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地震與古地震記錄

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地震與古地震記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喬秀夫,李海兵,蘇德辰 等 著
圖書標籤:
  • 軟沉積物變形構造
  • 地震地質學
  • 古地震學
  • 沉積構造
  • 地層學
  • 構造地質學
  • 地震災害
  • 地質記錄
  • 沉積學
  • 第四紀地質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地質齣版社
ISBN:978711610562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661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4
字數:4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地震與古地震記錄》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古地震研究群體多年來r作、實踐與研究的總結,係統介紹瞭地質學與地震學交叉的邊緣學科、地震觸發軟沉積物變形構造——震積岩。
  《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地震與古地震記錄》主要以照片與圖示為錶現形式,展示野外實際的軟沉積物變形地質記錄,同時給予成網機製的解釋與古構造環境討論。
  《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地震與古地震記錄》可供沉積學、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地震地質學、土木T程地質學及其他地球科學研究人員及高等院校師牛閱讀參考;具有野外地質工具書的特點與高度的實用性,特彆適宜地質學者野外地質調查使用。
  《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地震與古地震記錄》也可為地震防震、減災提供基礎地質記錄。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編寫說明

第1章 關於軟沉積物變形構造與古地震(圖1)
1.1 概念
1.2 曆史
1.3 地震觸發因素
1.4 兩種機製
1.5 當前問題
1.6 地球觀

第2章 地震觸發軟沉積物變形類型(圖2)

第3章 軟沉積物液化流動變形
3.1 軟沉積物發生液化的條件
3.2 軟沉積物的液化流動形式(圖3)
3.2.1 沙層沿地錶流動
3.2.2 沙層在軟沉積物內部液化流動
3.3 碟狀構造(Dish)(圖4)
3.4 液化脈(Liquefied vein)(圖5)
3.4.1 砂岩脈
3.4.2 碳酸鹽岩脈
3.4.3 微(泥)晶脈(Micrite vein)
3.5 液化角礫岩(Liquefied breccia)(圖6)
3.6 液化水壓(Hydraulic stmcture)(圖7)
3.7 液化底闢(Liquefied diapir)(圖8)
3.8 枕狀構造(Pillow stmcture)(圖9)
3.9 滴狀體(Droplet)與液化柱(Pillar)(圖10)
3.10 液化混插(Plunged sediment mixture)(圖11)
……

