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手册全5册 铸铁/钢 铸造非铁合金 造型材料 特种铸造 铸造工具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正版

铸造手册全5册 铸铁/钢 铸造非铁合金 造型材料 特种铸造 铸造工具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组,张伯明 等 著
图书标签:
  • 铸造
  • 铸铁
  • 铸钢
  • 非铁合金铸造
  • 造型材料
  • 特种铸造
  • 铸造工具
  • 机械工程
  • 工业技术
  • 金属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华夏学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22344
商品编码:12415639142
开本:6

具体描述

铸造手册第5卷缺货 下单发1.2.3.4.6卷
 
铸造手册:第1卷  铸铁(第3版)9787111322344
铸造手册:第2卷  铸钢(第3版)9787111358978
铸造手册:第3卷 铸造非铁合金(第3版)9787111336389
铸造手册:第4卷 造型材料 (第3版)9787111361152
铸造手册:第5卷 铸造工艺 (第3版)9787111341710
铸造手册: 第6卷 特种铸造  (第3版) 9787111322948



内容简介

1.铸造手册:第1卷  铸铁(第3版)《铸造手册(第1卷):铸铁(第3版)》共有绪论、铸铁的基础知识、铸铁材质的检测、灰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可锻铸铁、抗磨铸铁、冷硬铸铁、耐热铸铁、耐蚀铸铁、铸铁熔炼等12章。分别论述了铸铁生产的简史和发展趋势;生产优质铸铁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研究铸铁材质的常规与现代测试技术;各种铸铁的最新国家标准、牌号及金相组织、性能、化学成分、提高材质性能的方法及典型铸件;冲天炉、电炉和双联等铸铁熔炼方法,熔炼的节能与环境保护,生产各种铸铁的原辅材料。附录中列出了各种铸铁的最新国际标准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标准以供参考和研究。第3版除了更新了许多旧标准外,在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删改,使得手册更为新颖、实用。

