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市场上行业一线专家编写,赠直播视频课程,加QQ群交流和答疑。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是根据Z 新出版的 《注 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制度规定》 和 《注 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 考试实施办法》 的内容精心编写的,共四本,包括 《城 乡规划原理》《城 乡规划相关知识》《城 乡规划 管理与法规》 和 《城 乡规划实务》。丛 书按照大纲的要求及配合教材的顺序, 将 考 点 进 行 梳 理, 并 对 2010年 及之后的真题进行了详细解析,帮 助 考 生 在 Z 短 的 时 间 内 了 解 和 掌 握 考 试 内 容。 为 方 便 考 生 理解和记忆,书中大量采用图表和口诀形式进行编写。
本书可供参加 2018年 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的考生学习参考。
目录
目 录
前言
第一篇 建 筑 学
考试大纲要求
命题规律解读 1
教材解读与考点精炼 1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2
第二节 外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23
历年真题解析58
第二篇 城 市 道 路 交 通 工 程
考试大纲要求80
命题规律解读80
教材解读与考点精炼80
第一节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81
第二节 城市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96
第三节 城市交通枢纽规划设计99
第四节 城市公共交通 第五节 城市轨道交通105
历年真题解析 114
第三篇 城 市 市 政 公 用 设 施
考试大纲要求 命题规律解读135
教材解读与考点精炼 135
第一节 城市供水工程规划135
第二节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141
第三节 城市供电工程规划145
第四节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151
第五节 城市供热工程规划156
第六节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160
第七节 城市环卫设施工程规划 第八节 城市用地竖向工程规划 第九节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169
第十节 城市防灾规划 172
历年真题解析 182
第四篇 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考试大纲要求
命题规律解读209
教材解读与考点精炼 209
第一节 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10
第二节 CAD 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215
第三节 遥感技术及应用216
历年真题解析 221
第五篇 城 市 经 济 学
考试大纲要求 命题规律解读231
教材解读与考点精炼 231
第一章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232
第二章 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 242
第三章 城市土地市场与城市空间结构 257
第四章 城市交通经济与政策 274
第一节 城市交通供给与需求关系和调控274
第二节 城市交通供求的时间不均衡及其调控277
第三节 城市交通供求的空间不均衡及其调控277
第四节 城市交通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错位及其调控 278
第五节 城市交通时间成本特征及效率提高途径 278
第六节 公共交通的合理性279
第五章 城市公共财政与公共品供给280
第一节 税收效率与土地税280
第二节 公共品概念与公共品供给 第三节 城市政府规模与运作效率284
历年真题解析 284
第六篇 城 市 地 理 学
考试大纲要求 命题规律解读298
教材解读与考点精炼 298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知识 299
第一节 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概况 299
第二节 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300
第二章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 302
第一节 城市空间分布的地理特征 302
第二节 地理条件的影响作用302
第三章 城镇化的基本原理 306
第一节 城镇化的基本理论306
第二节 世界城镇化概况309
第四章 城镇地域空间的演化规律 313
第一节 城市地域空间类型313
第二节 城市密集地区的空间结构与演化特征314
第五章 区域城镇体系的基本理论 316
第一节 城镇体系的概念316
第二节 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316
第三节 城市经济区 325
第六章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328
第一节 城市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328
第二节 人口发展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329
历年真题解析 334
第七篇 城 市 社 会 学
考试大纲要求 命题规律解读 345
教材解读与考点精炼 345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346
第一节 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346
第二节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346
第三节 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347
第四节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347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调查与研究方法 350
第一节 城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350
第二节 资料、数据的种类、采集与处理350
第三节 问卷调查方法
352
第四节 访谈、深度访谈与质性研究方法353
第五节 研究逻辑与分析程序354
第三章 城市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355
第一节 城市人口结构 355
第二节 城市人口的社会问题358
第四章 城市社会阶层与社会空间结构 361
第一节 城市社会阶层 361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363
第五章 城市社区 366
第一节 社区与邻里的概念366
第二节 社区的权力模式367
第三节 社区的归属感 368
第四节 社区的组织管理368
第五节 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369
第六章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 371
第一节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作用 371
第二节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主要理论 372
