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9期)

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9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期刊
  • 时事
  • 文化
  • 社会
  • 观点
  • 评论
  • 三联生活周刊
  • 2018年
  • 第19期
  • 深度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71005360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39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涂布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派出记者分赴都江堰、汶川、北川、绵竹等地,既去探访我们当年在地震采访中认识的朋友,也再次走进当地百姓的生活。那些经历了苦难和重生的人们,让我们看到了沉淀在他们身上的多重情感——怀念、自尊、悲悯与苦难过后的热情。踩在悲伤之上,天地宽广。

内页插图

目录

封面故事
汶川地震十年
悲伤之上
34 映秀:沈琴的故事
42 生生不息都江堰
50 新生活是个伪命题,只有生活
52 北川:一个县城的今生与前世
64 北川中学的十年涅槃
74 绵竹:与震后伤病相处的日常
82 诞生于地震的灾难心理救援
90 十年后,我们应对重特大灾害的能力是否提高了?

社会
96 时事:旧瓶和新酒:与时俱进中的英国王室
102 热点:米脂杀人案:暗藏十几年的复仇
108 热点:批量生产的深圳“新校园”
112 前沿:科学的标准从未改变

经济
94 市场分析:白马股杀跌

文化
124 人物:后来的刘若英
130 电影: 戛纳的归戛纳,电影的归电影
132 电影:“他们的记忆如同灵魂的托付”
136 话题:《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大龄女性的精神安慰剂?
140 时尚:再见,手包女王

专栏
16 邢海洋:“抢人大战”中的重庆
139 袁越:变态是一种病
144 卜键:钦差与大使
146 张斌:哈坎·苏克在加州
147 宋晓军:有关“伊核协议”的关键“桥段”
148 朱伟:贾平凹:我在看这里的人间(7)
150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环球要刊速览
读者来信
天下
理财与消费
好消息·坏消息
声音
生活圆桌
好东西
个人问题

精彩书摘

《映秀:沈琴的故事》
“人家该帮的已经帮过了,总是得靠自己,过日子还得靠自己。”D二天,沈琴带我们去213国道对面的山上,看看“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和“5·12遇难者公墓”。聊起生活状况,沈琴说,心里还是满足的,生活总要向前看。
一边说着,我们一边往山上爬。沈琴说到山上的村子,有一户是高科的表姐,在地震中失去了12岁的女儿。表姐还有一个大儿子,她年纪不小了,仍然倔强地又生了一个孩子。每天她都在公墓旁支起摊子,向游客卖些纪念品。说着说着,表姐出现在眼前,沈琴和她都笑眯眯地打着招呼。悲伤是一件隐私,难以让人当面提起,这些经历过的人,才互相懂得。

