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系列·世界茶业蓝皮书:世界茶业发展报告(2017)

皮书系列·世界茶业蓝皮书:世界茶业发展报告(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闽榕 冯廷佺 著
图书标签:
  • 茶业
  • 世界茶业
  • 茶文化
  • 行业报告
  • 市场分析
  • 茶叶
  • 经济
  • 农业
  • 蓝皮书
  • 2017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易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3251
商品编码:1323237076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8
字数:38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世界茶业发展,分析了全球茶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深入总结了21世纪以来世界五大洲茶叶生产、消费、需求、贸易、科技创新与涉茶产业发展等概况,对茶叶产品分类、世界茶叶主产地生产、茶业质量标准和品牌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报告,对世界茶字冠名由来、茶的发现、茶的使用、茶业的主要成分、茶叶的功能作用、茶叶的世界传播、茶与健康、世界茶树物种渊源和分布等进行了专题分析,探讨加快世界茶业发展的主要举措,为世界茶业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李闽榕,男,1955年生,山西安泽人,经济学博士。现为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1970年12月入伍,1997年12月起任正处级职务;2004年1月起任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党组成员;2005年1月起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厅务会议成员;2007年8月起任福建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厅务会议成员。2011年至2015年7月15日任省新闻出版(版权)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竞争力、现代物流等问题研究。科研成果曾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福建省第七届至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10多项省部级奖励(含合作),并有20多篇论文和主持完成的研究报告荣获其他省厅级奖励。 冯廷佺,中国茶叶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华文化促进会茶叶委员会主任、福建省茶叶学会会长、《福建茶叶》编委会主编、教授级高级农艺师。蔡军,学生。 目 录
Ⅰ 总报告
1 世界茶业发展报告/001
  第一节 世界茶业发展历史概述/001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世界茶叶生产概况/007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世界茶叶消费概况/014
  第四节 21世纪以来世界茶叶贸易概况/027
  第五节 21世纪以来世界茶业科技创新概况/034
  第六节 21世纪以来世界涉茶产业发展概况/037
  第七节 茶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046
  第八节 加快世界茶业发展的主要举措/049

Ⅱ 分报告
2 茶叶产品分类报告/056
3 茶叶主产地生产报告/145
4 茶叶消费和需求报告/150
5 茶叶贸易报告/167
6 茶叶质量、标准和品牌报告/199
7 涉茶产业发展报告/215

Ⅲ 专题报告
8 世界茶字冠名来源/244
9 世界茶树物种渊源和分布/254
10 茶叶的主要成分/303
11 茶与人类健康/334
12 茶的发现和使用/343
13 茶的世界传播/357
14 中国茶指数研究报告/374

