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能源行动的降碳减排协同效益分析方法及中国案例研究 [Methodology Development and Case Study for China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Air Pollutants Emissions Reduction Co-benefit Analysis of Major Energy Actions]

重大能源行动的降碳减排协同效益分析方法及中国案例研究 [Methodology Development and Case Study for China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Air Pollutants Emissions Reduction Co-benefit Analysis of Major Energy Actio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欧训民,袁杰辉,彭天铎 著
图书标签:
  • 能源政策
  • 气候变化
  • 减排协同
  • 空气污染
  • 中国能源
  • 能源转型
  • 环境经济学
  • 政策评估
  • 碳减排
  • 协同效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568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807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ethodology Development and Case Study for China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Air Pollutants Emissions Reduction Co-bene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重大能源行动的降碳减排协同效益分析方法及中国案例研究》为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欧训民课题组在能源行动的降碳减排协同效益分析方面的多年研究成果,其中大部分内容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
  《重大能源行动的降碳减排协同效益分析方法及中国案例研究》系统介绍了针对重大能源行动的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物减排协同效益分析建立的方法学,并对中国近年来涵盖煤炭、油品和农村能源的7项重大能源行动进行了案例分析。书中的相关方法学和案例研究。为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未来能源战略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
  《重大能源行动的降碳减排协同效益分析方法及中国案例研究》可以作为从事能源技术评价和能源战略研究的研究人员的参考书和工作手册,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能源工程、环境工程和能源管理等学科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欧训民,男,1978年生,湖南宁乡人。清华大学工学学士、管理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别研究员,兼任SCI/SSCI期刊Energy的能源与交通交叉领域编辑(Subject Editor)、清华大学中国车用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和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系统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国能源消费、GHG排放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特点
第一节 中国能源消费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能源相关GHG排放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能源相关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特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概念框架的开发
第一节 减排效果评估的分析框架介绍
一、促进煤炭的清洁利用
二、增加低碳燃料使用以替代煤炭
三、提高油品标准
四、增加低碳燃料使用以替代油品
五、农村能源利用集中化
第二节 减排效果评估的方法
一、“促进煤炭清洁利用”能源行动的减排效果的评估方法
二、“增加低碳燃料使用以替代煤炭”能源行动的减排效果的评估方法
三、“提高油品标准”能源行动的减排效果的评估方法
四、“增加低碳燃料使用以替代油品”能源行动的减排效果的评估方法
五、“农村能源利用集中化”能源行动的减排效果的评估方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案例及对他国的借鉴
第一节 中国能源行动的GHG和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
评估
一、中国各能源行动的GHG和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
二、中国能源行动的GHG和大气污染物整体减排效果
第二节 对他国的借鉴
一、建立分析框架
二、应用建立的框架分析能源行动的减排效果
三、在效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关键的能源行动
四、出台辅助措施以保障相应能源行动的实施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发展天然气汽车的大气污染物与GHG减排效益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边界
二、方法学
第三节 数据与假设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一、中国NGV的燃料消耗
二、中国NGV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
三、中国NGV的全生命周期能耗
四、中国NGV的全生命周期GHG减排
五、提高中国NGV的石油替代、大气污染物与GHG减排作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主要结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归纳分析中国的能源消费特点、能源相关cHc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特点
二、构建评估大气污染物和GHG减排能源行动实施效果的分析框架和计算方法
三、分析中国案例经验及指出对他国的借鉴
四、以中国案例中发展NGV的能源行动为实例进行深入分析
第二节 主要结论
一、针对中国提出的能源行动产生巨大的GHG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效益
二、促进NGV发展的能源行动具有显著的GHG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丰富、完善当前构建的分析框架和评估方法及中国案例的分析
