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幸存者、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李西闽回顾汶川大地震生死体验,2008至2018十年心路历程
·献给大地震中痛失所爱的人,献给在灰暗时刻仍热爱生活的人。
·这本书为汶川大地震十周年而写。十年,需要一个总结,需要回顾,需要思考,否则我无法继续活下去。活着,太艰难了,书中描述的只是九牛一毛。我还是没能够写尽这十年的痛苦和欢欣。
——李西闽
海报:
“子夜时分,我停止了打字,用凉水洗了把脸,打开门。黑黝黝的山林隐藏着未知的东西。
我深深吸了口气,又关上了门。我想起了遥远的乌斯怀亚,矗立在小岛之上的也格来日斯灯塔——它是黑夜里的灯火,总有一些东西应该被照亮。”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为汶川大地震幸存者、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李西闽长篇新作,讲述三个人震后挣扎求生、战胜心理与身体伤痛的故事。作家“李西闽”在震后多次无法忍受身体疼痛与内心恐惧,试图自杀,但不忍抛弃妻女,也不愿向恐惧认输;摄影师苏青眼见一对新人在自己面前瞬间消陨,总试图弥补内心的愧疚;当地农妇李翠花无法走出丧子之痛,却也努力想要一个新的生命。
李西闽,福建长汀人,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成都文学院特邀作家。在《收获》《天涯》《作家》《青年作家》等刊发表大量文学作品。出版“唐镇三部曲”《酸》《腥》《麻》,以及《死亡之书》《狗岁月》《血钞票》《崩溃》《巫婆的女儿》《温暖的人皮》等长篇小说三十多部。另有六卷本《李西闽文集》以及十卷本《李西闽经典小说文集》出版。
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被埋废墟七十六小时,获救后写作的长篇纪实散文《幸存者》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李西闽身体壮实、态度诚恳,却一脑袋奇思妙想。他爱旅游,爱美食,爱热闹,爱朋友,却常常为死亡的恐怖所困扰。
——《收获》编辑 叶开
李西闽情感上的坚强,和写作的勇敢,让他直面这场灾难。他不仅是勇敢,而且理性,写灾难从个人记忆跳出,笔触深入,理性仍然是情感和写作双重的,李西闽写作做了大胆尝试,纪实和虚构融合,让人难分哪些是写他自己,不过写到他个人部分更真切和痛感。
——作家裘山山
李西闽的小说让我感动,并没有仅仅限于个人经历,认识自我的问题变成一个时代的问题,连接虚构和非虚构,展现出他的纠结。
——评论家项静
后记
写完这本书的时候,是凌晨五点多,丁屋岭的村落和山野还一片漆黑,呼啸的冽风拍打着窗棂,有公鸡的打鸣声传来,我的脑袋发热,还处在亢奋之中。在丁屋岭写作此书的过程,也是我的心灵经历凛冬的过程。仿佛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寒冬,过去的毕竟过去了,天亮之后,我还是要踏上新的旅程。
我泡了壶茶,慢慢地品尝,就像是品味这十年来的甜酸苦辣。
这本书为汶川大地震十周年而写。
十年,需要一个总结,需要回顾,需要思考,否则我无法继续活下去。
活着,太艰难了,书中描述的只是九牛一毛。我还是没能够写尽这十年的痛苦和欢欣。无论如何,我还是写了这本小书,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生而为人,真的很抱歉。我无法对十年来关爱我的人、与我共渡难关的亲友付出什么,只能在此对他们说声,谢谢!
记得有次,我和一位同样经历过灾祸的读者见面。他给我带来了一摞厚厚的手稿,说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给我,只能送给我他在车祸后几年记录下来的点点滴滴,因为他得知我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希望他的手稿对我有用。他是个比我年长的老者,我们只在一起待了一个多小时,我送他走出咖啡馆时,他对我说了句话:“好好活下去。”我目送拄着双拐离去的他,眼睛湿了。那摞手稿给我的震动很大,我看到了一个人是怎么在艰难的困苦中战胜自己的。我深知,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活在痛苦之中,要真正获得重生,还必须靠自己,因为最终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
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要被自己打败。
每年5月12日那天,我会出现在银厂沟,站在当初被埋的地方,对自己说,在这片山野,你还站立着,还在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还有蝴蝶在野花丛中飞舞。还有像易延端这样的好兄弟陪着我,我必须活下去。这些年,陪我去过银厂沟凭吊的有许多朋友,比如都江堰诗人文佳君,好几年,他将我从彭州接到都江堰去,目的是为了让我开心,他的良苦用心,让我感动。成都以及周边城市的朋友裘山山、蒋蓝、余海静、魏巍、杨婷、谢玲珑、谢倩、魏冬梅、李亚伟、杨孜等,都对我十分地关爱,在我最艰难时,给过我温暖。最让我铭记的是我的救命恩人们:赵斌、范夕忠、黄贵清、鲍俊杰、李小飞、张世鹏、王洪伟、侯斌……每当想起他们,我就觉得不能苟活于世。十年来,全国各地有很多朋友都帮助过我,就不在这里一一列出名字了,我心里记着你们。
十年,也就是一瞬间。
我不知道下个十年会怎么样,但是,我可以对十年来关爱我的亲人朋友们说的是,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和风浪,我都会面对,不会退缩,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挺直腰杆做人。
这段时间,在丁屋岭写作,很感激这里的人们,他们淳朴善良,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写作场所,并且在生活上也关怀备至。我必须感激这些人:卓国志、陈日源、黄冠奇、丁强强、三秀、丁冬香、丁仰秋、丁瑞先、丘有滨、卢弓、刘雄、林强辉、董茂慧等。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是我这十年的心灵史,也完成了我写作的另外一种转变。此书成稿后,得到了《青年作家》主编梁平、副主编卢一萍等的肯定,并在该杂志全文刊载。同时,也得到了浦睿文化陈垦兄弟的帮助,由他们公司出版此书的单行本。该公司的编辑仲召明、余西对此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深表感谢。
李西闽
2018年3月24日于上海家中
