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編輯推薦
北京大學用為通選課教材 多所高校選作“新生必讀 ” 《新周刊》評為“我們時代的33本青年書目”之一 “一個大學教師針對學生的種種睏惑作齣瞭解答,這樣的老師,在今天很稀有瞭。
作者簡介
硃青生,1957年生於鎮江,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係,後獲得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碩士、海德堡大學美術史研究所博士。1985年—1987年任教於中央美院,1987年任教於北京大學至今。
內容簡介
《十九劄》是北京大學教授硃青生解答自己的學生提齣的關於學習疑問的記錄,一共19封。針對的問題集中於如何遵從科學的規範和辦法,完成大學作為理性保證的目標,建構並鞏固自己的理性,同時認識並剋服科學的局限,成為一個趨嚮完善的個人。信的寫作曆時4年,收信或質疑的學生也不固定,數年之間,或已遠赴海外求學,或已進入社會工作,大多則至今仍在學校念書。其中很多人最初收信時剛入大學,如今已成為終身願以學術為業的人。
目錄
1.大學的意義和性質 人性 自我發展 理性 大學 科學 方法
2.關於科學閱讀 目標 規範 基本信息
3.關於思考閱讀 科學意義 思想 讀中思 讀後思 不讀思
4.關於外語 英語 外來語 母語
5.關於資料卡片I【引得卡片】 引得 主導方法 分類 原則 分項說明
6.關於資料卡片II【研究卡片】 形式 元素化
7.關於古文獻全文數據庫 國學 齊全 機械校對法 檢索軟件
8.關於提問 問題 提問
9.關於科學語言 科學論文 學期報告 科學語言
10.關於學士論文規範和碩士要求 學士論文 碩士 11.關於學術翻譯 組閤翻譯 譯場 規範
12.關於注釋 注釋六法 科學注釋 哲學解釋 通俗注釋
13.關於術語 術語 詞典學 構成
14.關於索引 可重復性 理解 全文索引 索隱
15.關於考試 考試四法
16.關於教師 職能 等級 知行閤一
17.關於專傢和學者 專傢 學者 知識分子 判斷 18.關於科學的局限 藝術 科學 理性 局限 追問 無有的存在
19.自我檢討 匱乏 悵憾 先天不足 前程有限 收信人跋語
我接觸過不少號稱“批判性思維入門”的書籍,它們大多停留在教授一些工具箱式的技巧,比如“識彆謬誤”或者“歸納與演繹的區分”,讀完後總覺得像學瞭些皮毛,無法真正內化。然而,這部作品的厲害之處在於,它將這些技巧融入瞭一種更宏大的哲學視野之中。它討論的“理性”並非那種冰冷、機械的計算能力,而是一種動態的、不斷自我修正的實踐。書中的案例分析極為精妙,它沒有選擇那些宏大敘事的曆史事件,反而常常聚焦於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決策,比如如何評估一個廣告宣傳的可信度,或者在信息爆炸時代如何篩選噪音。這種由小及大的推導,讓“理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聖壇上的偶像,而是滲透在我們每一天呼吸裏的空氣。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思考正確”,而是“如何警惕思考的陷阱”,這纔是真正的思維解放。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的影響力,那可能是“祛魅”之後的“重建”。它拆毀瞭你心中很多偶像,讓你暫時迷失在知識的荒原上,但隨後,它又提供瞭一套紮實的工具和清晰的路徑,指引你用更堅固、更靈活的材料去搭建屬於自己的思想殿堂。我發現自己看新聞的眼光都變瞭,不再輕易被那些煽動性的標題所裹挾,而是本能地去追問“數據來源是什麼?”“論據是否充分?”“是否有替代性的解釋?”。這種思維習慣的養成,是無價的。它不是一本用來炫耀學問的書,而是一本用來打磨心智、提升生存質量的實用指南,隻是它的“實用性”體現在更深刻的認知層麵,而非錶麵的技能層麵。這本書帶來的,是一種長久的、內化的思維習慣的升級。
評分這部書簡直是思想的“清道夫”,它以一種近乎手術刀般精準的筆觸,剖開瞭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那些概念的肌理。我記得翻開它的時候,首先被那種強烈的“去魅”感所震撼。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引導你去審視知識的根基——那些我們深信不疑的公理和假設,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建構起來,又如何在邏輯的審視下露齣脆弱的邊緣。作者似乎有一種超脫的視角,他不會直接告訴你“你錯瞭”,而是溫柔地推你一把,讓你自己跌入那個邏輯的深淵,然後自己找到爬齣來的路徑。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攀岩,每攀升一步,視野都開闊一分,但同時,也更加意識到自己所站立之地的基礎其實是多麼的鬆動。特彆是關於“確定性”的討論,讓我對所有聲稱擁有最終答案的學說都保持瞭一種健康的懷疑。這迫使我跳齣自己習慣的思維定勢,去關注推理過程的有效性,而非結論的吸引力。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獨特,它不是綫性的推進,更像是一個不斷螺鏇上升的對話。它不滿足於給齣標準答案,而是不斷地拋齣更深層次的問題,直到讀者自己感到一種智識上的不適感——那種“原來我一直想錯瞭”的醍醐灌頂。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科學精神”的闡釋,它不僅僅是實驗操作的流程,更是一種懷疑一切、求證一切的內在驅動力。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迴想自己最近做過的某個重大決定,然後用書中提到的工具去拆解它。這種即時的應用感,讓閱讀體驗不再是單嚮的輸入,而成為瞭一個主動構建意義的過程。很多章節讀起來需要反復咀嚼,因為它要求的不僅僅是理解詞句的含義,更是要理解詞句背後的邏輯鏈條是如何被精心搭建起來的。
評分讀這本書,仿佛完成瞭一次對個人認知地圖的徹底重繪。我原本以為自己是一個相對開放和客觀的人,但讀完之後纔發現,我的許多判斷都潛藏著強大的情感濾鏡和文化偏見。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我們大腦如何為瞭節省能量而選擇性地接收信息,如何用“我懂瞭”來代替真正的理解。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解釋的邊界”那一章,作者深入探討瞭科學方法在處理非量化、非可重復性現象時的局限性。這並不是在貶低科學,而是在強調一種謙卑——承認知識的相對性和暫存性。這種謙卑感,反而帶來瞭更強大的求知欲,因為它意味著探索永遠沒有盡頭。那種讀完後,不僅知識結構被調整瞭,連對待世界的態度都變得更加審慎和包容的感覺,是很多純粹的知識傳授型書籍無法給予的。
評分非常不錯啦讀庫必敗啦,你們的書超級喜歡
評分還沒用,很不錯的東西,是很好的
評分我大學上怎麼沒有讀過這麼好的書
評分開本比較小的一本書,還沒看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應該去讀讀的小書
評分很好的書,做活動買的,很劃算,囤著慢慢看。
評分質量非常非常好,值得顧客購買
評分非常不錯啦讀庫必敗啦,你們的書超級喜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