二、对发展NGV能源行动进行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前言/序言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将长期面临保障能源安全、减缓气候变化和治理大气污染所带来的挑战。着力于消费结构、利用方式和使用过程的调整和优化的重大能源行动,极可能带来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协同效益,但目前采用科学的分析框架、可信的数据基础得出全面系统测算结果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我们努力从国际视野,致力于开发分析框架和评估方法以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的重大能源行动的实际效果,为中国及其他类似国家提供决策参考。
  过去几年,我们建立起针对重大能源行动的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物减排协同效益分析的方法。其中对能源行动的分析视角包括升级、替代和集中化,测算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测算的大气污染物包括S02、NOx和PM2.5。
  本书对中国近年来涵盖煤炭、油品和农村能源的7项重大能源行动的上述减排协同效益进行了全面的案例分析,并且对中国发展天然气汽车这一重大能源行动进行了细致的案例分析。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重大能源行动的降碳减排协同效益分析方法及中国案例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且不包含原书的具体研究内容。 --- 图书名称:重大能源行动的降碳减排协同效益分析方法及中国案例研究 图书简介 主题与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和能源转型刻不容缓的背景下,各国政府正积极推动重大的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部署。这些行动不仅旨在实现温室气体(GHG)的深度减排,同时也对大气污染物(如硫化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产生深刻影响。能源系统是主要的碳排放源,也是空气污染的重要贡献者。因此,在制定能源政策和规划重大能源项目时,必须全面评估这些行动在“降碳”与“减排”(指空气污染物减排)之间可能产生的协同或权衡效应。 本书聚焦于构建一套系统化的分析框架,用以量化评估和识别不同重大能源行动在气候变化缓解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方面的协同效益。它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能源规划师和环境管理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分析工具和实证参考,以期实现能源转型目标与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双赢”。 核心内容与方法论: 本书围绕三大核心模块展开:分析方法的构建、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以及在特定区域背景下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协同效益分析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框架 本部分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石。它首先系统梳理了当前能源系统减排与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进展,明确了将碳排放与传统空气污染物纳入统一分析框架的必要性。 协同效益的内涵与界定: 详细界定了“协同效益”的构成要素,包括技术协同、路径协同和政策协同。探讨了如何界定“基准情景”(Business-as-Usual, BAU)与“干预情景”之间的差异,从而准确量化减排增益。 耦合分析模型构建: 重点介绍和论证了用于量化评估的分析模型体系。这包括但不限于: 自上而下的宏观能源系统模型(如LEAP/MESSAGE模型): 用于情景分析和能源结构变化预测。 自下而上的排放因子模型: 用于精确计算不同能源技术和燃料结构变化对温室气体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贡献。 环境影响评估与归因技术: 阐述如何将能源活动层面的变化,通过耦合大气化学传输模型或投入产出模型,转化为区域尺度的环境浓度变化预期。 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提出了多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减排量(如二氧化碳当量、二氧化硫吨数),还引入了如“减排成本效益比”、“协同增益指数”等经济和环境综合指标,以支持决策的优化排序。 第二部分:影响协同效益的关键驱动因素分析 能源行动的协同效应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技术特性、燃料禀赋、政策设计和区域环境差异的强烈影响。本部分深入剖析了这些关键驱动因素。 能源技术路径的差异化影响: 比较了不同类型重大能源行动对降碳减排协同性的影响。例如,对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的大规模部署,与对化石燃料清洁利用技术(如碳捕集与封存、高效燃煤机组)的推广,在短期和长期内对空气污染物的影响机制存在显著区别。分析了电气化进程(如交通和供暖电气化)如何通过改变最终用能部门的排放结构来影响协同效应。 燃料替代效应与污染物转化: 探讨了从高硫/高灰分燃料向低硫/低灰分燃料(如天然气或生物质)替代过程中,碳排放与污染物排放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不同污染物(如SO2、NOx、PM2.5)在减排过程中对协同效益的相对贡献权重。 区域异质性与政策协同: 强调地理位置和区域大气环境背景的重要性。分析了在不同空气污染基准线(如重污染地区与空气质量优良地区)下,相同能源行动可能产生的边际效益差异。此外,探讨了跨部门政策(如能源政策与环境规制政策)如何进行有效衔接,以最大化协同效应。 第三部分:分析方法的应用与案例研究的范式构建 本部分将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的能源行动场景,并构建了一套可供借鉴的案例研究范式。 典型能源行动的情景模拟: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重大能源行动,如大规模风电和光伏的集中并网、特定区域的煤电替代计划、以及工业部门的深度电气化改造。利用构建的方法框架,对这些行动在未来若干年内,对区域碳排放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动态变化进行情景模拟和定量评估。 量化分析的实践案例探讨: 详细描述了如何将抽象的理论模型转化为可操作的分析步骤,并展示了在特定地区应用该方法体系进行初步数据输入、模型求解和结果解读的过程。重点在于展示分析框架的鲁棒性和可移植性,而非直接揭示具体的案例结论。 案例研究的方法论贡献: 总结了通过实际案例应用所提炼出的方法论经验,包括数据获取的挑战、模型参数设定的敏感性分析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书价值与读者对象: 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超越单一目标优化的分析视角。