《新生活是个伪命题,只有生活》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古代智慧,造就了2000年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岷江中游的灌县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称前堋、湔堋、都安堰,唐称揵尾堰,宋以后称都江堰。岷江的上游位于山区,江水流到成都平原后,挟带的泥沙随即沉积,淤塞河道,往往泛滥成灾。“5·12”地震时,这个建堰2263年的人工水利工程的堰体,没有丝毫毁坏。二王庙地面开裂,但清代主殿却整体完好,只有配楼毁坏严重。评估组给出的青城山都江堰的报告是作为“世遗”资质仍在,尤其建筑上,“真存假毁”,穿斗式的川西木结构成为抗击地震的“柔性”屏障。而汉代李冰石像在几乎全垮的建筑里只微微倾斜了一点。震后专家们用构件和碎片一点点编号清理并重新合起,山体加固可以抗8级地震,而且做得极为隐蔽,什么痕迹都看不见。
《北川:一个县城的今生与前世》
今日茅坝校区的遗迹,也被叫作“景家山崩”。它的一边,是地震遗址中的遇难者公墓,无数人长眠于此,到访者可买上15元一朵的菊花献给遇难者。赵兴武说,公墓也是原乱石窖旧址,震前被人买下盖房。“挖地基时一看,下面全是石头,已毁灭过一次了。”赵兴武说,那次毁灭后,场镇迁往对岸曲山,哪知zui后县城又再次朝这边发展。
实际上,就在老北川县城决定往茅坝扩张时,北川县城原本有一次改变命运的契机。80年代末,曲山王家岩山出现裂缝,面对忧心忡忡的“包饺子”传闻,北川多次向省委省政府打报告,提出搬迁动议,并请来绵阳市地质学会专家考察。但由于一些专家坚持“无大危险论”,北川再次失去了机会。
《绵竹:与震后伤病相处的日常》
而那些剩余的幸存者,他们的身体依然禁锢着他们的人生。因为居住的小区周围到处是陡坡,覃中英每天的活动范围局限在房子周围50米左右,有时候她请人把自己推到学校附近的街上,能在那里高兴地待上一整天不想回家。赵正恩怂恿她学习使用电动三轮,就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了,但她有些犹豫,既出于对新事物的本能恐惧,也出于经济原因。实际上,她家里现在总共有两副轮椅,一副新的,擦得干干净净,出远门或者有客人到访时使用。平时一个人在家,她总是想着,旧轮椅还能再用用。某种程度上,这种精打细算与灾难无关,而是对生活本身的高度沉浸,比如她经常关掉家里的路由器,蹭邻居家的Wi-Fi,她知道那省不了钱,但拒绝改正,因为心疼路由器一直开着发烫。
《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9期)—— 聚焦时代脉搏,洞察社会万象 2018年第19期《三联生活周刊》如期而至,作为一本深入探讨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多元议题的杂志,本期依旧秉持其严谨的调研精神和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一场思想的盛宴。本期内容广泛,聚焦当下社会热点,深度剖析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旨在引发读者对生活、社会乃至未来的深刻思考。 专题深度:解析时代变革的脉络 本期杂志的专题报道,紧紧围绕2018年社会发展中的关键议题展开。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采访和调查,对当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无论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发展的浪潮,还是文化观念的演变,本期专题都力求呈现其复杂性与内在逻辑,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专题文章可能涉及的主题,如: 经济新动能与产业升级: 深入探讨在经济转型期,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分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这些变革如何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和职业选择。可能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发展,以及传统产业如何寻求突破。 科技进步与社会伦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本期专题可能探讨这些技术带来的社会影响,包括隐私保护、就业结构变化、伦理道德困境等,引发读者对科技发展边界的思考。 文化思潮与价值重塑: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专题内容可能关注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及社会变迁中价值观的多元化与冲突。 城市化进程与乡村振兴: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但乡村发展同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专题或许会关注城乡之间的差距,探讨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挑战,以及城市与乡村如何实现更和谐的发展。 全球格局与中国角色: 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中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专题报道可能分析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探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与担当,以及这些宏观趋势对中国国内发展的影响。 人物访谈:触摸时代个体的命运 除了宏观的社会议题,本期杂志也关注那些行走在时代潮头上的个体。通过深入的人物访谈,展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奋斗、挣扎与抉择,用鲜活的生命故事折射时代的变迁。这些人物可能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可能是改革的亲历者,创新的实践者,抑或是社会问题的观察者。他们的故事,将带领读者走进更为具体和真实的生活场景,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 生活观察:在日常中发现不凡 《三联生活周刊》一贯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发掘出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本期“生活观察”栏目,将继续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社会生活中的点滴变化,例如: 消费观念的演变: 分析当下消费市场的趋势,探讨消费主义的兴起及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特征。 新型职业的涌现: 关注那些新兴职业的生态,探究它们如何诞生、发展,以及对就业和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 家庭与教育的新挑战: 探讨现代家庭面临的育儿压力、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代际沟通中的新问题。 健康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关注人们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分析新的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流行。 文化评论:品味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在文化领域,本期杂志同样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可能包含对电影、文学、艺术、音乐等作品的深度评论,分析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和塑造着当下的文化语境。同时,也可能关注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探讨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解读和反思,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深度报道与专题策划 本期杂志的深度报道与专题策划,力求做到: 事实为基石: 所有报道都建立在严谨的实地调研和采访之上,力求信息的真实可靠。 逻辑严谨: 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展现事件发展的内在逻辑,避免浮光掠影。 人文关怀: 在关注宏大叙事的同时,不忘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 独立思考: 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不预设答案,而是提供思考的多种可能性。 2018年第19期《三联生活周刊》,将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杂志。它不仅是一份信息载体,更是时代变迁的忠实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深刻反思者,以及个体命运的温情描绘者。通过这本杂志,读者将有机会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更清醒地认识我们自身。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9期)的过程,就像是在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其中一篇关于某种文化现象演变的报道,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作者以严谨的考证和独到的视角,将一个看似遥远的主题,拉近到我们身边。他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历史的经纬中,去探寻其根源,去解析其脉络。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把控,每一个引用的史料,每一个采访的人物,都显得恰如其分,有力地支撑了他的论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边界被极大地拓展了,对这个世界也多了一份敬畏之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习以为常的很多东西,背后都蕴含着漫长而复杂的故事。这种梳理和洞察,对于我们认识当下,理解未来,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一种深度思考的范例。

