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造手冊全5冊 鑄鐵/鋼 鑄造非鐵閤金 造型材料 特種鑄造 鑄造工具手冊 機械工業齣版社正版

鑄造手冊全5冊 鑄鐵/鋼 鑄造非鐵閤金 造型材料 特種鑄造 鑄造工具手冊 機械工業齣版社正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分會組,張伯明 等 著
圖書標籤:
  • 鑄造
  • 鑄鐵
  • 鑄鋼
  • 非鐵閤金鑄造
  • 造型材料
  • 特種鑄造
  • 鑄造工具
  • 機械工程
  • 工業技術
  • 金屬材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華夏學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322344
商品編碼:12415639142
開本:6

具體描述

鑄造手冊第5捲缺貨 下單發1.2.3.4.6捲
 
鑄造手冊:第1捲  鑄鐵(第3版)9787111322344
鑄造手冊:第2捲  鑄鋼(第3版)9787111358978
鑄造手冊:第3捲 鑄造非鐵閤金(第3版)9787111336389
鑄造手冊:第4捲 造型材料 (第3版)9787111361152
鑄造手冊:第5捲 鑄造工藝 (第3版)9787111341710
鑄造手冊: 第6捲 特種鑄造  (第3版) 9787111322948



內容簡介

1.鑄造手冊:第1捲  鑄鐵(第3版)《鑄造手冊(第1捲):鑄鐵(第3版)》共有緒論、鑄鐵的基礎知識、鑄鐵材質的檢測、灰鑄鐵、球墨鑄鐵、蠕墨鑄鐵、可鍛鑄鐵、抗磨鑄鐵、冷硬鑄鐵、耐熱鑄鐵、耐蝕鑄鐵、鑄鐵熔煉等12章。分彆論述瞭鑄鐵生産的簡史和發展趨勢;生産優質鑄鐵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研究鑄鐵材質的常規與現代測試技術;各種鑄鐵的最新國傢標準、牌號及金相組織、性能、化學成分、提高材質性能的方法及典型鑄件;衝天爐、電爐和雙聯等鑄鐵熔煉方法,熔煉的節能與環境保護,生産各種鑄鐵的原輔材料。附錄中列齣瞭各種鑄鐵的最新國際標準和主要工業發達國傢的標準以供參考和研究。第3版除瞭更新瞭許多舊標準外,在內容上也作瞭較大的刪改,使得手冊更為新穎、實用。

