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大号》与其它大号教程不同,前者测重于考级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后者侧重于训练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因此,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始终遵循:方便考级、保证考级质量、由浅入深、合理适用的原则。力图使《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大号》既为考级所用,又为训练提供方便条件。1—9级,每级安排两个大调,两个小调的音阶及琶音练习。八级以上增加了音程练习。突出了大调特别是三个降号三个升号以内的调性练习。各安排了十首练习曲。乐曲编排分别为:1一3级十首;4—9级八首。旨在为教师和考生提供风格多样、程度有别、合理适用、教学方便的中外曲库。
乐曲部分,以我们多年的演奏经验和业余教学实践,经过搜集、筛选、移植改编而成。练习曲部分,主要采用了胡萨100首;巴切洛夫24首;军乐团的大号教材;MARCO、BORDOGIVI43首连线练习;C·KOPPRASCt{60首技巧练习等教材中的曲目。
大号作为西洋管乐队中的低音乐器,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广大听众的重视和喜爱。伴奏是其主要任务,独奏也常能获得奇特的效果。西洋管乐队离不开大号,犹如钢琴演奏家离不开左手。许多中、外专家把大号与乐队其它乐器的比例数定为八比一,可见大号的重要性。我们期望大号配置和教学力度能得到加强,使更多人喜爱大号并进一步提高大号整体的吹奏水平。我们相信,《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大号》的出版能为广大业余大号演奏者带来方便和喜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级
一、音阶与琶音
1.C大调音阶与琶音
2.a小调音阶
3.bB大调音阶与琶音
4.g小调音阶
二、练习曲十首
三、乐曲
1.多年以前
2.划船歌
3.小星星
4.送别
5.小奶羊
6.雪绒花
7.欢乐颂
8.四季歌
9.小松树
10.放鸭子
第二级
一、音阶与琶音
1.D大调音阶与琶音
2.b小调音阶
3.bB大调音阶与琶音
4.g小调音阶
二、练习曲十首
三、乐曲
1.甜蜜的家
2.海滨之歌
3.玛依拉
4.长城谣
5.平安夜
6.让我们荡起双浆
7.康定情歌
8.战斗进行曲
9.木棉花
1O.猎人合唱
第三级
一、音阶与琶音
1.bE大调音阶与琶音
2.c小调音阶
3.D大调音阶与琶音
4.b小调音阶
二、练习曲十首
三、乐曲
1.游击队之歌
2.到敌人后方去
3.森吉德玛
4.斯拉夫女人告别
5.英雄凯旋歌
6.伦敦德里小调
7.大路歌
8.牧羊姑娘
9.小夜曲
10.孤独的牧羊人
第四级
一、音阶与琶音
1.F大调音阶与琶音
2.d小调音阶
3.bE大调音阶与琶音
4.C小调音阶
二、练习曲十首
三、乐曲
1.小步舞曲
2.老黑奴
3.狗熊波尔卡
4.邮递马车
5.黄河颂
6.苏格兰的兰玲花
7.瑶族舞曲
8.沂蒙山小调
第五级
一、音阶与琶音
1.G大调音阶与琶音
2.e小调音阶
3.F大调音阶与琶音
4.d小调音阶
二、练习曲十首
三、乐曲
1.黄水谣
2.嘎鲍特
3.快乐的农夫
4.斗牛士之歌
5.拉骆驼一
6.卡娜提娜
7.宣叙调与祈祷
8.赶牲灵
第六级
一、音阶与琶音
1.A大调音阶与琶音
2.#f小调阶
3.G大调音阶与琶音
4.e小调音阶
二、练习曲十首
三、乐曲
1.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2.青海谣
3.拉海洛尼玛
4.小磨坊
5.威尼斯狂欢节变奏曲
6.牧民的春天
7.著名的咏叹调
8.托卡塔
第七级
一、音阶与琶音
1.bA大调音阶与琶音
2.f小调音阶
3.E大调音阶与琶音
4.#C小调音阶
二、练习曲十首
三、乐曲
1.牧歌
2.拖拉机手之歌
3.农场之家
4.柔板与快板
5.大号组曲
6.海盗之风
7.第一圆号协奏曲
8.音乐会素描
第八级
一、音阶、琶音与音程
1.bD大调音阶、琶音与音程
2.bb小调音阶
3.B大调音阶、琶音与音程
4.#g小调音阶
二、练习曲十首
三、乐曲
1.快乐的年青战士
2.嘎达梅林主题幻想曲
3.长号小协奏曲
