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國正處於曆史轉摺的重大關頭,其間發生的一切事件以及活躍在政治舞颱上的關鍵人物,無論是正麵的,還是負麵的;先進的,還是落後的;革命的,還是保守的;真誠的,還是虛僞的,無疑都深具啓示或藉鑒意義。清末的人民是如何促成製度變革的?晚清政府違背改革的承諾為什麼會加速滅亡?曆史轉摺處的關鍵人物在思考什麼?在侯宜傑先生的這部近代史隨筆裏,我們可以試著讀懂近代曆史,理解現代中國。
侯先生的讀史隨筆觀點精到、文筆通俗。他的精到不是故意唱反調或故作驚人語,他的通俗也不僅是會講故事,更在於把復雜的曆史脈絡理清楚,說明白。本書可與《夭摺的轉型:侯宜傑讀史隨筆二集》對照閱讀,前者為近代史隨筆,本書為古代史隨筆。
侯宜傑,1938年生,江蘇省沛縣人。山東大學曆史係畢業。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一一清末立憲運動史》、 《袁世凱全傳》、《袁世凱評傳》、《逝去的風流——清末立憲精英傳》等。
?侯先生是一個嚴肅的史學工作者,對中國近現代史十分熟悉,尤其是對袁世凱的研究,有獨到的見解。
——謝俊美
全書每見大陸上新發現之史料,徵引詳博,足見功力。
——唐德剛
作為一九三○年代齣生的中國史傢,對曆史人物能平鋪直敘地就事論事,甚少作強烈的褒貶,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張玉法
目錄
第一章 清末民初諸狀
同文館招生風波
楊乃武與《申報》的一段機緣
李鴻章與森有禮的一次會談
清末賄賂公行
“大阿哥”溥儁的立與廢
1900年的禍國魁首
逢迎者的嘴臉
“官屠”岑春煊
“三霖公司”鬥權貴
清末天下最容易的事是做官
兩次不同的慶祝
革命黨人做賊
剪辮風雲
透明的選舉
湯氏兩兄弟
如齣一轍
第二章 預備立憲時代
預備立憲是怎樣搞起來的
尚其亨齣國考察醜聞
谘議局不愧為代議機關
中國最早的議會——資政院
晚清地方自治的嘗試
溫世霖請願獲罪
末代狀元劉春霖
資政院的兩位總裁
民政部尚書善耆
劉廷琛拍馬取辱
刑法的裏程碑
立憲運動與辛亥革命
清朝何以速亡
第三章 民國後的袁世凱
袁世凱:從齣山到逼宮
袁世凱為何設置“國務卿”
袁世凱為什麼要殺王治馨
“國民代錶”推戴袁世凱當皇帝
袁世凱的信義
1915年帝製派的“國情”論
“六君子”與“二陳湯”
第四章 人民理應享有自由
《大江報》兩遭封殺
封殺書報應堂堂正正
袁世凱剝奪國人言論自由
“掛羊頭賣狗肉”
後記
清朝何以速亡
從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武裝起義,至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隻有短短四個月的時間,滅亡之速,實所罕見。清朝何以會速亡?不妨先看看武昌起義半個月後仍然擁護清朝的民選資政院議員對時局的感受。
10月22日,第二屆資政院會議按期舉行開幕典禮。至26日,湖北、湖南、陝西相繼獨立,成為清政府的敵對勢力。27日,議員提齣順人心以弭亂本具奏案。於邦華說明提齣的主旨,略謂:“今日之患,在人心已失。如粵亂甫平,川亂又起;川亂未已,鄂亂隨之;以至皖、寜、荊、襄、贛、豫,皆有不安之象,此即人心已去之明證也。今日第一要義,必須收拾人心。”(《資政院記事》三,《申報》1911年11月3日)經過討論,大傢決定將其一分為三,即罷親貴內閣、憲法交資政院協贊和解除黨禁。次日,易宗夔說明起草急簡賢能組成完全內閣案的主旨,略謂:“非但各立憲國不使皇族任內閣,即我朝定製,親王不假事權,亦不令其負一切政治上責任,以傷皇室之尊嚴。故必須另簡賢能組成完全責任內閣,以維持今日之危局,團結將散之人心。”孟昭常說明起草人民協贊憲法案的主旨,略謂:“憲法使人民協贊,此係原則,無容贅述。惟啓[起]草之意,多藉時事以立言,即今日人心之所以不穩者,以由於國傢對於憲政不能實行,故人民大不滿意。若一使人民協贊,即明示人民以真正立憲,而人民自心悅誠服矣。”牟琳謂此二案“實收拾人心之要著,議長須與政府直接陳明此義,必須允許。”(《資政院四次會議紀》,《申報》1911年11月6日)在他們看來,南方幾省獨立,清朝陷於土崩瓦解之勢,原因就在於 “人心已失”;而喪失人心的原因又在於“國傢對於憲政不能實行”,成立皇族內閣。此論基本上符閤實際情況。
至10月底,山西、雲南、江西亦宣布獨立。內閣總理大臣奕劻驚呼:“現所患者,不在革黨之搆兵,實在人心之思變,故風聲所至,響應如此之速。”(《大公報》1911年11月4日)攝政王載灃心知大錯已鑄,極其悔恨,為救燃眉之急,30日一連頒下四道上諭,其一為罪己詔,其中說:“政地多用親貴,則顯戾憲章,路事朦於僉壬,則動違輿論”,馴至“川亂首發,鄂亂繼之,今則陝、湘警報迭聞,廣、贛變端又見,區夏沸騰,人心動搖”,“此皆朕一人之咎也”。“茲特布告天下,誓與我國軍民維新更始,實行憲政”,“以前舊製舊法有不閤於憲法者,悉皆罷除。”(《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冊,第96-97頁,中華書局,1979年)另一道上諭是“組織完全內閣,不再以親貴充國務大臣”,“以符憲政而立國本”。(同上,第598頁)可見他們對時局的認識也與資政院議員相同。11月3日,載灃又公布瞭資政院上奏的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根據這個信條,皇帝已無任何實權,一切權力全歸國會,實為英國式的議會政治、虛君共和。但為時已晚,人心失而不可復得。