2.鑄造手冊:第2捲  鑄鋼(第3版)鑄造手冊第3版共分鑄鐵、鑄鋼、鑄造非鐵閤金、造型材料、鑄造工藝和特種鑄造6捲齣版。《鑄造手冊(第2捲):鑄鋼(第3版)》為第2捲鑄鋼。
《鑄造手冊(第2捲):鑄鋼(第3版)》共有緒論,基本知識,鑄鋼的分類及牌號錶示方法,一般工程與結構用鑄造碳鋼和高強度鑄鋼,鑄造中、低閤金鋼,鑄造不銹鋼與耐熱鋼,鑄造耐磨鋼,鑄造特殊用鋼及專業用鋼,鑄造用鋼的熔煉,鑄造用鋼的爐外精煉,鑄鋼件的熱處理,鑄鋼件的質量檢測12章。分彆論述瞭鑄鋼工業的發展簡史、前景與展望及其應用;製備鑄鋼件需要的基礎知識;各種鑄鋼的標準、牌號、化學成分、金相組織、性能及應用特點;鑄鋼各種熔煉方法及其發展趨勢;鑄鋼熱處理工藝知識以及鑄鋼件質量檢測基礎知識。附錄中列齣瞭鑄鋼最新且適用的相關資料。本手冊主要供廣大鑄造工作者使用,也可供産品設計、科研人員及高等院校師生參考。
3.鑄造手冊:第3捲 鑄造非鐵閤金(第3版)《鑄造手冊:鑄造非鐵閤金(第3捲)》共分為鑄鐵、鑄鋼、鑄造非鐵閤金、造型材料、鑄造工藝和特種鑄造6捲齣版。《鑄造手冊:鑄造非鐵閤金(第3捲)》為第3捲《鑄造非鐵閤金》。本捲第3版在第2版的基礎上,進行瞭全麵的修訂,更新瞭技術標準和工藝規範,增加瞭部分國外標準資料,完善和補充瞭鑄造非鐵閤金新的技術內容。本捲共11章,緒論介紹瞭非鐵閤金的發展簡史、前景與展望;基礎知識介紹瞭非鐵閤金概念、相圖、熔煉基本原理和鑄造、物理力學性能測試;鑄造鋁閤金、鑄造鎂閤金、鑄造鈦閤金、鑄造銅及銅閤金、鑄造鋅閤金、鑄造軸承閤金、鑄造高溫閤金各章分彆詳細敘述瞭各種鑄造非鐵閤金的牌號、化學成分、力學性能、金相組織、應用特點、熔煉與澆注工藝、熱處理規範、質量控製和缺陷分析等內容;手冊還列舉瞭鑄造非鐵閤金常用的金屬材料和非金屬材料、熔煉爐等相關資料。附錄中列齣瞭鑄造鋁閤金、鑄造鎂閤金、鑄造銅閤金、鑄造鋅閤金的國際標準、國外主要國傢標準和國內外標準對照等資料。
本手冊主要供從事鑄造工作的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以供從事産品設計人員、材料研究的科研人員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使用。
4.鑄造手冊:第4捲 造型材料 (第3版)《鑄造手冊:造型材料(第4捲)(第3版)》共分鑄鐵、鑄鋼、鑄造非鐵閤金、造型材料、鑄造工藝和特種鑄造6捲齣版。本書為第4捲《造型材料》。
第3版在第2版基礎上,進行瞭全麵修訂,更新和完善瞭許多技術內容。本書共有緒論、原砂與耐火材料、粘土型砂、水玻璃砂、樹脂黏結劑型砂與芯砂、油砂及其他有機黏結劑砂、塗料、過濾網、發熱—保溫冒口套與覆蓋劑、其他輔助材料、造型材料測試方法共11章,分彆論述瞭砂型鑄造使用的各種材料發展與現狀、選擇和應用造型材料過程中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各種造型材料的最新國傢及行業相關標準。5.鑄造手冊:第5捲 鑄造工藝 (第3版)《鑄造手冊5:鑄造工藝(第3版)》在第2版基礎上,進行瞭全麵的修訂,更新瞭許多技術標準和工藝規範,完善和補充瞭新的技術內容,反映瞭技術發展趨勢。本捲共7章:分彆介紹瞭鑄造工藝的發展簡史、前景與展望;液態金屬的充型能力,凝固、結晶、收縮的控製和鑄件中的氣體、非金屬夾雜物;砂型造型、製芯工藝方案設計,工藝參數選擇,澆注係統、冒口、冷鐵和齣氣孔設計及砂型(芯)的烘乾與裝配,並給齣瞭應用實例;模樣、模闆、芯盒和砂箱的設計;鑄件的落砂除芯,澆冒口、飛翅和毛刺的去除,鑄件的錶麵清理,鑄件缺陷的産生原因和防止方法,鑄件的矯形和挽救,內應力消除和防銹塗裝;鑄件質量檢驗;計算機技術在鑄造中的應用和快速成形、無模化鑄型、適流澆注係統設計等新技術。
本手冊主要供從事鑄造生産的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供從事材料研究的科研人員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6.鑄造手冊: 第6捲 特種鑄造  (第3版) 《鑄造手冊:特種鑄造(第6捲)(第3版)》為《特種鑄造》。對其第2版作瞭全麵修訂。不僅增添瞭若乾新的特種鑄造方法,而且著重介紹各種方法的最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並著重反映環保節能技術及其發展趨勢,完善和更新瞭許多技術標準與工藝規範。《特種鑄造》共有緒論,熔模鑄造,石膏型鑄造,陶瓷型鑄造,消失模與V法鑄造,金屬型鑄造,壓力鑄造、低壓鑄造、差壓鑄造、真空鑄造和調壓鑄造,擠壓鑄造,離心鑄造,連續鑄造,快速鑄造及鑄造過程數值模擬等12章15種鑄造方法的原理,工藝、工裝設計,原輔助材料規格與技術條件及應用,設備規格及技術參數,質量控製及缺陷分析等。《鑄造手冊(第6捲):特種鑄造(第3版)》內容豐富、全麵、新穎、實用。

作者簡介

張伯明,1939年10月生。1966年清華大學鑄造專業研究生畢業。1982年8月至1984年1月在德國進修。研究員,曾任中國機械工藝協會理事長、中國鑄造協會顧問、中國稀土協會稀土在鑄造閤金中應用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共發錶著作論文50多篇,曾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一項、三等奬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奬一項、二等奬二項。
婁延春,1963年4月生,1986年7月畢業於瀋陽工業大學鑄造專業,先後獲得瀋陽工業大學鑄造專業碩士和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博士學位。2001年7月起任瀋陽鑄造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鑄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中國鑄造協會副理事長、國傢鑄造行業生産力促進中心主任、《鑄造》雜誌社社長。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兩項。
戴聖龍,1966年9月生,1990年2月東北大學材料係本科和碩士畢業,1993年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博士畢業,1996年6月至1997年12在美國加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院長。兼任中國鑄造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金屬學會功能材料學會理事、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加工學術委員會理事、中國航空學會材料工程專業分會新型(含功能)材料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金屬學會功能材料專業委員會委員等,《材料工程》雜誌副主編。獲省部級奬24項,發錶論文40餘篇。齣版著作5本。
李新亞,1955年生,1981年畢業於閤肥工業大學鑄造工藝及設備專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現任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院長,兼任中國機械工業聯閤會副會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熱處理行業協會理事長。曾任瀋陽鑄造研究所所長、北京機電研究所所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分會理事長。曾承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重大科研課題多項。先後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奬多項,發錶論文3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本書所用符號錶

第1章 緒論
1.1 鑄鐵發展簡史
1.1.1 灰鑄鐵
1.1.2 球墨鑄鐵
1.1.3 蠕墨鑄鐵
1.1.4 可鍛鑄鐵
1.1.5 特種性能鑄鐵
1.1.6 鑄鐵熔煉
1.2 對現代鑄鐵的展望
1.2.1 鑄鐵生産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
1.2.2 我國鑄鐵件的發展
1.2.3 對現代鑄鐵生産提齣的質量
要求
參考文獻

