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地理点穴撼龙经(绘图寻龙点穴秘书)/故宫 作者:(唐)杨筠松|校注:(清)寇宗谨//郑同 开 定价:32 页数:220 ISBN号:9787801788788
撼龙序 引用姓氏目录地理点穴撼龙经卷一撼龙统论地理点穴撼龙经卷二垣局地理点穴撼龙经卷三贪狼星一地理点穴撼龙经卷四巨门星第二地理点穴撼龙经卷五禄存星第三地理点穴撼龙经卷六文曲星第四地理点穴撼龙经卷七廉贞星第五地理点穴撼龙经卷八武曲星第六地理点穴撼龙经卷九破军星第七地理点穴撼龙经卷十一左辅星第八地理点穴撼龙经卷十一右弼星第九地理点穴撼龙经卷十二九星变穴第十附录:秘藏疑龙经大全《疑龙》序疑龙上卷中卷下卷
x;">《地理点穴撼龙经》以道光十四年京都琉璃厂本为底本,结合其它多种版本,精心校勘而成,是清菊逸山房校刊的《地理点穴撼龙经》、《秘藏疑龙经大全》二书的合印本。《撼龙》十二卷,乃是杨公辨九星形体吉凶、行度大法而作;《疑龙》三卷,杨公辨枝干行度、结作大法、穴象真伪而作。后人皆知师杨公,而泥于伪说伪法,不能贯通全旨,详参互证,以致不知九星要旨。《地理点穴撼龙经》注者寇宗谨为清代风水大家,有感于当时的堪舆学界惑于伪说伪法而偏离杨公真传,因此考证三年,遍摘诸家成法正论,为《撼龙经》、《疑龙经》二书作注,详论书之大纲细目,以杨公之语,注杨公之书,阐明杨公堪舆学真义;并配以多幅古图,发明杨公要旨。其中一字一例,无不即流溯源,去伪存真,诚千金不易之宝,世所难求也。
莫道高山龙易识,行到平洋失踪迹。
藕断丝连正好寻,退卸愈多愈有力。
高龙多下低处藏,四没神机便寻得。
祖宗父母数程遥,误得时师皆不识。
此平田龙法。脉从高山撤落田畴,如水波鱼鳞,动跌踚数十里,易失踪迹。惟气到始有脊涌起,如藕断丝连,时露毛脊。此总要水分两边,界神明白方真。寻龙者从发脉处寻起,看那田角正对来脉,此角便是龙脊。踏脊而行,又看两边夹送若何。若两边角显,中脊角隐,便是“开面开肩”;上田连两边角俱高,中脊微低,便是有“盖胎夹胎”;中角从阔处收歙而来,又从歙处开放出去,便是有“阴阳生成”。此后总从田脊略高处寻去,如是退卸,愈换愈细,或奔溪涧江河,或人村落闹市,或趋湖泊田塘,或出旷段田洲,更为有力。然祖宗父母,远在数十百里,不比山龙显而易见.故必步履遍到,细心检点,始得真神机。“四没”字固当阙疑,大意说平田穴法,中脊旁舒,两翼层层拥来,俱有向前之势者,见龙之分;而行到圆唇中间,弹出两角收上,如月魄之倒覆转者,证其气之止而水之合,总要坐下略高。后之脉路,以束气处为凭;前之口唇,以明堂聚处为凭。穴对肘挣,界清获转,朝案有情,亦为真机。
凡到平洋莫问踪,只观水绕是真龙。
念得龙经无眼力,万卷珍藏也是空。
“凡到”二句,人皆以为平洋妙诀,不知上四种,各有细法,如何不问踪?即以水为龙,而水有随龙夹送,有逆龙兜气,有逆插关穴;又有一边大水,一边小水,一边死水,一边活水;有一道单传,有雌雄两道,有四水交会;有干水,有枝水;水又有一二转、三四转者;转处分去又为漏道,不分方为息道,可概目为真龙乎?此盖杨公慨世之不识平洋诸法者,不问是水龙,是平原平坡平田,开口便说此两句,而于来历真机,全然不问,是毫无眼力者,虽读尽龙经,亦只付之空谈而已。
作者:(唐朝)杨筠松 (清朝)寇宗谨 合著者:郑同
杨筠松,名益,窦州人,别号亦玄,世称杨公。因为其地理风水术广行于世,使贫者致富,后人也称为杨救贫,世称救贫先生。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卒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地理风水学家著《疑龙经》、《撼龙经》、《一粒粟》、《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
郑同,易学学者、编辑,周易工作室的创办人兼策划人,多年来一直从事易学与术数的研究,著有《白话梅花易数》、《一本书读懂易经》、《梅花易数讲义》、《白话易经》等。现从事易学图书的编辑出版与推广工作。先后主持点校出版易学图书50余种-另点校《故宫藏本术数丛刊》、《四库全书术数初集》、《四库全书术数二集》、《四库全书术数三集》、《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等,广受国内外易学界的好评。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看了几个月,实在是被它的深邃所折服。当初抱着一丝好奇心入手,没想到竟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不仅仅是关于风水的知识,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书中的很多观点,虽然是用古代的语言表述,但仔细揣摩,会发现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比如,关于“龙脉”的描述,与其说是字面意义上的山脉,不如说是一种对地气运行规律的形象比喻。作者在讲解如何“寻龙”时,所用的方法和考量因素,诸如山形、水流、朝向等,都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以前走在山间,只是看到层峦叠嶂,现在却会不由自主地去观察它们的走向和姿态,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其中流淌。而“点穴”的部分,更是精妙绝伦,它不是随意的指点,而是对前代自然环境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未来气运的深远预测。我尝试着在自己家乡的山水之间对照书中的描述,虽然无法达到“撼龙”那样的境界,但对一些地方的气场和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甚至能理解为何某些地方会人丁兴旺,而另一些地方则不然。这本书真的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玄机。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虽然古老,但其所传递的意境却能跨越时空,直击人心。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撼龙”的描述所吸引,那是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赞叹。作者并没有将“龙”仅仅看作是地理上的山脉,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生不息的能量流,一种贯穿天地万物的生命之脉。