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選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剋裏斯托弗·馬洛 著
圖書標籤:
  • 文藝復興
  • 英國戲劇
  • 戲劇選
  • 文學
  • 曆史
  • 文化
  • 經典
  • 莎士比亞
  • 伊麗莎白時代
  • 戲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作傢齣版社
ISBN:978750639678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0438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672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與《哈姆雷特》齊名的《西班牙悲劇》作者湯瑪斯·基德,影響瞭莎士比亞的伊麗莎白時期重要戲劇傢剋裏斯托弗·馬洛,“另一個莎士比亞”湯瑪斯·米德爾頓……與莎士比亞同時期的三位英國戲劇大師經典作品集首次係統推齣,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界與莎翁作品相映成輝!國內填補闕漏之作,著名翻譯傢硃世達先生多年精心打造,辜正坤、陸建德、陳眾議、程朝翔、止庵、邱華棟、包慧怡等七位名傢學者鼎力推薦,莎翁迷與戲劇愛好者不可錯過!


內容簡介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界群星閃耀。除瞭莎士比亞,剋裏斯托弗·馬洛、湯瑪斯·米德爾頓、湯瑪斯·基德、本·瓊森等人都有經典的名劇傳世。

本書收錄瞭這個時期三位劇作名傢的六部劇作。

湯瑪斯·基德創作的《西班牙悲劇》描寫瞭數起暴力謀殺事件和一個擬人的復仇之神,開創瞭一種新的戲劇種類,即復仇劇。對莎士比亞、本·瓊森和剋裏斯托弗·馬洛都産生瞭深刻的影響。在1602年齣版的本劇第四個版本中齣現瞭五段新增的段落。兩個世紀以來,對五段新增的段落約325行詩句是否是莎士比亞的手筆一直存在爭議。美國德剋薩斯大學教授道格拉斯·勃魯斯特(Douglas Bruster)根據不列顛圖書館保存的莎士比亞的手稿,從莎士比亞的習慣手書來判斷,這325行詩應該是莎士比亞的創作。這部分本書亦有完整收錄。

剋裏斯托弗·馬洛創作的 《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是第一部將德國浮士德傳奇戲劇化的作品,被認為是伊麗莎白時代偉大的悲劇之一。浮士德博學多纔,纔氣橫溢,但他漸漸得意忘形,驕傲自滿,自以為是,追求一個充滿福祉、歡樂、權力、榮譽和全能的世界,要“所有在宇宙靜止的兩極之間運動的事物都要受我的統領”。於是,他沉湎於該詛咒的魔術之中,為瞭權力、聲譽、經驗和知識將自己的靈魂齣賣給魔鬼路濟弗爾。墜入地獄。本書收錄馬洛創作的該劇的兩個版本。

除此之外,本書還包括馬洛的《馬耳他島的猶太人》,哈羅德·布魯姆評價馬洛創作的該劇人物巴辣巴:“他(馬洛)的某個獨創是莎士比亞都不具備的。這個獨創就是巴辣巴,他塑造過的重要的人物;巴辣巴主導瞭他獨創性的劇作《馬耳他島的猶太人》,巴辣巴無法簡單地規約,他身上的意趣代錶瞭馬洛對一切道德與宗教成規的反抗。”馬洛創作的《愛德華二世》,這部劇影響瞭莎士比亞創作《理查三世》;湯瑪斯·米德爾頓的“黑色喜劇”《復仇者的悲劇》,他被譽為“另一個莎士比亞”,英國詩人T.S.艾略特認為,米德爾頓僅次於莎士比亞。

本書是原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硃世達先生多年潛心打磨的譯作,譯筆典雅、優美、將原作的意韻限度地還原。得到瞭辜正坤、陸建德、程朝翔、陳眾議、止庵、邱華棟、包慧怡等七位名傢學者一緻推薦,值得喜愛莎翁及其同時代作傢戲劇作品的讀者,以及廣大戲劇愛好者收藏。



作者簡介

湯瑪斯 基德(1558-1594)生於一個公證人傢庭。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公證人是一種非正式律師的職業,這種人經常還是放債人。因為他們的職業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識,所以經濟地位要高於一般的工匠階層。基德進入倫敦一所文法學校接受教育,但因為傢庭背景的原因,他終究未能成為紳士,也沒有進大學繼續深造。

在16世紀80年代大部分時間裏,他極可能從事職業作傢的工作。但由於沒有任何當時齣版的著作封麵留有他的名字,人們很難斷定他到底寫瞭什麼。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受到倫敦同行作傢的尊敬。他在這一時期,很可能1586-1587,創作瞭《西班牙悲劇》,該劇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一起成為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有影響的戲劇。繼後,他又創作瞭《蘇裏曼和帕塞達》和《考內莉亞》,但影響力遠不如《西班牙悲劇》。


湯瑪斯 米德爾頓(1580-1627)其父親是一位砌磚匠,但通過努力而獲得盾形徽章。他在十幾歲時就開始寫詩發錶,1598-1600在牛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1602年迴倫敦從事戲劇創作。在這一時期,他主要關注喜劇創作,發錶瞭《米迦勒節》《老爺們,這是一個瘋狂的世界》《市場街上的貞女》等。1620年,他被任命為掌管和安排倫敦城官方禮儀和慶典的官員。在這一時期,他創作瞭兩部偉大的悲劇《娘兒們小心娘兒們》《假傻瓜蛋》。

《復仇者的悲劇》在《哈姆雷特》發錶5年後於1607年齣版,齣版時劇本沒有刊登劇作傢的名字。長期以來,人們都把它歸屬於西裏爾 圖納(Cyril Tourneur)的創作,直到1975年以後大多數研究傢通過研究相信這部戲是米德爾頓的創作。他被譽為“另一個莎士比亞”,英國詩人T.S.艾略特認為,米德爾頓僅次於莎士比亞。


剋裏斯托弗 馬洛(1564-1593)與莎士比亞同年齣生,是伊麗莎白時期zui重要的悲劇戲劇傢之一。他寫的戲劇對莎士比亞有極深刻的影響。其父親是幾乎不識字的鞋匠。他依靠自己的天賦獲得瞭進坎特伯雷國王學校,以及後來上劍橋大學的奬學金。他從1580到1587在劍橋不僅獲得瞭碩士學位,而且創作瞭史詩性的《帖木兒大帝》;該劇隨即在倫敦演齣,大獲成功。其後他又創作瞭《浮士德博士的悲劇》和《馬耳他島的猶太人》,以及未完成的長篇敘事詩《希羅與裏昂德》。在29歲時,他和一個人在咖啡館就金錢問題發生瞭爭吵,因刀傷而死亡,攻擊者以自衛為由成功地為自己解脫。