评分

《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9期)这次的专题,可以说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识上的盛宴”。我反复阅读了其中关于某个社会转型期如何平衡发展与公平的文章。作者的逻辑严谨,论证充分,他不仅揭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欣赏他那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精神,对于那些触及痛点的议题,毫不避讳,深入剖析。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一场思想的较量。它拓展了我对于社会运作机制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分析,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

《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9期)这次的专题,让我体验了一场“思想的冒险”。其中一篇关于某个新兴理论的介绍,虽然初读时有些晦涩,但随着深入,我被其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作者以一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剥离出来,展现其核心的逻辑。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知识的敬畏,以及他试图将前沿思想普及给大众的努力。它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新视角,让我开始思考一些我从未触及过的领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空间被大大拓宽了,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它让我明白,持续学习和保持开放的心态,是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保持活力的关键。

评分

这次的《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9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中一篇关于某种群体困境的报道,让我心痛不已。作者以一种极度悲悯的笔触,展现了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同情与无奈,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社会不公的呐喊。他并没有选择用激烈的言辞去煽动,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事实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那些人物的遭遇,那些无奈的选择,都深深地刺痛了我。它让我意识到,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还有那么多人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这种唤醒,让我对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当我拿起《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9期)的时候,我并没有预设它会给我带来如此强烈的“感官冲击”。其中一篇关于城市变迁的报道,让我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些正在经历巨变的街区。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他捕捉到了那些快速消失的旧日痕迹,也记录下了新生事物带来的活力与焦虑。我能感受到那种时代的脉搏,那种告别与迎接并存的复杂情绪。他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而是用一种客观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城市图景。读完之后,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城市,也看到了无数个正在发生的“现在进行时”。它让我对“变化”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多了一份好奇与探索的冲动。

评分

刚翻完《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9期),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次的专题,虽然我不能具体描述其内容,但它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下社会生活的复杂光谱。我尤其被其中一篇关于某个新兴行业背后驱动力的文章所打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深入到从业者的日常,捕捉那些微小但至关重要的细节。你能够感受到那种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如何努力寻找自身定位的挣扎与希望。文章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没有丝毫说教的意味,却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深刻的思考。我一边读,一边脑海中会浮现出自己身边的一些人,一些事,那些曾经模糊的概念,在这一刻似乎被点亮了,变得清晰而鲜活。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进步”和“发展”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但也伴随着无数挑战。那种沉甸甸的思考,是这次阅读最大的收获。

评分

这次的《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9期)给我带来的冲击,是那种润物细无声却又格外深刻的。印象最深的是里面关于一个社会现象的探讨,它以一种近乎文学性的笔触,将一个宏大的议题,分解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个体故事。我感觉自己像是置身其中,亲眼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作者的观察力极其敏锐,总能在平凡的生活琐事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那些人物的对话,细腻到仿佛就在耳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坚持,都那么真实,那么有力量。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从那个世界中抽离出来。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立即得出结论的文章,而是会让你在阅读之后,花很长时间去回味,去咀嚼。它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品时或许平淡,但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醇厚的底蕴。它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有了更具象的认识。

评分

这次的《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9期),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温度”。其中一篇关于一群普通人面对时代变迁的故事,让我数次红了眼眶。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人文关怀,他没有将这些人物塑造成英雄,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们的脆弱、迷茫,以及在困境中闪烁的人性光辉。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每一个采访对象的尊重,也能感受到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切。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在宏大的叙事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种真实的力量,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打动人心。它让我重新思考“平凡”的意义,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感恩与珍惜。这份温暖,在这个冰冷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评分

这次的《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9期)带来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篇关于信息时代下个体认知危机的探讨,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以一种审慎的姿态,剖析了我们在海量信息中如何保持清醒与独立思考的挑战。他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反思,去探索。我尤其欣赏他那种辩证的眼光,既看到了信息带来的便利,也警惕了其潜在的风险。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于如何筛选信息,如何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它让我意识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立思考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评分

翻阅《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9期)的过程,是一次“静心体悟”的旅程。其中一篇关于某种传统技艺传承的文章,让我感受到了“匠人精神”的魅力。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默默坚守的制作者们。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于技艺的热爱,对于完美的追求,以及那种与时代搏斗的孤独。他并没有将他们塑造成神坛上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辛劳、坚持与执着。读完之后,我仿佛也沾染上了那种沉静的气息,对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多了一份敬意。它让我明白,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依然有那么一群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一些重要的东西。

评分

书竟然会泛黄,心里总有点不快,而且书竟然有破损,气死我了

评分

很好!

评分

刚得很好好好刚得很好好好

评分

不错的书籍啊

评分

很不错的周刊 一直在读 每期的专题都很棒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竟然会泛黄,心里总有点不快,而且书竟然有破损,气死我了

评分

书是正版,内容很好,送货快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