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零件热处理工艺与规范(上)

典型零件热处理工艺与规范(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忠诚,齐宝森著 著
图书标签:
  • 热处理
  • 零件
  • 工艺
  • 规范
  • 机械制造
  • 材料科学
  • 金属材料
  • 工业工程
  • 质量控制
  • 制造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悦读时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5607
商品编码:1241716212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典型零件热处理工艺与规范(上)

定价:198.00元

作者:王忠诚,齐宝森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1222856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齿轮,轴承,工模具等八大类过百种零件的工艺性能分析以及与之对应的热处理工艺规范设计和参考范例,便于读者学习。2 《典型零件热处理工艺与规范》以实例为主,通过实力分析,直观展示了热处理工艺设计的方法和要点,使读者不但可以仿制范例,更可以举一反三,自行设计更优化的工艺规程。

内容提要


本书从零件的技术要求与加工流程,热处理工艺与注意事项,工艺分析与质量检验以及热处理常见缺陷分析与对策等方面,对典型零件进行了分析与讲解,结构紧凑,内容翔实,大量的数据均来自于生产一线,便于指导热处理生产,是一本实用性强,覆盖面广,通俗易懂的专业书。本书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零件的工艺与规范,可满足机械工业生产一线的热处理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特别是从事热处理工作人员的迫切需要,也可作为热处理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章机械零件热处理概述1

