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明清漢語外來詞史研究 | 作者 | 趙明 |
| 定價 | 98.00元 | 齣版社 | 廈門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1558751 | 齣版日期 | 2016-05-01 |
| 字數 | 688 | 頁碼 | 632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8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清在中國曆史上是中國社會西方社會密切接觸的時期。自明末起,西學東漸加速瞭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嚮中國傳播的曆史過程,中國文化與西方與異質文化交匯融閤,使明清成為漢語詞匯史上較大規模地吸收外來詞的第三個重要時間段。有鑒於此,《明清漢語外來詞史研究》結閤域內與域外文獻,重點參考明清珍藏域外文獻,力圖係統“勾勒”明清時期漢語吸收外來詞的特點及概貌,發現明清時期漢語吸收外來詞的內部規律及對整個現代漢語外來詞係統的影響。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純學術論述模式,而是巧妙地將曆史背景、社會風貌與語言現象交織在一起。作者似乎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說書人,他娓娓道來,用生動的筆觸描繪瞭不同時期外來詞匯湧入漢語的社會場景,比如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或是近代西方思想衝擊下的語言重塑。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專業研究的門檻,讓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題材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詞匯來源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如同偵探般的細緻與敏銳,每一個音譯、每一個藉用的背後,似乎都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這種將冷硬的語言學數據賦予鮮活生命力的能力,實在令人贊嘆。
評分我必須強調這本書在學術態度上的嚴謹性。作者在處理那些尚存爭議的詞源問題時,錶現得極其審慎和客觀。他不會草率地下結論,而是並列呈現不同的學術觀點,分析各自的優劣,最後給齣自己最傾嚮的判斷,同時保留開放性的討論空間。這種不偏不倚、尊重曆史事實的研究態度,在當前的學術齣版中是尤為珍貴的。它教會讀者,真正的求知過程,往往是充滿麯摺和不確定性的,關鍵在於如何以最科學的方式去逼近真相。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像是一位引導我們進行批判性思考的良師益友。閱讀完畢後,我感到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嚴謹的治學精神。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組織堪稱典範,邏輯鏈條清晰得仿佛一張精密繪製的地圖。從宏觀的時代背景切入,逐步聚焦到具體詞匯群體的演變,最後落腳於對漢語未來走嚮的審慎展望。每一章之間的過渡都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前一章的結論往往會成為下一章研究的基石,使得整部著作渾然一體,沒有絲毫拼湊感。對於我這樣希望係統學習某一領域的讀者來說,這種結構簡直是福音,它提供瞭一個可循的、科學的學習路徑。我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隨時跳躍到感興趣的章節進行深入閱讀,而不會因為缺乏上下文而感到迷茫。這種清晰的脈絡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愉悅感。
評分從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這部作品無疑是令人信服的。它並非泛泛而談,而是紮根於大量的原始文獻和一手資料,構建起一個堅實的研究框架。書中對某一特定時期外來詞匯的詞頻變化、語義漂移進行瞭深入的計量分析,這為我們理解漢語的動態演變提供瞭量化的證據。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論述中展現瞭極高的跨學科視野,頻繁引用瞭社會學、人類學甚至經濟史的觀點來佐證其語言學推論,使得整個研究立體而豐滿。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單純的詞匯史,而是在參與一場關於文化融閤與身份構建的宏大對話。這種多維度的審視,使得結論更具說服力,也更容易引發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一種典雅的深藍色調,搭配著燙金的書名和作者名字,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的精緻。紙張的質量也無可挑剔,摸上去手感細膩,印刷清晰,即便是小字部分的引文也毫不費力。作為一名對古代文學和語言變遷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總是在尋找那些能夠深入挖掘語言脈絡的佳作。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章節劃分閤理,注釋詳盡,看得齣作者在學術嚴謹性上的不懈追求。讀起來非常舒服,讓人願意沉浸其中,仿佛穿越迴那個語匯碰撞的時代,去探尋那些陌生的詞語是如何悄然融入我們日常錶達的。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閱讀體驗提升瞭一個檔次,也彰顯瞭齣版方對學術著作應有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