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是企業和外部世界的*一聯係,也是企業生存的*一依托,隻有宏大戰略布局而不願腳踏實地打磨具體産品的人和企業,不可能成功
商學包括顧客理論和組織理論兩部分,本書屬於顧客理論。顧客理論是以産品與顧客價值為紅綫,闡釋企業存在的目的以及實現目的的方式,揭示瞭企業的存續規律。
知覺心理學一個偉大的、沒有任何爭議的發現是:知覺(感知)並不是復製現實。之所以稱其為偉大發現是因為這樣一個事實:大多數人依然堅信感覺和知覺不會欺騙他們。
産品是企業和外部世界的*一聯係,也是企業生存的*一依托。本書認為,産品的本質是一種感知(知覺)而不是真實的事物。這從根源上顛覆瞭現有管理理論對産品的理解。
企業存在的目的一直是管理理論研究的核心課題。德魯剋認為企業存在的目的是"創造顧客",但這僅僅指齣瞭企業努力的方嚮,"創造顧客"並不是企業的目的。
本書通過本私命題和企業長期目標的公理推論齣,企業存在的目的隻有一個:持續創造更優顧客價值。並且實現此目的的方式也隻有一個:持續創造更優顧客價值。
閔昱 曾在海馬汽車、長城機電集團等數傢大型企業擔任中高層職務近20年後, 於2001年進入管理谘詢行業,成為北大縱橫管理谘詢集團閤夥人(其間任職副總兼北京事業部總經理)。2008年,開始專職從事管理理論的研究,曆經10年專一寫作《商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眼見為實嗎
001
天文學證實,太陽不管是在中午還是晚上大小都是一樣的;而人的經驗證實,晚上的太陽比中午大。到底誰是對的?多少年的爭論誰也沒有說服誰。讀瞭本章,你會發現,兩種說法都對。因為,它們針對的是不同的適用範圍:前者的適用範圍是"實在世界",後者的適用範圍是"實人世界"。有瞭這兩個世界的劃分,這個睏惑學術界多年的問題可能會迎刃而解。
實人世界與實在世界 006
"實人實"和"實在實" 018
實人科學和實在科學 025
本章小結031
第二章
從自私談起
034
企業在營銷的時候通過誇大其詞把産品銷售給顧客,一旦付款完畢後産品齣現問題,就用種種藉口不履行售後承諾。這時,常常會齣現兩種聲音:一種體諒地認為企業的這種行為也正常,因為企業總是要掙錢的;另一種認為不能接受,企業應該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損害顧客的利益。用更普遍的語言錶述就是:一種說自私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另一種說自私是不道德的,人不應該自私。麵對爭論,你會發現,他們說的好像都對,又都不對。這種矛盾從何而來?本章通過引入本私和易私等概念與命題,簡潔地解釋這種矛盾。
自私的博弈 035
本私、自私和易私 045
本私命題 054
本章小結066
第三章
産品新理念
069
近期"體驗"和"場景"這些名詞很火,但當你讀完論述它們的一係列大部頭著作時,你會發現所讀的僅僅是一些現象級的解釋。這些名詞僅僅是針對現有管理理論不能解釋問題的初級嘗試,都沒有達至事物的本質。實際上,體驗和場景僅僅是産品的另一種錶現形式或産品的一部分組成。現在,你隻需要理解僅有34個字的産品新定義,就能清晰知道其本質。
産品的本質 070
製品屬於供方,産品屬於顧客 092
從應用角度分類産品 097
從構成看産品 103
産品新理念的幾個應用方嚮 107
本章小結120
第四章
商學核心:顧客價值
123
如果非要評齣商學理論最重要的概念是什麼,那一定是顧客價值。它像一根紅綫串聯起整個商學理論。
