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共5册:证悟+无常+这个世界的真相+宁静的森林水池+关于这颗心(泰)阿姜查 等著 北京立品

套装共5册:证悟+无常+这个世界的真相+宁静的森林水池+关于这颗心(泰)阿姜查 等著 北京立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泰] 阿姜查,[美] 杰克·康莫尔德 等 著,赖隆彦,奥西,果儒 译
图书标签:
  • 佛教
  • 禅修
  • 正念
  • 自我成长
  • 心灵治愈
  • 阿姜查
  • 泰国佛教
  • 哲学
  • 生活智慧
  • 冥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 ,
ISBN:9787807092643
商品编码:13332509762
包装:平装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5
正文语种:中文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ISBN:9787807092049
定价:28.00

具体描述




  • 店铺: 
  • 出版社: 
  • ISBN:9787807092049
  • 定价:28.00
  • 包装:平装
  • 开本:16
  • 出版时间:2008-07-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169
  • 字数:110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  《无常》是西方世界具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力作,简明亲切地传达南传佛教内观诸法的精髓,帮助人们克服对“改变”的恐惧。内容简介  阿姜查以非常简单与朴实的风格,谈论内观诸法的三个特征——无常、苦与无我,并且提出有力的对治法,让我们可以克服对“改变”的恐惧,包括放下执著、活在当下与从事禅修。阿姜查的教法是以无常为基础,作为修习正念的初始焦点。它是打开大门的钥匙,使人得以进入正法,带领心看见经验的其他面向。当心开始了解一切事物在本质上都是不确定时,贪爱与执取的问题便开始消散与瓦解。
  备注:本书有两种不同的封面如下,内容完全一致,采购时随机。
作者简介  阿姜查(Ajahn Chah,1918—1992),近代泰国著名的法师之一。9岁出家,20岁正式受戒为比丘。阿姜查的修行方式有两大特色:头陀行与禅定体验。他的教导方式简明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士前来受教。其中包括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保罗?布里特(Paul Breiter)、阿玛洛比丘(Amaro Bhikkhu)、甘比罗比丘等。他的其他著作还有《关于这颗心:戒?定?慧》、《宁静的森林水池》、《森林中的法语》等。目录英译序阿姜查的教学风格与森林传统
一部正见
01 了解心
02了解境
03法尔如是
04看穿事物——阿姜查的修行
05佛与菩萨
06如实观
07 那也很好一阿姜查的见解
08佛陀的灵感
09放宽视野
10佛陀的追寻

第二部无常
01调伏我们的心打
02许多烦恼——阿姜查在说笑
03它是无常的、不确定的
04一则“放生”的故事
05一位困惑的禅者遇见佛陀

第三部苦
0l 了解苦
02对学生当头棒喝一阿姜查的方法
03 “生”与“有”
04逝者如斯
05 冷峻的慰藉一阿姜查的僧侣面对疾病与死亡
06佛陀不死
07 出生、死亡与觉悟——阿姜查与菩提树

第四部无我
01如四大般修行韶
02无知——阿姜查明镜高悬
03非“我”,非“我所”
04不要成为一尊佛
05我的牙齿、我的枕头、我的椰子

第五部禅修要点
01止与观
流动的止水,静止的流水
03落实修行
04认真的学生——阿姜查对于密集禅修的看法
05禅修指导——阿姜查与学生问的问答
06它是什么——阿姜查的禅修
07别沉迷于安止
08持之以恒
09高远理想与日常挫折——一位年轻比丘与阿姜查

第六部成道
0l彻底解决问题
02寻找老师——阿姜查与一位未人门弟子
03聪明的螃蟹
04后几点忠告
附录一英译者致谢词
附录二英译者简介
附录三词汇表
附录四资源