第4章 軟沉積物觸變流動變形
第5章 重力作用變形
第6章 水塑性變形
第7章 脆性變形
第8章 軟沉積物的復閤變形與供討論的變形
第9章 軟沉積物的地震震動模擬實驗(圖44)
第10章 古地震與古構造(圖45)
第11章 軟沉積物變形構造與區域構造變形的區彆(圖46-圖80)
第12章 軟沉積物變形構造野外工作方法(圖81-圖88)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軟沉積物變形構造是沉積學與變形構造地質學的交叉學科;由地震觸發的軟沉積物變形構造被稱為震積岩(Seismites),是地質學與地震學的交叉學科,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軟沉積物變形構造與震積岩是當前地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地震作為一種地質作用在深刻解釋一個地區的地球動力作用中有著特殊作用。現代地震頻繁發生,地質曆史中同樣存在頻繁的地震活動。地層中的震積岩是重要的地質記錄,是認識與研究地史時期古地震的主要依據。震積岩調查在地質調查中應與其他地質記錄的調查同步進行。遺憾的是在過去不同比例尺的國土地錶區域地質調查中,對古地震記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大多數圖幅均未涉及軟沉積物變形構造與震積岩記錄。究其原因是地質學傢沒有意識到地史中存在頻繁的地震,更重要的是不認識夾在地層中的古地震記錄——震積岩。
  本書作者多年來一直倡導與推進軟沉積物變形構造與古地震的研究,發錶瞭一係列相關論文、專著和古地震論文集(1~3),組織瞭多次野外古地震的現場討論。現在齣版的《軟沉積物變形構造》是本研究群體多年來研究成果的總結。本專著的主要特色是:
  (1)提齣瞭一個地震觸發軟沉積物變形構造的分類係統,為軟沉積物變形構造與古地震的調查、研究提供瞭一個理論與實踐平颱。
  (2)書中所論述的軟沉積物變形構造以照片與圖為主要錶現形式,同時給予成因機製的解釋。
  (3)討論瞭當前國內軟沉積物變形構造研究中的問題,專門闡述瞭軟沉積物變形構造與後期區域構造變形的區彆,給齣瞭有關軟沉積物變形野外工作方法的建議。
  (4)“古地震與古構造”一章則體現瞭專著作者的研究思路,即將古地震記錄與區域構造相聯係,用另一種全新的思維解釋區域的地球動力作用。
  (5)專著有係統理論,更注重實際地質記錄,非常便於地質學傢在野外對照書中內容識彆露頭中的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分析與確定震積岩。因此,本專著有高度的實用性,具有指南與地質工具書性質。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古代岩石圈物理性質與地質演化的專業著作的詳細簡介: --- 《古地殼構造演化與深部地球物理成像》 內容概述 本書聚焦於對地球深部構造、岩石圈動力學以及地殼物質組成進行高分辨率、多尺度、跨學科的綜閤研究。它不僅涵蓋瞭從地質年代學到現代地球物理觀測的廣泛領域,更深入探討瞭地球內部結構如何控製地錶岩石圈的力學響應、熱演化路徑以及圈層間的物質交換過程。全書分為四大核心模塊,旨在為地球科學研究者提供一個理解地球係統復雜性的全新視角。 第一部分:區域構造演化的年代學約束與盆地構造史重建 本部分著重於如何利用尖端年代學技術,精確限定關鍵構造事件的發生時間,並結閤沉積學和構造形變證據,重建特定地質單元的構造演化史。 1. 碎屑鋯石定年與物源分析的深化應用: 本書詳細闡述瞭LA-ICP-MS和U-Pb測年技術在識彆古元古代至新近紀地殼增生域和剝蝕事件中的應用案例。重點討論瞭如何利用物源區年齡譜的復雜變化,來指示區域性造山帶的隆升-剝蝕鏇迴,以及大洋俯衝作用對鄰近大陸岩石圈的耦閤與解耦過程。特彆關注瞭在超高壓變質帶中,鋯石核幔結構如何記錄瞭深俯衝與快速摺返的動力學機製。 2. 沉積盆地的構造控製與熱史模擬: 從伸展型、走滑型到擠壓型盆地,本書係統梳理瞭不同構造環境下沉積序列的形成機製。通過Tectono-stratigraphic分析,結閤Apatite Fission Track(AFT)和(${}^{40} ext{Ar}/{}^{39} ext{Ar}$)熱年代學方法,重建瞭上地殼的冷卻速率和剝蝕曆史。書中包含瞭針對前寒武紀陸塊邊緣裂解事件中,地幔熱柱上湧引發的岩漿活動與地幔岩(如二長岩、橄欖岩)的精細化學成分分析,用以限定岩石圈根的減薄程度和地幔物質的參與度。 3. 區域地應力場重建與斷裂係統分析: 基於斷層岩(如構造角礫岩、糜棱岩)的微觀結構分析,結閤Barton-Larsen法和鑽孔應力測量數據,本書提齣瞭一個整閤三維應力場反演的數學模型。該模型能夠有效地區分由古近紀地幔對流引起的構造應力、晚期走滑形變以及第四紀地錶剝蝕所導緻的應力鬆弛效應。對於大型走滑斷層的位移量估計,書中引入瞭基於沉積物地球化學指標(如Sr/Ba比值)的替代性方法,以彌補直接構造位移測量中的不確定性。 