1.1常用机械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流程1

1.1.1制定工艺规程的要求和步骤1

1.1.2制定工艺规程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

1.1.3典型实例:轴类零件典型工艺路线6

1.2预备热处理的分类与特点8

1.2.1钢的退火和正火8

1.2.2钢的调质处理12

1.3终热处理的特点13

1.3.1钢的淬火和回火的特点13

1.3.2钢的冷处理与时效处理的特点19

1.4机械零件表面强化工艺及其特点20

1.4.1渗碳与碳氮共渗20

1.4.2渗氮与氮碳共渗26

1.4.3钢的表面淬火技术42

1.5机械零件新型热处理工艺简介47

1.5.1形变热处理工艺47

1.5.2激光热处理工艺51

1.5.3激光表面合金化工艺56

1.5.4真空热处理工艺57

1.6机械零件复合热处理工艺及特点63

1.6.1复合热处理工艺的概念63

1.6.2复合热处理技术的特点63

1.6.3复合热处理的分类和主要内容63

参考文献67

第2章齿轮类零件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68

2.1齿轮零件的服役条件,失效分析与合理选材69

2.1.1齿轮零件的服役条件分析69

2.1.2齿轮零件常见的主要失效形式69

2.1.3齿轮零件失效类型和原因的统计分析71

2.1.4齿轮零件失效分析的方法72

2.1.5齿轮零件的主要性能要求73

2.1.6齿轮用材的合理选择73

2.1.7典型用途的齿轮用钢铁材料及其热处理工艺81

2.1.8齿轮合理用材典型实例分析89

2.2齿轮零件热处理的结构工艺性与加工工艺流程95

2.2.1齿轮热处理零件的结构工艺性95

2.2.2齿轮的热处理工艺与其他机械加工工艺的相互配合97

2.2.3齿轮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流程安排100

2.2.4齿轮热处理零件结构工艺性典型实例分析100

2.3齿轮零件热处理的分类与质量控制概述107

2.3.1金属零件热处理工艺的分类107

2.3.2齿轮零件热处理质量控制107

2.3.3齿轮零件热处理常见缺陷及其防止措施110

2.3.4防止齿轮零件热处理加热,冷却缺陷的实例分析119

2.4齿轮零件的预备热处理工艺与规范124

2.4.1齿轮锻坯预备热处理工艺特点124

2.4.2齿轮零件的锻造余热节能预备热处理技术133

2.4.3齿坯预备热处理质量控制与缺陷分析135

2.4.4齿轮坯料的预备热处理工艺典型案例分析138

2.5齿轮零件的终整体热处理工艺与规范147

2.5.1齿轮的整体淬火与回火工艺148

2.5.2齿轮“淬火 低温回火”整体终热处理质量控制与缺陷分析162

2.5.3齿轮整体调质终热处理工艺167

2.5.4大型齿轮的调质终热处理工艺特点170

2.5.5调质齿轮的热处理质量控制与缺陷分析173

2.5.6齿轮零件整体终热处理工艺典型实例分析177

2.6齿轮的表面形变与表面淬火热处理工艺与规范183

2.6.1表面形变强化技术183

2.6.2齿轮的表面形变热处理强化技术典型实例分析184

2.6.3齿轮表面淬火热处理工艺的特点186

2.6.4表面淬火齿轮的质量控制与缺陷分析199

2.6.5表面淬火齿轮典型应用案例分析201

2.6.6齿轮零件的高能束表面淬火强化工艺及应用案例210

2.7齿轮的化学热处理工艺与规范219

2.7.1齿轮渗碳和碳氮共渗化学热处理工艺219

2.7.2齿轮渗碳和碳氮共渗的质量控制与缺陷分析237

2.7.3齿轮渗碳和碳氮共渗表面强化典型应用案例分析262

2.7.4齿轮渗氮和氮碳共渗及其特点287

2.7.5齿轮渗氮和氮碳共渗的质量控制与缺陷分析301

2.7.6齿轮渗氮和氮碳共渗表面强化典型应用案例分析317

2.8齿轮零件的复合热处理工艺与规范332

2.8.1复合热处理概述332

2.8.2齿轮的复合化学热处理技术333

2.8.3齿轮(表面)形变与热处理的复合热处理技术335

2.8.4齿轮表面(热)处理与化学热处理的复合热处理技术337

2.8.5齿轮整体热处理与化学热处理的复合热处理技术349

2.8.6齿轮复合热处理技术典型应用实例分析353

2.9齿轮铸件及其热处理强化工艺与规范376

2.9.1齿轮铸件的特点及选材原则376

2.9.2铸钢齿轮的热处理工艺382

2.9.3灰铸铁齿轮的热处理工艺388

2.9.4球墨铸铁齿轮的热处理工艺391

2.9.5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DI)及其等温淬火工艺395

2.9.6齿轮铸件热处理质量控制与检验396

2.9.7齿轮铸件热处理典型案例分析399

参考文献415

第3章常用标准件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17

3.1滚动轴承件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17

3.1.1滚动轴承内,外套圈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17

3.1.2特大型轴承零件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24

3.2弹簧零件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28

3.2.1汽车钢板弹簧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28

3.2.2高强度弹簧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35

3.2.3其他弹簧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39

3.3紧固件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43

3.3.1高强度螺栓(连杆螺栓)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43

3.3.2滚动销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47

3.4柴油机紧固件的热处理工艺特点与规范449

3.4.1柴油机紧固件热处理工艺特点449

3.4.2柴油机紧固件热处理工艺与规范(紧固件热处理的影响因素)450

3.4.3柴油机高强度螺栓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51

3.4.4摇臂轴,销轴和弹簧销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52

3.5紧固件的质量检验与控制457

3.5.1紧固件的热处理质量检验457

3.5.2成品或半成品的终热处理控制458

参考文献460

第4章大型铸件,锻件及焊接件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61

4.1概述461

4.1.1简述461

4.1.2冶金质量对于大型零件质量的影响462

4.1.3铸造质量对于大型零件质量的影响462

4.1.4锻造质量对于大型零件质量的影响464

4.2大型铸件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65

4.3大型锻件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67

4.3.1大型锻件的预备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67

4.3.2大型锻件的终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72

4.4大型焊接件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81

4.5大型轧机典型零件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82

4.5.1概述482

4.5.2热轧工作辊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85

4.5.3冷轧工作辊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88

4.5.4支承辊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496

4.6典型大型锻铸件和轧辊的热处理实例分析501

4.6.1Cr2Mo钢��660mm冷轧工作辊的热处理501

4.6.2汽轮机叶轮的热处理504

4.6.3大剪刀板的热处理507

参考文献511

第5章工,模,量具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13

5.1概论513

5.1.1工,模,量具的性能要求及常见的失效形式513

5.1.2工,模,量具用钢515

5.2工具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18

5.2.1丝锥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18

5.2.2圆板牙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24

5.2.3搓丝板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29

5.2.4滚丝轮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32

5.2.5钻头,铰刀和钢针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40

5.2.6锯条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47

5.2.7锉刀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54

5.2.8滚刀和锯片铣刀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59

5.2.9拉刀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64

5.2.10车刀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69

5.2.11木工刨刀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74

5.3量具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77

5.3.1游标卡尺尺身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77

5.3.2千分尺测杆等部件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79

5.3.3工字卡规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81

5.3.4块规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83

5.4冷作模具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86

5.4.1电机硅钢片冷冲孔冲裁模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86

5.4.26105Q-20挺杆冷挤压模具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89

5.5热作模具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93

5.5.1锤锻模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593

5.5.23Cr2W8V钢热挤压凸模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603

5.5.3铝合金压铸模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604

5.6塑料模具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606

5.6.15CrNiMnMoVSCa(5NiSCa)钢制造精密密封橡胶模和精密热塑性塑料模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606

5.6.212CrNi3A钢制对开胶木模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608

5.6.3CrWMn钢模套热处理(热浴淬火)工艺与规范609

5.6.4线圈架塑料压铸模的热处理工艺与规范610

参考文献611

作者介绍


王忠诚,济南沃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车间主任,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王忠诚,1966年出生于山东成武。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高级工程师,在山东工具厂等企业先后担任技术员,车间主任,技术科长,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毕业后一直从事工具,量具,模具和汽车零部件的热处理工艺研究和应用,在真空热处理,化学热处理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同时设计热处理专用设备,淬火冷却装置等,应用于企业生产效益显著。有省,市科技成果四项,发表论文26篇,受到省,市表彰两次。