評論三 翻開《夭摺的轉型——侯宜傑讀史隨筆二集》,我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遙遠而又熟悉的時光之門。侯宜傑先生的文字,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能夠輕易地將讀者帶入到曆史的現場,去感受那些激蕩人心的瞬間。他並非那種照本宣科的史傢,而是更像一位善於講故事的智者,用一種極其個人化、充滿感染力的方式,嚮我們娓娓道來那些曾經發生過的故事。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一些“關鍵人物”的細膩描摹,那些隱藏在曆史大事件背後的個體命運,在他的筆下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他從不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與矛盾性,而是直麵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並試圖從中找齣一些超越時代的普遍規律。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默默地思考,那些曆史的選擇,是否在冥冥之中,已經為我們今天的處境埋下瞭伏筆?這本書並非易讀之物,它需要讀者付齣耐心與思考,但迴報也是豐厚的,它會讓你對曆史産生一種全新的認知,並對人類的命運多一份敬畏與關懷。
評分評論四 《夭摺的轉型——侯宜傑讀史隨筆二集》是一本讓我反復咀嚼的書。侯宜傑先生的文筆,不似時下許多浮躁的文章那樣追求獵奇或煽情,而是沉靜有力,字字珠璣。他對於曆史事件的梳理,常常帶著一種旁觀者的冷靜,但字裏行間又流露齣對時代變遷中個體命運的深切關懷。他善於從細微之處著眼,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摺射齣宏大的曆史背景。讀他的文章,不像是被動接受信息,更像是在參與一場深刻的思想交流。他提齣的許多觀點,雖然未必是主流的定論,卻往往能夠引發我對於曆史的重新審視,讓我不再滿足於被告知“是什麼”,而是開始追問“為什麼”。書中的某些篇章,讀來令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仿佛看到瞭曆史巨輪滾滾碾過的痕跡,也聽到瞭那些被淹沒的個體微弱的呼喊。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種理解曆史的全新視角,也讓我對“轉型”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評論五 《夭摺的轉型——侯宜傑讀史隨筆二集》給我的感覺,如同在閱讀一位老朋友的內心獨白,真誠而富有力量。侯宜傑先生的文字,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能夠輕易地觸動人心最深處的情感。他並非生硬地羅列事實,而是將自己的閱讀心得、思考感悟融入其中,使得每一段文字都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他筆下的曆史,不再是冰冷的陳跡,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當下。他對於一些“轉型”時期的審視,更是入木三分,讓我們看到那些宏大敘事背後,個體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無奈。我尤其欣賞他對曆史人物的評價,總是能夠超越簡單的標簽化,去挖掘他們之所以如此行事的內在邏輯和時代背景。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位學識淵博、思想深邃的長者進行一場促膝長談,受益匪淺。它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探尋,去理解那些復雜而又迷人的曆史真相。
評分評論二 《夭摺的轉型——侯宜傑讀史隨筆二集》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閱讀的“癮”。侯宜傑先生的文筆,像是陳年的老酒,初嘗時或許有些醇厚難以入口,但細細品味,便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甘甜與韻味。他並非簡單地敘述史實,而是從一個個鮮活的側麵切入,抽絲剝繭,揭示齣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細節與邏輯。讀他的文字,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迷宮,每一個轉角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風景,又或者是一處精妙的機關。他對曆史人物的解讀,常常跳齣善惡二元對立的窠臼,展現齣一種更為成熟和悲憫的視角。他讓我們看到,在那個動蕩變革的年代,個體在時代的洪流中,是如何被裹挾、被塑造,又是如何努力尋求自我存在的意義。書中的許多觀點,初讀時可能會讓人感到震撼,甚至産生些許不適,但正是這種挑戰固有認知、引人深思的特質,纔讓這本書顯得尤為珍貴。它不提供廉價的慰藉,而是邀請讀者一同踏上探尋真相的崎嶇之路。
評分評論一 讀侯宜傑先生的《夭摺的轉型——侯宜傑讀史隨筆二集》,與其說是在品讀曆史,不如說是在與一位飽經滄桑、洞察世事的長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書名“夭摺的轉型”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宿命感,仿佛預示著那些宏偉敘事背後,隱藏著多少令人扼腕嘆息的斷裂與失落。侯先生的文章,不像教科書那樣梳理脈絡,也不像學術論文那樣引經據典,而是如同晚風拂過,留下陣陣迴響,觸動人心最柔軟也最堅硬的部分。他筆下的曆史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個體,他們的選擇、掙紮、妥協與堅持,在字裏行間流淌,摺射齣人性的復雜與時代的局限。讀這樣的書,需要放慢腳步,靜下心來,去感受文字中流露齣的深沉思考和對曆史的敬畏。侯先生的語言,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驚濤拍岸,振聾發聵。這種張弛有度的錶達方式,使得那些看似遙遠的往事,重新鮮活起來,引發讀者對於當下現實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