15 后记/381
   

前 言 序言一
        何 康
        
        世界茶叶的故乡是中国。中国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早于七八千万年前的远古就有了茶树。茶树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化时期,直至五千多年前才为中国的祖先所发现和利用,从药用变为食用,又从食用到饮用。周朝起茶成贡品,后发展为祭祀品、礼品,西汉后成商品和民间饮品。随着商品的流通,中国茶沿着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茶叶之路、万里茶道传播到世界五大洲。西汉,中国茶首次传入中亚细亚的波斯(伊朗)、阿富汗,再到罗马。秦灭蜀后,茶由中国云南传入越南、缅甸一带,部分到达印度东北部,公元5世纪,传到土耳其;公元544年传到新罗,至7世纪中国茶种已在朝鲜、日本生根;13世纪意大利马可·波罗、1560年葡萄牙神父先后将中国茶介绍给西方人民。中国与西方各国的茶叶贸易始于17世纪初,荷兰人首开贸易大门,其后英、美等国也纷至沓来。至1880年,中国出口西方的茶叶达到历史**水平,随后因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引种中国茶取得成功并进入国际市场,中国出口茶逐渐减少。至1900年全世界茶叶出口总量26.72万吨,其中:中国8.36万吨,印度达到7.99万吨,斯里兰卡也有6.76万吨,日本1.86万吨,印度尼西亚0.73万吨。其后,印度、斯里兰卡两国出口茶份额快速增加,到1915年印度出口量增至13.6万吨,超过中国的11.34万吨。其后,受**世界大战和抗日战争的影响,出口销路受限,中国茶叶一落千丈,到1950年产量只及印度的14.38%,只占世界总产量的7.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重视茶叶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至2015年中国茶园总面积达279万公顷,茶叶产量达224.9万吨,成为世界**产茶大国。
        回眸近两千年来,中国的种茶和产茶制茶技术、茶文化和饮茶习俗,逐渐传播到全球,给世界种植业和经济发展增添活力,给人类带来绿色、无醇、健康的饮品。当今世界上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亿人饮茶,“饮茶有益健康”成为世界的共同认知。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茶树,发展茶叶生产。2015年,世界茶园总面积已达452万公顷,茶叶总产量达530.5万吨,出口总量为196.2万吨,比1900年增长7.35倍。茶叶给贫穷和新兴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如肯尼亚,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种茶,发展至今茶叶出口达44.3万吨,占世界出口量的25%,成为世界茶叶**出口国,出口金额为1370000千美元,国民经济和人民收入大为提升。
        茶是友谊的载体,茶是和平的使者。邓小平先生在日本访问期间,曾留下“茶道是中国的根,也是和平的象征”的名言。***主席在比利时访问讲到“茶与酒”的关系时,留有“品茶品酒品人生”及“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的讲话。2013年,***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也为世界各国的茶叶发展和贸易战略创造了契合点和增长点!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构想,加强与各国的茶业合作与交流,促进茶产业的发展,为人类和平、进步做出了新贡献!今在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福建省茶叶学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的共同主持及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的支持下,于2016年启动、编撰的全球首部《世界茶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中文版的书稿即将付梓,其后还将译成英文版向世界发行。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综合性、世界性、历史性意义的大事!本书的出版,将为世界茶业填补空白,为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茶叶和发展前景,提供一部不可多得的茶叶文献!在此,谨向本书编委会主编、副主编及全体编撰人员表示祝贺!最后谨向世界各国茶叶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及消费者表示良好祝愿!愿大家共同努力,进一步把有益于人类的茶业事业推向前进!
        
        2016年12月
        (序者:何康,中国农业部原部长)
        
        
        序言二
        张天福
        
        2013年10月,**主席发出了建设“新丝绸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构想。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的大战略新图景,为拓展海陆两个方向的国际合作空间,为加强世界茶叶的科技、文化、贸易、经济的联系和交流,实现茶产业的全球大战略,由中智科技评价研究中心、福建茶叶学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北京林业大学等联合编撰的《世界茶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通力合作下,即将问世!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统揽世界茶叶全局的大好事,在此特表示祝贺!
        茶叶原产于中国,*发现和利用茶叶也是在中国。茶叶自古就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商品。自1607年开始,西欧荷兰商人就将中国茶叶输往西方,其后中国茶逐渐传向世界许多国家。1842年后,中国茶叶进入全盛时期,尤其是红茶产业不断扩大,茶叶出口量持续上升,直到19世纪末,印度、斯里兰卡茶业兴起,中国逐渐失去了茶叶贸易的市场。其后的一个世纪中,我亲身经历了中国茶叶从繁荣走向衰落,又从20世纪早期的衰落走向50年代的恢复与发展,至今天又登上世界**产茶大国宝座的历程,为此我感到无限的欣慰与骄傲。欣慰的是,我自20世纪30年代始为恢复与发展中国茶叶的奋斗和努力,终于有了结果!我曾以茶叶救国、以科教救国的愿望和行动终于有了成果!值得骄傲的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世界提供了绿色、有机、有益的茶叶!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健康的饮料!正如我曾会见过的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先生所言:“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和指南针四大发明后,对人类的第五贡献。”
        《世界茶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的编辑出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世界茶叶发展历史,主产国茶叶生产、消费、贸易;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涉茶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茶叶质量标准;茶树物种起源、分布,现存野生茶树,隔离分布区域;茶叶主要化学成分与人类健康,茶的发现和利用,茶的世界传播等方面的概况和发展报告。这部书将成为世界茶叶的历史文献!将成为世界茶叶科技、经济、贸易、文化的综合专著!是当代世界茶业**综合性蓝皮书。它的出版,将为世界各国茶叶的交流、合作与发展提供依据!愿世界茶叶为全球经济带来更大的发展!
        
