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让我们一起思考中国当代文学要向何处去。《无法终结的现代性——中国文学的当代境遇》作者为现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所论都是当代著名作家,有利于文学爱好者的深度阅读。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可以看作中国文学面对西方挑战而展开的一段历史,它并不是在世界的现代性进程之外的“他者”,但确实也有着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在世界范围内的后现代论域,与后现代同时代的现代性处于一种“无法终结”的状态,具体到中国,现代性尤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中国文学的当代境遇》试图揭示出当代中国文学寻求自身道路的那种精神状态,集中了陈晓明教授近年来一直关注的主题,即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中国文学创造性融会的文学传统经验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某些激进探索对汉语小说边界的拓展,探讨那些指向开创、拓展和越界的新的文学经验,如何体现了文学的当代性,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当代境遇。
作者简介
陈晓明,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代表作品有《无边的挑战》《不死的纯文学》《德里达的底线》《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等多种。
目录
目录
导言: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一无法终结的当代史
二文学现代性的两种进向
三当代性与中国文学的当代道路
上编无法终结
第一章文学的“当代性”
一文学史视野中的当代性
二现代性历史中的当代性
三文学中的“当代性”
四几点总结和遗留的问题
第二章世界性、浪漫主义与中国小说的道路
一文学的世界性意义是否可能?
二现代性的源起与转向:浪漫主义文化?
三浪漫主义文化根基上的西方小说叙事
四中国的现实主义传统与被压抑的浪漫主义
五新的开启:浪漫主义在当代的涌动
结语:汉语小说的当下道路与未来面向
第三章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
一城市文学的一般前提辨析
二无法建构的他者史,怪影重重
三革命对城市的驱魔,乡土的胜利
四城市崭露头角,不充分的主体
五历史永不终结,城市他者化的延搁
六乡土经验及现代性尽头的城市
第四章现代文学传统与当代作家
引言:现代传统与当代的诡秘关系
一伟大传统的展开与变异:从鲁迅到余华
二蹊跷的遗忘:书写乡土中国的传统
三召回的幽灵:另一种现代性
四左翼革命传统在21世纪的复活
结语:传统的被重建与必要性
第五章重构多元语境中的“精神中国”
一重写现代性的文化想象
二重建日常生活的人伦情怀
三发掘乡村心灵的丰富性
四自我经验穿过现实困境
五写出生命体验的复杂性
第六章历史尽头的自觉
——新世纪十年的长篇小说
一乡土叙事的本真性:回到生活与有质感的现实
二反思历史的深刻性:穿透人性与拷问灵魂
三艺术的张力:文体意识与叙述意识
四回到汉语的写作:融合西方/世界的小说艺术
第七章新世纪汉语文学的“晚郁时期”
一“晚期风格”的美学内涵
二20世纪的晚期:早衰的“中年写作”
三汉语小说在晚郁时期的美学特征
下编越界之路
第八章先锋派的常态化与可能性
——关于先锋文学三十年的思考
一先锋派的历史源起
二先锋派的现代主义本质
三潜藏于常规化中的先锋意识
四反常规与越界的可能性
五开辟汉语文学的可能性
第九章在历史的“阴面”写作
——论《长恨歌》隐含的时代意识
一阴面、暗处,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二“海上旧梦”在阴影里的顽强复活
三重复的阴影,历史与修辞
四“正当性”的焦虑或阴面的历史寓言
第十章他“披着狼皮”写作
——从《怀念狼》看贾平凹的“转向”
一狼皮与小说的神奇化
二从实到虚,或邪异的隐秘踪迹
三邪异的极致:了结和开辟
四人的终结与物的哲学
第十一章给予本质与神实
——试论阎连科的顽强现实主义
一给予本质:顽强写作的美学意味
二20世纪激进历史的本质质询
三填补的实在:肉身的神实
四在墓地书写:消解本质或者向死而生
五写作的叛徒或顽命的孩子
第十二章逆现代性的异质写作
——雪漠的“灵知通感”与西部叙事
一从历史到文化:当代小说的内在变异
二异域性与原生态:现代性的另类生活
三神灵经验的发掘:文本的开放与自由
四宿命通的感悟:重构西部的大历史
五附体与宿命通:越界的境遇
第十三章“歪拧”的乡村自然史
——《木匠和狗》与现代主义的在地性
一叙述的变异、钻圈与穿越
二乡村的自然史与废墟的寓言
三恶的伦理或万物为刍狗
四中国现代主义的在地性属性
第十四章我们为什么恐惧形式?