第二部分:深部地球物理成像與岩石圈結構解析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利用現代地球物理手段,對地殼和上地幔的物理性質進行非侵入式探測,揭示岩石圈的非均質性。 1. 高精度地震層析成像技術的進展: 本書詳細介紹瞭超越傳統寬頻帶地震觀測網絡的“大地測量學”方法,特彆是在接收函數(Receiver Function)分析中,如何利用體波轉換波(如Pds、Pps)來識彆岩石圈幔(Moho)以下的多個界麵。重點討論瞭如何利用高頻段的S波散射信號,來追蹤上地幔過渡帶(尤其是在俯衝闆片邊緣)的含水礦物分布和熔融程度,從而建立高分辨率的岩石圈底部圖像。 2. 電磁深探技術在流體和熱結構研究中的應用: 電阻率結構被認為是判斷岩石圈中流體(水或岩漿)分布的關鍵指標。本書深入探討瞭大地電磁(MT/TEM)方法如何精確界定高導電性帶(如俯衝帶的脫水通道或地幔熱柱的邊界)。文中對“低速、低阻、高導”的三位一體結構進行瞭詳細的地球物理反演,並將其與變質脫水反應的動力學過程聯係起來,解釋瞭青藏高原南部深大斷層帶的電性特徵。 3. 岩石圈厚度和熱結構建模: 結閤地球化學熱量模型和地震學約束,本書提齣瞭一種多參數耦閤的岩石圈厚度確定方法。通過分析熱流數據與${}^{40} ext{Ar}/{}^{39} ext{Ar}$年齡數據之間的關係,對全球不同構造背景(穩定剋拉通、活動造山帶)的岩石圈根的穩定性進行瞭量化評估,並探討瞭地幔對流模式如何驅動岩石圈的周期性拉張與增厚。 第三部分:變質作用與岩石圈流變學 本模塊關注於深部高壓、高溫條件下岩石的物理和化學響應,以及這些響應如何影響構造帶的整體力學行為。 1. 超高壓變質岩的礦物學與岩石物理學: 詳細分析瞭柯石英、金剛石等標誌性礦物在變質岩中的微區分布特徵,以及它們對岩石彈性模量的影響。本書引入瞭高壓礦物閤成實驗的結果,用以校準地震波速模型,並據此解釋瞭俯衝闆片內部的波速異常。對於變質流體的釋放過程,書中結閤瞭拉曼光譜分析,探討瞭早期脫水反應對周圍圍岩塑性變形的誘導作用。 2. 構造岩石學:剪切帶的微觀形貌與本構方程: 本書聚焦於不同溫壓條件下形成的糜棱岩和剪切帶,通過透射電鏡觀察,解析瞭晶粒內部的動態再結晶、亞晶粒生長和位錯蠕變機製。基於這些微觀證據,作者推導並應用瞭更符閤地殼深部條件的流變學本構方程(如基於冪律或指數律的描述),用於數值模擬中預測大型逆衝斷層的幾何形態和應力傳遞效率。 3. 岩石圈的強度與耦閤-解耦機製: 探討瞭岩石圈強度在不同構造階段的演變。在擠壓環境下,書中論證瞭俯衝闆片的俯衝角度與地幔楔的粘滯性之間的相互製約關係,並提齣瞭一種基於岩石圈有效厚度和粘滯性差的“力學分層”模型,用以解釋陸內造山帶中地殼和上地幔的活動性差異。 第四部分:古地磁學在構造重建中的定量約束 本部分展示瞭如何利用岩石記錄中的古地磁信息,來恢復地塊的漂移軌跡、構造傾角和地塊的鏇轉曆史。 1. 古地磁數據處理與可靠性評估: 詳細介紹瞭用於分離沉積物、火成岩和變質岩中混閤磁化組分的逐步退磁技術。重點討論瞭如何通過特徵剩磁的穩定性測試(如Steep Component Analysis, SCA)和統計學方法(如共麵性檢驗),來識彆並排除構造後磁化事件,確保獲得的地磁極位置的可靠性。 2. 構造傾角恢復與地塊塊體分析: 本書提供瞭一套完整的地塊鏇轉恢復流程,結閤古地磁傾角(Incination)和偏角(Declination)數據,定量解算瞭中生代以來地塊在三維空間中的位移和鏇轉角。書中特彆關注瞭與大型走滑係統相關的“側嚮擠壓”或“塊體鏇轉”效應,並利用古地磁數據驗證瞭沉積盆地填積過程中是否存在顯著的地殼迴轉。 3. 殼幔耦閤的磁性記錄: 通過對比與洋中脊玄武岩(代錶深部物質)和陸源沉積物(代錶地殼錶層)的古磁年齡和極性,本書探究瞭大規模岩漿事件(如地幔柱上湧)如何影響地殼的磁性特徵,並利用古地磁極性時間標尺來校正和細化區域構造事件的年代框架。 --- 目標讀者: 本書麵嚮地球物理學、構造地質學、岩石學及地球年代學領域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專業研究人員,是深入理解復雜地質過程的必備參考資料。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地震與古地震記錄》這本書的評價,可以歸結為“係統性與前沿性的完美結閤”。它不僅詳盡梳理瞭該領域內從經典理論到最新的實驗模擬成果,更令人稱道的是,它對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嚮提齣瞭富有啓發性的展望。比如,書中關於深海沉積物中蠕變和流變行為的討論,結閤瞭最新的地球物理成像技術,顯示齣作者對該領域脈搏的精準把握。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感受到作者試圖引導讀者跳齣傳統的綫性思維模式,去思考沉積物在極端應力作用下所錶現齣的非綫性響應。這本書不是一本死闆的參考書,而更像一位資深的地質學傢在與後輩進行深入而熱烈的學術對話,充滿瞭啓發性思維和嚴謹的科學精神。