它强调了能源系统变革的复杂性,要求决策者不仅关注最终的减排量,更要关注实现这些减排量的方式是否同时带来了环境质量的改善,从而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政策失误。 本书面向能源经济学者、环境科学研究人员、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能源与环境决策部门人员、以及从事相关咨询和评估工作的专业人士。它既是深入理解能源转型环境效应的理论参考,也是指导实际项目评估与政策制定的实用工具书。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专著的标题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深邃的学术气质与紧迫的现实关怀,它的出现恰逢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气候变化治理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我能想象,这本书的作者团队一定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试图在宏观的“重大能源行动”与微观的“降碳减排协同效益”之间搭建一座坚实可靠的分析桥梁。在当前的研究领域,单纯关注碳排放的线性减排路径已显得远远不够,如何确保能源政策的有效性不仅能实现气候目标,还能同步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提升民众福祉,是政策制定者最为头疼的“多目标优化”难题。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逻辑严谨、经得起检验的量化分析方法论,这套方法论必须能够精准地捕捉到能源系统内部复杂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煤炭消费的减少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的即时影响,以及新能源技术的规模化部署对整个能源经济体系的长期结构性影响。如果该书能有效克服传统模型在处理跨部门、跨介质效益评估时的局限性,那么它无疑将成为能源政策评估领域的一份里程碑式的参考手册,指导我们如何更智慧、更平衡地推进能源革命,确保每一步“落子”都能带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评分

对于政策制定与战略规划部门的专业人士而言,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直接支撑决策的“增量信息”和“风险预警”。这本书如果能成功,那么它一定跳脱出了“减碳优先”的单一叙事,转向了更复杂的“系统优化”视角。我期待看到的是针对当前中国能源战略瓶颈的深度剖析:比如,在电力系统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转型过程中,如何平衡弃风限电带来的能源损失与减排效益的取舍?再比如,如何评估“双碳”目标下,传统高耗能产业的结构调整路径,是否能在短期内加剧或缓解区域性的环境压力?这本书的价值将体现在它能否提供“政策权衡矩阵”——即清晰地展示在不同政策组合下,碳减排目标、空气质量目标以及能源安全目标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如果它能基于模型推演出未来五年内最具协同效益的能源投资方向和技术路线图,那么这本书将成为国家能源规划部门案头必备的战略参考读物,其影响力将直接体现在五年规划的制定之中。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能源经济交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我对该书的“方法论开发”部分抱有极高的期待,这才是衡量其学术价值的核心标准。在能源转型研究中,最常遇到的困境是现有工具箱的“刻板化”:要么是过于侧重经济均衡的CGE模型,难以精细刻画污染物排放的物理化学过程;要么是单纯的环境模型,又缺乏对能源市场动态博弈的有效模拟。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开发出一种新的、集成化的分析框架,那么它将极大地提升我们对“协同减排”潜力进行前瞻性评估的能力。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能够有效整合自下而上的排放因子数据与自上而下的宏观政策情景的混合模型,特别是如果它能在不确定性分析方面有所突破,例如,如何量化技术进步速度、国际碳价波动等不确定因素对协同效益的敏感性,那将是方法论上的重大进步。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块化的分析工具,让不同背景的研究者都能理解并应用其核心逻辑,那么它的影响力将远超特定案例研究的范畴,成为方法论领域的“标准操作指南”。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著作的选题极具前瞻性与时代意义,它试图解决的正是能源、气候与环境这三大核心议题的交汇点问题。我构想中的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篇关于中国能源转型的报告汇编,而是一个融合了前沿计量经济学、环境科学和政策模拟的综合性学术工具箱。它必须以扎实的方法论为基石,以详实的中国数据为血肉,最终服务于一个崇高的目标:即在追求碳中和的伟大征程中,不以牺牲当前的空气质量和环境健康为代价,实现真正可持续、惠及全民的绿色发展。如果它能够清晰地论证出一条“低成本、高协同”的降碳路径,并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框架,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超越国界,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挑战的全球知识库中的重要一环。我期待它能带来清晰的、可被引用的、具有突破性的研究发现。

评分

作为一个生活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普通公民,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够揭示出“中国案例研究”中那些鲜为人知、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细节。我们都知道中国正在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但这种优化带来的“减排红利”具体是如何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间分布的?例如,在京津冀地区推行的清洁供暖政策,除了减少了冬季取暖的碳排放,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了严重的冬季雾霾?这种量化的、可感知的环境改善是如何反作用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激励机制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是能通过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将宏大的国家战略转化为可被公众理解的“环境改善故事”。如果书中能清晰地描绘出不同能源行动的“协同系数”——即每单位碳减排所伴随的空气污染物减排量——并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差异化特征,那么它就成功地搭建了学术研究与公众认知之间的桥梁,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能源行动的综合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