2.铸造手册:第2卷  铸钢(第3版)铸造手册第3版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出版。《铸造手册(第2卷):铸钢(第3版)》为第2卷铸钢。
《铸造手册(第2卷):铸钢(第3版)》共有绪论,基本知识,铸钢的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一般工程与结构用铸造碳钢和高强度铸钢,铸造中、低合金钢,铸造不锈钢与耐热钢,铸造耐磨钢,铸造特殊用钢及专业用钢,铸造用钢的熔炼,铸造用钢的炉外精炼,铸钢件的热处理,铸钢件的质量检测12章。分别论述了铸钢工业的发展简史、前景与展望及其应用;制备铸钢件需要的基础知识;各种铸钢的标准、牌号、化学成分、金相组织、性能及应用特点;铸钢各种熔炼方法及其发展趋势;铸钢热处理工艺知识以及铸钢件质量检测基础知识。附录中列出了铸钢最新且适用的相关资料。本手册主要供广大铸造工作者使用,也可供产品设计、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3.铸造手册:第3卷 铸造非铁合金(第3版)《铸造手册:铸造非铁合金(第3卷)》共分为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出版。《铸造手册:铸造非铁合金(第3卷)》为第3卷《铸造非铁合金》。本卷第3版在第2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更新了技术标准和工艺规范,增加了部分国外标准资料,完善和补充了铸造非铁合金新的技术内容。本卷共11章,绪论介绍了非铁合金的发展简史、前景与展望;基础知识介绍了非铁合金概念、相图、熔炼基本原理和铸造、物理力学性能测试;铸造铝合金、铸造镁合金、铸造钛合金、铸造铜及铜合金、铸造锌合金、铸造轴承合金、铸造高温合金各章分别详细叙述了各种铸造非铁合金的牌号、化学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应用特点、熔炼与浇注工艺、热处理规范、质量控制和缺陷分析等内容;手册还列举了铸造非铁合金常用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熔炼炉等相关资料。附录中列出了铸造铝合金、铸造镁合金、铸造铜合金、铸造锌合金的国际标准、国外主要国家标准和国内外标准对照等资料。
本手册主要供从事铸造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以供从事产品设计人员、材料研究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4.铸造手册:第4卷 造型材料 (第3版)《铸造手册:造型材料(第4卷)(第3版)》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出版。本书为第4卷《造型材料》。
第3版在第2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更新和完善了许多技术内容。本书共有绪论、原砂与耐火材料、粘土型砂、水玻璃砂、树脂黏结剂型砂与芯砂、油砂及其他有机黏结剂砂、涂料、过滤网、发热—保温冒口套与覆盖剂、其他辅助材料、造型材料测试方法共11章,分别论述了砂型铸造使用的各种材料发展与现状、选择和应用造型材料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各种造型材料的最新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5.铸造手册:第5卷 铸造工艺 (第3版)《铸造手册5:铸造工艺(第3版)》在第2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更新了许多技术标准和工艺规范,完善和补充了新的技术内容,反映了技术发展趋势。本卷共7章:分别介绍了铸造工艺的发展简史、前景与展望;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凝固、结晶、收缩的控制和铸件中的气体、非金属夹杂物;砂型造型、制芯工艺方案设计,工艺参数选择,浇注系统、冒口、冷铁和出气孔设计及砂型(芯)的烘干与装配,并给出了应用实例;模样、模板、芯盒和砂箱的设计;铸件的落砂除芯,浇冒口、飞翅和毛刺的去除,铸件的表面清理,铸件缺陷的产生原因和防止方法,铸件的矫形和挽救,内应力消除和防锈涂装;铸件质量检验;计算机技术在铸造中的应用和快速成形、无模化铸型、适流浇注系统设计等新技术。
本手册主要供从事铸造生产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从事材料研究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6.铸造手册: 第6卷 特种铸造  (第3版) 《铸造手册:特种铸造(第6卷)(第3版)》为《特种铸造》。对其第2版作了全面修订。不仅增添了若干新的特种铸造方法,而且着重介绍各种方法的最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并着重反映环保节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完善和更新了许多技术标准与工艺规范。《特种铸造》共有绪论,熔模铸造,石膏型铸造,陶瓷型铸造,消失模与V法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低压铸造、差压铸造、真空铸造和调压铸造,挤压铸造,离心铸造,连续铸造,快速铸造及铸造过程数值模拟等12章15种铸造方法的原理,工艺、工装设计,原辅助材料规格与技术条件及应用,设备规格及技术参数,质量控制及缺陷分析等。《铸造手册(第6卷):特种铸造(第3版)》内容丰富、全面、新颖、实用。

作者简介

张伯明,1939年10月生。1966年清华大学铸造专业研究生毕业。1982年8月至1984年1月在德国进修。研究员,曾任中国机械工艺协会理事长、中国铸造协会顾问、中国稀土协会稀土在铸造合金中应用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共发表著作论文50多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
娄延春,1963年4月生,1986年7月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铸造专业,先后获得沈阳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硕士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7月起任沈阳铸造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铸造协会副理事长、国家铸造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铸造》杂志社社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戴圣龙,1966年9月生,1990年2月东北大学材料系本科和硕士毕业,1993年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博士毕业,1996年6月至1997年12在美国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铸造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加工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材料工程专业分会新型(含功能)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材料工程》杂志副主编。获省部级奖24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5本。
李新亚,1955年生,1981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兼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理事长。曾任沈阳铸造研究所所长、北京机电研究所所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理事长。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科研课题多项。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本书所用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铸铁发展简史
1.1.1 灰铸铁
1.1.2 球墨铸铁
1.1.3 蠕墨铸铁
1.1.4 可锻铸铁
1.1.5 特种性能铸铁
1.1.6 铸铁熔炼
1.2 对现代铸铁的展望
1.2.1 铸铁生产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1.2.2 我国铸铁件的发展
1.2.3 对现代铸铁生产提出的质量
要求
参考文献