學過營銷學的讀者都知道萊維特的引用名言:"他們想要的不是四分之一英寸粗的鑽頭,他們想要的是四分之一英寸大的孔。"也應該知道其著名文章《營銷短視癥》的解讀對美國多個行業産生的巨大影響。但是,這種解讀隻觸及瞭"孔"所蘊含的錶層現象,在實踐中並不成功。究竟為什麼?本章為你揭開謎底。
先談談顧客 124
顧客價值屬於産品效用 132
顧客價值分類的三個視角 144
顧客體驗是産品與顧客價值的集閤 183
本章小結186
第五章
企業存續定理
190
"關於企業的目的,隻有一個正確而有效的定義:'創造顧客'。"這個觀點應該是德魯剋對管理理論的最大貢獻。此觀點振聾發聵,但這個觀點隻是發現瞭問題,並沒有解決問題。解決問題還需要告訴我們:如何創造顧客?而德魯剋提齣的"營銷和創新"路徑並不被認可。應該說,德魯剋關於企業目的的觀點屬於其通過直覺和洞察力給齣的假設,還缺少嚴密的推理和證明,所以隻具有方嚮性的意義,並不是真正的企業目的。本章從基本的命題和公理齣發,推理齣真正的企業存在的目的,以解決這個重大難題。
如何創造顧客 192
真正的企業目的到底是什麼 196
定理的適用條件分析 202
本章小結205
第六章
顧客價值分析與應用
207
如何規劃齣有競值力並馳騁於市場的産品,永遠是企業的第一要務。本章總結齣幾個優美簡潔的命題以及一個分析架構,可以為解決這個"韆古難題"建立理論框架。當然,除瞭這些分析工具,最重要的是你要有超越對手的"洞察力"。本章,我帶你一步步撥開迷霧,掌握有優勢的産品規劃方法。
顧客價值命題 208
打造動態競值力 218
是創值而不是創新 253
在演化而不在戰略 256
本章小結260
後記 關於"商學"的對話 265
參考文獻 273
前言
喬布斯發布iPhone,石破天驚!大傢突然發現一款iPhone産品原來不僅可以拿來通信,而且還可以這麼炫美,這麼讓人愛不釋手,這麼讓人有尖叫的體驗。喬布斯將自己定位為産品經理後,産品經理竟然比CEO更風光,使得産品經理成瞭許多大咖趨之若鶩的追求。微信的張小龍、QQ的馬化騰、360的周鴻禕以及小米的雷軍都不厭其煩地在各種場閤突齣自己産品經理的身份。自己或閤夥人能成為像喬布斯、張小龍一樣的産品經理陡然成為幾乎所有企業傢艷羨的夢想。
然而,怎樣纔能成為好的産品經理,卻無人能夠迴答。傳統管理理論中的産品理念脫離現實太遠,不用考慮;現實中,大傢勉強可以依托的無非是對"顧客體驗"四個字的自我解讀以及一些經驗感悟而已。
體驗能成為熱門概念,除沾瞭喬布斯的光之外,也與熱門的互聯網相關行業産品經理的成功光環密切相關。但體驗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它與産品有什麼關聯,並沒有人能說清楚。另外,顧客體驗好像僅僅與互聯網相關行業有關,而占絕大多數的傳統産品企業,卻陷入瞭不知如何麵對的焦慮中。
經過不懈努力,本書嘗試提齣瞭可以涵蓋互聯網行業以及傳統行業等所有行業的共同産品(顧客)理論,希望能為産品經理提供幫助。
本書首次提齣:産品的本質是一種"感知",而不是傳統理解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産品不是一個靜止的事物,而是一個從選擇、購買到使用至最後處置等實現需求的完整"過程"。
初次聽到這個理念,著實讓人有摸不著頭腦的感覺,但如果我問:我們購買霓虹燈,購買的是那個有燈管、燈座的實物還是那個動感的畫麵?你一定會說,當然是那個動感的畫麵,因為那個燈管如果不能營造齣動感的畫麵,你肯定不願掏錢。
再比如,當我們走進北京著名的大董烤鴨店,吃著入口即化、泛著令人垂涎欲滴、焦糖色的、能瞬間俘虜味蕾的烤鴨片時,我們購買的又是什麼?難道不是一種味覺、嗅覺和視覺的盛宴嗎?不是纔怪!換一個角度說,除瞭這一係列感知覺,我們還購買瞭任何其他東西嗎?答案當然是沒有,我們購買的隻是這些感知。至此,你是不是有一點點理解瞭:我們購買的産品,其本質就是一種"感知"?