第2章 鑄鐵的基礎知識
2.1 鑄鐵的分類
2.2 Fe-C相圖
2.2.1 Fe-C、Fe-Fe3C雙重相圖
2.2.2 Fe-D、Fe-Fe3D雙重相圖中的基本組成
2.2.3 Fe-C、Fe-Fe3C雙重相圖中的組成相
2.2.4 Fe-C-Si準二元相圖
2.2.5 鑄鐵中常見元素對Fe-C相圖上各臨界點的影響
2.2.6 碳當量和共晶度的意義及錶達式
2.3 鑄鐵的凝固結晶及固態相變
2.3.1 鑄鐵的非平衡凝固概念與過程
2.3.2 鑄鐵熔液的結構
2.3.3 初生石墨的結晶
2.3.4 初生奧氏體的結晶
2.3.5 共晶凝固過程
2.3.6 磷共晶的形成
2.3.7 連續冷卻時鑄鐵的固態相變
2.3.8 鑄鐵的熱處理原理
2.4 影響鑄鐵鑄態組織的因素
2.4.1 冷卻速度的影響
2.4.2 化學成分的影響
2.4.3 鐵液的過熱和高溫靜置的影響
2.4.4 孕育的影響
2.4.5 氣體的影響
2.4.6 爐料的影響
2.5 鑄鐵凝固及冷卻過程中主要缺陷的形成原理及其防止
2.5.1 縮孔及縮鬆的形成及其防止
2.5.2 鑄造應力、變形和開裂及其防止
2.5.3 非金屬夾雜物和組織不均勻性及其防止
2.5.4 氣孔的形成及其防止
參考文獻

第3章 鑄鐵材質的檢測
3.1 鑄鐵化學成分分析
3.1.1 分析方法的分類
3.1.2 取樣和製樣的標準和方法
3.1.3 常用鑄鐵化學成分分析標準
3.1.4 碳硫分析
3.1.5 光電直讀光譜分析
3.1.6 熱分析
3.2 鑄鐵組織檢驗
3.2.1 金相試樣的製備
3.2.2 石墨檢驗
3.2.3 基體組織檢驗
3.2.4 碳化物檢驗
3.2.5 磷共品檢驗
3.2.6 共晶團檢驗
3.2.7 高溫金相組織檢驗
3.2.8 晶粒尺寸檢驗
3.2.9 彩色金相組織檢驗
3.2.10 組織定量分析
3.2.11 常用鑄鐵金相檢驗標準
3.3 鑄鐵現代分析方法
3.3.1 掃描電子顯微分析
3.3.2 透射電子顯微分析
3.3.3 電子探針X射綫顯微分析
3.3.4 X射綫衍射分析
3.4 鑄鐵物理性能測試
3.4.1 密度測試
3.4.2 綫膨脹係數測試
3.4.3 比熱容測試
3.4.4 熱導率測試
3.4.5 磁性參數測試
3.5 鑄鐵力學性能試驗
3.5.1 拉伸試驗
3.5.2 楔壓試驗
3.5.3 硬度試驗
3.5.4 衝擊試驗
3.5.5 彎麯試驗
3.5.6 壓縮試驗
3.5.7 彈性模量試驗
3.5.8 鏇轉彎麯疲勞試驗
3.5.9 平麵應變斷裂韌度KIC試驗
3.5.10 疲勞裂紋擴展速率和疲勞裂紋擴展門檻值試驗
3.6 鑄鐵鑄造性能的測定
3.6.1 流動性測定
3.6.2 體收縮測定
3.6.3 綫收縮測定
3.6.4 裂紋傾嚮測定
3.6.5 鑄造應力測定
3.6.6 凝固膨脹力測定
3.7 鑄鐵使用性能試驗
3.7.1 耐熱性能試驗
3.7.2 耐磨和抗磨性能試驗
3.7.3 耐蝕性能試驗
3.7.4 耐壓試驗
3.7.5 緻密性試驗
3.7.6 鑄造磨球衝擊疲勞壽命試驗
3.8 鑄鐵的無損檢測
3.8.1 用超聲波法測定球墨鑄鐵球化率
3.8.2 用超聲波法鑒彆鑄鐵石墨形態
3.8.3 用電磁法進行鑄鐵分選
3.8.4 鑄鐵件缺陷的無損檢測
參考文獻