文摘









序言



钢铁变形的温度魔法:解锁材料潜能的奥秘 自古以来,人类就与金属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石器时代的粗糙工具,到如今精密复杂的机械零件,金属材料的进步始终是文明发展的基石。然而,金属的本质并非一成不变,它们拥有着惊人的可塑性和潜能,等待着被我们以特定的方式唤醒。这门“唤醒”的艺术,便是热处理——一种通过精妙控制温度和时间,来改变金属微观组织,进而赋予其全新性能的工艺。 在浩瀚的金属世界中,钢铁无疑是最为重要和广泛应用的材料之一。它坚固、耐磨、易于加工,是构建我们现代世界的骨架。然而,原始状态的钢铁,其性能往往难以满足日益严苛的使用需求。它可能过于柔软,无法承受重载;也可能过于脆硬,容易断裂。这就需要我们借助热处理这一“温度魔法”,来精雕细琢,使其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钢铁热处理的迷人世界。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逐一揭示那些影响着金属性能的深层奥秘。 第一章:金属微观世界的奇妙变化——相变与组织 要理解热处理,首先需要了解金属的微观结构。不同于宏观世界肉眼可见的平滑表面,金属的内部是由无数微小的晶粒组成的。这些晶粒如同一个个微小的“王国”,它们的排列方式、成分以及内部的缺陷,共同决定了金属的宏观性能。 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这些晶粒并非静止不变。它们会发生令人惊叹的“相变”,也就是从一种微观组织形态转变为另一种。最核心的相变之一,便是“奥氏体”的形成。当钢铁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其内部的原子会重新排列,形成一种高温、高强度、高扩散性的“奥氏体”相。这就像是给金属的微观王国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后续的性能调控奠定了基础。 奥氏体并不是最终的形态,它会随着冷却速度的不同,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低碳相”,例如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每一种低碳相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晶体结构和性能特征。 铁素体:纯铁的一种同素异形体,结构简单,硬度低,塑性好。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碳在铁中的化合物)交替形成的层状组织,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塑性,是大多数未经过特殊处理的钢材的典型组织。 贝氏体:在中间冷却速度下形成的组织,介于珠光体和马氏体之间,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 马氏体:在快速淬火(急冷)条件下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晶体结构特殊,具有极高的硬度和强度,但塑性和韧性较差,通常需要进行回火处理以改善其性能。 理解这些相变和组织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与温度、冷却速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掌握热处理工艺的关键。我们将详细讲解不同温度下,钢的相图变化,以及不同冷却速率对最终组织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塑性变形的温度诱因——退火工艺的艺术 有时候,钢铁过于坚硬,反而会带来加工上的困难,甚至导致零件在受力时产生脆性断裂。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退火”工艺,来“软化”钢铁,使其恢复应有的韧性和塑性。 退火的本质,是通过将钢铁加热到某个特定的温度,然后缓慢冷却。在这个过程中,过多的内应力得到释放,脆性相(如针状马氏体)会分解,形成更加均匀、细小的组织。 退火工艺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目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退火方式: 完全退火:将钢加热到奥氏体相区以上,保温足够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其目的是消除之前的加工硬化,使组织均匀化,降低硬度,提高塑性。 不完全退火:将钢加热到奥氏体相区以下,但高于临界点,保温后缓慢冷却。主要用于提高加工性能,特别是对于低碳钢。 球化退火:将钢加热到奥氏体或奥氏体-渗碳体混合区,保温后缓慢冷却。目的是使片状或网状渗碳体转变为球状,显著降低硬度,提高塑性,便于后续的切削加工。 再结晶退火:针对经过冷加工(如冷轧、冷拔)变形后的钢材,在低于再结晶温度下进行加热,使变形的晶粒重新形核长大,消除加工硬化,恢复塑性。 我们将深入剖析各种退火工艺的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率等关键参数,以及它们如何精确地塑造出满足特定需求的钢材性能。 第三章:钢铁的“淬炼”与“回春”——淬火与回火的协同作用 当我们需要钢铁具有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时,例如刀具、模具等,我们就需要用到“淬火”工艺。淬火,简单来说,就是将钢加热到奥氏体相区,然后以极快的速度冷却,使其形成马氏体。马氏体的高硬度,为零件提供了优异的耐磨性和切削能力。 然而,淬火得到的马氏体虽然硬度高,但同时具有很大的内应力和脆性,容易发生断裂。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回火”处理,来“软化”和“稳定”淬火后的组织,获得理想的综合性能。 回火,是在淬火后,将钢加热到低于奥氏体相变的某个温度,然后保温一段时间,再冷却。