱动一项伟大的事业。它通过史料还原、多方访谈(基于公开历史文献的再现),力求呈现出那个时代科学家的真实面貌:他们是充满理想主义的学者,也是坚韧不拔的拓荒者。全书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感,致力于展现科学精神在民族复兴中的核心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像是一位老者,坐在你面前,缓缓地、充满智慧地讲述着他亲身经历过的故事,那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让人欲罢不能。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那些复杂的技术问题和复杂的政治环境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比,高深的道理被处理得浅显易懂,让人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信息。它巧妙地避开了那种枯燥的官方记录腔调,转而用一种更人性化、更具生活气息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宏大的叙事。例如,书中对一些日常琐事的描写,虽然看似不经意,却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人物在光环背后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一面。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鲜活的、可感知的存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只是了解了一段历史,更是和书中的人物建立了一种精神上的连接。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抱持着一丝警惕,担心会过于说教或充满不必要的赞美,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它在展现人物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他在特定时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内心的矛盾冲突。这种坦诚和克制,反而更具说服力。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宏大的、似乎遥不可及的科学探索,转化成普通人也能理解的、充满挑战的奋斗历程。特别是对于他早期求学和归国后初期工作的描述,那种从零开始、白手起家的艰辛,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同时又充满了对前辈的由衷敬意。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时而聚焦于微观的实验细节,时而又拉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保证了阅读过程中的持续新鲜感。它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且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透过作者精妙的笔触,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刻画人物内心挣扎时的细腻,那种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坚守信念、如何权衡取舍,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侧影的捕捉。尤其是对于早期科研环境的描绘,那种资源匮乏却又群英荟萃的奇特氛围,让人读来既感到心酸,又充满了敬佩之情。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遣词造句间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读起来既有文学性,又不失历史的严谨性。我感觉自己仿佛跟着书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了那些风雨,每一次抉择的艰难,每一次突破的喜悦,都深深地触动了我。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对国家命运的担当,透过文字的力量,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真真切切地在我心中激起了涟漪。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传记,它更像是一部时代的交响乐章,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力量和深意。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细节考证上的严谨性,这对于一本历史人物传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基石。书中引用的那些文献资料、旧信件片段,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宝石,镶嵌在流畅的叙事线索中,非但没有破坏阅读的连贯性,反而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我常常会被一些不经意间透露出的历史细节所震撼,它们像是一扇扇小窗,让我窥见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是如何在极端的环境中寻求突破和发展。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具有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做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做”以及“这样做意味着什么”。这种深层次的挖掘,使得人物的形象不再是扁平化的“英雄符号”,而是有了丰满的灵魂和复杂的思想世界。阅读此书,就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入历史腹地的田野调查,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或许在于它所蕴含的关于“远见”与“坚持”的力量。作者通过详实的笔墨,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展示了如何从一个抱有理想的年轻人,成长为那个时代无可替代的战略家。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和捍卫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教科书,只不过它的载体是鲜活的人生故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挫折”和“等待”这段经历的处理,没有用煽情的笔调去渲染苦难,而是冷静地分析了逆境中所需的心理韧性和战略定力。这种成熟的叙事腔调,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时间和地域的价值,它教导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面对困境时应有的态度和胸怀。读罢全书,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油然而生,让人对未来充满了建设性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