硃世達,安徽涇縣人,復旦大學英國語言文學係畢業。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美國社會與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國際英文新聞寫作專業副教授。1987-1988作為富布萊特學者前往哈佛大學比較文學係進行研究。1998年重返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進行美國市民社會研究。

主要作品:小說:《相愛在哈佛》(中國文學齣版社);專著:《當代美國文化》,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11年;英譯中:詹姆斯·喬伊斯(愛爾蘭)《青年藝術傢畫像》(上海譯文齣版社, 2010);多斯·帕索斯 (美)《北緯四十二度》《一九一九》(上海譯文齣版社, 1990);納博科夫 (美)《絕望》(上海譯文齣版社, 2005);西爾維婭·帕拉斯 (美)《鍾罩》(灕江齣版社,1991,上海譯文齣版社,2014);中譯英:馮友蘭《通論道學》,李澤厚《莊子與禪》《宋明理學片倫》;英文論文:“Lin Yutang’s Perception of the U.S.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99,2)


精彩書評


七位名傢推薦語:

這幾部作品確實是研究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尤其是研究莎士比亞著作時的經典性參照作品,與莎翁作品相映生輝,不可或缺。

——辜正坤

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時,齣版界為莎士比亞作品的齣版做瞭大量工作。然而,那個時代並非隻有莎士比亞一位劇作傢,其他如剋裏斯托弗·馬洛、湯瑪斯·米德爾頓、湯瑪斯·基德、本·瓊森等戲劇名傢的作品同樣曆久彌新。《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選》收錄的正是這些作傢的經典代錶作。對於國內齣版界來說,這是一部填補空白之作;對於讀者來說,這是一部充滿智慧、極具纔華的好書。

——止庵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選》的齣版,既能夠讓讀者更好地瞭解與莎翁同時期劇作傢的優秀作品,也是對當時星光熠熠的英國戲劇界風貌的一次頗為有益的補充。

——邱華棟

不瞭解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劇壇就不會理解莎士比亞何以偉大。翻譯這本書是一大難事,也是一大樂事。嚮譯者硃世達先生緻敬。

——陸建德

英國文藝復興時代現今常被稱為英國“早期現代”,因為這是一個承上啓下的時代——它繼承著古典的輝煌,承載著中世紀的神聖,又是通嚮現代的門檻。在該時期的劇作中,莎士比亞戲劇有較多的中文譯本,而其他劇作傢的作品中譯本較少,較難找到。這套劇作集收入瞭六部劇作,都是這一時代的傑作,值得一讀。馬洛的《浮士德博士》是知識與信仰衝突的悲劇,具有濃厚的現代精神;而基德和米德爾頓的兩部復仇悲劇都是這一體裁的代錶作,搬演瞭我們今天仍然關注的惡的主題。

——程朝翔

少瞭基德、馬洛和米德爾頓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史是不可想象的,甚至莎士比亞也將不成其為莎士比亞。本書是一部難能可貴的填補闕漏之作,英國文學和戲劇愛好者們不應錯過它。

——包慧怡

作為文藝復興運動時期的題材,戲劇自然是瞭解文藝復興運動的不二法門;而英國戲劇猶如意大利繪畫,標誌著文藝復興運動的藝術高度。

——陳眾議


目錄

目 錄

譯者前言 1

上 冊

西班牙悲劇 湯瑪斯·基德 / 1

《 西班牙悲劇 》1602年版增加的段落 127

浮士德博士的悲劇( 第一版 )剋裏斯多弗·馬洛 / 141

浮士德博士的悲劇( 第二版 )剋裏斯多弗·馬洛 / 211

下 冊

復仇者的悲劇湯瑪斯·米德爾頓 / 303

馬耳他島的猶太人剋裏斯多弗·馬洛 / 423

愛德華二世剋裏斯多弗·馬洛 / 531


精彩書摘

第一幕


第一場



安德裏安鬼魂及復仇之神上


鬼魂當永恒的靈魂


還囚禁在淫蕩的肉身,


靈與肉相互沉醉消融時,


我是西班牙宮廷的朝臣。


我叫堂·安德裏安;齣身


並不低賤,但相當卑微,


隻是在年輕時交上好運。


崢嶸歲月,


忠於職守,愛情眷顧於我,


我私下占有瞭高貴的姑娘,


甜蜜的芳名貝爾-英匹麗亞。


然而,在收獲夏日的歡樂時,


死亡之神扼殺瞭幸運的蓓蕾於嚴鼕,


生生將我與情人拆開。


在與葡萄牙的紛爭中


驍勇將我送進瞭危險的虎口,


生命終於墮入瞭死亡之塚。


我被殺,靈魂墮入不盡滾滾的冥河,


那粗魯的冥界船夫原文為卡戎(Charon),根據希臘神話,是渡亡魂過冥河去陰間的神。,那唯一的船夫,說,


因為我沒有舉行得體的葬禮,


不能躋身於乘客之列。


當太陽神在西蒂斯西蒂斯(Thetis):海神(Nereus)的女兒之一。的膝蓋上安睡三夜,


堂·霍拉希爾,騎士將軍的兒子


用海水將他的雙輪戰車的火熄滅,


我的葬禮後事纔算告成。


這冥界船夫心滿意足,


將我擺渡到泥濘的彼岸,


通嚮凶險的阿佛那斯湖原文為Avernus,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死火山口形成的一個小湖,據古代神話,是地獄的入口。的惡浪:


我用甜蜜的話語哄弄那地獄看門犬原文為(Cereberus),刻耳柏洛斯。,


通過瞭危機四伏的前門。


不遠處,在萬頭攢動的靈魂中


端坐著三位法官——


米諾斯、埃阿科斯和拉達曼堤斯,


我急不可待趨前問候,


希冀為我的遊蕩的靈魂求得一張通行證。


米諾斯從甕中抽齣一張張鎸刻的簽,


簽上描述著我在塵世的作為。


“這位騎士為愛情而生,”他說,


“為愛情而死,


為瞭愛,他去挑戰戰爭之運,


喪失瞭愛情和生命。”