第2章 铸铁的基础知识
2.1 铸铁的分类
2.2 Fe-C相图
2.2.1 Fe-C、Fe-Fe3C双重相图
2.2.2 Fe-D、Fe-Fe3D双重相图中的基本组成
2.2.3 Fe-C、Fe-Fe3C双重相图中的组成相
2.2.4 Fe-C-Si准二元相图
2.2.5 铸铁中常见元素对Fe-C相图上各临界点的影响
2.2.6 碳当量和共晶度的意义及表达式
2.3 铸铁的凝固结晶及固态相变
2.3.1 铸铁的非平衡凝固概念与过程
2.3.2 铸铁熔液的结构
2.3.3 初生石墨的结晶
2.3.4 初生奥氏体的结晶
2.3.5 共晶凝固过程
2.3.6 磷共晶的形成
2.3.7 连续冷却时铸铁的固态相变
2.3.8 铸铁的热处理原理
2.4 影响铸铁铸态组织的因素
2.4.1 冷却速度的影响
2.4.2 化学成分的影响
2.4.3 铁液的过热和高温静置的影响
2.4.4 孕育的影响
2.4.5 气体的影响
2.4.6 炉料的影响
2.5 铸铁凝固及冷却过程中主要缺陷的形成原理及其防止
2.5.1 缩孔及缩松的形成及其防止
2.5.2 铸造应力、变形和开裂及其防止
2.5.3 非金属夹杂物和组织不均匀性及其防止
2.5.4 气孔的形成及其防止
参考文献

第3章 铸铁材质的检测
3.1 铸铁化学成分分析
3.1.1 分析方法的分类
3.1.2 取样和制样的标准和方法
3.1.3 常用铸铁化学成分分析标准
3.1.4 碳硫分析
3.1.5 光电直读光谱分析
3.1.6 热分析
3.2 铸铁组织检验
3.2.1 金相试样的制备
3.2.2 石墨检验
3.2.3 基体组织检验
3.2.4 碳化物检验
3.2.5 磷共品检验
3.2.6 共晶团检验
3.2.7 高温金相组织检验
3.2.8 晶粒尺寸检验
3.2.9 彩色金相组织检验
3.2.10 组织定量分析
3.2.11 常用铸铁金相检验标准
3.3 铸铁现代分析方法
3.3.1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3.3.2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
3.3.3 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
3.3.4 X射线衍射分析
3.4 铸铁物理性能测试
3.4.1 密度测试
3.4.2 线膨胀系数测试
3.4.3 比热容测试
3.4.4 热导率测试
3.4.5 磁性参数测试
3.5 铸铁力学性能试验
3.5.1 拉伸试验
3.5.2 楔压试验
3.5.3 硬度试验
3.5.4 冲击试验
3.5.5 弯曲试验
3.5.6 压缩试验
3.5.7 弹性模量试验
3.5.8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
3.5.9 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IC试验
3.5.10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和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试验
3.6 铸铁铸造性能的测定
3.6.1 流动性测定
3.6.2 体收缩测定
3.6.3 线收缩测定
3.6.4 裂纹倾向测定
3.6.5 铸造应力测定
3.6.6 凝固膨胀力测定
3.7 铸铁使用性能试验
3.7.1 耐热性能试验
3.7.2 耐磨和抗磨性能试验
3.7.3 耐蚀性能试验
3.7.4 耐压试验
3.7.5 致密性试验
3.7.6 铸造磨球冲击疲劳寿命试验
3.8 铸铁的无损检测
3.8.1 用超声波法测定球墨铸铁球化率
3.8.2 用超声波法鉴别铸铁石墨形态
3.8.3 用电磁法进行铸铁分选
3.8.4 铸铁件缺陷的无损检测
参考文献