如果你還認為霓虹燈和餐飲産品並不是我們常見的典型傳統産品,那就再看看最具傳統特徵的汽車産品。現有管理理論認為汽車産品就是那個看得見、摸得著的車輛;而商學的産品理念則認為那個看得見、摸得著的車輛僅僅是人們對車輛外形、內飾和顔色的視知覺與觸知覺。
很多顧客在選車、購車時總喜歡用力甩門,其目的就是想通過關門時聲音是否厚重來判斷車體的工藝和質量。為此,有一個豪華車廠傢為瞭讓關門的聲音聽起來厚重,就撥瞭一大筆經費並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來攻關。所以,關門的聲音肯定是汽車産品的一部分,不然就無法解釋顧客的這種行為。還有,一些顧客為瞭自己喜歡的外觀或內飾顔色,寜願等上幾個月,這也充分說明人們看到的不同顔色(視知覺)作為産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意義。喜歡跑車的顧客,為瞭起步時節省哪怕一秒的百公裏加速時間以及瞬間的推背感,願意多掏兩倍的價錢。不管是駕車移動時的運動知覺或視知覺變化,還是啓動或刹車時視知覺、運動知覺、觸知覺等變化,對於顧客來說,也僅僅就是這些變化給他們帶來瞭意義或價值。顧客除瞭在這個過程中的一係列體驗感知外,並沒有帶走或留下什麼。那個看得見、摸得著的車輛,如果沒有這係列變化著的感知又有什麼意義?所謂的汽車産品,除瞭這些感知還能有什麼?
感知也稱知覺,它們是同義詞,屬於心理學的基礎概念。傳統概念認為,感知是一個難以把握的東西,上一刻的感知和下一刻的感知都不會相同,用這種不斷變化、難以把握的東西作為整個理論的基礎,讀者一時還難以接受。但隨著本書對産品在實踐中各種應用場景的展開分析,讀者就會漸漸理解瞭。
再來說說很多産品經理一直推崇的"體驗"。
有關體驗研究的核心人物,是《體驗經濟》一書的作者B.約瑟夫·派恩,但他僅僅把體驗作為産品和服務之外的又一市場提供物來看待,而不是把其作為産品的一部分來看待。他定義的"體驗"是"使每個人以個性化的方式參與其中的事件"。體驗注重的是人們個性化的、帶有情感感受的經曆,比如攀岩、旅遊、玩遊戲、遊曆主題公園等體驗。
可以看齣,體驗的主要部分也是一種"感知",是一種能夠激發人們個性化情感的感知。換句話說,體驗應該包括兩部分:感知,以及這些感知所激發的個性化情感感受。前者屬於我們所說的"産品"範疇,後者也屬於本書要重點討論的"顧客價值"範疇。
本書的商學理論對體驗、産品以及顧客價值等概念進行瞭區分和明確定義,解決瞭睏惑實踐界和理論界的諸多難題。
産品的本質是一種感知,這不僅適用於互聯網行業産品,也適用於傳統産品等所有産品。這種發現可以減輕傳統行業企業傢對所謂"互聯網思維"的不解和焦慮。也就是說,互聯網産品和傳統産品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顧客的一種感知而已。這使得傳統行業的企業傢也同樣可以通過對顧客感知的理解而重新設計自己的産品,以此趕超所謂的互聯網産品。
※
顧客價值是本書繼産品之後另一個重點研究的核心概念,其地位就像一根能串聯起整個商學理論的紅綫。
現如今,不管是企業界還是學術界,幾乎異口同聲地都認為"顧客價值"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地位。但理論界一直沒有給齣有認同度的"顧客價值"定義,國內外學者前赴後繼,要麼不得不中途放棄,要麼就還在迷宮中找方嚮。無奈之下,企業界隻能根據自己的感悟來理解"顧客價值"的含義。
之所以難度大,主要是因為這個概念是整個顧客理論的核心。一旦把"顧客價值"概念弄清楚瞭,實際上就可以以此建立起完整的顧客理論。所以,從錶麵上看,這是一個概念的厘清;實際上,這是一個完整理論體係的建立。
最早啓迪我們思考的是美國著名營銷學大師西奧多·萊維特。萊維特曾經有一句著名的引用:"他們想要的不是四分之一英寸粗的鑽頭,他們想要的是四分之一英寸大的孔。"不知道其他人對這句話的印象是怎樣的,反正我是先被這句話震撼瞭,纔知道萊維特這個人,然後開始讀他的文章。
這句名言簡單明瞭卻寓意深刻,萊維特對此名言的解讀影響瞭整整一代企業傢。萊維特認為,鑽頭是業務或産品,而孔纔是顧客要買的。這個判斷很準確。但他把顧客要買的"孔"解讀為"行業",則隻看到瞭"孔"所蘊含的錶層現象,並未觸及"孔"的本質內涵。他認為,應該把企業定位於顧客導嚮的"行業"而不是産品導嚮的業務或産品,也就是說,要從産品導嚮轉嚮顧客導嚮,這樣企業纔會長盛不衰。這種解讀雖然風靡一時,並引導當時許多企業運用在自己的企業定位中,但是這種解讀在後來的企業實踐中並不成功。
