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供从事药事管理、医药产品研发、医药市场营销等从业人员参考使用。 药物经济学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在医药产品领域内的具体运用,越来越多得到医药从业人员的重视。药物经济学主要研究药品供需方的经济行为,为国家相关政策决策和企业产品上市提供支持。本书的作者团队一直从事药物经济学方法和应用研究,并致力于药物经济学方法的落地实践工作。
内容简介
本书在介绍药物经济学的内涵、评价方法和评价步骤的基础上,结合先进国家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具体讲述药物经济学在药学研究、新药研发、药品目录制定、药品费用控制中的应用和案例,可供从事药事管理、医药产品研发、医药市场营销等从业人员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药物经济学研究概述1
1.1药物经济学的内涵及主要研究内容1
1.1.1药物经济学的内涵1
1.1.2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内容3
1.2药物经济学评价内容与主要方法概述5
1.2.1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概念5
1.2.2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内容6
1.2.3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主要方法9
1.3药物经济学评价步骤23
1.3.1药物经济学评价的若干原则23
1.3.2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一般步骤24
1.4药物经济学评价应用案例25
1.4.1确定研究目的25
1.4.2确定目标对象25
1.4.3确定备择方案25
1.4.4确定分析方法26
1.4.5成本的识别与计算26
1.4.6效果的识别与计量27
1.4.7决策树模型分析27
1.4.8敏感性分析27
第2章各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29
2.1澳大利亚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29
2.1.1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发展概况29
2.1.2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内容30
2.1.3药物经济学评价及指南的应用33
2.2新西兰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34
2.3亚洲各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35
2.3.1中国35
2.3.2马来西亚36
2.3.3韩国36
2.3.4泰国37
2.3.5日本37
2.4荷兰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39
2.4.1荷兰药物经济学评价背景39
2.4.2荷兰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概况39
2.4.3荷兰指南关于多领域的建议41
第3章药物经济学在药品目录制定中的应用44
3.1药物经济学在药品目录制定中的作用44
3.1.1药品目录概述44
3.1.2药物经济学在药品目录制定中的应用概况47
3.2药物经济学在药品目录制定中的主要研究内容48
3.2.1药品目录遴选主要研究内容48
3.2.2预算影响分析主要研究内容51
3.3药物经济学在药品目录制定中应注意的问题54
3.3.1药物经济学在药品目录遴选中应注意的问题54
3.3.2药物经济学在预算影响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56
3.4药物经济学在药品目录制定中的应用案例57
3.4.1药品纳入医保目录制定的应用案例57
3.4.2预算影响分析应用案例61
第4章药物经济学在药品价格管理中的应用67
4.1药物经济学在药品价格管理中的作用67
4.1.1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相关管理中的作用68
4.1.2国外药物经济学在药品价格管理中的应用概况69
4.1.3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药品价格管理中的应用概况71
4.2药物经济学在药品价格管理中的主要研究内容72
4.2.1设计申报价格72
4.2.2选择参照药物与参照价格72
4.2.3药物经济学定价的实施73
4.2.4根据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对新药的申报价格进行评价74
4.2.5不确定性分析75
4.3药物经济学在药品价格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76
4.3.1需要明确或细化药物经济学评价标准76
4.3.2要注意药物经济学评价指标来源76
4.3.3应全面了解国外的药品价格管理经验76
4.3.4要避免研究角度单一77
4.3.5应综合考虑各因素对药价的影响77
4.3.6要注重疗效和个体差异问题77
4.3.7应注意数据可靠性问题78
4.4药物经济学在药品价格管理中的应用案例78
4.4.1第一次谈判78
4.4.2第二次谈判79
4.4.3谈判成效81
4.4.4问题与挑战81
第5章药物经济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83
5.1药物经济学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83
5.1.1药物经济学介入新药研发的必要性83
5.1.2药物经济学介入新药研发的可行性85
5.1.3药物经济学目前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概况86
5.2药物经济学在新药研发中的主要研究内容88
5.2.1新药研发的特点概述88
5.2.2新药研发的过程89
5.2.3药物经济学在新药研发中涉及的研究内容89
5.3药物经济学在新药研发中应注意的问题95
5.3.1应注意药物经济学评价的角度95
5.3.2药物经济学评价必须与临床相结合96
5.3.3要注意产出指标和成本指标的选取96
5.3.4数据的收集和处理97
5.3.5研究存在偏倚97