在“寻龙”的过程中,作者强调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仅要看山形水势,更要感受空气中的微风,倾听水流的声音,甚至是土壤的气息。这种全方位的感知方式,让我意识到,古代的风水师是如何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体悟来解读土地的奥秘。而“点穴”的部分,则更加考验经验和智慧。书中提及的一些判断标准,比如“藏风”、“聚气”、“生气”等,虽然需要反复琢磨,但一旦理解,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对生存环境的极致追求。我曾尝试着在书本的指导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山水,仿佛能看到它们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讲述着千百年来风雨的变迁和生命的轮回。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揭示的“地理点穴”之术,远超出了我原有的认知范畴。书中所提到的“撼龙经”,与其说是一部操作手册,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龙脉”生命力的哲学著作。作者在论述“寻龙”时,那种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龙”的形态、动势、转折的分析,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我曾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理论,与我所经历过的地理环境进行对照,发现在一些看似普通的地貌之中,竟然隐藏着如此多的玄机。而“点穴”的部分,更是精妙绝伦,它并非简单的选择一个位置,而是对整个地理环境能量汇聚点的精准判断。书中对“穴”的选定标准,诸如“藏风”、“聚气”、“依山傍水”等,都体现了古人对生存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这本书让我对“风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说法,而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利用。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作品。在阅读之前,我对“风水”的概念可能还停留在一些表面的认知,比如化煞避邪之类的。但《地理点穴 撼龙经》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所阐述的“寻龙点穴”之道,是一种极为精深的学问,涉及到对山川河流的细致观察,以及对气场流转的精准把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龙脉”时所展现出的气魄,那种将自然景物赋予生命和灵性的笔触,仿佛能感受到山脉在呼吸,河流在奔腾。书中对于如何“点穴”的论述,更是细致入微,它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对地形地貌的实际分析,以及对阴阳五行之道的融会贯通。我曾尝试着对照书中提到的方法,观察我所居住地周边的环境,竟然发现一些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比如某处山体的走向,某条河流的弯曲,都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书中的理论。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地理学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选择墓地或房屋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和利用自然环境的哲学经典。
评分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一位古代的大师进行了对话。书中所描绘的“寻龙点穴”之术,不仅仅是对地理环境的简单解读,更是一种对天地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作者在论述“撼龙”时,那种磅礴的气势和宏大的格局,让人不由得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他将山脉比作龙,将穴位比作龙身之中的关键节点,这种形象的比喻,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地理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龙”的形态、起伏、转折的描述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的直线,而是充满了变化和生命力。作者还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龙”的形态来判断其吉凶,以及如何在高低起伏的山峦中寻找藏风聚气的“穴”。读到这里,我才明白,风水并非迷信,而是古人对自然环境深刻理解的结晶,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追求。书中的一些术语,比如“太祖山”、“少祖山”、“父母山”等,虽然听起来有些陌生,但通过作者的解释,我逐渐理解了它们在整个地理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对“风水”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单纯的趋吉避凶,而是一种对天地自然奥秘的探索。
评分很不错
评分很不错
评分很不错
评分很不错
评分差评半天才不发货,三天过后才发货。
评分差评半天才不发货,三天过后才发货。
评分很不错
评分差评半天才不发货,三天过后才发货。
评分差评半天才不发货,三天过后才发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