“那麼,”埃阿科斯說,“就發配他


去風月場跟愛人們散步,


將無限的時光


在綠色愛神木和柏樹愛神木象徵愛情,柏樹象徵死亡。樹蔭下遊蕩。”


“不,不,”拉達曼堤斯說,“將一個武士


流放到情人們中至為不妥。


他死於戰爭,應該驅遣到戰場,


在那兒,受傷的赫剋托耳赫剋托耳:特洛伊王的長子,特洛伊戰爭中的英雄,被阿喀琉斯殺死。忍受著永恒的痛苦,


阿喀琉斯阿喀琉斯:齣生後被其母親握腳踵倒提在冥河水中浸過,因此除未浸到水的腳踵以外,渾身刀槍不入。的密耳彌多涅人指跟隨國王阿喀琉斯參加特洛伊戰爭的人。在平原逡巡。”


米諾斯,三位法官中最為平和溫謙,


做齣決定,彌除瞭分歧:


“將他發配到冥王即Pluto,冥王。那兒去,


由冥王陛下來決定他的厄運。”


我的通行證就這樣立即簽發。


在羈往冥王宮殿的路上,


我經過可怕的、永遠張著黑幕的暗夜,


所見,一韆張嘴也無法說完,


一韆支筆也無法書盡,一韆個不朽的靈魂也難以想象。


有三條路:


右手是通嚮風月場和戰場現成的路,


情人們和血腥的武士的樂園,


他們都禁錮在冥王的管區。


左手的路,陡直而下,令人毛骨悚然,


直通冥府的淵藪,


血腥的復仇女神即Furies,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的復仇三女神。揮舞著鋼鞭,


可憐的伊剋西翁伊剋西翁:拉庇泰王,因追求天後赫拉,被主神宙斯縛在永遠鏇轉的車輪上受罰。被綁在永不停息的車輪上;


高利貸者被熔化的金子嗆死,


醜陋的蛇緊緊箍住淫男浪女,


謀殺凶手為永遠無法彌閤的傷口呻吟不已,


做僞證的人在滾燙的鉛水中煮沸,


所有的汙穢的罪孽都受到摺磨、懲罰。


在這兩條路之間,我走中間的一條,


將我引導到旖旎的樂土希臘神話中,英雄和好人死後居住的地方。的草地,


巍峨的塔樓,


黃銅的牆,金剛石的門。


前言/序言

譯者前言


英國戲劇在文藝復興的伊麗莎白和詹姆斯一世時期得到瞭空前的蓬勃發展,齣現瞭以莎士比亞為代錶的一大批纔華齣眾的戲劇傢。莎士比亞的作品在我國已經有多位翻譯傢做瞭翻譯。但和他同時代或者稍後的戲劇傢的作品的譯介在我國仍然不盡如人意。現在,湯瑪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劇》、湯瑪斯·米德爾頓的《復仇者的悲劇》、剋裏斯托弗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劇》(第一版與第二版)、《馬耳他島的猶太人》和《愛德華二世》能結集齣版,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湯瑪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劇》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一起被認為是伊麗莎白時代戲劇最著名的作品。

《西班牙悲劇》描寫瞭數起暴力謀殺事件和一個擬人的復仇之神,開創瞭一種新的戲劇種類,即復仇劇,或者叫復仇悲劇,對莎士比亞、本·瓊森和剋裏斯托弗·馬洛都産生瞭深刻的影響。批評傢認為,基德很可能寫過一部《哈姆雷特》,後來失傳瞭。英國詩人T.S.艾略特在他的《哈姆雷特和他的問題》(Hamlet and His Problems, 1921)中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應該是一些先行者較為粗糙的範本的一個頂層結果,其在劇情構思和語言上汲取瞭《西班牙悲劇》不少營養;他認為,湯瑪斯·基德是一位不同凡響的劇作傢,莎士比亞在寫作《哈姆雷特》時可能參照(revisit)瞭《西班牙悲劇》文本。同時,在莎士比亞在世時,在德國演齣的早期《哈姆雷特》的譯文文本留有《西班牙悲劇》的影響的明顯痕跡。

這部戲劇以1582年西班牙與葡萄牙戰爭作為背景,沿襲瞭塞內加的以鬼魂作為劇情綫索的寫劇手法。和塞內加的戲劇一樣,該劇設置瞭一個鬼魂,淋灕盡緻地錶現瞭一個典型的復仇主題。《西班牙悲劇》繼承瞭塞內加的戲劇傳統,另一方麵它又有自己的新的戲劇創造。比如,塞內加的戲劇的暴力都發生在戲外,而《西班牙悲劇》的暴力都發生在戲颱上,都暴露在觀眾的眼前。基德的創新就在於,他的鬼魂成為劇情拓展的一部分,而塞內加的《堤厄斯忒斯》(Thyestes)中的鬼魂在序幕後便離去瞭。塞內加的鬼魂不牽涉進劇情本身,不提供戲劇主要綫索和關於結局的信息。而《西班牙悲劇》中的鬼魂對發展中的劇情和任務做評價。基德的戲中戲真的錶現瞭死亡,不是僅僅演戲而已,不是“過不瞭多久他們又活蹦亂跳,/第二天活著又給觀眾演齣”。安德利安的鬼魂和復仇之神一唱一和,與《堤厄斯忒斯》相似。鬼魂所描寫的地獄,以及劇尾所呼籲的懲罰與《堤厄斯忒斯》《阿伽門農》(Agamemnon)和《淮德拉》(Phaedra)相像。西埃洛尼莫在第三幕第十三場的獨白中引用瞭塞內加的《阿伽門農》:“通嚮犯罪的最保險的通道總是犯罪”。老叟那部分戲明顯地取自塞內加的靈感。

在十七世紀早期,像《西班牙悲劇》和《泰特斯·安德洛尼剋斯》都被算作“老派的戲劇”。《西班牙悲劇》中的戲劇寫作元素和《哈姆雷特》十分相似,它們有許多詩句類似的地方。在《西班牙悲劇》中,基德用獨創的“naked bed”寫瞭西埃洛尼莫的一句颱詞:


什麼喊聲把我從裸睡的床上叫起?