根据回火温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组织和性能: 低温回火(150-250°C):主要目的是消除淬火时产生的部分内应力,并降低脆性,同时保持较高的硬度。适用于要求高硬度和耐磨性的零件。 中温回火(350-500°C):可以获得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是一种综合性能比较好的回火温度。适用于各种工具、模具等。 高温回火(500-650°C):主要目的是获得较高的韧性和较低的内应力,同时保持一定的强度。适用于受力较大、需要良好韧性的零件,如轴类、齿轮等。 淬火和回火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工艺。只有通过合理的淬火和回火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钢铁材料的潜力,获得最佳的综合性能。我们将详细阐述淬火介质的选择、冷却速度的控制,以及不同回火温度对钢的硬度、强度、韧性、疲劳性能等指标的影响。 第四章:表面强化之谜——渗碳、氮化与表面淬火 对于很多零件来说,其整体硬度并非是关键,关键在于其表面能否承受剧烈的磨损和腐蚀。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表面热处理”工艺,来“武装”零件的表面,使其拥有超凡的“外衣”。 渗碳:通过将低碳钢或合金钢零件置于富碳介质中加热,使碳原子渗入零件的表层,从而提高表层的碳含量,然后淬火,形成高硬度的渗碳马氏体。 氮化:与渗碳类似,通过将零件置于富氮介质中加热,使氮原子渗入零件的表层,形成高硬度的氮化物。氮化处理的零件具有优异的耐磨性、抗咬合性和抗腐蚀性。 表面淬火:利用感应加热或火焰加热等方法,将零件的表层快速加热到奥氏体相区,然后立即进行淬火。其优点是加热速度快,变形小,可以精确控制淬硬层深度。 这些表面热处理工艺,能够在不显著改变零件心部组织和性能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零件的表面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是现代机械制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第五章:特殊功能的赋予——调质、时效与感应淬火 除了上述基础的热处理工艺,还有许多特殊的工艺,能够赋予钢铁材料特定的功能。 调质处理:通常指将钢进行淬火和高温回火,以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即高的强度和好的塑韧性。是机械零件最常用的热处理工艺之一。 时效处理:主要用于某些合金钢,通过在较低温度下长时间保温,使过饱和的固溶体析出细小的沉淀物,从而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 感应淬火: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对零件的特定区域进行快速加热和淬火,以获得所需的硬度和耐磨性。 这些特殊的处理方式,为我们设计和制造性能卓越的零部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结语 钢铁的热处理工艺,是一门集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精密技术。它通过对温度和时间的精妙控制,将看似普通的钢铁,转化为拥有各种神奇性能的材料。本书旨在为读者搭建一座通往理解钢铁热处理奥秘的桥梁,让您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这些“温度魔法”是如何改变材料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应用和优化金属材料,为现代工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定价确实不菲,我当初也是纠结了好久才下定决心入手。毕竟,一本专注于“典型零件热处理工艺与规范”的书,内容定位如此细分,我希望能从中获得远超市场普通书籍的深度和实用性。我尤其关注书中的“典型零件”选择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涵盖了机械制造领域最常用、最具挑战性的那些零件类型,比如轴类、齿轮、盘类、连杆等。对于每一个典型零件,我期望书中能详细阐述其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变形、开裂、硬度不均、组织不当等,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给出详细的工艺分析和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关于“热处理工艺”的介绍能做到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操作指导性。理论方面,希望能对各种热处理方法(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渗碳、氮化等)的原理、影响因素、工艺参数控制进行深入剖析,解释为何要选择某种特定的工艺,以及不同工艺参数对最终性能的影响机理。操作指导性方面,则希望能够提供具体的工艺流程、温度曲线、保温时间、冷却介质选择、淬火介质的维护与管理等细节。至于“规范”部分,我理解这应该是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者企业内部的先进实践。我希望书中能清晰地引用和解释这些规范,并说明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对照和执行。如果能提供一些规范的案例分析,对比不同规范下的工艺差异及其原因,那就更好了。我非常看重书中的图表和数据,期待能看到清晰的相图、金相组织照片、工艺参数曲线、力学性能测试数据等,这些都能极大地帮助我理解和验证书中的内容。总的来说,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成为我解决实际生产难题、提升工艺水平的得力助手,而不仅仅是一本摆设。