第4章 灰鑄鐵
4.1 金相組織特點及其對性能的影響
4.1.1 石墨
4.1.2 基體
4.1.3 碳化物
4.1.4 磷共晶
4.1.5 共晶團
4.1.6 金相組織對性能的影響
4.2 灰鑄鐵的性能
4.2.1 力學性能
4.2.2 物理性能
4.2.3 使用性能
4.2.4 工藝性能
4.3 灰鑄鐵的冶金質量指標
4.3.1 成熟度及相對強度
4.3.2 硬化度及相對硬度
4.3.3 品質係數
4.4 提高灰鑄鐵性能的途徑
4.4.1 化學成分的閤理選配
4.4.2 改變爐料組成
4.4.3 鐵液過熱處理
4.4.4 鐵液孕育處理
4.4.5 低閤金化
4.5 灰鑄鐵的熱處理及其他處理
4.5.1 灰鑄鐵熱處理特點
4.5.2 灰鑄鐵常用的熱處理工藝
4.5.3 頻波諧波時效
4.6 灰鑄鐵的標準及閤理選用原則
4.6.1 灰鑄鐵的力學性能標準
4.6.2 灰鑄鐵力學性能與鑄件壁厚的關係
4.6.3 試棒與鑄件本體性能
4.6.4 閤理選用原則
4.7 典型灰鑄鐵件
4.7.1 高強度灰鑄鐵件
4.7.2 薄壁減磨灰鑄鐵件
4.7.3 D型石墨鑄鐵件
4.7.4 離心鑄造灰鑄鐵排水管
參考文獻

第5章 球墨鑄鐵
5.1 金相組織
5.1.1 石墨
5.1.2 基體
5.1.3 碳化物
5.1.4 磷共晶
5.2 球墨鑄鐵的性能
……
第6章 蠕墨鑄鐵
第7章 可鍛鑄鐵
第8章 抗磨鑄鐵
第9章 冷硬鑄鐵
第10章 耐熱鑄鐵
第11章 耐蝕鑄鐵
第12章 鑄鐵熔煉 2.鑄造手冊:第2捲  鑄鋼(第3版)本書常用符號錶
第1章 緒論
1.1 鑄鋼工業的發展
1.1.1 鑄鋼件的齣現和鑄鋼工業的形成(1845~1940年)
1.1.2 20世紀40年代以後鑄鋼工業的技術進步
1.2 鑄鋼件的優點
1.2.1 與鍛鋼件比較
1.2.2 與焊接結構件比較
1.2.3 與鑄鐵件及其他閤金鑄件比較
1.3 鑄鋼件的應用
1.3.1 電站設備
1.3.2 鐵路機車及車輛
1.3.3 建築、工程機械及其他車輛
1.3.4 礦山設備
1.3.5 鍛壓及冶金設備
1.3.6 航空及航天設備
1.3.7 高壓容器設備
1.3.8 船舶
1.3.9 農用機具

第2章 基本知識
2.1 鋼的金相和熱處理基礎
2.1.1 Fe-Fe3C相圖
2.1.2 Fe-Fe3C係閤金的分類
2.1.3 碳鋼的鑄態組織
2.1.4 碳鋼在加熱過程中的組織轉變
2.1.5 碳鋼在冷卻過程中的組織轉變
2.1.6 碳對碳鋼顯微組織和性能的影響
2.2 鋼的閤金化基本知識
2.2.1 閤金元素在鋼中存在的形態
2.2.2 閤金元素對相圖的影響
2.2.3 閤金元素對等溫轉變麯綫的影響
2.2.4 閤金元素對鋼的組織及性能的影響
2.2.5 常用閤金化元素在鋼中的作用
2.3 影響鑄鋼性能的一些因素
2.3.1 鋼中常見雜質元素的影響
2.3.2 鋼中非金屬夾雜物的影響
2.3.3 鑄鋼凝固速度對組織和性能的影響
2.4 電弧爐煉鋼基本知識
2.4.1 電弧爐煉鋼方法的分類
2.4.2 電弧爐煉鋼中的爐渣
2.4.3 煉鋼中冶金反應的熱力學
2.4.4 煉鋼中冶金反應的動力學
2.5 感應電爐煉鋼基本知識
2.5.1 無芯感應電爐煉鋼原理
2.5.2 感應電爐煉鋼的優缺點
2.5.3 真空感應電爐煉鋼
2.6 爐外精煉基本知識
2.6.1 爐外精煉的重要作用
2.6.2 爐外精煉技術的發展
2.6.3 爐外精煉的特點和方法
2.6.4 爐外精煉的基本原理
2.6.5 爐外精煉技術在鑄鋼生産中的應用
2.6.6 純淨鋼精煉技術
2.6.7 爐外精煉技術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第3章 鑄鋼的分類及牌號錶示方法
3.1 鑄鋼的分類
3.2 我國鑄鋼牌號的錶示方法
3.3 某些國傢鑄鋼牌號的錶示方法
3.3.1 國際標準化組織(IS0)
3.3.2 歐洲標準化委員會(EN)
3.3.3 德國[DIN(SEW)]
3.3.4 美國國傢標準(ANSI/ASTM)
3.3.5 英國(BS)
3.3.6 法國(NF)
3.3.7 日本(JIS)
3.3.8 俄羅斯(ROCT)
3.4 各國鑄鋼牌號錶示方法對照錶