  • 店铺: 
  • 出版社: 
  • ISBN:9787807092698
  • 定价:25.00
  • 包装:平装
  • 开本:16
  • 出版时间:2009-08-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154
  • 字数:99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  西方世界具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为你解析伟大的森林苦修传统,照见心底的贪婪恐惧愚痴。
  《宁静的森林水池》反映了泰国的森林僧人宁静、精深而喜悦的修行生活。在两位曾经出家为僧的西,万人编著下,阿姜查的谦卑言辞唤醒了我们探询、惊叹、领悟以及内心宁静的潜在精神。
内容简介  阿姜查用许多年的时间在一个森林寺院巴蓬寺做行禅和坐禅,实践一种简朴而有节制的佛教修行叫做「每日正念」[dhudanga]。《宁静的森林水池》反映了泰国的森林僧人宁静、精深而喜悦的修行生活。在两位曾经出家为僧的西,万人编著下,阿姜查的谦卑言辞唤醒了我们探询、惊叹、领悟以及内心宁静的潜在精神。
  在阿姜查眼中,执著是一切受苦的根源。领悟生活本性的无常、苦和无我是他为人类幸福及达成开悟所带来的信息。要灵活地把握执著的本意,我们必将被引向修行的新境地——平衡之道,即中道。
作者简介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生长在美国东岸的一个科学及知性家庭。一九六三年就读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Darcmouth College]嚼一主修亚洲研究,在学期间开始学佛。一九六七年毕业后,即前往东南亚修学,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莲寺出家,也曾经在马哈希法师和佛使比丘座下学习,并追随过西藏喇嘛、禅师、印度教上师。一九七二年回到美国,还俗。一九七六年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身兼佛学老师和心理治疗师。曾与约瑟夫,戈德斯坦[Joseph Goldstein]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合作建立一内观禅修社,并经常在美国、加拿大和世界各地举办密集禅修,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为美国受欢迎的内观禅修教师之一。著有《狂喜之后》《踏上心灵幽径》《当代南传佛教大师》等书。保罗布里特[ Paul Breiter]在阿姜查的指导下修行并出家成为上座部佛教的一名僧人。作为阿姜查早的西方弟子之一,他过了七年的僧侣生活。研完和修行让他精通泰语和老挝语,他也广泛研修过禅宗和金刚采,曾被考本大师授予禅宗讲师资质。精彩书评  阿姜杳一用许多年的时间在一个森林寺院巴蓬寺做行禅和坐禅,实践一种简朴而有节制的佛教修行叫做一每日正念[dhudanga]。《宁静的森林水池》反映了泰国的森林僧人宁静、精深而喜悦的修行生活。在两位曾经出家为僧的西,万人编著下,阿姜杏一的谦卑言辞唤醒了我们探询、惊叹、领悟以及内心宁静的潜在精神。在阿姜杏一眼中,执著是一切受苦的根源。领悟生活本性的无常、苦和无我是他为人类幸福及达成开悟所带来的信息。要灵活地把握执著的本意,我们必将被引向修行的新境地
  ——平衡之道,即中道。
目录致谢

前言

一部分 理解佛陀的教导
简单之道
佛教心理学
中道
学习和体验
断除疑惑
鸡还是蛋?
言词,自己去看
心贼

第二部分 端正我们的知见
错误之路
就是这样
正见
追随你的老师
让烦恼饥饿
信任你的心
乐与苦
你为什么修行?
分别之心
让树生长
感官对象和心
好事做过头
世界的问题

第三部分 生活就是修行
动中修行
不模仿
抓蛇
了解自己,了解别人
戒德
随他去
戒、定、慧的螺旋之道
真正的爱
什么是自然的?
在生活中学习
适度
对抗你的心
自力
放下

第四部分 禅修与正规修行
正念
七天开悟
内观的本质:观照你的心
学习唱诵
行禅
忘记时间
谁病了
禅修中需要注意的
修定
静观万物
坚持住
树叶永远在掉落

第五部分 森林里的课程
出家人的生活
你想逃到哪里?
制约
寻找佛陀
戒规只是工具
自力
向左,向右
简明的教导
不安的对治
学习教导他人
唱诵的深义
好的禅修是什么?
劳作的佛法
一顿美餐
与他人和谐相处
阿姜查的茅屋
出家人不闲聊
神圣仪式与大热天
对治贪欲
真实的魔术
场景改变了,但是内心还是原样
在家修行