评分

我购买这套书,主要是受到了网上一些同行的高度评价。大家普遍认为,这套书在“典型零件”的选择上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对每个零件的热处理工艺讲解得非常透彻。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做到“透彻”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每一个典型零件的受力特点、工作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热处理要求。例如,对于一些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工作的零件,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解其热处理需要考虑哪些特殊因素,比如抗氧化性、抗蠕变性等。在工艺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是罗列工艺流程,而是能够深入到工艺背后的原理,比如不同加热方式对零件内部温度分布的影响,不同冷却介质的冷却特性如何影响组织形成,以及各种添加剂在冷却介质中的作用。在“规范”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引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对这些标准进行解读,让读者明白这些规范的意义和应用范围。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针对不同规范的工艺对比,那就更好了。我非常看重书中的图片和图表,我期待能看到大量高质量的金相照片、相图、应力-应变曲线、温度-时间曲线等,这些都能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概念。

评分

我购买这套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实际应用”的考量。作为一名技术员,我更关注的是如何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对书中“典型零件”的选择非常敏感,我希望这些零件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而不是一些非常罕见或者理论性的零件。我希望书中能够针对每一个典型零件,提供详细的工艺流程,包括前处理、加热、保温、冷却、回火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参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技巧”和“窍门”,比如如何避免淬火变形、如何提高硬度均匀性、如何降低能耗等。在“规范”部分,我期待书中能够给出一些可以直接套用的工艺卡片,或者是一些可以参考的工艺表格,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具体零件的尺寸、材质等信息,快速地制定出合理的热处理工艺。我希望书中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避免使用过多晦涩的专业术语,这样我们一线技术人员就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常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这样我们在生产中遇到问题时,就能快速地找到解决的途径。