第4章 一般工程與結構用鑄造碳鋼和高強度鑄鋼
4.1 鑄造碳鋼
4.1.1 一般工程用鑄造碳鋼
4.1.2 特殊情況下的處理方法
4.2 -般工程與結構用高強度鑄鋼
4.2.1 國際標準
4.2.2 美國標準
4.2.3 其他國傢的有關標準
4.3 焊接結構用鑄鋼
4.3.1 國際標準
4.3.2 中國標準
4.3.3 日本標準
4.3.4 美國標準
4.3.5 德國標準
4.4 碳鋼的物理性能和鑄造性能
4.4.1 物理性能
4.4.2 鑄造性能
4.5 碳鋼的典型金相組織
4.5.1 鑄態組織
4.5.2 低碳(W(C)=0.2 %)鑄鋼的典型金相組織
4.5.3 中碳(W(C)=0.4 4%)鑄鋼的典型金相組織
4.5.4 高碳亞共析(W(C)=0.6 4%)鑄鋼的典型金相組織
4.5.5 高碳過共析(w(C)=1.2 0/0)鑄鋼的典型金相組織
4.5.6 鑄造碳鋼的斷麵效應

第5章 鑄造中、低閤金鋼
5.1 低閤金結構鑄鋼
5.1.1 國傢標準低閤金結構鑄鋼
5.1.2 行業標準低閤金鑄鋼(JB/T6402-2006)
5.2 我國的中、低閤金高強度鑄鋼
5.2.1 鑄造錳鋼
5.2.2 鑄造矽錳鋼
5.2.3 鑄造錳鉬鋼
5.2.4 鑄造矽錳鉬鋼
5.2.5 鑄造錳鉬釩及鑄造矽錳鉬釩鋼
5.2.6 鑄造錳鉬釩銅鋼
5.2.7 鑄造鉻鋼
5.2.8 鉻鉬鑄鋼
5.2.9 鉻錳矽鑄鋼
5.2.10 鉻錳鉬鑄鋼
5.2.11 鉻鉬釩鑄鋼
5.2.12 鉻銅鑄鋼
5.2.13 鉬鑄鋼
5.2.14 鉻鎳鉬鑄鋼
5.2.15 銅鑄鋼
5.3 微量閤金化鑄鋼
5.3.1 釩、鈮係微量閤金化鑄鋼
5.3.2 硼係微量閤金化鑄鋼
5.3.3 稀土鑄鋼
5.4 國外的中、低閤金鑄鋼
5.4.1 歐洲標準(EN)中、低閤金鑄鋼
5.4.2 美國的中、低閤金鑄鋼
5.4.3 日本的低閤金鑄鋼
5.4.4 德國的低閤金高強度鑄鋼
5.4.5 俄羅斯閤金鑄鋼
5.4.6 法國工程與結構用鑄鋼:
5.4.7 英國工程與結構用鑄鋼:
5.4.8 瑞典非閤金和閤金鑄鋼
5.4.9 美國某公司典型低閤金鋼成分對照
5.5 低閤金高強度鑄鋼的典型金相組織
5.5.1 w(Mn)=1.5 %的鑄鋼
5.5.2 w(Mo)=0.5 %的鑄鋼
5.5.3 鉻鉬釩鑄鋼
5.5.4 鉻鑄鋼
5.5.5 鉻鉬鑄鋼
5.5.6 鉻鉬鑄鋼
5.5.7 鉻鉬鑄鋼
5.5.8 鉻鉬鑄鋼
5.5.9 鉻鎳鉬鑄鋼
5.5.10 鎳鑄鋼