——传统、创新与现代小说经验
一老到的体式眷顾传统
二不能回避的现代小说经验
三形式的决定意义
第十五章乡土中国、现代主义与世界性
——1980年代以来乡土叙事的转向
一“85新潮”与莫言、贾平凹的出场
二马尔克斯的助推与回归本土的选择
三“西方”的失效与乡土终结?
四结语或出路:民族的或世界的?
索引
前言/序言
本书是我近年写作的系列论文汇集而成,为求不重复并能是一本有主题的新作,只从最近几年的论文中选取15篇编辑而成。除其中有两篇稍早几年,其他13篇均属于最近几年之内的新作。虽然这不是一本有明确计划的专著,但也确实是有持续关注的主题。在一本书的名下来写各个章节并不是我所喜欢的方式,除非是写史或写教材,否则受逻辑框架的制约太严重,各部分的独立性和深化会受到影响。在独立的论文体例下来处理的问题,可以就某一个问题更为宽广、从容、充分地展开论述。书名“无法终结的现代性”还突显现代性主题,主要是这些年我的探讨始终围绕“现代性”这一问题展开,本书聚焦的问题显然是遗留下来的难点:中国当代文学(这里主要考虑小说)在经历过1980年代后期的后现代思想及文化的冲击之后,并未更全面地转向后现代;相反,却是现代性的那种审美意识和表现方式依然在起决定性的支配作用。“现代性”作为一项“未竟的事业”,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体现得尤其充分。在21世纪初,中国社会更全面地进入全球化,但是中国文学却是更深入地走向乡土叙事,在乡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里、在乡村的大地上,中国文学却有了更为丰厚而充实的收获。不管我们以何种立场和角度去看待中国当代文学,相当一部分乡土叙事作品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学最高的成就。这确实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有其独特的道路,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可能会相当复杂,中国文学与世界优秀文学的经验,比如现代主义,就不会像1980年代那样,只是直接明显的借鉴关系,可能需要在中国乡土文学的原创性意义上来重新梳理。这里的本质问题还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当代中国文学,这显然不是什么单纯的思想评价和艺术评价,根本是要清理和把握住这些基础性的问题:乡土与传统、现代性与当代性、中国的现代主义与世界性、抵御与逃逸、革新与越界,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全部扭结在一起,它使中国文学处于一种特殊的历史境遇中。是故,本书的副题“中国文学的当代境遇”,就是为了揭示中国当代文学囿于现代性而内含的矛盾境况。本书所谈论的对象除了少数涉猎1990年代的作品外,主要是讨论新世纪这十多年涌现出来的作品,副题的“中国文学”似显笼统,但为求副题的简练而做此选项。
固然,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是通过活生生的形象和故事,通过语言和情感,文学作品必然是以感性直观的形式来发生作用,但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研究者的理性抽象所为。人们也许会说,这些问题与是否是好作品无关,其实不然,真正的好作品,真正的优秀之作,内里一定是解决了文学传承至今的那些思想和艺术的难题,而这些难题从我的角度来看,正是凝结于这些关键词所表征的问题中。反过来说,那些优秀的作品,正是以其思想的力度和艺术表现力,触及了这个时代深刻的难题,这些难题是全部文学发展至今的关隘,或者说是其瓶颈和障碍。在这样的境遇里,文学要寻求拓路,寻求步伐和方向。每个有艺术创新自觉的作家,都是如此。解开这些难题是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的必要途径。