第4章 灰铸铁
4.1 金相组织特点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4.1.1 石墨
4.1.2 基体
4.1.3 碳化物
4.1.4 磷共晶
4.1.5 共晶团
4.1.6 金相组织对性能的影响
4.2 灰铸铁的性能
4.2.1 力学性能
4.2.2 物理性能
4.2.3 使用性能
4.2.4 工艺性能
4.3 灰铸铁的冶金质量指标
4.3.1 成熟度及相对强度
4.3.2 硬化度及相对硬度
4.3.3 品质系数
4.4 提高灰铸铁性能的途径
4.4.1 化学成分的合理选配
4.4.2 改变炉料组成
4.4.3 铁液过热处理
4.4.4 铁液孕育处理
4.4.5 低合金化
4.5 灰铸铁的热处理及其他处理
4.5.1 灰铸铁热处理特点
4.5.2 灰铸铁常用的热处理工艺
4.5.3 频波谐波时效
4.6 灰铸铁的标准及合理选用原则
4.6.1 灰铸铁的力学性能标准
4.6.2 灰铸铁力学性能与铸件壁厚的关系
4.6.3 试棒与铸件本体性能
4.6.4 合理选用原则
4.7 典型灰铸铁件
4.7.1 高强度灰铸铁件
4.7.2 薄壁减磨灰铸铁件
4.7.3 D型石墨铸铁件
4.7.4 离心铸造灰铸铁排水管
参考文献

第5章 球墨铸铁
5.1 金相组织
5.1.1 石墨
5.1.2 基体
5.1.3 碳化物
5.1.4 磷共晶
5.2 球墨铸铁的性能
……
第6章 蠕墨铸铁
第7章 可锻铸铁
第8章 抗磨铸铁
第9章 冷硬铸铁
第10章 耐热铸铁
第11章 耐蚀铸铁
第12章 铸铁熔炼 2.铸造手册:第2卷  铸钢(第3版)本书常用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铸钢工业的发展
1.1.1 铸钢件的出现和铸钢工业的形成(1845~1940年)
1.1.2 20世纪40年代以后铸钢工业的技术进步
1.2 铸钢件的优点
1.2.1 与锻钢件比较
1.2.2 与焊接结构件比较
1.2.3 与铸铁件及其他合金铸件比较
1.3 铸钢件的应用
1.3.1 电站设备
1.3.2 铁路机车及车辆
1.3.3 建筑、工程机械及其他车辆
1.3.4 矿山设备
1.3.5 锻压及冶金设备
1.3.6 航空及航天设备
1.3.7 高压容器设备
1.3.8 船舶
1.3.9 农用机具

第2章 基本知识
2.1 钢的金相和热处理基础
2.1.1 Fe-Fe3C相图
2.1.2 Fe-Fe3C系合金的分类
2.1.3 碳钢的铸态组织
2.1.4 碳钢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2.1.5 碳钢在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2.1.6 碳对碳钢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2 钢的合金化基本知识
2.2.1 合金元素在钢中存在的形态
2.2.2 合金元素对相图的影响
2.2.3 合金元素对等温转变曲线的影响
2.2.4 合金元素对钢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2.2.5 常用合金化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2.3 影响铸钢性能的一些因素
2.3.1 钢中常见杂质元素的影响
2.3.2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影响
2.3.3 铸钢凝固速度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4 电弧炉炼钢基本知识
2.4.1 电弧炉炼钢方法的分类
2.4.2 电弧炉炼钢中的炉渣
2.4.3 炼钢中冶金反应的热力学
2.4.4 炼钢中冶金反应的动力学
2.5 感应电炉炼钢基本知识
2.5.1 无芯感应电炉炼钢原理
2.5.2 感应电炉炼钢的优缺点
2.5.3 真空感应电炉炼钢
2.6 炉外精炼基本知识
2.6.1 炉外精炼的重要作用
2.6.2 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
2.6.3 炉外精炼的特点和方法
2.6.4 炉外精炼的基本原理
2.6.5 炉外精炼技术在铸钢生产中的应用
2.6.6 纯净钢精炼技术
2.6.7 炉外精炼技术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第3章 铸钢的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
3.1 铸钢的分类
3.2 我国铸钢牌号的表示方法
3.3 某些国家铸钢牌号的表示方法
3.3.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0)
3.3.2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EN)
3.3.3 德国[DIN(SEW)]
3.3.4 美国国家标准(ANSI/ASTM)
3.3.5 英国(BS)
3.3.6 法国(NF)
3.3.7 日本(JIS)
3.3.8 俄罗斯(ROCT)
3.4 各国铸钢牌号表示方法对照表