我的激跳的心充滿瞭戰栗和恐懼,

而從來還沒有任何危險曾經嚇倒過它。


而莎士比亞在《李爾王》中,運用瞭同樣的獨創的匪夷所思的語言“go to thy cold bed and warm thee”寫瞭愛德伽的一段“瘋話”:


到你那冰冷的床上去暖和暖和吧。(3:4)


這一詩句同樣齣現在《馴悍記》的序幕斯賴的對白中。顯然,基德和莎士比亞的作品不可避免地糾纏在一起。

《西班牙悲劇》和《哈姆雷特》都是運用“假瘋”的錶象,以馬基雅弗利式的秘密設套行事的手法,達到謀殺敵人的目的。《西班牙悲劇》中戲中戲手法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繼續運用,用來追索齣一件謀殺案,並運用鬼魂來復仇。它是戲中戲的先驅,雖然它與《哈姆雷特》中的戲中戲有所不同,它包括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霍拉希爾的被謀殺),在情節動作方麵包括西埃洛尼莫在謀殺洛倫佐、巴爾薩紮和貝爾-英匹麗亞以及自殺之間猶豫不決和矛盾的解決。《西班牙悲劇》戲中戲的人物講意大利語、希臘語和拉丁語。

《西班牙悲劇》擁有它自己的將整個故事串連在一起的手法(the framing device),由復仇之神和安德裏安閤作為戲劇情節的設計者和導演。這種手法並不新鮮,在喬治·皮爾(George Peele)的《老妻子們的故事》(Old Wives’ Tale)和莎士比亞的《訓悍記》(Taming of the Shrew)都有使用。它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在串聯戲劇故事情節的過程中復仇之神起著敘事者的角色。整個一連串的復仇的最初的動機來源於安德裏安。安德裏安齣身寒門,與高貴的貝爾-英匹麗亞戀愛,他是被誘騙進死亡的陷阱的。貝爾-英匹麗亞在調情和情欲的戲份上的進攻型的錶現,即使現代戲劇也望塵莫及。她楊花水性,鐵麵得無以復加,居然能安然謀殺自己的情人。她的形象正與正統的“女性忠誠”的思想相對立。

《復仇者的悲劇》在1607年齣版時,沒有刊登劇作傢的名字。長期以來,人們都把它歸屬於西裏爾·圖納(Cyril Tourneur)的創作,直到大衛·萊剋(David Lake)1975年發錶的《米德爾頓戲劇的準則》(劍橋大學齣版社)、麥剋唐納德·P.傑剋遜1979年發錶的《米德爾頓和莎士比亞:關於歸屬的研究》,以及2007年牛津大學版的《米德爾頓和早期的校勘文化》的齣版使大多數研究傢相信這部戲是米德爾頓的創作。同時,這些研究證明米德爾頓和莎士比亞閤作創作瞭《雅典的泰門》,改編和修改瞭《麥剋白》和《一報還一報》。牛津大學勞裏·麥誇爾和愛瑪·史密斯教授的研究指齣,莎士比亞的《終成眷屬》極可能是莎士比亞與米德爾頓閤作的作品。湯瑪斯·米德爾頓被譽為“另一個莎士比亞”,英國詩人T.S.艾略特認為,米德爾頓僅次於莎士比亞。

《復仇者的悲劇》在《哈姆雷特》發錶五年後齣版。它生動描述瞭意大利宮廷的驕奢淫逸和勾心鬥角,它的憤世嫉俗和諷喻性是詹姆斯一世時期劇作傢的一個鮮明的特點。戲劇以韋恩迪奇(在意大利語中是復仇的意思)對原先的情人的骷髏的一場獨白開場,揭示瞭主人公內心錯綜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最原始的為父復仇的動機。而韋恩迪奇作為復仇者僅僅是戲劇中眾多的復仇者中的一個。公爵夫人和公爵的私生子之間的私通被認為是對公爵和公爵的兒子們的一種報復。公爵夫人的兒子們陰謀謀害公爵前妻所生之子和閤法繼承人盧蘇裏奧索,同時他們之間又為瞭爭奪公爵爵位而發生瞭廝殺。各色人物關係縱橫交錯,利害各不相同。復仇者聰明非凡,善於臨機應變,縱橫捭闔,這本來應該是喜劇人物的特點,在這部戲裏卻賦予瞭悲劇人物,他終因自己嘴巴不牢,泄露瞭天機,釀成一個悲劇;麯摺的每每齣乎意料的劇情構成瞭這部戲的超凡戲劇性(theatricality)。在劇情轉摺的當兒,本來應該是令人恐怖的一幕,然而軍官提拎來給埃姆比迪奧索和蘇佩瓦吉奧的是一個錯殺的頭顱,演變成大笑一場。在假麵舞會上,第二場齣場的謀殺者們卻發現他們圖謀謀殺的人都已經被殺,無需他們花費吹灰之力,令人啼笑皆非。戲謔和嘲弄顛覆瞭嚴肅的道德主題這種戲劇性每每強調到極緻的基本原則,使戲份幾乎演變成一場漫畫式的鬧劇,使它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黑色喜劇”,在現代的戲劇批評傢看來,它仍具有一種超現實主義的力量。

剋裏斯托弗·馬洛與莎士比亞同年齣生,是伊麗莎白時期最重要的悲劇戲劇傢之一。他寫的戲劇對莎士比亞有極深刻的影響。僅從主題的選擇上也可見一斑,你可以對《安東尼與剋莉奧佩特拉》與《迦太基女王狄多》,《威尼斯商人》與《馬耳他島的猶太人》,《理查三世》與《愛德華二世》做一番比較。在《皆大歡喜》中莎士比亞直接引用馬洛的《希羅與勒安得耳》中的詩句:“死亡的牧人,現在我終於明白你的話的真諦:‘誰個情人不是一見鍾情?’”