第三节 西方国G家J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践373
第四节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要点 373
第五节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原则、内容与形式 375
历年真题解析 376
第八篇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考试大纲要求 命题规律解读 386
教材解读与考点精炼 386
第一章 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知识 387
第一节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87
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与基本功能390
第三节 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与目的 393
第二章 城市环境问题 395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与环境构成要素 395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概念、类型与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 396
第三节 城市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398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 409
第一节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内容409
第二节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412
第四章 生态学在城乡规划与建设中的应用途径 415
第一节 区域生态适宜性评价415
第二节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与构建417
第三节 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与应用领域421
第四节 生态恢复的概念与主要方法 423
第五节 生态规划基本概念与内容 425
历年真题解析 427
前言/序言
前 言
自从1999年住建部开始实行注册城 乡规划师职业资格制度以来, 到 2016 年国务院决定 取消一批准入类证书的决定生效止,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作为工程类准入类考试已经走过了 16个年头。期间,注册城乡规划师的考试 人数在逐年递增,截至 2017年 底,据不完全统计, 注册执业人员接近2万人,但是对于从事全国城乡规划设计的50万从业者来说,高 水平专业 人才缺口依然十分巨大。
一线规划设计从业者工作压力大、 复习时间短、 通读教材几乎难以实现, 因此我们编写 了 《2018注册城乡规划师考点归纳及历年真题解析》 丛书。归纳解析了历年真题,经过精心 筛选和梳理,剔除教材多余内容,将考点精读标注, 让考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备考, 轻松通 过考试。我们创新地运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将各个考点串联起来,做到连点成线,穿线成网, 实现考点的系统化和网络化,便于考试理解记忆, 使得本书区别于市场上其他教辅的单一段 落模式。书中所有内容用表格形式展现出来, 清晰明了, 利于考生的对比记忆, 达到让考生 应对自如、举一反三的目的。全套丛书共四册,包括 《城 乡规划原理》 《城 乡规划相关知识》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 和 《城乡规划实务》,满足了考生短时间备考不同科目的需要。
近年来,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理论性不断增强; 二是试题的综 合性增强;三是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 本丛书将在紧扣考试大纲兼顾教材 全面内容的基础上,指出教材中的重点并解析难点, 使参加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的 应试人员有一个系统、清晰的理解,掌握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 熟悉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的知 识,了解一般性知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丛书主要特色体现在:
1. 从对比中紧抓考点
对比新老大纲,对比前后两版考试教材用书, 寻找增加与调整的内容。 这些新增知识点 在今年的考试中一般都会涉及,大家一定要重视新考点的复习应试。
2. 从教材的编排中找突破点
从上版教材到新版教材,根据大纲的要求在补充了大量内容的同时, 对旧版内容也做了 一些改动,比如:内容的精简、篇章结构的重组、 思路框架的调整等。 这些变动可能带来的 是试题的新视角、老问题的新出法。
3. 从历年真题解析中找基点
试题的变化,形式上从单选到多选,深度上从大纲要求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 识到突破大纲要求,进入更深层次。我将会带领着各位学员掌握重要知识点集群的方方面面, 弄清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积累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4. 从 “掌握、熟悉、了解”的不同要求中找重点
“了解”意味着对该内容的要求较 浅, 试题所占的比重较少, 基本内容的掌握就足够了; “熟悉”意味着仅掌握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知识的拓展需要了解更多知识,试题 也会占到 一定比重;“掌握”意味着只知道了这本书中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将其相关的知 识、 内容与 要求均要掌握,并意味着这些内容占到试题的比重比较高。 本丛书将会根据注册城乡规划师 考试的最新命题特点,结合考试大纲的相关信息,分析预测2018年注册城乡规划师 考试的命
题趋势。对每个章节的讲解都将以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大纲为依据, 以指定教材为基础, 侧
重于知识、理论的综合运用。 并且, 通过精讲和 精 炼 的 形 式 对 教 材 进 行 逐 章、 逐 节、 逐 条、 逐项的解析,能够有效地强化复习效果。
备考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 要了解以下事项。
一、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
2017年,注册城市规划师更名为注册城乡规划师。2018年注册城乡规划师执业 资格考试 定于10月20日至21日举行,共设 《城乡规划原理》《城乡规划相关知识》《城乡规 划管理与 法规》 和 《城乡规划实务》4个科目。具体考试科目与时间为:
考试时间 考试科目
10月 22日 上午 9:0011:30 城乡规划原理
下午 2:004:30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
10月 23日 上午 9:0011:30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
下午 2:005:00 城乡规划实务
考生应考时,应携带黑色墨水笔、2B 铅笔、橡皮、无声无文本编辑功能的计算器。