第4章 一般工程与结构用铸造碳钢和高强度铸钢
4.1 铸造碳钢
4.1.1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
4.1.2 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4.2 -般工程与结构用高强度铸钢
4.2.1 国际标准
4.2.2 美国标准
4.2.3 其他国家的有关标准
4.3 焊接结构用铸钢
4.3.1 国际标准
4.3.2 中国标准
4.3.3 日本标准
4.3.4 美国标准
4.3.5 德国标准
4.4 碳钢的物理性能和铸造性能
4.4.1 物理性能
4.4.2 铸造性能
4.5 碳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1 铸态组织
4.5.2 低碳(W(C)=0.2 %)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3 中碳(W(C)=0.4 4%)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4 高碳亚共析(W(C)=0.6 4%)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5 高碳过共析(w(C)=1.2 0/0)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6 铸造碳钢的断面效应

第5章 铸造中、低合金钢
5.1 低合金结构铸钢
5.1.1 国家标准低合金结构铸钢
5.1.2 行业标准低合金铸钢(JB/T6402-2006)
5.2 我国的中、低合金高强度铸钢
5.2.1 铸造锰钢
5.2.2 铸造硅锰钢
5.2.3 铸造锰钼钢
5.2.4 铸造硅锰钼钢
5.2.5 铸造锰钼钒及铸造硅锰钼钒钢
5.2.6 铸造锰钼钒铜钢
5.2.7 铸造铬钢
5.2.8 铬钼铸钢
5.2.9 铬锰硅铸钢
5.2.10 铬锰钼铸钢
5.2.11 铬钼钒铸钢
5.2.12 铬铜铸钢
5.2.13 钼铸钢
5.2.14 铬镍钼铸钢
5.2.15 铜铸钢
5.3 微量合金化铸钢
5.3.1 钒、铌系微量合金化铸钢
5.3.2 硼系微量合金化铸钢
5.3.3 稀土铸钢
5.4 国外的中、低合金铸钢
5.4.1 欧洲标准(EN)中、低合金铸钢
5.4.2 美国的中、低合金铸钢
5.4.3 日本的低合金铸钢
5.4.4 德国的低合金高强度铸钢
5.4.5 俄罗斯合金铸钢
5.4.6 法国工程与结构用铸钢:
5.4.7 英国工程与结构用铸钢:
5.4.8 瑞典非合金和合金铸钢
5.4.9 美国某公司典型低合金钢成分对照
5.5 低合金高强度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5.5.1 w(Mn)=1.5 %的铸钢
5.5.2 w(Mo)=0.5 %的铸钢
5.5.3 铬钼钒铸钢
5.5.4 铬铸钢
5.5.5 铬钼铸钢
5.5.6 铬钼铸钢
5.5.7 铬钼铸钢
5.5.8 铬钼铸钢
5.5.9 铬镍钼铸钢
5.5.10 镍铸钢