读到《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这个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不那么显眼的“呼救”信号。我不觉得这本书仅仅是关于那些惊心动魄的生死关头,我更倾向于它会探讨更广泛的、我们常常忽略的求助行为。比如,当一个人感到孤独、抑郁,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口时,他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呼救”?是通过朋友圈里含沙射影的文字,还是通过反复提及的某个话题?我猜想,作者可能会分析这些微妙的信号,以及我们作为旁观者,是如何解读或忽视这些求助的。这本书或许还会触及社会结构的问题,比如,是不是有些群体因为种种原因,更难发出有效的呼救?是不是我们的社会环境,有时反而压制了人们求助的意愿?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更敏锐地捕捉求助信号的视角,从而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成为那个伸出援手的人。我想象中的这本书,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自身作为个体和作为社会成员的角色,提醒我们关注那些可能被忽视的脆弱,并学会如何回应那些无声的呼唤。
评分《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这个名字,给我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和一种关于“行动”的预感。我脑海里立即勾勒出一个画面:一群人在某种困境中,他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而“呼救”是打破僵局、寻求解决方案的关键一步。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社会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去解析“呼救”这一行为的发生机制。是什么样的压力阈值,会促使个体或集体决定发出呼救?是个人能力的极限,还是外部环境的逼迫?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呼救”背后的决策过程,以及这个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无论是积极的解困,还是潜在的被拒绝或被误解。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一些不同情境下的“呼救”案例,例如,一个初创公司在资金链断裂时如何向外部寻求支持,或者一个社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如何组织起来发出集体呼救。这些具体的例子,将有助于我更深入地理解“呼救”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它在不同尺度下的运作方式。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关于集体行动与个体责任的深刻反思,是对人类在挑战面前如何凝聚力量、寻求出路的智慧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名《我们为什么要呼救》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尤其对“呼救”这个词充满了联想。我脑海里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场景:是荒野求生的绝境,还是城市迷宫中的迷失?是突如其来的危险,还是日积月累的压抑?我设想着,作者一定是在探索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本能反应,以及我们寻求外部帮助的深层心理动机。是不是会有一些鲜活的案例,描绘人们在生命攸关的时刻,如何突破自我设限,发出那一声关键的呼喊?我期待看到关于沟通、协作以及集体力量在危机解决中的作用。或许,这本书还会深入探讨,为何有些人总是能及时发出求助信号,而有些人却选择默默承受,直到最后一刻。这种对人性弱点与韧性的洞察,将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无数张面孔,在绝望中燃起希望,在孤立无援时找到连接。我想知道,作者会如何用文字编织出这些跨越绝境的故事,又会如何剖析出那份连接彼此的无形纽带。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一部关于生存、勇气与人性的史诗,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份震撼与启迪。
评分《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这个书名,像是一个沉甸甸的问号,直接抛给了我。我脑海里浮现出的,不是绝望的嘶吼,而是一种更加理性、更加策略性的“呼唤”。我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分析“呼救”的“时机”与“策略”。是不是在某些情况下,过早的呼救会显得不成熟,而过晚的呼救又可能错失良机?我期待作者能够探讨,在不同的情境下,个体或群体应该如何评估风险,以及如何选择最恰当的“呼救”方式。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寻求帮助的边界”的讨论?比如,我们应该向谁呼救?我们应该提供多少信息?而我们的呼救,又会对被呼救者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让我们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更加自信、更加高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本“行动指南”,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生存环境中,巧妙地运用“呼救”这一工具,来达成自己的目标,并最终实现共赢。
评分“呼救”这个词,在我听来,总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紧迫感和一种不容忽视的脆弱。我设想,《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这本书,或许会是一部关于“脆弱性”的探究。它会不会挖掘人类在感到无助、恐惧时的最原始反应?那些平日里坚强独立的人,在何种情况下会放下所有的伪装,发出那一声带着颤抖的呼喊?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探讨“呼救”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它为何是我们生存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作者会从进化的角度来分析,呼救作为一种生存机制,是如何帮助我们的祖先在险恶的环境中得以延续。我还会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求助的艺术”?如何才能有效地发出呼救,让它被听到、被理解、被回应?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克服“碍面子”心理,或者如何识别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讨论。我心目中的这本书,是一次对人类情感深处最真挚的触碰,是对我们共存的脆弱性最诚恳的面对,也是对我们相互扶持的希望最温暖的肯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