萊維特在其著名文章《營銷短視癥》中分析說:"狹隘地定義一個行業、一項産品,或者一係列技術,從而必然導緻早衰。"他認為,石油生産商如果不把自己定義為能源業就會衰敗;好萊塢幾乎被電視全殲,是因為好萊塢隻是把自己定義為電影業而不是娛樂業;鐵路運輸停止增長,是因為鐵路公司認為"自己從事的是鐵路業務而不是運輸業務"。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萊維特對馬鞭生産商的建議:"馬鞭産業是一個非常恰當的案例。無論對産品做齣多大的改進,都不可能避免它被判死刑。但如果這個産業把自己定義為運輸業而非馬鞭製造業,它也許能生存下來。"
萊維特認為:馬鞭和鐵路是業務(産品),業務可能被替代,但運輸行業是顧客需要的,不會消亡和被替代;石油是業務,業務可能被替代,但能源行業是顧客需要的;電影是業務,業務可能被替代,但娛樂行業是顧客需要的。應該說,這種分析比隻盯著具體産品有瞭較大的進步,但並沒有發現顧客需求的本質到底是什麼。行業雖比産品更加接近顧客需求,但行業並不是顧客需求的本質內核,顧客價值纔是顧客需求的本質內核。雖然萊維特的建議對企業來說比較好理解,但也容易讓企業誤入理解和實踐的歧途。
萊維特的巨大貢獻在於,指齣瞭顧客購買的並不是産品而是其他東西。盡管他對這個其他東西的解讀(認為是行業)僅觸及現象,但當時能做齣這種區分是相當大的進步,因為之前的人們認為顧客想要購買的就是産品本身。
站在巨人的肩上,商學對萊維特引用名言的解讀是:鑽頭是産品,孔是顧客價值。也就是說,這個其他東西就是顧客價值。當然,準確地說鑽頭僅是完整産品的核心組成,孔是顧客需要的功能性價值。這個價值可以用電鑽(萊維特所說的鑽頭)這個産品來實現,也可以用能夠打孔的其他産品來實現。
産品可以有多種,但顧客價值卻是穩定的,是變中不變的本質東西。由於我不能一下說清楚,想進一步瞭解顧客價值豐富內涵的讀者請閱讀本書。
這裏還有一個很關鍵的發現:顧客價值與産品密切相關,任何一方都不能獨立呈現。所以,要想成為好的産品經理還必須掌握顧客價值的內涵和意義。在理念上要求以顧客導嚮替代産品導嚮,容易緻使産品與顧客的對立和分離。我認為,産品與顧客價值無法分離,是相伴齣現的,一方齣現另一方也必然齣現。理論界前輩之所以不能突破"顧客價值"這個概念,可能與沒有首先厘清"産品"這個概念有關。因為産品的多變性及其本質屬於難以想象的"感知",要是不能首先揭示産品的本質,就難以發現顧客價值的真正本質。
※
商學包括兩個部分:顧客理論和組織理論。本書屬於顧客理論部分。商學是基於現有管理理論的危機而嘗試新建立的替代學科,是能夠覆蓋現有企業管理理論範式的新理論範式。
顧客理論研究企業與顧客的關係及其規律,眼睛從內嚮外看;組織理論研究企業內部的協同、效率及其規律,眼睛從外嚮內看。組織理論所謂的從外嚮內看,是說組織必須以外部的顧客價值為組織的宗旨或目的,並以此宗旨來協同組織的效率。不指嚮組織宗旨的效率則是負效率,隻能起負作用。所以組織理論在嚮內看之前必須先嚮外看,是由外到內的順序。
顧客理論是由産品與顧客價值以及它們之間關係的命題成就的完整理論體係。單獨的顧客價值或單獨的産品概念都不能形成指導産品經理的顧客理論體係,這其中貫穿始終的紅綫或核心是顧客價值。
本書第一和第二章是不僅適用於商學,也適用於其他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內容涉及實在世界與實人世界的劃分,以及本私命題。由於這兩章涉及較多的基礎理論知識,企業界的讀者可以在開始的時候先瀏覽這兩章,讀讀這兩章的小結,然後從第三章開始閱讀,之後再迴頭仔細閱讀前兩章,第三章及以後的內容將與企業傢最關切的現實難題層層相關。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彆論述顧客理論的兩個核心概念:産品與顧客價值。關於這兩個概念的定義,我將盡力以準確、無任何歧義的標準對其中的每一個字詞進行詳細論述。
第五章和第六章用一個定理和兩個命題的方式來界定産品與顧客價值之間的關係。就像經典力學一樣,僅僅有"力""質量"和"加速度"等概念,還無法解釋力學現象,必須有這幾個概念之間關係的牛頓定律纔能解釋力學現象。這裏的一個定理就是:企業的存續定理。兩個命題就是:顧客價值命題和分析命題。其中,"3+1"分析框架是配閤分析命題的框架。
大量的論述隻是為瞭幫助讀者"理解"概念和命題,最後需要牢記的僅僅隻有幾個簡潔的概念和命題。越簡單的命題越有利於讀者靈活運用於實踐。
本書的主要讀者對象為企業中高層管理者、産品經理以及高校商學院的老師和學生。雖然本書具有較強的理論特徵,但由於其對實踐中企業傢特彆關心和睏惑的重大問題都有鮮明的解決之道,且最終呈現的重要概念和命題數量很少,所以本書還是很適閤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閱讀的。重要的是,作為企業中高層管理者也必須掌握這些定理和命題。高校商學院的學生和老師作為理論的傳播者和研究者也是本書的主要讀者對象,這部分讀者可以著重從理論的係統性和範式變化上入手。
閔昱
2017年12月15日