第6章 铸造不锈钢与耐热钢
6.1 工程与结构用中、高强度马氏体不锈钢
6.1.1 有关标准
6.1.2 w(Cr)=13%、W(Ni)=4%左右的铸钢
6.1.3 沉淀硬化不锈钢
6.2 耐腐蚀铸造不锈钢及镍基铸造合金
6.2.1 耐腐蚀不锈钢的品种
6.2.2 耐腐蚀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物理性能
6.2.3 耐腐蚀不锈钢的有关标准
6.2.4 耐腐蚀不锈钢的物理性能
6.2.5 耐腐蚀不锈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6.2.6 耐腐蚀镍基合金
6.3 铸造耐热钢
6.3.1 耐热钢的分类
……
第7章 铸造耐磨钢
第8章 铸造特殊用钢及专业用钢
第9章 铸造用钢的熔炼
第10章 铸造用钢的炉外精炼
第11章 铸钢件的热处理
第12章 铸钢件的质量检测3.铸造手册:第3卷 铸造非铁合金(第3版)
4.铸造手册:第4卷 造型材料 (第3版)5.铸造手册:第5卷 铸造工艺 (第3版)6.铸造手册: 第6卷 特种铸造  (第3版) 
《铸造工艺学:原理、技术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现代铸造技术的核心原理、关键工艺和前沿应用,旨在为从事铸造生产、设计、研究、教育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本全面且深入的参考手册。本书内容涵盖了铸造领域的各个关键环节,从基础的金属学知识到复杂的特种铸造技术,从精密的模具设计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无不囊括其中。 第一部分:铸造基础理论与材料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铸造过程中的基本物理、化学原理。首先,详细介绍了金属在凝固过程中的相变、晶体生长行为、组织形成以及不同合金系的凝固特性。重点阐述了铸铁、铸钢以及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等有色金属在铸造过程中的特殊反应和性能表现。 金属凝固学: 涵盖了液态金属的流动性、润湿性、热导率等影响铸件成形的关键参数。深入探讨了枝晶生长、等轴晶形成、以及宏观偏析和微观偏析的机理。 金属学基础: 梳理了常见铸造合金的相图、相变动力学,以及热处理工艺对铸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例如,对碳钢的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转变,以及球墨铸铁的石墨形态和分布控制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铸造材料: 详细介绍了各类砂型砂、粘结剂、覆膜砂、树脂砂以及陶瓷型材料的性能特点、选择原则和应用范围。同时,对熔剂、涂料、冒口材料、芯砂添加剂等辅助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及其在铸造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二部分:铸造工艺方法与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各种主流和新兴的铸造工艺,详细介绍了其工艺流程、设备要求、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砂型铸造: 全面介绍了粘土湿砂造型、水玻璃砂造型、树脂砂造型(V法、壳型、射砂、P法)、以及连续造型等工艺。重点讲解了砂型制备、砂眼、气孔、夹砂等常见铸造缺陷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金属型铸造: 深入研究了压铸、低压铸造、重力铸造(金属型)等工艺。分析了金属型材料的选择、设计、冷却与寿命,以及在高效生产中的应用。 熔模铸造(失蜡法): 详细介绍了熔模制造、型壳焙烧、金属液浇注、铸件清理等环节。重点阐述了其在精密复杂件、高温合金、贵金属铸造中的独特优势。 离心铸造: 讲解了离心力的作用原理、设备类型、模具设计以及在生产管材、筒体等回转体铸件中的应用。 特种铸造技术: 涵盖了陶瓷型铸造、真空铸造(V法、真空诱导熔炼)、气体保护焊铸造、电渣重熔铸造等前沿技术,并分析了其在航空航航天、能源、生物医学等高端领域的应用实例。 第三部分:铸件设计与模具制造 本部分强调了铸件的设计原则与模具制造的重要性,是实现高品质铸件的关键。 铸件设计原则: 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材料性能、工艺特点、受力情况以及经济性进行合理的铸件结构设计。讲解了壁厚均匀性、圆角过渡、加强筋设置、浇注系统与冒口设计等优化要素,以避免应力集中和铸造缺陷。 模具设计与制造: 深入研究了砂型模具、金属型模具、熔模模具等的设计要素。重点介绍了模具材料的选择、制造工艺(CNC加工、线切割、电火花加工等)、表面处理以及模具的精度控制。同时,探讨了模具的寿命、维修与优化。 浇注系统与冒口设计: 详细讲解了浇注系统的类型、设计准则,如直浇口、横浇口、内浇口、防卷气装置等,旨在实现平稳充型,减少卷入氧化膜。深入分析了冒口的作用、类型、尺寸计算及布局原则,以保证铸件的补缩,防止缩孔和疏松。 第四部分:铸造过程控制与质量检测 本部分聚焦于铸造生产中的过程控制和最终的质量检测,是保障产品性能与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熔炼与浇注控制: 详细介绍了各种熔炼炉(电弧炉、感应炉、电阻炉)的操作要点、气氛控制、成分调整以及温度控制。重点强调了浇注过程中的温度、速度、压力等参数的精确控制,以及防止夹杂和氧化。 工艺参数优化: 探讨了如何通过实验设计、仿真模拟等方法,对造型、制芯、熔炼、浇注、凝固、热处理等各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佳的铸件质量和生产效率。 