5.3.6在新药研发阶段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自身存在一定局限性98
5.4药物经济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案例98
5.4.12013~2015年新药研发Ⅱ/Ⅲ期临床失败案例统计分析98
5.4.2药物经济学研究介入时机的静态决策案例100
第6章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学中的应用102
6.1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学中的作用102
6.1.1医院药学的内涵以及发展趋势102
6.1.2药物经济学介入医院药学的必要性104
6.1.3药物经济学在国内外医院药学中的应用概况106
6.2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107
6.2.1对医院监控药费方面的应用107
6.2.2参与新药、新疗法的经济学评价108
6.2.3优化临床治疗方案108
6.2.4在临床药学服务方面的应用109
6.2.5在药物监测方面的应用110
6.2.6在医院制定处方集及药物目录中的应用111
6.2.7在处方点评中的应用112
6.2.8在医院药学其他领域的应用112
6.2.9在医院药学中药物经济学评价过程113
6.3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学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13
6.3.1应重视药物经济学评价113
6.3.2应注重培养药物经济学的相关人才114
6.3.3要做好药物经济学评价计划114
6.3.4要选择适合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115
6.3.5应加强药物经济学评价基础115
6.3.6药物经济学评价可能存在一定偏差116
6.4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学中的应用案例116
6.4.1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案例116
6.4.2不同治疗方案比较案例117
第7章药物经济学的发展概况120
7.1国内外药物经济学应用概况120
7.1.1国外药物经济学的应用概况121
7.1.2国内药物经济学的应用概况126
7.2国内外药物经济学教育发展概况128
7.2.1国外药物经济学教育发展概况128
7.2.2国内药物经济学教育发展概况132
7.3药物经济学研究目前存在的争议137
7.3.1样本量大小的争议137
7.3.2前瞻性研究的争议137
7.3.3成本计量与识别的争议138
7.3.4贴现率(Discount Rate)的争议139
7.3.5生产力成本测算存在的主要争议140
7.3.6成本-收益评估的应用限制与争议142
参考文献144
前言/序言
随着我国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药物经济学”成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和政府文件中的一个“热点词汇”,也是一个“高频词”。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颁布,其中就指出“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2009年8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中明确规定:“咨询专家组根据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对纳入遴选范围的药品进行技术评价”。同期的《2009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中阐明:“在药品的调入和调出时,需考虑按照药物经济学原则进行疗效价格比较研究”,从那时开始,药物经济学正式被写到了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中。2015年国务院及八部委联合发布的《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都提及“要参考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进行决策的要求”。2017年,新版医保目录修订遴选原则由原来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改为“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将“经济性”排在“有效性”之前。由此可见,药物经济学的应用越来越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其研究的结果也成为各级管理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
本书对药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国内外药物经济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辅以案例分析,以期对国内药物经济学的应用有所借鉴。本书由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药物经济学创新团队和药物经济与市场品牌战略专家李九翔博士共同完成,共分7章内容,涵盖了药物经济学研究概述、各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药物经济学在药品目录制定中的应用、药物经济学在药品价格管理中的应用、药物经济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学中的应用以及药物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全书在编写过程中,所有编委齐心协力,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资料、最典型的研究案例呈现给广大读者,以确保读者对这门学科实用性以及适用领域的全面理解。在此对全体编委的努力和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此对参考文献作者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2018年1月
