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 50869-2013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 
 【标准编号】 GB 50869-2013 
 【标准名称】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 
 【书号】  9158024213904
 【出版单位】 中国计划出版社 
 【规格】32开,175页  
 【代替标准】 CJJ 17-2004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日期】 2013年12月1日 
 【实施日期】 2014年3月1日 
 【出版日期】 2014年2月
  
 【标准定价】 36.00 
| 内容简介: | ||||
| 
 | ||||
| 目 录: | ||||
| 
 | ||||
这本书在封场和后期管理这部分的内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填埋场的生命周期并不仅仅是填埋的那个阶段,封场后的管理同样至关重要。书中详细介绍了填埋场封场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封场后期的监测和维护要求。我注意到,作者特别强调了封场后期的环境监测,比如地下水、地表水、大气以及填埋场本身的沉降和稳定性等,都需要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监测。同时,还对封场后的土地利用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如何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对封场后的土地进行生态恢复或者其他形式的再开发。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人性化,也体现了作者的责任感。毕竟,填埋场封场后,并不意味着它的“生命”就结束了,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并使其重新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书中对这些后期管理细节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负责任的填埋场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来自于它对填埋场防渗体系的详尽阐述。防渗系统可以说是垃圾填埋场的核心安全屏障,一旦失效,后果不堪设想。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防渗材料的性能特点,比如HDPE膜、GCL(膨润土垫)等等,并且对比了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我特别注意到,作者不仅仅是介绍这些材料,还对施工工艺、质量控制以及后期监测等方面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例如,在铺设HDPE膜时,需要注意温度、湿度对施工的影响,连接处的焊接工艺更是重中之重,必须有严格的检测手段来保证其完整性。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多层防渗的理念,即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防渗层,而是通过多层复合的防渗结构来提高整体的可靠性。这让我意识到,在实际建设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防渗体系的失效,所以必须对每一个细节都高度重视。看到书中对这些技术细节的深入讲解,我感觉作者在这方面是下了苦功夫的,对于想要建设一个真正安全可靠的填埋场的工程师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手册。
评分这本书我才刚翻了没多久,但不得不说,里面有些章节的内容真是引人深思。比如关于填埋场的选址,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论述,从地质条件、水文地质、土壤渗透性,到周围的居民区、交通便利性,甚至还考虑到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点我尤其赞同,毕竟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可以说是决定其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石,一旦选址不当,后续的各种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比如渗滤液的扩散、对地下水的污染,甚至可能引发地质灾害。作者在这一部分详细列举了各种不利因素,并给出了相应的规避原则,这对于实际操作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而且,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要求,还穿插了一些案例分析,虽然不具体指明是哪个填埋场,但通过对一些普遍存在问题的剖析,让我对选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提到了某类地区由于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容易造成渗滤液的侧向迁移,增加了处理的难度和成本。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表面上的土地便宜或者交通方便,更要深入地了解土地本身的特性,进行科学的评估。
评分关于填埋气体的收集与处理,这本书的内容也相当扎实。我们都知道,垃圾在填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填埋气体,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存在爆炸的风险。书中详细介绍了填埋气体的收集系统,包括收集井的布置、管道的设计等等,并且强调了收集效率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填埋气体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探讨,比如直接焚烧、发电利用等等。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填埋气体收集系统在填埋场不同阶段的优化建议。例如,在填埋初期,填埋气体的产生量相对较少,但随着填埋量的增加,气体产量会急剧上升,此时就需要对收集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扩容。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利用填埋气体的化学成分来监测填埋场的稳定性和腐化程度,这一点非常具有前瞻性。总的来说,书中关于填埋气体的处理,不仅仅是停留在“如何收集”的层面,更上升到了“如何高效、安全、经济地利用”的层面,这让我对填埋气的处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于渗滤液的处理技术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渗滤液是垃圾填埋场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其成分复杂,浓度高,处理起来非常具有挑战性。书中详细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渗滤液处理工艺,并且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尤其对其中提到的“多级处理”的概念印象深刻。作者认为,单一的处理工艺往往难以达到排放标准,需要将不同的处理技术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处理流程,例如,先进行预处理,去除一些大颗粒的悬浮物和高浓度有机物,然后再进行生化处理,最后再进行深度处理,比如膜处理或高级氧化。这种系统性的思路,让我对渗滤液的处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且,书中还讨论了如何根据渗滤液的成分变化来调整处理工艺,以及如何进行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这些内容都非常贴近实际应用。看到这些详细的技术说明,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这一领域的深厚积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