铸造缺陷分析与防治: 系统梳理了铸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缺陷,如气孔、砂眼、夹砂、裂纹、缩孔、疏松、变形等,深入剖析了其产生机理,并提供了具体的预防和改进措施。 质量检测技术: 全面介绍了各种无损检测(UT、RT、MT、PT、ET)和有损检测(金相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以及铸件尺寸、外观、表面粗糙度等方面的检测技术,旨在确保铸件的尺寸精度、组织性能和外观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第五部分:现代铸造技术发展与应用 本部分展望了铸造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列举了铸造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智能化与自动化: 探讨了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监控系统在铸造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 增材制造(3D打印)在铸造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砂型、熔模、金属件直接制造中的应用,以及其在快速原型制造、个性化定制和复杂结构件制造方面的潜力。 先进材料与工艺: 关注新型铸造合金(如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先进陶瓷材料以及特殊工艺(如激光熔覆、定向凝固)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应用。 应用领域: 详细阐述了铸造技术在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能源(风电、核电)、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建筑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应用案例,展示了铸造作为基础工业的重要地位。 本书结构清晰,语言精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配以丰富的图例和表格,力求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实用的知识。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从业者,都能从中受益,掌握现代铸造的核心技术,推动自身职业发展和铸造行业的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造型材料》这册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铸造生产中,造型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却常常被忽略。这本书却给了它应有的重视,并且进行了非常全面和深入的介绍。从最基础的砂型铸造,到各种树脂砂、水玻璃砂、陶瓷砂等先进的造型材料,书中都详细讲解了它们的组成、性能、制备方法、应用范围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它不仅讲了材料本身,还讲了如何根据铸件的特点、生产批量、设备条件等因素来选择最合适的造型材料。举个例子,在讲解陶瓷型时,书中会详细分析陶瓷型材料的耐火度、强度、透气性等关键指标,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其成分和制备工艺来获得最佳的铸造效果。同时,书中还对各种新型造型材料,如金属型、熔模铸造的失蜡模材料等,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们能够了解到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对造型材料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探讨,这对于我们关注绿色制造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特种铸造》这一册,可以说是将铸造技术的“黑科技”一网打尽。对于像我这样对各种新工艺、新技术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书中详细介绍了真空感应熔炼铸造、等离子熔炼铸造、定向凝固技术、单晶叶片铸造、精密铸造(如熔模铸造、陶瓷铸造)等一系列特种铸造方法。每一种工艺都从其基本原理、设备要求、适用范围、工艺流程、关键控制点以及技术优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特别被定向凝固技术所吸引,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控制金属液的冷却方向和速度,从而获得具有特定晶体取向和组织结构的铸件,这对于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的高温合金部件的制造至关重要。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图示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这些先进铸造技术的魅力,让我对它们的理解更加直观和深刻。读完这一册,我感觉自己对铸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