第一部分:药物经济学核心理论与方法论 本书深入剖析了药物经济学这一交叉学科的核心理论与方法论,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研究基础。我们将从药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出发,详细阐述其研究范畴、目的以及在不同医疗体系和国家政策背景下的发展演变。 1. 药物经济学概述与研究范式 概念界定: 明确药物经济学作为研究药物使用及其相关成本效益的学科定位,强调其跨越医学、药学、经济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的交叉性。 研究目的: 阐述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核心目标,包括但不限于评估药物的成本效益、优化药物资源配置、支持药物定价与报销决策、指导临床用药指南制定、以及促进药物市场公平竞争等。 发展历程与理论演进: 回溯药物经济学从早期成本效益分析的萌芽,到系统性理论框架的建立,再到融入卫生技术评估(HTA)等更广泛的健康经济学领域的发展脉络。将重点介绍不同时期代表性的理论贡献和方法论的革新。 主要研究范式: 详细介绍药物经济学常用的研究范式,包括成本最小化分析(CMA)、成本效果分析(CEA)、成本效用分析(CUA)、成本效益分析(CBA)以及投资回报率(ROI)等。将逐一阐述每种方法的原理、适用场景、数据来源、以及分析步骤。 2. 核心分析方法论详解 成本分析: 成本的分类: 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成本,如直接医疗成本(药物费用、住院费用、门诊费用、检查检验费用等)、非医疗成本(交通费、陪护费等)、间接成本(误工损失、生产力损失等)以及机会成本。 成本度量方法: 讲解如何精确度量各项成本,包括历史成本、边际成本、平均成本等概念,并介绍数据收集的策略和工具。 成本分摊方法: 探讨在复杂医疗情境下,如何合理地分摊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以及如何处理不同医疗服务环节的成本。 效果/效用度量: 效果指标: 介绍多种用于衡量药物治疗效果的指标,如疾病治愈率、生存率、缓解率、症状评分改善、疾病进展延缓等。 效用指标(QALYs/DALYs): 重点讲解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的计算原理、数据来源(如EQ-5D, SF-36等效用测量工具)及其在成本效用分析中的核心作用。 效用与偏好的获取: 讨论如何通过问卷调查、析因选择(conjoint analysis)等方法获取个体对不同健康状态的偏好和效用值。 效率评估模型: 模型构建原则: 阐述构建药物经济学评估模型的逻辑框架,包括确定研究视角(如医保、患者、社会)、时间跨度、对照组选择、终点事件定义等。 常用模型类型: 决策树模型(Decision Tree Models): 适用于分析短期、离散的决策过程,如单次治疗选择。 马尔可夫模型(Markov Models): 适用于模拟长期、动态的疾病进程和治疗过程,能够捕捉状态转移。 蒙特卡洛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 用于处理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行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健性。 网络荟萃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 NMA): 当直接比较数据不足时,用于间接比较多个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益。 模型验证与校准: 讲解如何通过历史数据或其他模型进行模型验证和校准,确保模型输出结果的可靠性。 不确定性分析与敏感性分析: 不确定性的来源: 识别成本、效果、模型参数等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包括点估计的不确定性、模型结构的不确定性、以及数据不确定性。 敏感性分析的种类: 详细介绍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概率敏感性分析(PSA)等方法,以及如何解释和呈现敏感性分析结果。 阈值分析: 讨论临界值分析,即确定在何种条件下,一种干预措施会比另一种更具成本效益。 3. 药物经济学评估在决策中的应用 药物定价与报销决策: 成本效益阈值(ICER Threshold): 阐述不同国家和地区设定的成本效益阈值,以及其在药品准入、价格谈判和医保目录遴选中的重要作用。 价值评估框架: 介绍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药物价值评估框架,如药监部门的药物技术评估(HTA)报告,以及保险机构的报销指南。 临床实践指南制定: 成本效益导向的用药推荐: 探讨如何将药物经济学证据纳入临床实践指南,引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药物,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基于证据的临床决策支持: 说明药物经济学分析如何为个体化用药决策提供支持,权衡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 公共卫生政策制定: 疾病预防与筛查的成本效益: 分析预防性干预措施(如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的成本效益,为公共卫生资源分配提供依据。 药物滥用与可及性研究: 探讨药物可及性、仿制药政策、以及解决药物昂贵问题相关的药物经济学研究。 患者和支付方视角: 患者视角下的成本与效用: 强调从患者角度考虑治疗的直接及间接成本,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支付方(医保、保险公司)的考量: 分析支付方在药物采购、谈判、控费等方面的决策如何受到药物经济学评估的影响。 第二部分:药物经济学应用的多元化视角与挑战 在掌握了药物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与方法论后,本书将进一步拓展读者的视野,深入探讨药物经济学在不同治疗领域、不同国家政策环境下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当前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4. 特定治疗领域药物经济学应用 肿瘤治疗: 重点分析高价抗肿瘤药物的成本效益评估,包括新一代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探讨如何在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有限的医保预算之间取得平衡。