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應該是第一部將德國浮士德傳奇戲劇化的作品。作為文藝復興道德劇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劇》被認為是伊麗莎白時代偉大的悲劇之一。它有兩個版本,1604年齣版的四開本,通常稱作A版,即第一版,1616年齣版B版,即第二版。現在批評傢一般認為第一版更加具有權威性,更貼近馬洛的原作。但第二版給我們提供瞭一個生動的樣闆,在伊麗莎白時期在馬洛逝世後偉大的悲劇是如何通過演齣實踐而演進的。第一版和第二版都應該作為獨立的戲劇作品加以欣賞。

浮士德博學多纔,纔氣橫溢,但他漸漸得意忘形,驕傲自滿,自以為是,追求一個充滿福祉、歡樂、權力、榮譽和全能的世界,要“所有在宇宙靜止的兩極之間運動的事物都要受我的統領”。於是,他沉湎於該詛咒的魔術之中,為瞭權力、聲譽、經驗和知識將自己的靈魂齣賣給魔鬼路濟弗爾。好天使勸說他懺悔,廢除他對魔鬼路濟弗爾所做的誓言。浮士德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對自己的救贖全然不曉。魔鬼靡非斯陀匪勒斯對他直言:“哦,浮士德,彆再問這些微不足道的問題瞭吧,/它們著實讓我的脆弱的靈魂驚悚不已!”路濟弗爾給他展演瞭七宗罪,這些實際上都是對他的一種警告,這七宗罪他都有份,但他仍然懵懂無知。到最後,山窮水盡時他纔醒悟過來,但為時已晚矣,最終被罰入地獄。馬洛發齣瞭著名的感嘆:


本來可以長成擎天巨枝的樹杈被攔腰砍斷瞭,

曾經在這位學者心中滋生的阿波羅月桂

焚燒殆盡瞭。

浮士德走瞭。他墮入地獄,

他的噩夢般的命運可以告誡智者,

催使他們對悖逆天理的作為做一番思考,

它們蠱惑稚嫩的纔子,使其深陷其中,

做齣超乎天意所允許的事兒來。


馬洛大約在1589—1591年創作瞭《馬耳他島的猶太人》。正如在序幕中說的,這部戲“演示一位生活在馬耳他,富有而著名的猶太人的故事”。它揭示猶太人巴辣巴在他所有計謀中暴露瞭一個徹頭徹尾馬基雅維利的形象。馬基雅維利認為“宗教不過是小兒遊戲而已,世上並沒有原罪,而隻有懵懂無知”。馬基雅維利作為一個憤世嫉俗的教師爺實際上統領瞭整部戲劇,統領瞭巴辣巴所有的陰謀。

馬耳他島的巴辣巴通過他的商業而獲得巨額財富,超過該島的總和。馬耳他島總督富南茲因為要嚮土耳其納貢,沒收瞭他的全部財産。由此産生瞭他對總督富南茲的嫉恨,他要嚮富南茲報仇。

地中海的馬耳他處於西班牙和土耳其兩個強大的王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爭奪的前沿。巴辣巴這個“由不同於凡人的更為堅實的材料製成的”猶太人就生活在這種爭鬥的夾縫之中。他的馬基雅維利式的態度就是,“讓他們打吧,相互徵服和廝殺,/這樣,他們就不會打擾我,我的女兒和我的財産。”不管局勢怎麼變化,他要弄清生命攸關之所在,小心翼翼地保住既得的利益。他的信條就是,“沒有人比我自己更是我的朋友瞭。”他要是樂意,會像卑躬屈膝的狗一樣搖尾乞憐,


當人們罵我癩皮狗,

我卻拋一個飛吻,聳一聳肩瞭事,此說引發瞭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第一幕第三場中夏洛剋的“我總是忍氣吞聲,聳聳肩膀”。——譯注(本書所有注釋均為譯者注。)

像赤足的托鉢修士一樣低聲下氣。


他以陰謀詭計讓信仰基督教的總督富南茲的兒子和馬提阿斯因為同時熱戀巴辣巴的女兒阿碧噶爾而拔劍相嚮。當阿碧噶爾因為痛苦而皈依基督教,進瞭修女院,巴辣巴就用計謀毒死瞭所有的修女,包括他的女兒。他繼而毒死瞭兩位聆聽過阿碧噶爾的懺悔、熟知他的奸計內情的修士和他自己的僕役。在一場設計謀殺土耳其王子卡利瑪斯的計謀中,他反遭毒計,即使這時,他仍然詛咒道,“如果我逃過瞭這次奸計,/我就會給你們所有的人帶來毀滅。”他不得不說,


死亡,生命!飛吧,靈魂!舌頭呀,詛咒你的富有,死去吧!


莎士比亞1596年發錶瞭《威尼斯商人》,雖然情節完全不一樣,但是兩部戲劇的場景、主題和人物都有可以比較的地方。據認為,馬洛的《馬耳他島的猶太人》對莎士比亞創作《威尼斯商人》有極大的影響。馬洛將這部戲劇置於遠離英國本土的馬耳他,在戲劇的描述中,不同尋常地對一個在虛僞的基督教社會中遭受壓迫的猶太外國人寄予瞭同情,莎士比亞嗣後同樣在他的《威尼斯商人》中也給予瞭這種同情。這種同情感由於對猶太人主角種種惡行的描寫而變得異常復雜瞭。

據認為,馬洛的《愛德華二世》影響瞭莎士比亞創作《理查三世》。馬洛一般將他戲劇的背景置於遠離英國的中東、東歐、羅馬或者地中海,唯有《愛德華二世》背景置於英國本土,和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約翰王》和《理查二世》一樣,描述瞭英國曆史上最弱的、最臭名昭著的國王。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他一般會安排一位尊貴的人物用典雅的語言申述對於神聖王權的信念和王座按程序繼位的重要性,而馬洛對爭王權的雙方都不給予道德上的認可,對現任國王和爭王權的叛逆者雙方都加以鞭撻,揭露他們在性事和私欲上為曆史所不齒的陰暗麵。

戲劇《愛德華二世》一開頭就通過加弗斯頓的獨白交代瞭他和愛德華國王之間的關係。他錶白瞭“當世界處於敵對之中/我則願在他的懷抱裏沉淪”。他的真實目的是要“按我所願蠱惑多愁善感的國王”。加弗斯頓為瞭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玩弄國王的同性戀傾嚮。而為這樣一個虛僞的人,如果需要的話,愛德華國王卻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和王公貴爵為敵,以緻失去整個王國。他在感情上太脆弱瞭,認為加弗斯頓的愛跟他的一樣是無私奉獻的,他無法分辨加弗斯頓的真正動機。

反叛的貴族首領小莫蒂默雖然不是主要角色,但他在整個戲劇中起瞭關鍵的作用。他是一個典型的馬洛筆下的騙子,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的野心錶麵上似乎是針對一個腐敗的國王,冠冕堂皇。愛德華的腐敗也給他留下瞭足夠的藉口。他完全有理由看不起弄臣加弗斯頓:


一個齣身如此低微的人

仰仗君王的偏袒而變得如此驕橫,

用王國國庫裏的金銀沉湎酒色。


加弗斯頓自然成為王侯貴族的眾矢之的。卑鄙的加弗斯頓也給莫蒂默起事反叛提供瞭一個很好的閤法的依據。莫蒂默對被遺棄的王後的關切漸漸演變成一場性愛,王後參與瞭他的推翻王朝的陰謀。他們的愛情揭示瞭這場陰謀中最黑暗、最虛僞的一麵。被打入冷宮的王後在凶手行將離開去執行使命時,她還裝模作樣地卸下戒指,說:


請代我嚮陛下緻以謙卑的問候,

告訴他我徒勞無益地設法

減輕他的痛苦,讓他獲得自由;

請將這帶給他以錶示我的愛。


她裝得就像真的一樣。莫蒂默也以虛與委蛇的手法騙得瞭貴爵們的贊賞,得到瞭攝政王的高位。欺詐和陰險是這些反叛者們的共同特性。馬洛描述的這幅陰暗、恐怖的爭奪王權的場景生動地揭示瞭人的野心和欲望令人生畏的一麵。

2013年8月《紐約時報》報道瞭美國德剋薩斯大學教授道格拉斯·勃魯斯特(Douglas Bruster)通過研究不列顛圖書館保存的莎士比亞的手稿證明,1602年齣版的《西班牙悲劇》第四個版本Q4新增的五個段落三百二十五行詩句很大可能是莎士比亞的手筆。最早提齣這一異議的是英國詩人薩繆爾·泰勒·科勒律治,他在1833年就指齣,基德死後加於《西班牙悲劇》的那所謂“新增的段落”有可能是莎士比亞的貢獻。美國內華達大學教授埃裏剋·拉斯姆森(Eric Rasmussen)和英國皇傢莎士比亞劇團齣版的《莎士比亞全集》編輯喬納森·貝特(Jonathan Bate)認為,雖然還沒有絕對的證據證明這就是莎士比亞的貢獻,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使我們能夠最接近證明這一點。拉斯姆森教授說,“我認為我們現在可以以一定的權威說,是的,這是莎士比亞的詩歌。”


這一消息使我處於極大的興奮之中。我設法買到瞭牛津版的《西班牙悲劇》,便開始在傢中翻譯起來。誰知這一發而不可收,繼而又翻譯瞭其他諸篇。這既純然是為瞭樂趣,實際上也是一個莎士比亞夢。當我還是復旦大學英國語言文學係二年級學生的時候,有一次,我到新教學大樓三樓一間教室前等著裏麵四年級班下課,我們下一節課將在那間教室裏進行。我從門窗裏嚮裏窺望,隻見林同濟先生在黑闆上書寫著《哈姆雷特》裏的一句詩句:“O,what a noble mind is here overthrown”(好一個高貴人品就這樣完瞭呀)我在這裏引用的是林同濟先生自己的譯文。。我當時仿佛觸瞭電似的,感到一種振奮,一種玄妙,莎士比亞的戲劇多麼美!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多麼美!這一刻因此在我的心中存留瞭一輩子,那“高貴人品”成為我一生難以忘懷的一個形象。記得上世紀80年代開放初期,我有幸去美國洛杉磯。迴國的行李裏攜帶的隻是用公傢發的零花錢買的一部大部頭的A.L.Rowse注解的《莎士比亞全集》。1987年,我有可能作為富布萊特學者赴哈佛大學做研究。雖然我主要研究多斯·帕索斯,但仍然沒有失去對莎士比亞的強烈興趣。一次,我從校報上得知瓦爾特·凱塞爾(Walter Kaiser)要在豪頓圖書館開一個莎士比亞研究的課程,名額是十三個。我趕到比較文學係所在的博伊斯頓樓教授那兒,他告訴我名額已經滿瞭。我說,是否可以加一個。他說,教室很小,不可能再加人。我還是希望力爭一下,說我可以站著聽課。他說,那也不可能。這隻能留給我無限的遺憾瞭。


現在,我有瞭餘暇,我得以有可能將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與《哈姆雷特》齊名的、先於莎士比亞創作生涯的湯瑪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劇》、湯瑪斯·米德爾頓的《復仇者的悲劇》、剋裏斯托弗·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劇》的兩個版本,他的影響莎士比亞創作《威尼斯商人》的《馬耳他島的猶太人》,以及曆史劇《愛德華二世》翻譯成中文,奉獻在中國讀者麵前,無疑是還瞭一生的對於英國文學迷戀的心願。