二、本科目的基本情况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 作为一门理论性考试科目,注重规划相关领域知识的储备。 城乡规 划工作涉及相关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综合性很强。《城乡规划相关知识》 考试科目涵盖了与 城乡规划工作关系最为密切的八个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 即建筑学、 城市交通、 城市市政公 用设施、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经济学、 城市地理学、 城市社会学、 城市生态 与环境。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 考核应试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状况,即对各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知识 的掌握、熟悉与了解的程度,以及在城乡规划实践中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
三、考试大纲
《全国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以下简称 《考试大纲》)是注册城乡规划 师职业资 格考试工作的基础文件,是考试命题、考前培训及编写培训教材和有关辅导材料的依据, 也 是应试人员必读的指导性文件。
《考试大纲》 对知识点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了解、熟悉、掌握。这里我们根据考 试大纲对该门课程的考试进行分析:要求 “了解”的知识 点占 12%,要 求 “熟 悉” 的知识点 占52%,要求 “掌握”的知识点占35%。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章节 知识点分布
概率统计
了解 熟悉 掌握
1. 建筑学 7 4 3 14%
2.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 7 4 1 12%
3.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 4 6 1 11%
4. 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9 1 0 10%
续表
章节 知识点分布
概率统计
了解 熟悉 掌握
5. 城市经济学 4 9 1 14%
6. 城市地理学 9 9 0 18%
7. 城市社会学 3 6 5 14%
8.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9 5 0 14%
概率统计 52% 44% 11% 107%
至于答题中的一些具体事项将在以下各章节的讲解中分别予以说明。
四、考试题型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 此科目考试采取选择题型, 其中单项选择题数量为 70 题, 多项选 择题数量为30题。
1.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一般考题由题干和
4个备选项组成,答对得1分,不选或答错都不得分。
2. 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一般多项选择题由题干和备选项组成。 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错选、多选、少选都不得分。
答题采用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选项对应字母涂黑的方式。做好选择题,尤其是多项选择题, 需要学员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理解考试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选择。
五、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历年考试题目中,考试内容虽然都有变化,但是考试的题型是固定的,对于考试题型的了 解和解题方法的熟悉,能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节省考试时间。本科目相对比较固定的题型有:
1. 判断正确、错误的题型
解题方法:认真读题,错误的选项往往是通过改变正确语句的某个字或某个词语得到的, 所以要仔细阅读选项。并且还要注意题目是要求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很多情况下找不到 答案或者答错,是因为题目要求选错误的,而考生却选择了正确的。
2. 考核关键词:核心、关键、本质、重点、必要、首要、最、根本、基础等
解题方法:复习时看到这样的关键字, 就要注意记忆相关的知识点, 往往是一句话或者 仅仅是一个词语。
3. 考核关联内容的区分、易混淆的知识点 解题方法:注意关联内容的异同,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特征进行区分记忆。 4. 考核概念、原则、特点、方法等
解题方法:首先理解这些概念、原则、特点和方法, 然后通过关键词记住原则、 特点有 哪些,并要注意具体的举例。
5. 考核阶段、步骤等
解题方法:首先记住各个阶段、步骤的顺序, 然后理解和熟悉各个阶段、 步骤包括的工 作内容和特点。
6. 考核分类或组成
解题方法:复习时不仅要注意分类和组成的内容, 而且要注意分类和组成的标准。 考试
的时候要注意题干中是按照哪一类标准分类或者考查的是哪一种类别的组成,这样才不会选
错;并且还要注意一下分类和组成的具体举例。 7. 考核过渡性的段落等
解题方法:在每章的开头或者小结的正文前, 总有一些过渡性的段落, 有时候里面会包 含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地方。
8. 考查书上的举例 解题方法:复习时看到书上有具体的举例时,一定要熟悉相关的例子。 由于时间仓促和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错误和疏漏之处, 敬请各位专家、 从业人
士和读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我们会虚心接纳,再版改正。
张昊
2017年11月8日
《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前沿》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城乡规划领域的前沿理论、核心方法与最新实践,旨在为城乡规划师、研究人员、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所有对城市发展与空间治理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与思考平台。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规划的“是什么”,更是“为什么”和“如何做”,从宏观的战略层到微观的操作层面,力求呈现一个完整而富有洞察力的城乡规划图景。 第一部分:城乡规划的理论基石与时代演进 本部分将回顾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涌现的关键理论思潮,包括但不限于: 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规划: 考察早期城市形态的演变,以及理性主义、功能分区等经典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性影响。我们将分析这些理论在应对工业化、城市扩张等挑战时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所存在的局限性。 批判性规划理论: 深入解析后现代思潮对规划的挑战,探讨权力、社会公平、参与性等议题在规划中的重要性。我们将介绍诸如激进规划、后殖民规划等视角,理解规划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工具。 