於北京奧運村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更像是一場與作者的深度對話。他用一種非常具象化的方式,把抽象的商業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我記得其中有一個部分,詳細描述瞭如何通過“同理心”去理解顧客的痛點和期望。這不僅僅是停留在口號上,而是提供瞭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作者強調,真正的價值創造,源於對顧客生活和需求的深刻洞察,而這種洞察,需要我們放下身段,去傾聽、去觀察、去感受。他用生動的例子說明,即使是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産品細節,如果能恰好解決顧客的一個長期睏擾,那麼它所創造的價值,將是無法估量的。我開始重新審視身邊的産品和服務,發現很多失敗的商業案例,並不是因為技術不行,或者資金不足,而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走進用戶的內心,沒有理解用戶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本書讓我明白,“産品”與“顧客”之間的關係,不應該是簡單的供需關係,而是一種共生關係,一種共同成長的夥伴關係。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讀起來既有啓發性,又充滿瞭實踐的指導意義。我開始嘗試將書中的一些理念運用到我個人的工作項目中,效果齣乎意料地好。
評分這本書絕對讓我對“價值”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認知,尤其是在瞬息萬變的商業世界裏。我一直以為價值就是産品的價格,或者說它能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但讀完之後,我纔明白,這簡直太膚淺瞭。作者像是把我從一個狹窄的井底拉瞭齣來,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廣闊的天地。書中有很多案例,雖然我記不清具體的名字瞭,但它們揭示瞭一個核心觀點:真正的價值,是顧客在與産品互動過程中所獲得的整體體驗。這種體驗涵蓋瞭産品的功能性需求滿足,更重要的是,它關乎到情感上的共鳴、身份的認同,甚至是社交層麵的價值。比如說,一個精心設計的包裝,不僅僅是保護産品,它傳遞的是一種品質感和對消費者的尊重;一個流暢的用戶界麵,能極大地提升用戶的使用便利性和愉悅感,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價值。作者反復強調“重新定義”,這一點做得非常到位。他不是在教你如何賣東西,而是在引導你思考,什麼纔是讓顧客願意掏錢,並且真心感到物超所值的根本原因。這種思考方式,比任何營銷技巧都來得深刻和持久。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一些商業決策,發現很多時候是基於“我有什麼,我能做什麼”,而不是“我的顧客需要什麼,他們看重什麼”。這種視角轉換,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坦白說,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商學”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基礎的層麵,更多是關於市場營銷、財務分析之類的知識。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固有的認知,它以一種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探討瞭“價值”的本質。作者不是直接給你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如何從“賣産品”的思維,轉變為“創造顧客價值”的思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反復強調要“理解顧客”,並且要深入到顧客的“生活場景”和“情感需求”中去。這不像是一些商業書籍那樣,隻停留在錶麵的營銷技巧,而是真正觸及到瞭商業的核心——如何讓顧客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滿足。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偉大的産品,不僅僅是功能的堆疊,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一種對用戶生活方式的深刻洞察和積極影響。作者用大量的真實案例,將這些抽象的理念具體化,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那些成功的企業是如何通過“重新定義價值”,與顧客建立起牢不可破的聯係。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商業讀物,更是一次關於如何更好地服務他人、創造意義的啓迪。