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參考瞭A.L.Rowse的“The Annotated Shakespeare”,David Crystal & Ben Crystal的“Shakespeare’s Words”,Alexander Schmidt兩捲本的“Shakespeare Lexicon and Quotation Dictionary”。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選:一部時代精神的迴響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選”並非僅僅是一冊選集,它是一扇窗口,透過這扇窗,我們得以窺見那個充滿變革、激情與創造力的偉大時代——文藝復興晚期英國的社會風貌、思想脈絡以及藝術的璀璨光芒。這批劇作,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英國戲劇史的黃金時期,它們承載著時代的重量,反映著人性的深度,至今仍以其強大的生命力觸動著我們的心靈。 時代背景:巨變中的英國 提及文藝復興,我們便會想到意大利的藝術繁榮,但這場思想解放的浪潮早已席捲整個歐洲,並在英格蘭綻放齣獨特的風采。伊麗莎白一世治下的英國,正處於一個國力蒸蒸日上的時期。海洋霸權的確立,海外貿易的拓展,以及新教改革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化,共同塑造瞭一個充滿活力與機遇的時代。然而,繁榮之下亦暗流湧動。封建製度的餘暉與新興資本主義的萌芽交織,宗教紛爭此起彼伏,社會階層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宮廷的奢華與民間的睏苦,理想的崇高與現實的殘酷,這些鮮明的對比,構成瞭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創作最肥沃的土壤。 這個時期的英國,倫敦作為國傢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人口迅速增長,市民階層日益壯大。商業的繁榮催生瞭對娛樂的需求,戲劇演齣便成為市民階層的重要消遣方式。劇院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從簡陋的戶外演齣場地到宏偉的室內劇場,都為各種社會階層的人們提供瞭交流與觀賞的平颱。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戲劇不再是貴族專屬的藝術,而是真正走進瞭大眾,其內容也因此更加貼近現實,反映民生,探討當下。 戲劇的繁榮與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是英國戲劇的黃金時代,也是最富創新精神的時期。在此之前,英國的戲劇形式相對簡單,多為宗教劇、道德劇等,內容較為程式化。然而,隨著人文主義思想的傳入,人們開始更加關注個體價值,對人性的復雜性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劇作傢們受到古希臘羅馬戲劇的影響,開始藉鑒其結構、人物塑造和藝術手法,同時又融入瞭本土的文化傳統和時代精神,創作齣瞭一批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選”所收錄的劇作,便是這一時期戲劇革新的傑齣代錶。它們在主題、形式、人物塑造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麵都展現齣瞭前所未有的突破。 主題的廣度與深度 這些劇作的主題之廣,足以涵蓋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它們探討的不僅僅是王權、愛情、榮譽等傳統題材,更觸及瞭社會不公、人性善惡、權力腐敗、宗教睏境、個人命運等深刻而復雜的問題。 權力與政治的較量: 許多劇作深入剖析瞭權力鬥爭的殘酷與復雜。君主的野心、大臣的陰謀、貴族的爭鬥,都在舞颱上被赤裸裸地展現齣來。這些作品並非簡單地歌頌或批判,而是通過生動的情節和豐滿的人物,讓觀眾思考權力對人性的腐蝕,以及政治舞颱上的爾虞我詐。 愛情的多重奏: 愛情,作為永恒的主題,在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中呈現齣多元的麵貌。有純潔而熾烈的浪漫愛情,也有充滿世俗算計的婚姻;有因門第、傢族恩怨而阻礙的悲戀,也有充滿喜劇色彩的誤會與追求。劇作傢們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愛情的甜蜜與苦澀,展現瞭它在個體命運中的重要作用。 人性的探索與掙紮: 最為引人入勝的,莫過於對人性的深刻探索。劇作傢們不迴避人性的陰暗麵,如嫉妒、貪婪、背叛、復仇等,同時也歌頌人性的光輝,如勇氣、忠誠、寬容、智慧等。他們塑造瞭一係列立體而飽滿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並非非黑即白,而是具有多重性格,在善與惡、理智與情感、欲望與道德的衝突中掙紮,展現瞭人性的復雜與矛盾。 社會現實的映射: 戲劇成為瞭反映社會現實的鏡子。劇作傢們敏銳地捕捉到時代的脈搏,將當時社會的種種現象——如貧富差距、法律的不公、宗教的虛僞、女性的睏境——巧妙地融入到故事情節中。通過戲劇的演繹,觀眾得以審視自身所處的社會,引發對現實問題的思考。 形式的創新與突破 在戲劇形式上,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戲劇同樣取得瞭巨大的成就。 悲劇的升華: 悲劇在這一時期達到瞭新的高度。與古希臘悲劇注重命運的不可抗拒不同,英國的悲劇人物往往是由於自身的性格缺陷、過度的野心或錯誤的選擇而走嚮毀滅。這種強調個體責任的悲劇,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喜劇的百花齊放: 喜劇也呈現齣多樣化的麵貌。有基於誤會、巧閤製造笑料的浪漫喜劇,也有諷刺社會弊病、揭露人性弱點的諷刺喜劇。這些喜劇不僅帶來瞭歡笑,更蘊含著深刻的洞察力。 曆史劇的興起: 曆史劇的繁榮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的一大特色。劇作傢們將目光投嚮本國曆史,通過對曆史人物和事件的戲劇化演繹,激發民族自豪感,探討治國之道,以及曆史對現實的藉鑒意義。 詩意與哲理的融閤: 劇作傢們在語言運用上追求極緻的美感與力量。他們善於運用比喻、象徵、排比等修辭手法,將詩意的錶達與深刻的哲理巧妙地融閤在一起。颱詞不僅是推動情節的工具,更是閃耀著智慧光芒的藝術品,充滿音樂感和感染力。 文學巨匠的群星璀璨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選”的書名,自然會令人聯想到那些不朽的名字。雖然具體選錄的劇目可能各有側重,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本真正代錶這個時期的選集,都無法繞開那些光芒萬丈的劇作傢。 莎士比亞 無疑是這場戲劇盛宴中最耀眼的明星。他的作品,無論是宏大的曆史劇、蕩氣迴腸的悲劇,還是妙趣橫生的喜劇,都以其深刻的思想、精湛的技藝、豐富的人物和雋永的語言,徵服瞭無數代讀者和觀眾。他的戲劇,以對人性的洞察無與倫比,對情感的描繪齣神入化,對語言的運用登峰造極。 馬洛,莎士比亞的前輩和同時代的重要劇作傢,以其激越的詩句和對“浮士德式”人物的刻畫而聞名。他筆下的人物往往充滿瞭野心與激情,挑戰著世俗的規則與命運的藩籬。 本·瓊生,以其嚴謹的風格和對社會現實的尖銳諷刺著稱。他的喜劇,往往是對當時社會風氣、人性弱點的精準剖析,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傑齣的劇作傢,如 約翰·韋伯斯特,以其對悲劇的黑暗描繪和對復仇主題的深刻挖掘而聞名;托馬斯·基德,其《西班牙悲劇》被認為是英國早期復仇悲劇的典範,極大地影響瞭後世的戲劇創作。 這些劇作傢,他們不僅是時代的弄潮兒,更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瑰寶。他們的作品,跨越時空,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不斷被改編、演繹,引發著新的解讀與思考。 閱讀的價值與意義 閱讀“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選”,不僅僅是翻閱幾部古老的劇本,更是一次與偉大靈魂的對話,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體驗。 認識曆史的窗口: 通過這些戲劇,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瞭解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嚮、生活習俗以及社會矛盾。它們是鮮活的曆史記錄,比任何枯燥的史書更能打動人心。 理解人性的鏡子: 劇作傢們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能夠幫助我們反觀自身,理解人性的復雜與多麵。在那些跌宕起伏的情節中,我們看到瞭自身的影子,認識到那些亙古不變的人類情感與掙紮。 提升藝術審美的途徑: 精湛的語言藝術、巧妙的結構安排、豐滿的人物塑造,都為我們提供瞭學習和欣賞藝術的絕佳範本。閱讀這些劇作,能夠極大地提升我們的文學鑒賞能力和藝術品味。 啓發思考的火花: 劇中所探討的權力、愛情、道德、命運等主題,至今仍是我們所麵臨的重要問題。這些作品的深刻內涵,能夠激發我們的獨立思考,形成自己對這些問題的見解。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選”所呈現的,是一個充滿活力、思想解放、藝術繁榮的時代景象。這些劇作,是時代精神的凝練,是人性光輝的摺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們如同陳年的佳釀,曆久彌香,值得我們反復品讀,細細體會。通過閱讀,我們不僅能感受到戲劇本身的魅力,更能深刻理解那個偉大的時代,以及它對我們當下依然具有的深遠影響。這不僅僅是一冊選集,更是一座通往過去,連接未來的橋梁,等待著每一個渴望探索與發現的靈魂。

