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研究(2018年3月第1期)

書法研究(2018年3月第1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立翔 編
圖書標籤:
  • 書法
  • 書法研究
  • 學術期刊
  • 藝術
  • 中國書法
  • 文化
  • 藝術史
  • 2018年
  • 期刊
  • 藝術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書畫齣版社
ISBN:977100060418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165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書法研究(2018年3月第1期)》主要內容包括《鬆桂堂帖》憶往,由米書跋贊考《中郎帖》的流傳次序——兼論米芾進獻書畫的真僞,論程钜夫、趙孟頫對奎章閣人員構成及書法觀念的影響,明代中期鬆江狂草的樞紐——張駿《桂宮仙詩》《思補堂詩》,北魏隸楷之變與二王書藝研究,《張遷碑》真僞辨,北齊鄴畿刻經碑考,《龍藏寺碑》藝術價值的曆代評述及文化爭議之辨析,雅化,一個文學和書法共有的現象——以民間詞和北碑的雅化為例,張懷瑾生平與官職再考。

內頁插圖

目錄

《鬆桂堂帖》憶往
由米書跋贊考《中郎帖》的流傳次序——兼論米芾進獻書畫的真僞
論程钜夫、趙孟頫對奎章閣人員構成及書法觀念的影響
明代中期鬆江狂草的樞紐——張駿《桂宮仙詩》《思補堂詩》

北魏隸楷之變與二王書藝研究
《張遷碑》真僞辨
北齊鄴畿刻經碑考
《龍藏寺碑》藝術價值的曆代評述及文化爭議之辨析
雅化,一個文學和書法共有的現象——以民間詞和北碑的雅化為例

張懷瑾生平與官職再考
《書法研究》2018年第1期 《書法研究》2018年第1期,秉承嚴謹治學、銳意創新的辦刊宗旨,繼續為廣大書法愛好者、研究者及專業人士提供一個高水準的學術交流平颱。本期內容聚焦當下書法藝術的多元發展與深刻反思,力求在理論建樹、實踐探索和曆史梳理等方麵均有所突破。 本期關注: 捲首語: 開篇之作,將對當前書法研究的宏觀格局進行審視,深入探討新時期書法藝術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對本年度期刊的研究方嚮進行前瞻性展望。語言樸實而富有洞見,引導讀者進入本期深邃的學術視野。 理論探索: “意象”在當代書法創作中的轉化與錶現: 本文將深入解析中國傳統美學中“意象”概念的內涵,並著眼於當代書法實踐,探討如何將抽象的“意象”轉化為具象的書法形態。作者將通過梳理曆代書法名傢對“意象”的理解與運用,並結閤現代藝術理論,提齣新的創作路徑與思考框架。案例分析將詳實,力求在理論層麵為書法創作提供更具象的指導。 書法教育的現代化路徑探討: 麵對日益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傳統的書法教育模式麵臨新的考驗。本部分內容將聚焦書法教育的現代化轉型,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評價體係等方麵,提齣革新性的建議。將結閤國內外書法教育的成功經驗,分析其可藉鑒之處,並為我國書法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參考。 書法審美的曆史演變與時代特徵: 審美觀念的變遷是文化發展的直觀體現。本專題將追溯中國書法審美意識從古代到現代的曆史演進脈絡,梳理不同時代背景下書法審美價值的側重點,並分析當代書法審美所呈現齣的新特徵與發展趨勢。旨在幫助讀者建立更宏觀的審美視野,理解書法藝術的時代生命力。 名傢論道: 一位當代著名書法傢的創作心路與藝術理念: 本文將走進一位在當代書法界享有盛譽的書法傢的藝術世界,通過深入的訪談與作品賞析,呈現其獨特的創作理念、審美情趣以及對藝術執著的追求。內容將包含其藝術生涯中的重要節點、對傳統與創新的理解、以及對書法未來的思考。力求通過個體經驗,摺射齣時代的光輝。 對某一碑帖的深入解讀與傳承研究: 本專題將選擇一至兩件極具代錶性的碑帖,進行細緻入微的考證與解讀。內容將涵蓋其曆史淵源、藝術成就、技法特點,並探討其對後世書法發展的影響。研究將力求嚴謹,並提齣新的學術觀點,為碑帖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實踐與交流: 當代青年書傢的創新實踐與風格探索: 青年一代的書法傢是書法藝術未來的希望。本部分將選取若乾在藝術實踐中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青年書傢,對其作品風格、創作觀念進行呈現與分析。通過展示他們多元化的藝術探索,展現當代書法藝術的勃勃生機與無限可能。 全國性書法展覽的亮點與反思: 梳理和評析近期舉辦的全國性重要書法展覽,從策展理念、作品構成、學術導嚮等方麵進行深入分析。既肯定展覽的成就,也對其存在的不足提齣建設性的意見,以期推動未來書法展覽的學術水準與藝術品質的提升。 臨池心得與創作體會: 邀請多位書法愛好者和從業者分享他們的臨池經驗和創作感悟。內容將涵蓋日常練字的方法、遇到的瓶頸與突破、以及在書法學習和創作過程中的獨特體會。形式多樣,注重可讀性與實用性,希望能給讀者帶來啓發。 學術動態: 重要書法學術會議綜述: 對近期舉辦的重要書法學術研討會、高峰論壇等進行報道和內容梳理,呈現最新的學術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瞭解前沿學術信息的重要窗口。 書法相關領域的新書評介: 介紹近期齣版的書法及相關學術專著,對書籍的內容、學術價值、研究方法等進行客觀評價,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閱讀參考。 本期亮點: 《書法研究》2018年第1期,在欄目設置上力求新穎,在內容選擇上追求深度與廣度並重。本期不僅關注理論的深度挖掘,也注重實踐層麵的多元呈現,並通過對經典碑帖的深入研究,連接古今,彰顯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對青年書傢的關注,預示著書法藝術未來的發展方嚮。我們相信,本期內容將為廣大讀者帶來一次充實而富有啓發性的閱讀體驗。 本刊宗旨: 《書法研究》緻力於成為推動中國書法藝術研究與發展的重要學術陣地,搭建學者、藝術傢、愛好者之間交流與對話的平颱。我們鼓勵學術創新,倡導嚴謹治學,關注書法藝術的時代發展,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每次讀到《書法研究》,都能從中獲得不少關於書法史料的考證和解讀,2018年3月這一期也不例外。其中一篇關於唐代懷素草書《韆字文》的考證研究,尤其讓我覺得新穎和具有啓發性。文章作者從多個角度,包括筆法、墨法、結構特點,以及與同時代其他草書名傢的對比,試圖還原《韆字文》原作的某些可能麵貌。過去我總覺得懷素的草書是那種“狂放不羈”的代錶,但在文中,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分析,指齣懷素的“狂”並非毫無章法,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筆墨功底和對漢字結構的深刻理解之上。文章還提及瞭關於《韆字文》流傳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誤傳和僞作問題,並提齣瞭一些新的學術觀點,雖然有些觀點我尚不能完全理解,但其嚴謹的考證態度和不斷探索的精神,深深地打動瞭我。這讓我明白,即便是我們熟知的經典,依然有值得深挖和探討的空間,而史料的每一次清晰化,都會為我們對藝術的理解帶來新的視角。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對書法藝術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每次看到《書法研究》這本刊物,都仿佛遇見瞭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益友。2018年3月這一期,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扉頁上的那些大師作品,不僅僅是墨跡的堆疊,更是曆史的沉澱、情感的抒發、意境的傳達。我尤其喜歡其中一篇關於晉代書法傢王羲之《蘭亭集序》的解讀,作者深入淺齣地分析瞭“永和九年”這一時空背景下,王羲之的心境變化如何體現在筆畫的跌宕起伏之中。從“群賢畢至”的欣喜,到“生死之感”的悵惘,再到“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哲思,每一處轉摺都如同音樂的鏇律,在紙上奏響,讓人不禁為之動容。文章不僅對字形結構、筆勢變化做瞭細緻的考證,更融入瞭作者對人生、哲學、藝術的深刻理解,引人深思。讀完這篇文章,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與王羲之在麯水流觴之際,一同感受那份飄逸灑脫,也感悟到書法藝術超越時空的永恒魅力。

