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祝纪楠编著的《假山营造》概述了园林假山工程的创意、规划、设计中的艺术文化内涵的表达和布局定位、造景表现技法、设计构思规律以及假山营造的具体施工要领;提出了选石用材、叠石操作和各类假山的评价标准;并介绍分析了苏州现存古典园林中几座有名的假山和部分近期所建假山工程案例。书中还对以正规建筑制图要求编绘假山工程施工图进行了探索。读了《假山营造》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中对于“意境”二字的极致追求。假山,在我看来,绝非简单的建筑构件,它更像是自然山水的缩影,是艺术家们将胸中丘壑外化的精神体现。这本书恰恰是从这个角度切入,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加宏大的视角。它不只是教你如何摆石头,而是引导你思考每一块石头的位置、形态、彼此之间的关系,都应该如何服务于整体的“意境”。比如,作者在探讨如何营造“险峻”的山势时,详细描述了不同角度的起势、叠石的层次感以及留白的重要性,让我体会到“少即是多”的东方哲学在假山营造中的应用。书中穿插的许多经典案例分析,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如何通过假山来表现“高远”、“深邃”、“幽静”等不同的意境。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对“掇石”和“置石”的区分,前者强调整体的山体塑造,后者则更注重单块石头的独立美感与整体环境的融合。这种细致的区分,让我对假山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假山,不仅仅是为了观赏,更是为了让人在其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升华,仿佛真的置身于名山大川之中,感受那份超然物外的宁静与壮阔。
评分《假山营造》这本书,从建筑学的专业角度来看,无疑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假山外形美学的描绘,而是深入到了结构、材料、工艺等更为本质的层面。作者对于不同石材的力学性能、耐久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适应性的分析,让我对假山的稳固性和长久性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书中关于“骨架”与“血肉”的比喻,清晰地阐释了假山内部支撑结构与外部造型石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对于保证假山的结构安全至关重要。此外,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施工工具和技法,以及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如何进行基础处理,这些都是实际操作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仿古”假山的研究,它不仅是简单地模仿外形,更是对古人营造假山的智慧和哲学思想的解读,如何才能在现代条件下重现那种“宛自天开”的神韵,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思路。对于建筑师、园林工程师以及所有致力于传统建筑技艺传承和创新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这项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技艺。
评分这本《假山营造》我最近才读完,着实被其中深邃的东方美学和精湛的技艺所打动。从古至今,假山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仅是堆砌石头的艺术,更是承载着文人雅士情怀、寄托自然意境的独特载体。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假山营造的方方面面,从选石、运石、叠石到最后的点缀,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石材特性的讲解,比如石质的坚硬程度、纹理的走向、颜色的深浅,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假山的最终形态和生命力。作者在描述叠石技巧时,更是细致入微,讲解了“宜崩不宜砌”、“宜露不宜藏”等原则,让我对“自然天成”的假山有了更深的理解。翻阅此书,仿佛能穿越时空,亲临那些大师们在山水之间挥洒汗水,用石头雕琢出心中的丘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假山建造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和匠人精神的传承史。对于热爱园林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仅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启迪了我们对“山水”二字的深刻体悟,以及如何将这种体悟转化为物质形态的艺术创造。
评分最近在阅读《假山营造》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山”所深深吸引。它们并非冰冷坚硬的石头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仿佛能听到水流的潺潺声,能感受到山风的拂过。书中对“象形”的论述尤其精彩,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模仿自然山形,更是一种艺术化的提炼和升华。作者通过大量的图例和细致的文字描述,教会我们如何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并将这种灵感转化为具有东方神韵的假山形态。比如,如何通过石头的形态、角度和组合,来表现“龙盘”、“虎踞”的动态感,或是“仙人指路”、“童子拜佛”的静谧姿态,都写得绘声绘色。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假山营造是一门需要“悟性”的艺术。它要求创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对自然山水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位“筑山者”,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身边的每一块石头,想象它们组合起来可能产生的无限可能。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让我重新认识了“假山”的魅力。
评分《假山营造》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中国古典园林中那份独特而珍贵的“山水情”。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讲述着关于石头、关于山、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书中关于“选石”的考究,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假山历经百年依然风姿不减,原来这背后蕴含着对材料的极致尊重和深刻理解。从石质的温润,到石色的沉稳,再到石理的天然,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叠石”的哲学探讨,它不仅仅是力学上的堆叠,更是意念上的“运筹帷幄”。如何让每一块石头都恰到好处,既能支撑整体,又能展现自身的美感,这其中蕴含着一种“无为而治”的东方智慧。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苏州园林之中,与那些古老的假山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感受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它让我明白,假山不仅仅是园林的点缀,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种寄托和表达,是一种与自然对话、与心灵对话的独特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