用戶評價

評分

終於拿到瞭這本《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選》,雖然還未真正深入閱讀,但光是翻閱目錄和簡要的序言,就足以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期待。書的裝幀樸實卻透著一股沉靜的學術氣息,厚實的書頁也暗示著內容的豐富與分量。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戲劇,這幾個關鍵詞本身就自帶光環,莎士比亞、馬洛、韋伯斯特……這些名字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辰,照亮瞭英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版圖。我尤其好奇的是,這本選集會如何呈現那個時代的戲劇風貌?是會側重於那些耳熟能詳的巨匠作品,還是會挖掘一些鮮為人知的瑰寶?從選目上看,似乎囊括瞭不同主題和風格的作品,有悲劇的宏大敘事,也有喜劇的辛辣諷刺,甚至可能還包含一些我們不太熟悉但同樣具有時代價值的劇本。對於我這樣一個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絕佳的起點。我想象著,在閱讀這些劇本的過程中,我將有機會穿越迴那個充滿變革與活力的時代,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碰撞,體會他們對人性的探索,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每一個劇本,都仿佛是一扇窗,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見那個遙遠而又生動的世界,聽到那些古老而又充滿力量的颱詞。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戲劇選集,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與偉大靈魂的深刻交流。

評分

初次接觸《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選》,內心湧動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期待。作為一個熱衷於曆史與文學的愛好者,文藝復興時期在我的腦海中總是與輝煌、變革、以及人類精神的覺醒聯係在一起,而英國戲劇,更是這段曆史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我設想著,這本選集必然會收錄那些在世界戲劇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作品,例如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或是那些充滿智慧與諷刺的喜劇。然而,更讓我感到好奇的是,它是否會挖掘齣一些相對冷門但同樣具有藝術價值的劇本,或是那些反映瞭當時社會特定風貌的作品?我希望,通過閱讀這些劇作,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信仰與追求,以及他們對人性和命運的思考。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紙頁間躍動,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訴說著那個時代的悲歡離閤。我期待著,在文字的海洋中,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從中汲取智慧,獲得啓迪。

評分

對於《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選》這本書,我的好奇心被徹底點燃瞭。我一直對那個充滿創造力和思想碰撞的時代深感興趣,而英國戲劇,特彆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更是其中的翹楚。翻開書頁,我仿佛看到瞭那個輝煌時代的縮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選集會收錄哪些劇作傢和劇本。是會以我們耳熟能詳的莎士比亞為主,還是會涵蓋像剋裏斯托弗·馬洛、本·瓊生,甚至是更早期的戲劇傢?我對那些可能不太廣為人知,但卻極具代錶性的作品尤為關注,它們或許能為我們展現齣更多元的戲劇麵貌。我期待著,通過閱讀這些劇本,能夠深入瞭解那個時代英國社會的文化、思想、以及人們的生活狀態。每一個劇本,都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靈魂。我渴望在這些文字中,感受那個時代的激情與活力,體驗人性的復雜與深刻,並最終理解這段時期戲劇為何能夠如此深刻地影響後世。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與曆史的親密接觸,一次與偉大靈魂的對話。

評分

拿到這本《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選》著實讓人興奮,尤其是對於我這種對戲劇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而言。光是“文藝復興”和“英國戲劇”這兩個標簽,就已經足以激起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我常常想象,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戲劇是如何成為人們娛樂、教育、甚至是思想啓濛的重要載體。這本選集,在我看來,就像是一份精心挑選的寶藏地圖,指引著我們去探索那個時期戲劇藝術的輝煌。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選錄的作品是否涵蓋瞭從早期到晚期,從宮廷到街頭,不同階層和風格的戲劇。是對那些傢喻戶曉的巨匠如莎士比亞的傑作進行瞭深入發掘,還是將筆觸伸嚮瞭那些雖不為大眾熟知,卻同樣承載著時代印記的劇作傢?我希望這本選集能夠提供一個相對全麵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每一次翻動書頁,都像是開啓瞭一段新的旅程,我期待著在這些劇本中,感受那個時代激昂的社會思潮,品味那些充滿智慧與情感的颱詞,並最終理解為何這段時期的戲劇能夠對後世産生如此深遠的影響。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閱讀材料,更是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任意門,帶領我領略那個黃金時代的戲劇魅力。

評分

手裏捧著這本《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選》,心中蕩漾起一股難以抑製的激動。這個時代的英國戲劇,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充滿瞭魔力與魅力的領域,它是莎士比亞等巨匠的搖籃,也是歐洲戲劇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我熱切地希望能在這本選集中,找到那些讓我魂牽夢縈的作品,或是那些我聞所未聞卻同樣精彩的寶藏。我更想知道,這本選集是如何取捨的?它是否能全麵地反映齣那個時期戲劇發展的脈絡,從早期模仿到高峰,再到後期的一些探索?我期待著,在這些劇本中,不僅僅是欣賞精湛的藝術,更能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的精神內核,體會當時的社會思潮、文化風尚,以及人們對於人性和世界的認知。每一個劇本,對我來說,都仿佛是一個通往過去的入口,讓我有機會身臨其境,感受那個時代獨特的魅力。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次深入曆史肌理的探險,一次與偉大靈魂的深度交流。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京東的包裝快趕上當當瞭,一套書如何護墊沒有,能經得起野蠻運輸嗎,這麼一套書又得換貨,我也鬱悶瞭。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京東的包裝快趕上當當瞭,一套書如何護墊沒有,能經得起野蠻運輸嗎,這麼一套書又得換貨,我也鬱悶瞭。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物美價廉,快遞迅捷,非常贊!

評分

很棒的書,填補空白的書。

評分

與《哈姆雷特》齊名的《西班牙悲劇》作者湯瑪斯·基德,影響瞭莎士比亞的伊麗莎白時期重要戲劇傢剋裏斯托弗·馬洛,“另一個莎士比亞”湯瑪斯·米德爾頓……與莎士比亞同時期的三位英國戲劇大師經典作品集首次係統推齣,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界與莎翁作品相映成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