評分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理解“産品如何創造持久價值”的書,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它沒有給我一堆現成的公式,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和一套觀察世界的視角。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價值”的拆解,他不是簡單地將其歸結為經濟效益,而是將其延伸到用戶的情感、社交、身份認同等多個維度。這讓我意識到,一個成功的産品,不僅僅是滿足瞭用戶的基本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能夠與用戶建立深層次的情感連接,甚至成為用戶自我錶達和身份認同的載體。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雖然我記不住所有細節,但它們所揭示的核心邏輯——“以顧客為中心,持續為顧客創造可感知的價值”——卻深深地印在瞭我的腦海裏。我開始反思,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陷入“價格戰”或者“功能軍備競賽”,正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理解到,在用戶心中,那些非物質的價值,纔是決定購買決策和忠誠度的關鍵。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讓我能夠跳齣傳統的商業範式,以一種更加人性化、更加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去審視産品與顧客的關係。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接受一次思維的“大掃除”。我一直認為商學就是關於利潤、市場份額、競爭策略之類的硬核知識,沒想到這本書能將“價值”這個概念拆解得如此精細,並且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去解讀。作者不是直接告訴你“怎麼做”,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分析,讓你自己去“悟”。他深入探討瞭産品如何從一個冰冷的商品,轉變為能夠觸動人心的“解決方案”,甚至成為顧客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我特彆喜歡他對“顧客價值”的闡釋,它不僅僅是交易的終點,更是品牌與顧客之間建立長期連接的起點。書中提到的很多觀點,比如“用戶旅程”的每一個觸點都可能産生價值,或者“社群”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都讓我眼前一亮。這顛覆瞭我過去那種“産品發布,用戶購買”的綫性思維。原來,一個成功的産品,背後隱藏著對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以及對用戶情感需求的精心嗬護。很多時候,産品的功能性差異已經越來越小,這時候,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軟價值”,比如品牌的情感連接、社區的歸屬感,反而成為瞭決定勝負的關鍵。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現代商業環境中,僅僅關注産品本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跳齣産品思維,擁抱一種更加 holistic(整體性)和 customer-centric(以顧客為中心)的戰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