研究基因检测在精准用药中的经济学价值。 慢性病管理(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探讨长期用药、联合用药方案的成本效益比较。分析患者依从性、生活方式干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经济学意义。关注糖尿病足、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经济学负担。 罕见病药物: 深入讨论罕见病药物的高定价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成本效益评估、风险共担协议、基金支持等方式提高患者可及性。分析创新性支付模式的有效性。 精神疾病治疗: 评估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的长期疗效与成本效益。研究非药物治疗(如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经济学比较。关注精神疾病对患者社会经济功能的影响。 传染病防治: 分析疫苗、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的成本效益,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探讨耐药性问题对药物经济学评估的影响。 5. 国际视角下的药物经济学应用与比较 不同国家医保体系下的药物经济学: 详细介绍美国、欧洲(英国NICE、法国HAS、德国IQWiG)、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不同国家在药物经济学评估与决策中的实践差异。分析其在药品准入、价格谈判、报销决策等方面的独特策略。 中国药物经济学发展现状与趋势: 梳理中国药物经济学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历程,介绍国家医保局、药审中心等机构在应用药物经济学指导决策的最新进展。探讨中国特有的医疗保障体系、药品市场特点对药物经济学应用的影响。 全球药物可及性与公平性挑战: 探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在获取高质量、可负担药物方面面临的挑战。分析药物经济学研究在促进全球药物公平性方面的潜在作用。 6.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挑战与前沿 真实世界证据(RWE)在药物经济学中的应用: RWE的价值: 阐述真实世界数据(RWD)和真实世界证据(RWE)如何弥补随机对照试验(RCT)的局限性,提供更全面的药物使用、效果和成本信息。 RWE的应用场景: 讨论RWE在药物经济学评估中的具体应用,如上市后监测、疗效和安全性评估、成本效益的长期验证、亚组分析等。 RWE的挑战: 分析RWE数据质量、研究设计、偏倚控制等方面的挑战,以及如何保证RWE结果的可靠性。 新兴技术与方法论的整合: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 探讨AI和ML在数据分析、模型构建、预测建模等方面的潜力,以及如何加速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进程。 大数据分析: 利用大规模数据集(如电子病历、保险索赔数据)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发现新的成本效益关联。 行为经济学视角: 融入行为经济学原理,理解患者、医生等决策者的非理性行为如何影响药物选择和使用,并将其纳入经济学模型。 伦理与公平性议题: 药物分配的公平性: 深入探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公平地分配昂贵的药物,以及药物经济学评估在权衡效率与公平性方面的作用。 患者偏好的整合: 如何更有效地将患者的偏好和价值观纳入药物经济学评估,以反映患者真实的医疗需求和期望。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性: 讨论药物经济学在推动医药行业可持续发展,解决药物可及性、可负担性等社会问题中的角色。 政策制定中的证据应用与沟通: 沟通与知识转化: 强调药物经济学研究成果如何有效地转化为政策建议,以及如何与政策制定者、医疗专业人员、患者组织等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 影响政策制定的机制: 分析药物经济学评估证据如何被纳入药品准入、定价、报销和使用相关的决策过程。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药物经济学在个性化医疗、预防医学、老龄化社会、全球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第三部分:药物经济学案例分析精选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生动地展示药物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实际应用。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疾病领域、不同决策场景,力求做到贴近临床实践,具有高度的参考价值。 7. 案例分析:肿瘤领域 案例一:EGFR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成本效益分析 背景: 介绍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状,以及新一代EGFR抑制剂(如奥希替尼)的上市。 研究设计: 构建马尔可夫模型,比较不同EGFR抑制剂的成本与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生活质量(QoL)等效果指标。 关键数据: 收集临床试验数据(疗效、安全性)、真实世界数据(药物依从性、不良事件管理成本)、医保数据库(住院、门诊、检查费用)。 结果与讨论: 分析新药与对照组的增量成本效益比(ICER),并进行敏感性分析。讨论在不同ICER阈值下,该药物是否应纳入医保目录。 政策启示: 针对肿瘤药物高价的挑战,提出基于成本效益的支付策略建议。 案例二:PD-1抑制剂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比较 背景: 阐述晚期胃癌的治疗进展,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的出现。 