可持续发展与韧性规划: 聚焦当前最受关注的议题,详细阐述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城乡规划中的具体体现,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低碳发展等。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韧性规划的核心概念,即如何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冲击)面前,提升城乡系统的适应能力和恢复力。 人本主义与体验式规划: 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关注人的日常生活需求、行为模式和情感体验。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设计更宜人的街道空间、公共场所,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第二部分:城乡规划的核心方法与技术创新 本部分将聚焦城乡规划实践中所使用的关键方法论,并探讨新兴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 空间分析与 GIS 应用: 详细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乡规划中的强大功能,包括数据采集、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等。我们将演示如何利用 GIS 进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交通流模拟、环境影响分析等,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数据驱动的规划决策: 探讨大数据、遥感技术、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如何为规划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信息。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洞察城市运行规律,预测发展趋势,从而制定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的规划方案。 模型与模拟技术: 介绍多种规划模型,如土地利用模型、交通模型、人口模型等,以及它们在模拟不同规划情景下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模型进行多方案比选,优化规划设计。 定量与定性评估方法: 阐述如何运用定量评估工具(如成本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与定性评估方法(如公众咨询、专家访谈)相结合,全面评价规划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社会接受度。 参与式规划方法: 强调公众参与在现代规划中的核心地位,介绍各种有效的参与式方法,如规划工作坊、焦点小组、线上参与平台等,以及如何构建包容、高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第三部分:城乡规划的重点领域与实践挑战 本部分将选取城乡规划实践中最具代表性、最富挑战性的若干重点领域进行深入剖析: 城市更新与存量发展: 聚焦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转变,深入研究城市更新的策略与实践。我们将分析旧城改造、工业遗产再利用、城中村整治等不同类型更新项目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如何平衡经济效益、社会公平与历史文化保护。 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 深入探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目标,分析特色小镇的规划理念、建设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我们将研究如何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智慧城市与数字规划: 探索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城市管理与规划。我们将分析智慧城市的内涵,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精细化治理。 生态修复与绿色空间规划: 关注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生态修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我们将研究湿地公园、城市绿道、屋顶花园等绿色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以及它们在改善微气候、提升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 交通规划与慢行系统: 针对城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问题,深入研究可持续交通规划。我们将重点关注公共交通优先、慢行系统(步行、自行车)的规划与设计,以及如何构建高效、便捷、绿色的出行网络。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 探讨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将分析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的保护原则,以及如何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城市发展,实现“活化利用”。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 关注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情况时的韧性。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规划手段,提升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 第四部分:城乡规划的未来展望与前沿议题 本部分将超越当前的实践,对城乡规划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并讨论一系列前沿议题: 面向未来的城市形态: 探讨在气候变化、技术变革等因素影响下,未来城市可能呈现的新形态,如分散型城市、立体城市、地下城市等。 城市与气候变化: 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城市带来的挑战,以及规划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低碳城市、海绵城市等概念的实践意义。 包容性城市与社会公正: 关注规划如何促进社会包容,消除社会不平等,为所有居民提供公平的居住、就业和发展机会。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在规划中的应用: 探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如何改变规划的表达方式和公众参与的体验。 城市治理的创新模式: 讨论城市治理体系的演变,以及如何通过跨部门协作、多主体参与,实现更有效的城市管理。 规划的伦理困境与责任: 探讨在复杂的社会经济利益冲突中,规划师所面临的伦理挑战,以及如何坚守专业操守,承担社会责任。 本书力求在理论深度、方法广度、实践案例和前瞻性思考之间取得平衡,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前沿、富有启发的城乡规划学习体验。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城乡规划事业的更多热情与思考,共同为创造更美好、更可持续的城市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