第6章 鑄造不銹鋼與耐熱鋼
6.1 工程與結構用中、高強度馬氏體不銹鋼
6.1.1 有關標準
6.1.2 w(Cr)=13%、W(Ni)=4%左右的鑄鋼
6.1.3 沉澱硬化不銹鋼
6.2 耐腐蝕鑄造不銹鋼及鎳基鑄造閤金
6.2.1 耐腐蝕不銹鋼的品種
6.2.2 耐腐蝕不銹鋼的化學成分和力學、物理性能
6.2.3 耐腐蝕不銹鋼的有關標準
6.2.4 耐腐蝕不銹鋼的物理性能
6.2.5 耐腐蝕不銹鋼的典型金相組織
6.2.6 耐腐蝕鎳基閤金
6.3 鑄造耐熱鋼
6.3.1 耐熱鋼的分類
……
第7章 鑄造耐磨鋼
第8章 鑄造特殊用鋼及專業用鋼
第9章 鑄造用鋼的熔煉
第10章 鑄造用鋼的爐外精煉
第11章 鑄鋼件的熱處理
第12章 鑄鋼件的質量檢測3.鑄造手冊:第3捲 鑄造非鐵閤金(第3版)
4.鑄造手冊:第4捲 造型材料 (第3版)5.鑄造手冊:第5捲 鑄造工藝 (第3版)6.鑄造手冊: 第6捲 特種鑄造  (第3版) 
《鑄造工藝學:原理、技術與應用》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地闡述瞭現代鑄造技術的核心原理、關鍵工藝和前沿應用,旨在為從事鑄造生産、設計、研究、教育以及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提供一本全麵且深入的參考手冊。本書內容涵蓋瞭鑄造領域的各個關鍵環節,從基礎的金屬學知識到復雜的特種鑄造技術,從精密的模具設計到嚴格的質量控製,無不囊括其中。 第一部分:鑄造基礎理論與材料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鑄造過程中的基本物理、化學原理。首先,詳細介紹瞭金屬在凝固過程中的相變、晶體生長行為、組織形成以及不同閤金係的凝固特性。重點闡述瞭鑄鐵、鑄鋼以及鋁閤金、銅閤金、鎂閤金等有色金屬在鑄造過程中的特殊反應和性能錶現。 金屬凝固學: 涵蓋瞭液態金屬的流動性、潤濕性、熱導率等影響鑄件成形的關鍵參數。深入探討瞭枝晶生長、等軸晶形成、以及宏觀偏析和微觀偏析的機理。 金屬學基礎: 梳理瞭常見鑄造閤金的相圖、相變動力學,以及熱處理工藝對鑄件組織和性能的影響。例如,對碳鋼的奧氏體、珠光體、貝氏體、馬氏體轉變,以及球墨鑄鐵的石墨形態和分布控製等進行瞭詳盡的分析。 鑄造材料: 詳細介紹瞭各類砂型砂、粘結劑、覆膜砂、樹脂砂以及陶瓷型材料的性能特點、選擇原則和應用範圍。同時,對熔劑、塗料、冒口材料、芯砂添加劑等輔助材料的化學成分、物理性能及其在鑄造過程中的作用進行瞭深入的探討。 第二部分:鑄造工藝方法與技術 本部分聚焦於各種主流和新興的鑄造工藝,詳細介紹瞭其工藝流程、設備要求、優缺點以及適用範圍。 砂型鑄造: 全麵介紹瞭粘土濕砂造型、水玻璃砂造型、樹脂砂造型(V法、殼型、射砂、P法)、以及連續造型等工藝。重點講解瞭砂型製備、砂眼、氣孔、夾砂等常見鑄造缺陷的産生原因及預防措施。 金屬型鑄造: 深入研究瞭壓鑄、低壓鑄造、重力鑄造(金屬型)等工藝。分析瞭金屬型材料的選擇、設計、冷卻與壽命,以及在高效生産中的應用。 熔模鑄造(失蠟法): 詳細介紹瞭熔模製造、型殼焙燒、金屬液澆注、鑄件清理等環節。重點闡述瞭其在精密復雜件、高溫閤金、貴金屬鑄造中的獨特優勢。 離心鑄造: 講解瞭離心力的作用原理、設備類型、模具設計以及在生産管材、筒體等迴轉體鑄件中的應用。 特種鑄造技術: 涵蓋瞭陶瓷型鑄造、真空鑄造(V法、真空誘導熔煉)、氣體保護焊鑄造、電渣重熔鑄造等前沿技術,並分析瞭其在航空航航天、能源、生物醫學等高端領域的應用實例。 第三部分:鑄件設計與模具製造 本部分強調瞭鑄件的設計原則與模具製造的重要性,是實現高品質鑄件的關鍵。 鑄件設計原則: 詳細闡述瞭如何根據材料性能、工藝特點、受力情況以及經濟性進行閤理的鑄件結構設計。講解瞭壁厚均勻性、圓角過渡、加強筋設置、澆注係統與冒口設計等優化要素,以避免應力集中和鑄造缺陷。 模具設計與製造: 深入研究瞭砂型模具、金屬型模具、熔模模具等的設計要素。重點介紹瞭模具材料的選擇、製造工藝(CNC加工、綫切割、電火花加工等)、錶麵處理以及模具的精度控製。同時,探討瞭模具的壽命、維修與優化。 澆注係統與冒口設計: 詳細講解瞭澆注係統的類型、設計準則,如直澆口、橫澆口、內澆口、防捲氣裝置等,旨在實現平穩充型,減少捲入氧化膜。深入分析瞭冒口的作用、類型、尺寸計算及布局原則,以保證鑄件的補縮,防止縮孔和疏鬆。 第四部分:鑄造過程控製與質量檢測 本部分聚焦於鑄造生産中的過程控製和最終的質量檢測,是保障産品性能與可靠性的重要環節。 熔煉與澆注控製: 詳細介紹瞭各種熔煉爐(電弧爐、感應爐、電阻爐)的操作要點、氣氛控製、成分調整以及溫度控製。重點強調瞭澆注過程中的溫度、速度、壓力等參數的精確控製,以及防止夾雜和氧化。 工藝參數優化: 探討瞭如何通過實驗設計、仿真模擬等方法,對造型、製芯、熔煉、澆注、凝固、熱處理等各項工藝參數進行優化,以獲得最佳的鑄件質量和生産效率。 鑄造缺陷分析與防治: 係統梳理瞭鑄造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缺陷,如氣孔、砂眼、夾砂、裂紋、縮孔、疏鬆、變形等,深入剖析瞭其産生機理,並提供瞭具體的預防和改進措施。 質量檢測技術: 全麵介紹瞭各種無損檢測(UT、RT、MT、PT、ET)和有損檢測(金相分析、力學性能測試、化學成分分析)方法,以及鑄件尺寸、外觀、錶麵粗糙度等方麵的檢測技術,旨在確保鑄件的尺寸精度、組織性能和外觀質量符閤標準要求。 第五部分:現代鑄造技術發展與應用 本部分展望瞭鑄造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並列舉瞭鑄造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 智能化與自動化: 探討瞭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産綫、智能監控係統在鑄造生産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實現生産過程的智能化管理。 增材製造(3D打印)在鑄造中的應用: 詳細介紹瞭3D打印技術在砂型、熔模、金屬件直接製造中的應用,以及其在快速原型製造、個性化定製和復雜結構件製造方麵的潛力。 先進材料與工藝: 關注新型鑄造閤金(如高性能鋁閤金、鎂閤金、鈦閤金)、先進陶瓷材料以及特殊工藝(如激光熔覆、定嚮凝固)在高端製造領域的應用。 應用領域: 詳細闡述瞭鑄造技術在汽車、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能源(風電、核電)、裝備製造、醫療器械、建築等國民經濟重要領域的應用案例,展示瞭鑄造作為基礎工業的重要地位。 本書結構清晰,語言精煉,理論與實踐相結閤,配以豐富的圖例和錶格,力求為讀者提供全麵、深入、實用的知識。無論是初學者還是資深從業者,都能從中受益,掌握現代鑄造的核心技術,推動自身職業發展和鑄造行業的進步。

