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古典诗词比兴转义大词典》由国学大师傅璇琮领衔,与学者艾荫范、刘继才主编,15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编纂。该词典历经断续三十余个春秋,累计时间达十年之久,凝聚了前后四代人心血。 编写出版《比兴大词典》是一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出版工程,该词典收入词目1500余条,全书150余万字,词条涉及了诗、词、曲、赋、文等诸多领域。这是我国首部系统研究总结古典诗词比兴转义手法的大型工具书,传承了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全书收录了现代各种大型辞书中所没有的部分新词条,极大丰富了当代辞书的内涵,可有效地解决阅读古代诗文时遇到的语言问题。一般辞书对有些词目,只对其本义、引申义有诠释,而对比兴、象征、暗示义等到则不作介绍。以及列举大量可供品鉴的诗词语例,所以兼有词典、字典和类书的三种功能。一书在手,可免去对其它辞书的翻检之劳,很便于读者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出版说明
凡例
正文部分
词目首字拼音音序检索
词目首字笔画检索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而文化传承是文化复兴的前提,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典诗词曲赋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说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古人而言差不多是自明的,那么对于今人来说便成了难于索解的“密码”了。为此,我们编写了这部《中华古典诗词比兴转义大词典》。这是一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程,既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又具深远的历史意义。
古人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意思是说,诗歌具有其他文学体裁都不具备的无可估量的感召力量。我国历史上一向有“诗教”的传统。就是那样一篇篇短小的韵文,如和风细雨,润泽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柔情,呼唤起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正气,把我们民族的历史谱写到今日的辉煌。
我国的文学遗产有其两面性质。且不说它的内涵,清一色的都是昨天的记忆和回味;就是它所使用的质料、技术手段,也都刻着明显的手工艺的残痕。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广义的比喻连典故在内,是诗的主要的生命素;诗的含蓄,诗的多义,诗的暗示力,主要的建筑在广义的比喻上。”(《(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不是直述其事、明言其理或直抒其情,而是一定要另外找到个凭借,“以彼物比此物”,或“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语)。这种表达方式有其古远的起源和存在根据。在人类思想史上,各民族似乎都有过万物同源、万物同理的认识阶段,因此,类比推理曾经比归纳与演绎都更盛行。在古代的东方特别是中国,“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天人论,一直构成哲学的主流。建筑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流而为意识形态的其他分支,则我们处处可见它的同形物。缩小到语言、文学领域,我们看到,汉字就是这么孳乳的(一形一声互为比附),词义就是这么扩充的,道理就是这么阐述的。这一点不独《孟子》《庄子》之以寓言说理,就是司马迁那部被后世视为“正史之祖”的《史记》,作者本人都说是“一家之言”,即那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通通不过是历史掌故,是被用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道理与规律的比附材料。这一点至今似乎还未被弄清楚。
诗作为文学王国王冠上的明珠,自不待言。上古的诗,它的创作、流传、编纂和运用,都曾被看作国家文教行政的广义比附;而作为艺术手段的比兴,则自“诗三百”经过楚骚、汉乐府到陶渊明(他应是上古诗的集大成者),几乎成了这一阶段诗歌的表征。当然,文学的发展与其他事物一样,也循着否定之否定规律做“尺蠖运动”。大约自汉赋始,文学载体中能指与所指的性质就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那就是:从上古那种由此物此事此理以明彼物彼事彼理的直观、明确的比附,逐渐演变成通过对景物的铺陈、描述,或暗示或寄托或透露诗人的一种思绪,这在建安诗人那种一半写景、一半抒情的“两段式”诗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情况因自然美之被发现而蔚为大观,于是出现了六朝山水诗的鼎盛局面。就山水诗中创造的意象而言,我们已不能再把它看成广义比附中的“喻依”。它们已经与自身同一,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至少它们与诗的整体所指并不完全一致。
中华古典诗词比兴转义大词典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华古典诗词比兴转义大词典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