研究设计: 采用网络荟萃分析(NMA)整合多项临床试验证据,比较不同治疗组合的生存获益和总成本。 关键数据: 提取来自多家研究机构的临床试验数据,包括疗效终点(OS, PFS)、不良事件、药物总剂量、治疗周期、以及医疗服务费用。 结果与讨论: 评估联合治疗方案的ICER,并与现有治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治疗方案选择对不同患者亚组的影响。 政策启示: 讨论如何为免疫治疗提供更可持续的支付模式,以及对患者的经济负担进行管理。 8. 案例分析:慢性病领域 案例三:新型GLP-1受体激动剂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成本效益评估 背景: 介绍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及其巨大的经济负担,以及新型GLP-1受体激动剂在降糖、减重和心血管保护方面的优势。 研究设计: 构建长期疾病模型(如马尔可夫模型),模拟不同治疗方案(包括传统药物、新型GLP-1受体激动剂)对糖尿病并发症(心血管事件、肾脏疾病、视网膜病变等)发生率的影响,以及累积的医疗费用和健康结局(QALYs)。 关键数据: 引用大型临床试验(如LEADER, SUSTAIN-6, REWIND)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以及流行病学数据(并发症发生率)、医疗成本数据(住院、药物、随访)、患者效用数据。 结果与讨论: 计算新型GLP-1受体激动剂相对于现有治疗方案的ICER。分析其在不同风险分层的糖尿病患者中的成本效益差异。 政策启示: 为医保部门在新型降糖药物的准入和报销策略提供决策支持,强调早期干预和并发症预防的经济学价值。 案例四:新型抗凝药物(NOACs)在房颤患者中的成本效益比较 背景: 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与传统华法林在预防房颤患者卒中和出血事件方面的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设计: 采用决策树模型或马尔可夫模型,对比NOACs与华法林在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以及相关的医疗费用和健康结局。 关键数据: 提取关键临床试验(如RE-LY, ROCKET-AF, ARISTOTLE)数据,包含卒中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药物费用、监测费用(华法林INR监测)、以及并发症治疗费用。 结果与讨论: 分析NOACs相对于华法林的ICER。讨论其在不同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的患者中的成本效益。 政策启示: 推动NOACs在医保目录中的合理使用,优化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方案,降低医疗负担。 9. 案例分析:其他领域与综合性案例 案例五:疫苗接种项目(如HPV疫苗)的成本效益分析 背景: 介绍HPV感染与宫颈癌、其他HPV相关癌症的关联,以及HPV疫苗的预防作用。 研究设计: 构建模型,评估不同接种策略(如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成本效益,包括疫苗成本、接种服务成本、以及预防癌症和治疗相关疾病的成本节约。 关键数据: HPV感染率、宫颈癌发病率、HPV相关癌症治疗成本、疫苗的预防效果数据、接种率预测。 结果与讨论: 计算疫苗接种项目的ICER,以及社会总成本效益。 政策启示: 为公共卫生部门制定青少年疫苗接种政策提供证据支持,强调疾病预防的长期经济效益。 案例六:医疗技术评估(HTA)的综合性案例——某新型介入治疗技术 背景: 介绍一项用于治疗特定疾病的新型介入治疗技术,其疗效显著但成本较高。 研究设计: 整合成本效益分析(CEA)、成本效用分析(CUA)以及对不良事件的成本分析,并参考真实世界数据进行模型验证。 关键数据: 临床试验数据(疗效、安全性)、患者生活质量问卷数据(EQ-5D)、医疗服务费用(手术费、住院费、耗材费)、长期随访数据。 结果与讨论: 评估该技术相对于传统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益。进行多角度敏感性分析,探讨其在不同情境下的经济可行性。 政策启示: 为医疗保险机构评估该技术是否纳入报销范围,以及是否建立相应的支付标准提供依据。 10. 药物经济学在公共卫生政策中的实践 案例七:某地区药品集中采购与价格谈判的药物经济学影响评估 背景: 分析某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的实施,旨在降低药品价格,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研究设计: 运用事后分析方法,评估集中采购前后主要药品品类的价格变化、销售量变化、医保基金支出变化以及患者用药可及性变化。可结合药物经济学模型,预测长期来看该政策对医疗体系的成本效益影响。 关键数据: 采购数据(中标价格、采购量)、医保基金支出数据、销售数据、临床用药数据。 结果与讨论: 量化集中采购带来的成本节约效应,分析对不同药物类别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如部分药品供应短缺)。 政策启示: 为优化药品集中采购的策略提供经验借鉴,平衡成本控制与药物可及性。 案例八:基层医疗机构慢病管理药物选择的经济学考量 背景: 探讨在基层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经济有效的慢病管理药物。 研究设计: 对比基层常用的几种降压药物或降糖药物的成本效益,重点关注其长期疗效、依从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其管理成本。 关键数据: 基层医疗机构的药物采购价格、临床处方数据、患者随访数据、相关疾病的长期管理成本。 结果与讨论: 确定在基层医疗环境下,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药物选择组合。 政策启示: 引导基层医生合理用药,优化慢病管理模式,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本书致力于成为一本全面、深入且实用的药物经济学应用指南。通过理论的系统讲解、方法论的细致阐述以及丰富多样的案例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药物经济学的价值,掌握其分析工具,并将其有效应用于实际决策中,最终为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