评分

老实说,刚翻开这套书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典型零件热处理工艺与规范”这个主题,听起来就充满了技术细节和专业术语,担心自己能否完全理解。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概念。它似乎是从一个非常基础的层面开始,比如零件的材质选择、不同材质的显微组织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其热处理的响应。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入各种热处理工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工艺优缺点的分析,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哪种工艺,这就像一本“热处理工艺决策指南”。例如,对于某个特定的轴类零件,书中会分析它的受力情况、工作环境,然后推荐最适合的淬火-回火组合,并详细说明每一步的操作要点和质量控制指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做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为什么这样做”。比如,在讲解淬火变形控制时,书中会详细分析热应力、组织应力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这远比我之前看的许多资料要透彻得多。书中在“规范”的部分,虽然没有直接列出厚厚一叠标准文件,但却巧妙地将关键的规范要求融入到工艺描述中,并给出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些规范的指导。例如,在提到某个零件的表面硬度要求时,会直接给出相应的淬火介质和回火温度范围,并附带说明这是基于某个行业标准的推荐值。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反而让我更容易接受和记忆。而且,书中对“典型零件”的选择也相当到位,涵盖了一些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但又难以掌握其精髓的零件类型。我期待在后续的章节中,能看到更多关于复杂零件和特殊材料的热处理案例。

评分

说实话,我选择这套书,主要是因为我发现市面上关于“高品质热处理”的内容相对较少。很多书籍要么停留在基础原理的介绍,要么就是一些通用的操作手册,对于如何实现“极致性能”的零件,却鲜有提及。而这套《典型零件热处理工艺与规范》,从书名来看,就充满了“精准”和“专业”的气息。我非常期待书中在“工艺”部分,能够对一些高级的热处理技术进行深入的讲解,比如等温淬火、马氏体时效淬火、调质处理的精细控制、以及各种表面热处理(如激光淬火、感应淬火)的优化策略。我希望书中能够给出详细的工艺参数范围,并分析这些参数如何影响零件的最终性能,比如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疲劳寿命等。同时,我非常关注书中的“规范”部分,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行业内的最佳实践,或者是一些经过大量实验验证的“黄金参数”。例如,对于某些特殊性能要求的零件,书中是否能给出具体的金相组织要求,以及如何通过热处理工艺来达到这些组织要求。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质量控制”的内容,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检测,如何分析和解决批量性的质量问题。这对于我们保证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热处理工程师,我在工作中接触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大多内容比较零散,要么偏重理论,要么偏重操作,很难找到一本能够兼顾深度和广度的著作。这套《典型零件热处理工艺与规范》确实让我眼前一亮。书中的“典型零件”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覆盖了机械制造中绝大多数核心零部件,比如从常见的轴承座到复杂的航空发动机叶片,都似乎有所涉及。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零件简单地划分类别,而是深入到每个零件的结构特点、受力状态、使用环境等,来分析其热处理的工艺要求。例如,对于某些受力复杂的曲轴,书中会详细解释其热处理的目标不仅是获得足够的强度和韧性,还需要考虑其抗疲劳性能和尺寸稳定性。而对于一些精密的仪器零件,则会侧重于表面硬度、耐磨性和尺寸精度。在“工艺”部分,书中对各种热处理方法的阐述,既有宏观的原理介绍,又有微观的机理分析,而且大量引用了实验数据和金相组织照片,这对于我们理解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变化至关重要。比如,在讲解渗碳淬火时,不仅会给出渗碳层深度和硬度要求,还会详细说明渗碳气氛的组成、渗碳温度和时间对碳浓度梯度和组织结构的影响。在“规范”部分,我注意到书中并非照搬标准,而是提炼了核心要求,并提供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工艺调整的建议,这使得规范的指导性更强,也更具灵活性。我期待后续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拓展我对复杂热处理工艺的认知,特别是在一些高端材料和特殊工艺方面的应用。