        2016年12月
        (序者:张天福,108岁,中国著名茶学家)
   

《皮书系列·世界茶业蓝皮书:世界茶业发展报告(2017)》内容提要 本书是对2017年度全球茶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和分析的权威报告。作为“皮书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告旨在为政府决策者、行业管理者、科研人员以及茶产业相关企业提供一份系统、客观、具有前瞻性的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全球茶产业宏观概览与趋势分析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2017年全球茶产业的整体面貌,着重分析了影响当年行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地缘政治因素以及气候变化等关键变量。 全球茶叶产量与贸易格局变动: 详细梳理了主要产茶国(如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等)的年度茶叶产量变化,对比分析了不同产区在产量波动中的原因,包括种植面积调整、单产效率提升或自然灾害影响。重点剖析了2017年国际茶叶贸易量的增减情况,以及主要贸易流向的结构性变化。 消费市场结构性转型: 报告深入探讨了全球茶叶消费的最新趋势。分析了传统散装茶(如红茶、绿茶)与日益增长的袋泡茶、速溶茶及即饮茶(RTD)市场之间的份额博弈。特别关注了欧美发达市场对精品茶、有机茶、功能性茶饮的需求增长动力,并量化了新兴市场(如东南亚、非洲部分地区)消费升级对全球总需求的贡献。 价格指数与市场波动分析: 报告基于伦敦、内罗毕、科伦坡等主要茶叶交易所的数据,构建了2017年度全球茶叶价格指数模型。分析了影响价格波动的核心因素,如汇率波动、库存水平、季节性因素,以及突发事件(如极端天气或劳工问题)对特定品类价格的短期冲击。 第二部分:主要国家和地区茶产业发展报告 本部分聚焦于全球茶叶生产和消费的核心区域,进行国别或区域层面的深度剖析。 中国茶业:供给侧改革与品牌化之路: 详细阐述了中国在2017年如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茶产业的影响,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防控体系推广。分析了中国绿茶、红茶、黑茶等主要品类在国内外的市场表现,重点关注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茶对外贸易的新机遇。同时,报告评估了中国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度与竞争力提升情况。 印度茶业:传统与现代化的张力: 报告分析了印度阿萨姆邦和大吉岭等传统产区的产量恢复情况和质量控制挑战。评估了印度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所采取的农业技术现代化措施。特别探讨了印度茶在与新兴产区(如非洲)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所采取的差异化战略。 肯尼亚及东非:全球红茶供应的稳定器: 深入研究了肯尼亚作为全球最大的红茶出口国之一,其拍卖体系的运作效率、政府补贴政策对种植者收入的影响,以及在可持续发展认证(如Rainforest Alliance)方面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其他重要产区: 简要总结了斯里兰卡(锡兰茶)、越南、土耳其等其他重要生产国的当年发展特点及出口表现。 第三部分:产业核心要素与可持续发展 本部分着眼于支撑茶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包括技术进步、质量安全和可持续性问题。 茶叶质量安全与可追溯体系建设: 报告梳理了2017年全球范围内针对茶叶农残标准、重金属限量等监管要求的最新动态,尤其是欧盟、美国FDA等主要进口市场的法规更新及其对出口国的影响。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茶叶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初期探索。 农业技术与单产提升: 考察了新型育种技术(如抗病虫害品种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主要产区的应用情况,以及无人机、物联网等精准农业技术在茶叶管理中的试点成效。 可持续性与社会责任(CSR): 重点分析了国际市场对“公平贸易”(Fair Trade)和“雨林联盟”等认证茶叶的需求增长,以及茶园社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工人福利方面的努力和行业压力。评估了茶产业在减少碳足迹和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进展。 第四部分:前瞻性展望 基于2017年的数据和趋势分析,本报告对未来几年全球茶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审慎预测。主要预测领域包括:全球茶叶总需求增长率预测、功能性茶饮市场渗透率的提升空间,以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对未来贸易格局的潜在重塑。 数据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际茶叶委员会(ITC)、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各国农业部及海关统计数据,结合全球主要产区实地调研和行业专家深度访谈,确保了报告的权威性和时效性。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了定量统计分析、趋势外推模型以及定性案例研究。 本书的价值: 本书是了解和掌握2017年世界茶产业全貌的必备参考书,为行业参与者制定战略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行业洞察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全球性的茶叶论坛,听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的见解。书中对于全球茶叶贸易格局的分析,让我对国际贸易规则、关税壁垒以及地缘政治对茶叶流通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探讨了当前全球茶叶供应链面临的挑战,例如,气候变化对茶叶产量的影响,或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如何改变生产模式。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茶叶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充满了期待。在当今社会,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各行各业,茶叶产业也不例外。我想了解,有哪些新的种植技术、加工工艺或者产品研发正在引领行业发展?同时,作为一个与农业和自然息息相关的产业,茶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至关重要,书中对这方面的探讨,无疑将为行业的发展方向提供重要的启示。