第六部分 问答录
问与答

第七部分 达成
无我
是的,我讲禅
简短而直接
未敲的铜锣
地下水
没有什么特别的
佛陀的喜悦
在你里面什么也没有
拾芒果
结束语
永恒的佛陀
佛教用语及英汉对照


  • 店铺: 
  • 出版社: 
  • ISBN:9787807605010
  • 定价:28.00
  • 包装:平装
  • 开本:16
  • 出版时间:2010-04-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14
  • 字数:140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  

  继印度*伟大的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台湾佛界宗师星云大师之后,又一位智者之书为读者指导人生迷津,破解生活烦恼。
  风靡全球的伟大禅师阿姜?查被称为我们时代的伟大智者。
  *深奥的人生哲理,*通俗的文字表述,*经典的心灵导修著作。

内容简介  继克里希那穆提、奥修之后,又一位智者之书为我们点亮人生的智慧之灯。作为风靡全球的伟大禅师,阿姜查被称为我们时代的伟大智者,他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的欢迎,他用*通俗的语言对困扰我们的*深奥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我们活着为了什么?生活的真正归宿是什么?怎样才能快乐地生活?这些近乎*极的问题,在《这个世界的真相》中都能找到答案,在阿姜查看来,这些问题只是存在于呼吸之间的简单问题。如果你能呼吸,你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他的书*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能以一种格外简单的方式自然地融入我们的心灵。与生活在都市中奔波、劳碌的人们能轻易地发生对接与碰撞。他的书,是献给都市心灵的田园牧歌,是进入疲惫心灵的一捧甘泉。
作者简介  阿姜·查,20世纪*伟大的禅师之一。1918年6月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汶省的一个小村庄。9岁剃度受沙弥戒,20岁正式受戒为比丘。1946年通过*高级正规佛学课程考试后,开始托钵行脚,寻师访道。1948年在森林中与20世纪伟大的森林禅师阿姜曼相遇,获得重要的启发,改变了他的修行方法。1954年回到家乡乌汶省巴蓬森林,并建立巴蓬寺。阿姜?查的修行方式有两大特色:头陀行与禅定体验。他的教导方式简明深远,吸引了全世界无数信众。

目录序 森林中的功课

一章 我们为何生于此
非男非女的身体
寻找我们的归宿
暮色早已降临
从内而生的痛苦
世俗生活的牢笼
染一块肮脏的布
观察我们的心
一颗清净的心
如此而已

第二章 生活在世界的真相中
嫁接与种子
如何改变心
大苹果与小苹果
快乐的本质
世人的行为模式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装满水的瓶子
牛车的痕迹

第三章 今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谁在痛苦
正确的想法
*伟大的法门
自我的观念
无常中的真理
没有师父的佛陀