对于大多数同行来说,困扰着我的这些问题可能都未必是问题,或者觉得匪夷所思,或者觉得过于玄虚。不过,对于我来说,这些思考却是我几十年来追踪当代文学创作的点点滴滴所汇聚而成的。这本书是为解决问题困扰而作的一系列论文,实际上,我所涉猎的作品和作家有限。或许是因为上了年纪的缘故,对阅读作家作品越来越挑剔。真正能引起我冲动、让我信服的作品是越来越少。我似乎愈来愈相信,创作优秀作品还是需要极高的天分加勤奋,并非人人能为之。过去是这样,现在依然是如此。虽然在文化民主化的时代,参与写作的人越来越多,但好作品却只能是少数,好作家只能是凤毛麟角。所以我对那些指斥当今时代缺乏伟大作品的言论,从来觉得可笑。不可能到处都是优秀作品,到处都是优秀作家。虽然文学确实是一项人民的事业,在教育民主化和普及化的时代尤其如此,但这不等于许许多多的人可以创作优秀作品。现在的难题在于,在无数的日新月异涌现出的“作品云”里,要分辨出优秀之作,需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的阐释力,需要能把握更为复杂的情况,能充分体会到当今优秀的作品总是身处于一种境遇中。能在时代的境遇里发现优秀作品——它本身包含着矛盾,蕴含着分裂,在带着痛楚行进,这样的发现需要叶爕所说的“才胆识力”。尽管不少人说,今天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消费社会,娱乐化潮流席卷了一切,更何况还有云海般的网络文学;但是我依然坚持认为,这是一个比任何时代都需要优秀作品(说“伟大作品”显得太高调)的时代,因为今天的文学和文化太需要标杆和方向。
我当然不敢声称本书完成了我试图解决问题的任务,只能说在接近这些问题。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以达成共识,这种情况也是今天人文学的境遇。但这些努力对于我个人来说,是有成效的,在写完这一系列论文之后,我对中国文学走过的历程看得更清晰,对中国文学的当代境遇和命运也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70年前,穆旦在一首诗里说:“是在这块岩石上,成立我们和世界的距离,/ 是在这块岩石上,自然寄托了它的一点东西。”在文学“这块岩石”上,当代精神有一块立足之地,我们也有一块立足之地。我乐于这样来看问题,这就足够了。
拙著能加入“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当然是一项珍贵的学术荣誉。袁行霈先生在为文库作的总序中指出:这套大型文库“旨在汇集新时代北大人文学科的优秀成果”,这是很高的期许,是故我也不能松懈。不敢自诩是“优秀成果”,但也确实汇集了我这几年的辛劳。说起来,自2003年起,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转眼间不觉已有15年之久。彼时还忝列青年之伍(44岁),岁月如斯,转眼就到花甲之年,早已白发盈肩,几效阮籍穷途之状。到北大这十多年,自觉要勤勉工作,除去教学不敢怠慢,写作论文著作也是不甘落后。这15年间出版了《德里达的底线》《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众妙之门》等12部著作,论文评论也不在少数,中文系向来鄙视数量,是故不敢在此摆功,只是以资表明自己并未敢有片刻偷懒,尽力本分而已。目前所选这十多篇文章,在主题集中的前提下,算是我最近几年比较重要的论文,大多发表于核心权威期刊,如《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上海社会科学》《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其中多篇为《新华文摘》转载。在此一并向这几家刊物的主编及责编致谢!
当然,本书得以出版要特别感谢申丹老师,她为建成“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不辞辛劳,多方努力。感谢陈平原先生应允拙著纳入文库中的“中国文学研究丛书”。 这里还要感谢中文系现当代专业的全体同仁,我从他们的学术思想中获益良多。我尤其要感谢学术上的几位挚友,他们是:曹文轩、孟繁华、丁帆、贺绍俊、李敬泽、程光炜、陈福民、郜元宝、张清华、朱国华、吴晓东、王尧、张燕玲、张学昕、谢有顺等朋友,这个名单是如此之长,以至于我无法一一列出。朋友们多年来的关怀和鼓励铭记于心,唯有感念之情长存。另外,我的学生们总是给我以无私的帮助,他们的名单更长,就不好再占篇幅。但丛治辰、饶翔、刘伟、张晓琴、王振峰等几位我还是要列出,他们给书稿提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有诗云:杨意不逢,或遇钟期;悠悠岁月,徒然只剩下白纸黑字。书稿几经编辑修改,增补删削,转眼又过一年有余。眼前就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躬逢其盛,忝列人文学科文库,荣莫大焉!心怀感恩,谨以此书献给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
是以为序。
2017年夏于北大朗润园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