评分

我对书中关于茶叶市场细分和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尤为感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将“茶”作为一个单一的概念来讨论,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茶叶品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花草茶等)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表现差异。这让我意识到,即使在茶这个大类中,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市场接受度和消费者偏好也是千差万别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这些细分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的,例如,哪些品类的茶叶在全球范围内正受到追捧?又有哪些地区或国家正在成为特定茶叶品类的新兴消费市场?同时,我也在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比如,是什么因素驱动着消费者选择某个特定品牌或品类的茶叶?是价格、品质、品牌故事,还是健康理念?这些信息对于我个人在选择茶叶时,甚至对于一些茶叶从业者来说,都将是极具价值的参考。

评分

这是一本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期待的读物,终于拿到手了!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信息量让我有些应接不暇,但同时也燃起了我深入探索的兴趣。首先,从封面设计来看,就透着一股专业和严谨的气息,“皮书系列”的品牌本身就代表着一份权威和深度,而“世界茶业蓝皮书”更是直接点明了主题,直观地告诉我这本书将为我揭示全球茶业的脉络。2017年的这个年份标识,更是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份静态的图景,而是对过去一年全球茶业发展趋势、挑战与机遇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回顾。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了解那些我鲜有接触的国际茶市动态,看看那些我熟知的茶叶品类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如何,又有哪些新兴的茶产品或产区正在崭露头角。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视野的拓展,让我能够跳出自己日常的饮茶体验,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庞大而迷人的茶世界。我甚至开始好奇,这本书是否会包含关于茶文化、茶贸易、茶科技等多个维度的新鲜资讯,这些都将是我接下来阅读的重点。

评分

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启发。通过阅读,我开始学会从更宏观、更系统、更动态的视角去审视全球茶业的发展。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茶业政策的解读,让我理解到政策法规在引导行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例如,某个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茶产业而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会对其他国家的茶叶出口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又或者,某个地区为了推广特色茶叶而推出的扶持计划,是否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茶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供求关系,更是一个交织着经济、文化、科技、环境和政策的巨大网络。我从中获得的,是对这个世界茶业生态系统的深刻理解,这让我对未来茶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判断,也对自己在茶领域的探索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种沉浸式的探索之旅。刚开始翻阅时,就被书中丰富的图表和数据深深吸引。那些精心制作的柱状图、折线图,以及散布在文字间的表格,清晰地呈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茶叶产量、出口额、消费量等关键指标,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全球茶业的版图变化。我尤其关注了那些新兴经济体在茶业领域的崛起,以及传统茶叶大国的市场策略调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更是背后蕴含的深刻洞察。它让我开始思考,在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格局下,茶业是如何受到影响的?有哪些新的消费趋势正在形成?例如,健康饮品概念的兴起,是否为特定种类的茶叶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又或者,数字化营销和电商平台对茶叶销售渠道的重塑,究竟带来了多大的变革?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在浩瀚的茶海中穿梭,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让我对这个古老产业的现代发展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