第四章 人世间的局限
获得解脱的“圣道”
一把禅修的钥匙
为什么要训练心
肉眼与心眼
事物的本质

第五章 不确定的世界
跑来跑去的心
心是什么样子
训练心的正确方法
猴子都是一样的
圣者的“安全阀”
静止的流水

第六章 生活的佛法
与“法”同在的人
有为法与无为法
贪欲的奴隶
世俗的概念
随时随地疗救心
无法隐藏的善与恶

第七章 佛法真的很简单
正常状态下的心
亲自体验
身心内的真谛
全部放下
观察的力量
心中之贼

第八章 纠正我们的知见
歧途与正见
烦恼像老虎
猴子的骨头
稻田中的水牛
人世间的问题

第九章 生活即修行
苦乐如捉蛇
为什么要持戒
自然生起的智慧
感官的节制
独自奋斗
请放下经典

第十章 觉醒之路
谁是真正的主人
了解每一位访客
每天的行禅
世界与镜子
忍耐与坚持
让心自由自在
学习放下
事物是如何分开的

第十一章 心的证悟
僧侣的生活
安静地修行
只有这颗心
捡芒果
证悟的时刻

第十二章 问师父的问题
附一:我们真正的归宿
附二:来自森林寺院的阿姜?查
附三:阿姜?查略传


  • 店铺: 
  • 出版社: 
  • ISBN:9787807092643
  • 定价:28.00
  • 包装:平装
  • 开本:16
  • 出版时间:2009-06-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28
  • 字数:186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  法,是什么,我们所追求的法——戒律与教导,是帮助我们了解的工具。教导是语言,法并不存在于语言中。语言是一条道路,为人们指出方向,引导心去认识与了解法。因此教导本身并不是法。
  到哪里去求法?无论前往一问寺庙,或再往其他寺庙寻找,或到森林行脚与参访,它都一直在那里。法,就在你自身之内——就在你的身上。
  拼命努力,就能证法吗?刻意追求放下,则永远放不下,无论尝试多久,都办不到。但是,在那一刻,当阿难决定停下来休息时,他放弃追求成就,只是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正念进行休息,心一放下,他就看见并觉悟了。
  《证悟:阿姜查的见道历程》给您指引。
内容简介  《证悟:阿姜查的见道历程》是阿姜查的资深弟子保罗布里特所编译的阿姜查的教法开示。在其中,阿姜查一教导我们如何活出佛法、以法为身,并为我们铺陈了一条环环相扣的道路:闻法,思法、修法、见法、证法与传法。闻法而解果,知法而起修,见法而证入,后内心与法合一,如此方可名为悟道与见道。
  南传佛法僧侣可分两大流派,一是以学习经典为主的[学问比丘],一是从实修下手的[修行比丘]。阿姜查属于后者。与[学问僧]的引经据典不同,阿姜查的说法秉承了泰国的森林传统,善用日常生活以及森林云游的经验,进行生动譬喻,使人了解外在自然的法则,正足以令人契入佛法,于不经意问将人导入智慧与解脱。它们的直接、清晰与亲切,对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与佛教传承的人来说,皆可适用。
作者简介  阿姜查[Ajahn Chah,1918-1992],近代泰国著名的法师之一。九岁出家,二十岁正式受戒为比丘。一九四六年通过高级的正规佛学课程考试后,开始托钵行脚,寻师访道。一九四八年在森林中与二十世纪伟大的森林禅师阿姜曼相遇,获得重要的启发,改变7他的修行方法。一九五四年回到家乡乌汶省巴莲寺,追随者日多,于是有也著名的巴蓬寺。
  阿姜查的修行方式有两大特色,头陀行与禅定体验,两者都是延续迦叶尊者重视苦行的精神而来。他的教导方式简明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士前来受教。其中包括杰克、康菲尔德[Jaak Komfield]、保罗·布里特[Paul Breiter]、阿玛洛比丘[Amaro Bhikkhu]、甘比罗比丘等。除表书外,其他著作还有《关于这颗心:戒·定·慧》、《无常》、《宁静的森林水池:阿姜查的的内观禅修》等。
目录序在觉察中安住杰克·康菲尔德
荚译者序教导苦与苦的止息
英文版致谢
导论进人法的道路
一章 闻法
第二章 思法
现在法
猎人的陷阱

第三章 修法
寂灭之道
戒带来快乐——于松克朗的开示
修习禅定
在家修——别让猴儿烧了你的房子
出家的生活——人们为什么要出家?
是日已过——对巴蓬寺尼众之讲话

第四章 见法
幡陈如觉悟了
摸索

第五章 证法
因果
让它成为涅槃之因
第六章 传法
附录词汇表


  • 店铺: 
  • 出版社: 
  • ISBN:9787807001461
  • 定价:48.00
  • 包装:平装
  • 开本:16
  • 出版时间:2008-02-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38
  • 字数:332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  平静祥和的心是人类成就的真实表征。内容简介  我不太晓得如何介绍这位我所见地的有智慧的人才好。只要有他的地方,就有机锋与活力、率真与实话、庄严与亲密,以及幽默与严肃的戒律、动人的悲心与自然的解脱。
  ——杰克·康菲尔德
  对阿姜查来说,以艰困的森林苦行里,支持他不放弃的是对死亡的拥抱和坦然。阿姜查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一代大禅师,而在于他让我们知道他和我们每个人一样都怕死,只是他能够让死进入到真实的拥抱体验里,因此能够有多一分的坚持与。
  ——释自鼐
  对许多见过他的人来说,他似乎是这世上快乐的人——这说来可能有些讽刺:他一生中从未有过性经验,没有钱,不曾听过音乐,每天经常得腾出十八至二十个小时待人接物、睡在一张薄薄的草席上,有糖尿病与各种疟疾症状,很高兴巴蓬寺有“世上差的伙食”。
  ——阿玛洛比丘
  