在翻阅这套《铸造手册》的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在手把手地教导你。书中对每一个工艺环节的描述都充满了细节和“窍门”,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介绍,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如果“不这样做”又会“有什么后果”。例如,在讲到砂型铸造的起模角度时,书中会详细解释起模角度的大小与铸件形状、砂型强度、拔模力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最佳的起模角度,这远比简单的“要留起模角度”的说法要深入得多。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对铸造原理的理解,也让我能够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评分

终于轮到《铸造工具手册》了,这本手册真是太实用、太贴心了!它就像是铸造工人的“随身宝典”,涵盖了铸造生产中会使用到的各种工具、设备和量具的详细介绍。从熔炼设备、浇注工具、造型设备,到清理工具、检测仪器,书中都一一列举,并详细说明了它们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使用方法、维护保养注意事项,甚至还包含了各种工具的规格参数和选型指南。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夹具和量具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夹具的设计原理和适用场合,以及各种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万用表等)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们一线操作人员来说,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失误。而且,书中还针对一些常用工具的故障排除提供了指导,这在实际工作中简直是雪中送炭。这本书的设计非常人性化,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即使是刚入门的学徒也能很快上手。

评分

这套《铸造手册全5册》我可是觊觎了很久了,终于入手了!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了。打开第一册《铸铁/钢》,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铸造世界的宝藏。里面的内容详实得让人咋舌,从基础的金属学原理,到各种牌号铸铁和铸钢的成分、性能、热处理工艺,再到不同铸造方法的原理、设备、操作要点,都讲解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工艺时,不仅有文字说明,还有大量的图示和表格,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反复对照、理解透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举个例子,在讲离心铸造时,它会详细解析离心力对金属液流动和凝固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铸件形状和尺寸来调整转速和浇注角度。这种深入到细节的讲解,让我对原本有些模糊的工艺有了清晰的认知。而且,它还特别强调了铸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这对于我们实际操作中避免走弯路至关重要。比如,对于铸钢中常见的气孔和缩孔,书中会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原材料的问题、造型材料的透气性不足,还是浇注温度不当等等,并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读完第一册,感觉自己对铸铁和铸钢的了解上升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仿佛从一个初学者变成了半个行家。

评分

接下来翻开的是《铸造非铁合金》这本,说实话,之前我对非铁合金的铸造了解得比较少,总觉得它不像铸铁铸钢那样普遍。但看完这一册,我彻底改变了看法。书中对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主要非铁合金的铸造性能、合金化原理、热处理工艺以及各自的特点和应用都进行了深入的介绍。特别是对铝合金的讲解,从砂型铸造到压铸,再到真空压铸,每一种工艺的适用范围、设备要求、操作注意事项都写得非常具体。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铝合金缩松问题的探讨,书中详细分析了导致缩松的原因,例如合金成分、冷却速度、补缩方式等,并提供了多种有效的预防和消除措施,例如采用定向凝固技术、优化浇冒口设计、选择合适的补缩材料等。这对于我们在生产中遇到的类似问题非常有指导意义。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实际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对于想要拓展非铁合金铸造知识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还结合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套《铸造手册》的编排逻辑和内容覆盖面,真的让我叹为观止。它就像一个非常完整的铸造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金属材料,到各种铸造方法,再到造型材料、设备工具,最后还能触及到特种铸造和质量控制等前沿领域。每一册都有清晰的目录和索引,方便查找。而且,它的内容组织方式非常合理,通常会先介绍基础理论,然后深入到具体工艺,再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最后还会给出相关的技术标准和发展趋势。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条不紊地吸收知识,而不是感到茫然。特别是对于我这种需要系统学习铸造知识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框架,让我知道应该从何入手,如何一步步深入。

评分

这套《铸造手册全5册》的包装真的非常精美,每一本的封面设计都充满了力量感和科技感,一看就是出自大厂的手笔。翻开书页,纸张的质量也非常好,厚实且有质感,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也很高,特别是那些工艺图和组织结构图,细节之处都处理得非常到位,看起来一点也不费眼。每一册的装订也都牢固结实,一看就知道是那种可以经常翻阅、甚至传给下一代的好书。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消化完所有的内容,但光是看目录和抽样阅读的章节,就能感受到这套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将大量的实践经验、行业标准和最新的技术发展融汇贯通的结晶。对于我这样一个对铸造领域充满热情,希望不断提升自己技能和知识水平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我的“案头必备”。

评分

这套《铸造手册》真是让我看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书中不仅有冰冷的理论和数据,更充满了对铸造这门技艺的热爱和尊重。我能感受到作者们在撰写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经验的传承者。有些章节的讲解,读起来就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告诉你那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领悟到的“门道”。比如,在讲到铸件缺陷的分析和预防时,书中不仅仅列举了各种缺陷的图片和名称,更会深入剖析其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从源头上杜绝。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品质的追求,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我非常感激能有这样一套优秀的工具书,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知识,更激发了我对铸造这门艺术的敬畏之心。

评分

坦白说,在购买这套《铸造手册》之前,我尝试过在网上找一些零散的资料,但总感觉不成体系,而且很多信息都有些过时。直到我拿到这套书,才真正体会到“专业”和“系统”的重要性。这套书不仅仅是内容的丰富,更体现在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它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并且号称是“正版”,这本身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翻开书的内容,你会发现它引用了大量的行业标准、研究成果和最新的技术动态,这表明它在内容的编撰上是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考证的。例如,在讲解某一特定合金的铸造工艺时,书中会引用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这使得书中的信息更加准确可靠。这种严谨的态度,对于我们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