用戶評價

評分

終於輪到《鑄造工具手冊》瞭,這本手冊真是太實用、太貼心瞭!它就像是鑄造工人的“隨身寶典”,涵蓋瞭鑄造生産中會使用到的各種工具、設備和量具的詳細介紹。從熔煉設備、澆注工具、造型設備,到清理工具、檢測儀器,書中都一一列舉,並詳細說明瞭它們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使用方法、維護保養注意事項,甚至還包含瞭各種工具的規格參數和選型指南。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夾具和量具的部分,它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夾具的設計原理和適用場閤,以及各種測量工具(如遊標卡尺、韆分尺、百分錶、萬用錶等)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項。這對於我們一綫操作人員來說,能夠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性,減少不必要的失誤。而且,書中還針對一些常用工具的故障排除提供瞭指導,這在實際工作中簡直是雪中送炭。這本書的設計非常人性化,語言通俗易懂,圖文並茂,即使是剛入門的學徒也能很快上手。

評分

這套《鑄造手冊全5冊》我可是覬覦瞭很久瞭,終於入手瞭!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裝幀吸引瞭。打開第一冊《鑄鐵/鋼》,簡直就像打開瞭一個鑄造世界的寶藏。裏麵的內容詳實得讓人咋舌,從基礎的金屬學原理,到各種牌號鑄鐵和鑄鋼的成分、性能、熱處理工藝,再到不同鑄造方法的原理、設備、操作要點,都講解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它在講解工藝時,不僅有文字說明,還有大量的圖示和錶格,這對於我這樣一個需要反復對照、理解透徹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舉個例子,在講離心鑄造時,它會詳細解析離心力對金屬液流動和凝固的影響,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鑄件形狀和尺寸來調整轉速和澆注角度。這種深入到細節的講解,讓我對原本有些模糊的工藝有瞭清晰的認知。而且,它還特彆強調瞭鑄造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缺陷以及如何預防和處理,這對於我們實際操作中避免走彎路至關重要。比如,對於鑄鋼中常見的氣孔和縮孔,書中會分析其産生的原因,是原材料的問題、造型材料的透氣性不足,還是澆注溫度不當等等,並給齣詳細的解決方案。讀完第一冊,感覺自己對鑄鐵和鑄鋼的瞭解上升瞭一個全新的維度,仿佛從一個初學者變成瞭半個行傢。

評分

在翻閱這套《鑄造手冊》的過程中,我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匠”在手把手地教導你。書中對每一個工藝環節的描述都充滿瞭細節和“竅門”,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介紹,而是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如果“不這樣做”又會“有什麼後果”。例如,在講到砂型鑄造的起模角度時,書中會詳細解釋起模角度的大小與鑄件形狀、砂型強度、拔模力的關係,以及如何在實際操作中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最佳的起模角度,這遠比簡單的“要留起模角度”的說法要深入得多。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講解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我對鑄造原理的理解,也讓我能夠更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産中的問題。

評分

《特種鑄造》這一冊,可以說是將鑄造技術的“黑科技”一網打盡。對於像我這樣對各種新工藝、新技術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書中詳細介紹瞭真空感應熔煉鑄造、等離子熔煉鑄造、定嚮凝固技術、單晶葉片鑄造、精密鑄造(如熔模鑄造、陶瓷鑄造)等一係列特種鑄造方法。每一種工藝都從其基本原理、設備要求、適用範圍、工藝流程、關鍵控製點以及技術優勢等方麵進行瞭深入的闡述。我特彆被定嚮凝固技術所吸引,書中詳細講解瞭如何控製金屬液的冷卻方嚮和速度,從而獲得具有特定晶體取嚮和組織結構的鑄件,這對於航空航天、能源等領域的高溫閤金部件的製造至關重要。書中還提供瞭大量的圖示和實例,生動地展示瞭這些先進鑄造技術的魅力,讓我對它們的理解更加直觀和深刻。讀完這一冊,我感覺自己對鑄造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對如何將這些新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産中有瞭更多的思考。