  阿姜查不断地重复强调:修行的道场就是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六根里,在我们接触外境中去观照。我们必须在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的当下,去仔细觉察,心如何被这些外境对象引发出不同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如何构成我们一连串的行为,以及一连串的喜恶分别的制约反应。
  阿姜查以非常浅显活泼的比喻,让我们知道如何在这个修行道场里用功,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光明、清静与喜悦。他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三个步骤好像是一个连续、互相关联的过程。把观察我们自己的内心作为起始和核心,阿姜查指导我们如何、放下和不执著。
作者简介  阿姜查·波提央(Chah Phothiyan,1918—1992),近代泰国著名的法师之一。9岁出家,20岁正式受戒为比丘。1946年通过高级正规佛学课程考试后,开始托钵行脚,寻师访道。
  1948年,他在森林中与20世纪伟大的森林禅师阿姜曼相遇,获得重要的启发,改变了他的候行方法。1954年回到家乡吴汶省巴蓬森林,追随者日多,于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2002年,在泰国境内与世界各地,巴蓬寺的分院共计超过两百座。
  他的修行方式有两大特色:头陀行与禅定体验,两者都是延续迦叶尊者重视苦行的精神而来。他的教导方式简明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士前来受教。其中包括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保罗·布里特(Paul Breiter)、阿玛洛比丘(Ajahn Amaro)等。
目录推荐序 这本书将改变你的命运
导论 灭苦之道
前言 关于这颗心
PART ONE 戒
第1章 与法同住世间
第2章 使心变好
第3章 感官接触——智慧的泉源
第4章 了解戒律
第5章 维持标准
第6章 为何我们生于此
第7章 欲流
第8章 实相的两面

PART TWO 定
第1章 一份法的赠礼
第2章 内心的平衡
第3章 和谐的正道
第4章 心的训练
第5章 阅读自然之心
第6章 解脱之钥
第7章 修定
第8章 法的战争
第9章 只管做它
第10章 正确的修行——稳定的修行
第11章 正定——在活动中离染
第12章 死寂之夜