4.奏鸣曲
5.回璇曲
6.小协奏曲
7.F大调奏鸣曲
8.大号狂想曲
第九级
一、音阶、琶音与音程
1.bG大调音阶、琶音与音程
2.be小调音阶
3.半音阶
二、练习曲十首
三、乐曲
1.抒情叙事曲
2.大顶子山高又高
3.大号协奏曲
4.竞奏曲
5.第三奏鸣曲
6.协奏曲
7.第三圆号协奏曲
8.音乐会快板
前言/序言
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是经文化部批准开展社会艺术水平(音乐)考级活动的权威性音乐教育机构之一。多年来的社会艺术水平(音乐)考级工作,得到了广大考生的认可和各方面的支持,有着良好的社会信誉。
《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已经使用多年,对我考级委员会的考级工作以及报考我院考级的考生的训练和考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深受广大考生及辅导老师的好评。
作为国家级音乐教育的高等学府,面对全国音乐考级活动众多的参加者,有责任和义务向公众不断地提供权威、实用、使用方便的教材,公布开考科目的具体要求,给参考者以学习上的指导,为社会艺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随着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考生需求,更好地指导考生参加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在总结了原考级教材经验的基础上,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第二套考级教材。它不仅扩展了考生的训练空间,让考生更多地掌握音乐作品,而且在一级~九级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十级。部分专业还增加了表演文凭级,使得第二套考级教材更具有实用性,指导意义更大。
第二套考级教材是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聘请的专家们,根据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发展的需求,借鉴了已有的考级教材,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而编写的。我们希望通过第二套考级教材对业余学习音乐的朋友们和考生们提供有益的帮助。
钢琴演奏精要与技巧提升:通往卓越演奏之路的实用指南 ——献给所有致力于提升钢琴演奏水平的音乐学习者 本书并非特定考级机构的指定教材,而是面向全球所有热爱钢琴艺术、渴望在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解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精心编撰的综合性、前瞻性的钢琴演奏指导手册。它立足于钢琴艺术的普适性原理,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全面且富有创造性的技术与音乐思维体系。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系统地涵盖从基础触键概念到复杂复调处理的全方位学习路径,聚焦于“如何更有效地练习”与“如何更深入地理解音乐”这两个核心命题。我们摒弃了针对特定等级的僵化曲目要求,转而深入探讨支撑所有高水平演奏的底层逻辑与实践方法。 --- 第一部分:钢琴演奏的物理基础与触键哲学 (The Physics of Touch and Articulation) 本部分将演奏行为还原至最基础的物理层面,解析声音的产生机制,并构建一套科学、健康且富有表现力的触键系统。 1. 科学的身体运用: 重力与重量的转移: 详细阐述如何利用身体的自然重量而非单纯的手部力量来驱动琴键,避免肌肉紧张。我们将探讨从站姿、坐姿到手臂、手腕的能量传递链条,确保动作的连贯性与放松度。 手指独立性与协同: 深入分析不同类型音型(如琶音、音阶、和弦)对指间力量分配的具体要求。介绍基于运动学原理设计的练习法,以增强薄弱手指的力量和灵活性,同时确保手指触键的同步性。 手腕的减震与导向作用: 手腕并非静止的关节,而是连接手臂重量与手指传导的关键“减震器”与“方向舵”。我们将分析不同力度下,手腕应采取的微小“呼吸”动作,以实现音色的细腻控制。 