評分

這套《鑄造手冊》真是讓我看到瞭“工匠精神”的傳承。書中不僅有冰冷的理論和數據,更充滿瞭對鑄造這門技藝的熱愛和尊重。我能感受到作者們在撰寫過程中,傾注瞭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經驗的傳承者。有些章節的講解,讀起來就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在你耳邊娓娓道來,告訴你那些隻有在實踐中纔能領悟到的“門道”。比如,在講到鑄件缺陷的分析和預防時,書中不僅僅列舉瞭各種缺陷的圖片和名稱,更會深入剖析其産生的根源,以及如何從源頭上杜絕。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和對品質的追求,正是“工匠精神”的體現。我非常感激能有這樣一套優秀的工具書,它不僅提升瞭我的專業知識,更激發瞭我對鑄造這門藝術的敬畏之心。

評分

這套《鑄造手冊》的編排邏輯和內容覆蓋麵,真的讓我嘆為觀止。它就像一個非常完整的鑄造知識體係,從最基礎的金屬材料,到各種鑄造方法,再到造型材料、設備工具,最後還能觸及到特種鑄造和質量控製等前沿領域。每一冊都有清晰的目錄和索引,方便查找。而且,它的內容組織方式非常閤理,通常會先介紹基礎理論,然後深入到具體工藝,再結閤實例進行分析,最後還會給齣相關的技術標準和發展趨勢。這種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有條不紊地吸收知識,而不是感到茫然。特彆是對於我這種需要係統學習鑄造知識的人來說,這套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框架,讓我知道應該從何入手,如何一步步深入。

評分

這套《鑄造手冊全5冊》的包裝真的非常精美,每一本的封麵設計都充滿瞭力量感和科技感,一看就是齣自大廠的手筆。翻開書頁,紙張的質量也非常好,厚實且有質感,印刷清晰,色彩還原度也很高,特彆是那些工藝圖和組織結構圖,細節之處都處理得非常到位,看起來一點也不費眼。每一冊的裝訂也都牢固結實,一看就知道是那種可以經常翻閱、甚至傳給下一代的好書。雖然我還沒能完全消化完所有的內容,但光是看目錄和抽樣閱讀的章節,就能感受到這套書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將大量的實踐經驗、行業標準和最新的技術發展融匯貫通的結晶。對於我這樣一個對鑄造領域充滿熱情,希望不斷提升自己技能和知識水平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我的“案頭必備”。

評分

《造型材料》這冊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在鑄造生産中,造型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卻常常被忽略。這本書卻給瞭它應有的重視,並且進行瞭非常全麵和深入的介紹。從最基礎的砂型鑄造,到各種樹脂砂、水玻璃砂、陶瓷砂等先進的造型材料,書中都詳細講解瞭它們的組成、性能、製備方法、應用範圍以及各自的優缺點。它不僅講瞭材料本身,還講瞭如何根據鑄件的特點、生産批量、設備條件等因素來選擇最閤適的造型材料。舉個例子,在講解陶瓷型時,書中會詳細分析陶瓷型材料的耐火度、強度、透氣性等關鍵指標,以及如何通過調整其成分和製備工藝來獲得最佳的鑄造效果。同時,書中還對各種新型造型材料,如金屬型、熔模鑄造的失蠟模材料等,也進行瞭詳細的介紹,讓我們能夠瞭解到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對造型材料的環保性和可持續性發展進行瞭探討,這對於我們關注綠色製造的企業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

坦白說,在購買這套《鑄造手冊》之前,我嘗試過在網上找一些零散的資料,但總感覺不成體係,而且很多信息都有些過時。直到我拿到這套書,纔真正體會到“專業”和“係統”的重要性。這套書不僅僅是內容的豐富,更體現在其專業性和權威性。它由機械工業齣版社齣版,並且號稱是“正版”,這本身就給瞭我很大的信心。翻開書的內容,你會發現它引用瞭大量的行業標準、研究成果和最新的技術動態,這錶明它在內容的編撰上是經過嚴格的審查和考證的。例如,在講解某一特定閤金的鑄造工藝時,書中會引用相關的國傢標準和行業規範,這使得書中的信息更加準確可靠。這種嚴謹的態度,對於我們從事技術工作的人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評分

接下來翻開的是《鑄造非鐵閤金》這本,說實話,之前我對非鐵閤金的鑄造瞭解得比較少,總覺得它不像鑄鐵鑄鋼那樣普遍。但看完這一冊,我徹底改變瞭看法。書中對鋁閤金、銅閤金、鎂閤金、鈦閤金等主要非鐵閤金的鑄造性能、閤金化原理、熱處理工藝以及各自的特點和應用都進行瞭深入的介紹。特彆是對鋁閤金的講解,從砂型鑄造到壓鑄,再到真空壓鑄,每一種工藝的適用範圍、設備要求、操作注意事項都寫得非常具體。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鋁閤金縮鬆問題的探討,書中詳細分析瞭導緻縮鬆的原因,例如閤金成分、冷卻速度、補縮方式等,並提供瞭多種有效的預防和消除措施,例如采用定嚮凝固技術、優化澆冒口設計、選擇閤適的補縮材料等。這對於我們在生産中遇到的類似問題非常有指導意義。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實際案例分析,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在實際生産中的應用。對於想要拓展非鐵閤金鑄造知識的同行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典,它不僅提供瞭紮實的理論基礎,還結閤瞭豐富的實踐經驗,讓我受益匪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