評分

作為一名初涉書法的愛好者,經常會為臨摹哪個碑帖而感到迷茫,這期《書法研究》的3月刊,恰好提供瞭一個很好的指引。其中有一篇聚焦於初學楷書的進階路徑的文章,讓我茅塞頓開。文章並沒有簡單地推薦幾個人盡皆知的碑帖,而是從楷書的基本筆畫、結構規律入手,循序漸進地分析瞭不同碑帖在這些方麵的側重點和學習價值。例如,它詳細對比瞭顔真卿《多寶塔碑》的規整嚴謹、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險峻挺拔,以及柳公權《玄秘塔碑》的骨力遒勁,並分析瞭它們各自適閤初學者在不同階段學習的側重點。文章還強調瞭“悟性”在書法學習中的重要性,鼓勵讀者在臨摹過程中,不僅要模仿形似,更要體悟神似,理解字與字之間的呼應,以及行氣貫通的內在邏輯。這種由淺入深、由點到麵的講解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我學習書法的信心,讓我明白,書法學習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細緻和科學的方法。

評分

這期《書法研究》的3月刊,著實讓我這個對書法理論頗感興趣的讀者大開眼界。其中一篇關於碑學與帖學理論辯證發展的文章,可謂是撥開瞭我心中長久以來的迷霧。長久以來,我總覺得碑學與帖學似乎是截然對立的,一方是雄渾古樸,一方是秀麗婉約,卻不知如何將二者融會貫通。這篇文章則從曆史的縱深和理論的廣度,詳細梳理瞭碑學興起的曆史背景,分析瞭其對書法藝術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客觀地指齣瞭帖學在傳承與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褒貶哪一方,而是著重強調瞭二者之間的相互藉鑒、相互補充,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齣的側重點。文中對曆代書法傢在碑帖融閤方麵的探索進行瞭精闢的論述,讓我認識到,真正的藝術創新往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並在吸收不同營養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不僅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瞭書法史的發展脈絡,也為我自己在欣賞和學習書法時提供瞭更開闊的視野。

評分

最近偶然翻閱到《書法研究》2018年3月刊,讓我對書法藝術的認識又上升瞭一個新的維度。其中有一篇討論宋代書法傢蘇軾用筆特點的文章,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字形美學的描繪,而是從更為宏觀的角度,剖析瞭蘇軾的“尚意”書法與其人生境遇、性格特徵之間的緊密聯係。文章詳細闡述瞭蘇軾在遭受貶謫、屢遭坎坷之後,其書法如何在繼承晉唐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瞭更為率性、灑脫、甚至帶著幾分“野逸”的氣息。例如,他對於點畫的粗細、枯濕變化的處理,以及結體的欹側、奇正相生,都恰如其分地反映瞭他那種“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胸襟。作者還引用瞭大量蘇軾的墨跡作為例證,並進行瞭一一解讀,讓我明白瞭為何蘇軾的書法能夠在中國書法史上獨樹一幟,並對後世産生瞭如此廣泛的影響。這不僅僅是一篇學術論文,更像是一次與蘇軾靈魂的對話,讓我領略到瞭一位偉大文人如何在睏頓中保持藝術的生命力,並用筆墨將內心的波瀾壯闊呈現在世人麵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