2. 声音的雕塑:触键的深度与速度: “即时反应”的训练: 探索如何缩短“意图”到“发声”的时间差。这不是速度的单纯比拼,而是神经反射回路的优化,确保演奏者能精确控制声音的起始点和爆发力。 音色的多维控制: 探讨如何通过改变触键的“接触角度”、“按压深度”与“释放时机”来创造出从“气音”(Sotto voce)到“颗粒性”(Staccato Lucido)等多种音色变化。我们将使用抽象的听觉描述来指导具体的触键实验。 --- 第二部分:技巧的系统化构建与难题攻克 (Systematic Technical Architecture) 本部分不再罗列特定曲目中的技术难点,而是建立一套普适性的技术训练框架,帮助学习者自主分解和解决任何复杂的技术挑战。 3. 速度与清晰度的平衡:音阶与琶音的深度训练: 节奏变奏的超越: 传统的均匀练习已无法满足现代演奏需求。我们侧重于使用复杂的节奏型(如附点、三连音组内穿插)、不规则的分组练习,来打破手指的惯性思维,提升瞬间的适应能力。 跨越与换指的“无缝”艺术: 重点剖析八度、跨指和快速换指时,手臂、手腕与手指间的协同工作。引入“视觉预判”与“本体感觉”的结合训练,目标是使换指过程对听觉上不可察觉。 4. 复调清晰度与织体处理 (Polyphonic Clarity): 声部分离的逻辑: 在巴赫或复杂的浪漫主义作品中,如何确保每一条旋律线都清晰可辨?本章侧重于“意念上的分层”——练习者需将双手视为多个独立的“声音单元”,分别赋予不同的力度和触键质感。 对位法的空间感: 学习如何通过空间上的微小调整(例如,将主旋律的手指略微抬高、用更清晰的触键)来确立声部的主次关系,避免织体混浊。 --- 第三部分:音乐理解与诠释的深化 (Deepening Musical Interpretation) 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工具。本部分引导读者超越机械性演奏,进入到音乐的文本分析与个人情感表达层面。 5. 乐谱的“解码”艺术: 和声分析与旋律驱动: 学习如何快速识别乐谱中的和声进行、功能和终止式。理解和声的走向如何决定了旋律的张力与释放,从而指导力度和速度的自然起伏(并非死板的“强-弱”标记)。 结构与乐思的认知: 掌握将宏大结构(如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分解为可管理的小型乐思单元的方法。这有助于建立长距离的呼吸感和乐句的连贯性,避免演奏成为片段的堆砌。 6. 情感的传达与个性化表达: 速度的“呼吸”: 讨论“速度”不应是恒定的节拍,而是与音乐情绪紧密相关的弹性变量。介绍如何运用微小的延迟(Rubato)来增强戏剧性,并确保这种弹性是服务于音乐的内在逻辑,而非随意的放任。 演绎的自由与边界: 探讨演奏者在忠实于原作精神的前提下,如何融入个人体验和时代审美。这要求演奏者不仅要“弹奏”作曲家的意图,更要“对话”作曲家的精神世界。 --- 第四部分:高效排练与舞台实践 (Efficient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Readiness) 本部分关注如何将练习室的成果转化为舞台上的自信表现。 7. 诊断性练习法: “慢速的革命”与“快进测试”: 深入讲解如何通过精确的慢速练习来识别和修正潜在的技术缺陷,并教授如何设计“压力测试”片段,确保在高速状态下,薄弱环节不会崩溃。 记忆的构建与巩固: 介绍基于多感官记忆(听觉、视觉、触觉、分析)的记忆法,侧重于对结构和和声的记忆,而非纯粹的肌肉记忆,以提高抗干扰能力。 8. 舞台心理的构建: 从“准备”到“呈现”的心态转换: 探讨如何管理演奏前的焦虑,将紧张转化为专注的能量。 应对突发状况的预案: 提供实用的“失误恢复”技巧,使演奏者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持镇定,迅速回归正轨,确保听众的体验不被打断。 总结: 本书提供的是一套自洽的、可不断进化的演奏方法论。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强大的工具箱和思维框架,使每一位使用者都能根据自身的特质、选择的曲目和艺术目标,量身定制出最适合自己的精进路径,最终实现技术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迈向独立且富有创造性的钢琴艺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