評分

這本關於《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地震與古地震記錄》的書,內容之詳實,簡直讓人驚嘆。它深入淺齣地剖析瞭地震活動對地層結構造成的那些鬼斧神工般的改變,特彆是那些在軟沉積物中形成的奇特構造。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專業著作,沒想到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書裏大量的地質實例和精美的插圖,讓那些復雜的力學過程變得具體可感。比如,書中對液化現象導緻的地層傾覆和褶皺的描述,簡直就像在現場觀察一樣清晰。對於地質學愛好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它不僅提供瞭理論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們如何“閱讀”地質記錄中那些被埋藏起來的古老地震信息。從宏觀的斷層帶特徵到微觀的沉積物顆粒重排,這本書的覆蓋麵極廣,每一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發現。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地震與古地震記錄》這個書名有點望而卻步,覺得太過學術化。但翻開後纔發現,作者的筆觸異常流暢且富有洞察力。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在於,它不僅僅羅列事實,更是在講述一個關於“地球記憶”的故事。那些沉積物在瞬間被賦予巨大的能量,形成的褶皺和斷裂,無聲地訴說著億萬年前的劇變。書中對不同沉積環境(如河流、三角洲、海洋盆地)下變形模式的對比分析尤其到位,展現瞭復雜的外部條件如何塑造齣截然不同的內部構造。這種對比,極大地提升瞭我們對區域地質演化的理解深度。我甚至覺得,這本書的某些章節,其描述的意境,已經接近於一種地質美學瞭,那種對自然界原始力量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評分

這本書對於希望掌握《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地震與古地震記錄》核心技術的實踐者來說,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操作指南。它細緻地講解瞭野外調查中如何識彆和記錄這些微小而重要的構造特徵,包括測綫布置、樣品采集的最佳實踐,以及如何避免常見的觀測偏差。作者在討論如何將野外觀察數據轉化為量化參數(如應變率、應力狀態)時,所采用的方法論清晰可靠。對於正在進行區域活動斷裂帶研究的科研人員而言,書中介紹的那些“地震地層學”的思路,無疑為如何從沉積記錄中提取高分辨率的地震史提供瞭新的視角和工具。這種將理論深度與現場操作性完美結閤的特點,是很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

評分

讀完這本關於《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地震與古地震記錄》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座連接現代地震學與古地質學之間的橋梁。作者對不同類型的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如砂筒、火焰結構、層內褶皺等——的分類和成因分析邏輯嚴密,極具說服力。特彆是在討論如何利用這些構造來重建過去地震事件的強度和頻率時,書中引用的年代學證據和構造指標非常可靠。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構造地質學範疇,進入瞭更具應用價值的災害地球科學領域。我個人尤其欣賞作者對不確定性分析的坦誠態度,這使得整個論述更加嚴謹和可信,而不是那種一味斷言的“教科書式”結論。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理解地球內部動力學如何影響地錶物質響應的研究者,這本書絕對是案頭必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