评分

这套书的定价确实让我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被它“工艺与规范”的组合所吸引。我一直认为,好的热处理不仅需要精湛的工艺,更需要严谨的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我希望这套书中,“工艺”部分能够详细阐述各种热处理方法(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渗碳、氮化等)的原理、影响因素、工艺参数选择原则,并提供具体到“典型零件”的工艺实例。例如,针对某个特定形状和材质的轴类零件,书中会给出详细的淬火-回火工艺路线,包括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介质的选择与控制、回火温度与时间范围,以及这些参数对零件力学性能(如强度、韧性、疲劳极限)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些参数选择的依据,而不是仅仅罗列数值。在“规范”部分,我希望它能够清晰地引用和解释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提供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对照和执行这些规范的指导。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不同规范下的工艺对比,并分析其优劣,那就更有价值了。我对书中“典型零件”的选择也十分看重,希望它能够涵盖从通用件到特种件的广泛范围,并且每个零件的介绍都能深入到其应用场景和性能要求。

评分

当我看到这套书的标题时,“典型零件热处理工艺与规范”,就感觉非常对我的胃口。我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比如某个零件的硬度总是不达标,或者某个批次的产品出现了批量性的组织缺陷,这时候我就需要一本能够提供权威指导的书籍。我特别看重书中“典型零件”的选择,我希望它能够涵盖机械制造领域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那些零件,比如各种轴类、齿轮、连杆、曲轴、套筒、盘类等。对于每一个典型零件,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分析其结构特点、受力状态、使用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热处理工艺要求。在“工艺”方面,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讲解各种热处理方法的原理、影响因素、工艺参数的优化策略,以及如何针对不同零件选择最合适的工艺。比如,在讲解淬火工艺时,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不同淬火介质(水、油、盐、聚合物)的冷却特性、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零件材料和形状选择合适的淬火介质。在“规范”部分,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引用和解释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提供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应用这些规范的指导。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通过遵循规范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那就更好了。

评分

坦白讲,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我在实际生产线上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一批齿轮在淬火后出现了严重的网状裂纹,而我之前尝试了多种常规方法都无法根治。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翻阅了这套书的“齿轮热处理”章节。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仅详细剖析了齿轮热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缺陷,特别是网状裂纹的成因,还列举了多种控制措施,从原材料的成分控制、锻造工艺的优化,到淬火介质的选择和温度控制,甚至是装炉方式和冷却顺序,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更关键的是,书中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齿轮热处理工艺流程,并且附带了详细的工艺卡片,上面列出了每一个步骤的温度、时间、介质、冷却速度要求,甚至还有检测项目和验收标准。我按照书中的建议,对我们的工艺进行了微调,特别是改进了淬火介质的成分和冷却过程的控制,令人欣喜的是,下一批齿轮的合格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裂纹现象也基本消失。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典型零件”和“工艺规范”的含金量有了极大的信心。我发现,书中的“规范”并非是枯燥的标准条文堆砌,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直接指导生产的“经验法则”。它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让我这种一线技术人员能够迅速理解并应用。我对书中关于“盘类零件”和“轴类零件”的热处理内容同样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找到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感。

评分

我购买这套书,更多的是出于对“规范”二字的好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模糊的工艺参数,或者不同资料提供的建议相互矛盾,这时候就需要一本权威的“规范”来指导。这套《典型零件热处理工艺与规范》似乎正是为此而生。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规范”部分的论述,希望它能清晰地解释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热处理规范是如何制定的,以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规范来选择和优化热处理工艺。例如,对于同一类型的零件,在采用德国 DIN 规范和美国 ASTM 规范时,在材料选择、热处理温度、保温时间、冷却介质等方面可能有哪些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而且,我希望书中不仅能罗列规范,更重要的是能解释规范背后的逻辑和科学依据,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个参数是这样规定的,这样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时,才能更好地进行分析和调整。另外,我对于书中“典型零件”的选择也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它能包含一些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但又容易出错的零件,比如一些薄壁零件、形状不规则的零件,或者需要进行多道热处理工序的复杂零件。通过学习书中针对这些零件的详细工艺和规范,我希望能提升自己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