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史学史》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著名哲学史家的通史性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至于断代的、专题的、学派的、个案的等研究,有待以后逐步展开。该书为第三编特别在最后增加了一个附录,收录了中国大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要书目,包括通史的、断代的、专题的、学派的、个案的,同时还有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和史料学方面的研究著作。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的史,亦即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史。古代的学术史是中国哲学史的前史;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哲学史的创立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进入到“对子结构”和“螺旋结构"阶段;同一时期的港台学者也在中两哲学的融通下展开了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国哲学史学史”是一个可以质疑但无法绕过的事实存在,《中国哲学史学史》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尝试性研究,相信在客观呈现中国哲学史学科发展历史的同时会为当下和未来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提供重要启示。
作者简介
柴文华,哲学博士,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国学学会会长等职。专著有《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等十余部,主编有《冯友兰思想研究》,与人合作主编有《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曾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多次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奖励。近年来又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和称号。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哲学和中国伦理思想史。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前史
引言
第一章 先秦学术史研究
第一节 《庄子·天下》的学术史思想
第二节 《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
第三节 《韩非子·显学》中的学术史思想
第二章 汉至唐代的学术史研究
第一节 汉代的学术史思想
第二节 汉至唐代佛教领域的学术史研究
第三章 宋至清初的学术史研究
第一节 宋代以灯录体为核心的佛教史研究
第二节 《伊洛渊源录》
第三节 《圣学宗传》
第四节 《理学宗传》
第四章 黄宗羲的学术史思想
第一节 形成原因
第二节 学术史规律论
第三节 学术史方法论
第四节 对黄宗羲学术史思想的省思
第二编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
引言
第五章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史观
第二节 方法论基础
第三节 历史主义的方法
第四节 中国哲学观
第六章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上)
第一节 哲学观
第二节 方法论
第三节 对中国哲学的总体看法
第四节 先秦儒学观
第五节 墨家观
第六节 道家观
第七节 朱子学
第八节 阳明学
第七章 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上)
第一节 哲学思想源流
第二节 宇宙论
第三节 人生论
第四节 致知论
第八章 同时代其他学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一节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二节 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三节 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三篇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化
引言
第九章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下)
第一节 方法论
第二节 先秦儒学观
第三节 墨家观
第四节 道家观
第五节 朱子学
第六节 阳明学
第十章 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下)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
第二节 中国唯物主义思想
第三节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第十一章 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观
第二节 儒教观和朱子学
第三节 老学观和道教观
第四节 佛学观
第十二章 冯契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一节 哲学史方法论及其运用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哲学基本精神的新思
第三节 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拓展
第十三章 萧萐父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一节 哲学史观和方法论
第二节 早期启蒙思潮研究
第三节 船山学研究
第四节 总体特征
第四编 港台地区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引言
第十四章 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一节 哲学观以及对中西哲学差异的看法
第二节 气性与德性的复杂关系:从王充到玄学
第三节 心体与性体:对宋明理学的判释与分殊
第四节 佛学圆教思想研究
第十五章 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一节 《导论篇》对哲学史书写的奠基
第二节 《原性篇》对中国人性论的梳理
第三节 《原道篇》对修养论的分殊
第四节 《原教篇》对工夫论的深化
第十六章 方东美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发展历程
第二节 儒、释、道的通性和差异
第三节 原始儒家
第四节 原始道家
第五节 中国佛学
第六节 新儒家
第十七章 罗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一节 编纂原则
第二节 传统哲学的生命求索
第三节 近代以来的哲学再生
第十八章 劳思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学史思想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观及其理论设准
第三节 哲学史方法论
第四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949年以来大陆学者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存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哲学史学史》:
首先,《伊洛渊源录》结合了传记体史籍重在记行和灯录体史籍重在记言之所长,做到了兼顾记行与记言的二者并重,力图在记述言行中展现学者真实的学术风貌和师承关系,如记载周敦颐的卷一分为《濂溪先生事状》和《遗事》两部分,第一部分《濂溪先生事状》偏重记行,主要记载了周敦颐的生平事迹和学术倾向;第二部分以记言为主,主要记述了传主的言论和他人对传主的称论。
其次,在编撰过程中,有选择性地加入了著者按语,以评价学者学术是非得失或考证史实。以卷六考证张载与二程之间的师承关系的按语为例,张载与二程之间的师承关系曾经是理学史上备受争议的一段公案,当时学界争论的焦点是围绕着张载与二程论学后,“(张载)尽弃其学而学焉”和“尽弃异学,淳如也”两种观点展开的。经考证,朱熹在为张载门人吕大临写的《行状》中加入了按语,表达了自己对这一争议的看法,内容为:“《行状》今有两本:一云‘尽弃其学而学焉’,一云‘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其它不同处亦多。要皆后本为胜,疑与叔(吕大临)后删改如此,今特据以为定。”①朱熹否认了张载师承于二程的观点。在朱熹看来,张载之学与二程之学原本就有相同之处,与之论学后,张载摒弃了其学说中异于二程之处,最终使其学同于二程之学。从中可以看出,著者的按语起到了评价与考证学术源流的作用。
再次,著者对收录资料的出处做了说明,以便读者考证。如在《伊洛渊源录》卷三的《明道先生·遗事》中,朱熹共收录了二十七条遗事,于二十条遗事下方做了出处说明,其中在所收录的第一条语录“明道先生日‘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下方,朱熹做按语道:“见《上蔡语录》”②,以标明该条语录出自《上蔡语录》。在卷四朱熹为程颐所作的《伊川先生·年谱》中,朱熹在其收录的多条资料下方写下按语,以标明这些资料的来源,如在该卷的《年谱》中的“幼有高识,非礼不动”这条收录资料下方,朱熹作按语“见《语录》”①,以标注该引用资料的出处为二程的《语录》。
朱熹《伊洛渊源录》在学术史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学术史价值体现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伊洛渊源录》确立了以周敦颐为起点,以二程为核心,以邵雍、张载、谢良佐、杨时等多位学者为线索的儒学传道统绪和程朱理学的儒学正统地位;在微观层面,它客观地展现了人传儒者的学术好尚和之间的学术渊源关系,并倾注了著述者主观的学术倾向和对具体问题的独特见解和观点。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共同实现了史学价值与学术价值的统一。《伊洛渊源录》所确立的宋代理学传道统绪还为之后史书所沿用,此后,元代撰修的官方史籍《宋史》在《儒林传》之外另设《道学传》,同时人们对宋代理学发展统绪的认识也多以《伊洛渊源录》为依据。
在学术史研究领域,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开理学史专著之端,在《伊洛渊源录》的影响下,诸多以记载理学发展史为主的学术史著作相继问世。如南宋时期出现了《道命录》、《朱氏传授支派图》、《紫阳正侍校》、《伊洛渊源》等著作,明代出现了《伊洛渊源续录》、《考亭渊源录》、《新安学系录》、《道南源委》、《儒林全传》、《台学源流))、《闽学源流》、《浙学宗传》、《圣学宗传》、《元儒考略》、《吴学编》、《理学名臣录》、《道学正宗》、《圣学宗要》等理学史著作,至清初则有《理学宗传》、《圣学知统录》等著作问世,其中以明代周汝登的《圣学宗传》和清初孙奇逢的《理学宗传》影响较为深远。
……
中国哲学史学史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哲学史学史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