PART THREE 慧
附录 本书各部分文章出处

这是一套汇集了泰国森林禅修传统大师阿姜查智慧的五卷丛书,它们如同清澈的溪流,滋养着渴望深入内心、洞察生命本质的读者。这五本书——《证悟》、《无常》、《这个世界的真相》、《宁静的森林水池》以及《关于这颗心》——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修行、觉知与解脱的完整图景。它们并非空泛的哲学思辨,而是基于阿姜查大师数十年如一日在森林中实修实证的深刻洞见,以朴实无华却又直指人心的语言,带领我们回归最根本的生命实践。 《证悟》,作为这套丛书的基石,它直接触及了佛教修行的核心目标——证悟。但阿姜查大师在此书中并非描绘一个遥不可及的终点,而是揭示了证悟的路径就蕴藏在当下的每一个呼吸、每一个念头之中。他以极为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证悟”,它并非某种特殊的超能力或神秘体验,而是对事物本质——无常、苦、无我——的彻底了悟,以及由此带来的烦恼的熄灭。书中充满了对修行者在禅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惑和挑战的解答,例如如何面对散乱的心念,如何处理身体的不适,如何理解业力,以及如何从执着中解脱。阿姜查大师强调,证悟不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堆砌,而是通过持之以恒的观察和实践。他鼓励读者将佛法融入日常生活,在吃饭、走路、劳动中保持觉知,因为“法”无处不在,也无时不有。这本书如同为初入修行门径者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他们走向清晰、稳定而富有智慧的方向,从而真正理解并实践通往解脱的道路。 《无常》,则深入剖析了生命中最根本的法则之一:无常。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于追求稳定、永恒的快乐,而阿姜查大师在此书中却以一种平静而坚定的态度,引导我们直面生命的变动不居。他从生老病死、人事变迁,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无不展现着“无常”的印记。这本书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对“恒常”的执着,恰恰是痛苦的根源。因为当我们试图抓住那些注定会消逝的事物时,失落与烦恼便随之而来。大师并非宣扬虚无主义,而是通过对无常的深刻洞察,来帮助我们放下不必要的期待和执着,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他教导我们,理解并拥抱无常,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慈悲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命中的起伏。书中关于如何将对无常的理解转化为实际的修行方法,比如通过观察身体的感受、情绪的变化来体会无常的运作,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指导。 《这个世界的真相》,将目光投向了我们所处的世界及其运作的法则。阿姜查大师以其圆融的智慧,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究竟什么是真实存在的,什么是虚幻的。他并非否定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提醒我们,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被我们的欲望、恐惧和偏见所蒙蔽。当我们执着于表象,追逐名利,逃避痛苦时,我们便离“真相”越来越远。大师用生动的比喻和深入的阐释,解释了“爱与恨”、“得与失”、“善与恶”等二元对立的概念,并指出它们都源于我们内心的分别心。他引导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独立自存的实体。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帮助我们破除对世界的种种误解和执念,从而以一种更加清净、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当我们不再被表象所迷惑,不再被分别心所束缚时,我们便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真正的安宁。 《宁静的森林水池》,以一种诗意而宁静的意象,描绘了禅修者内心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森林中的水池,清澈、平静、深邃,它象征着一颗完全宁静、没有任何杂念的心。阿姜查大师在此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如何通过禅修,逐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回归到本来清净的状态。他解释了“止”(Samatha)与“观”(Vipassana)两种禅修方法如何协同作用,帮助我们培养定力、专注力,并最终获得智慧。书中充满了对修行过程细致入微的描述,例如如何安坐,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将散乱的心收回来。大师强调,宁静并非外在环境的安静,而是内在心灵的寂静。当我们的内心如同止水般平静时,我们便能清晰地映照出事物的真实面貌,不再被烦恼所搅动。这本书为那些希望通过禅修获得内心平静的读者,提供了系统而深入的指导,是一份珍贵的修行指南。 《关于这颗心》,则将焦点完全聚焦于我们最核心的部分——心。阿姜查大师以其慈悲而洞察一切的目光,剖析了“心”的种种习气、模式和运作方式。他指出,我们的许多烦恼和痛苦,都源于我们对这颗“心”的不了解。我们常常被这颗“心”所奴役,被它的欲望、恐惧、愤怒所驱使,而忘记了我们才是这颗心的主人。大师教导我们,要学习观察这颗“心”,了解它的生起与灭去,认识到它的无常和不可靠。通过持续的观察,我们可以逐渐摆脱它的控制,不再被它牵着鼻子走。书中充满了对如何培养觉知力,如何区分“有意识的心”和“无意识的心”,以及如何从“我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深刻见解。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对我们自身“心”的彻底理解和掌控,它是一份关于如何拥有真正自在的生命的邀请。 这五本书,虽然各自独立成册,但它们之间却又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修行地图。从认识“证悟”的本质,到理解“无常”的法则,再到洞察“这个世界的真相”,以及最终抵达“宁静的森林水池”般的心境,并学会如何安住于“这颗心”,阿姜查大师的教诲如同一脉相传的清泉,洗涤心灵的尘埃,滋养智慧的种子。这套书籍并非提供一套速成的秘籍,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段真实而深刻的内在探索之旅,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当下,去实践、去觉察、去体悟,最终实现身心的和谐与解脱。它们是送给每一个寻求生命意义、渴望内心平静的灵魂的宝贵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套书的其中几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智慧是如此的圆融和透彻。它不是那种强行灌输你“应该怎么想”的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在你迷茫时,轻轻地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尤其是那些曾经让我耿耿于怀的摩擦与冲突。书里关于“心”的剖析,极其精微,它没有停留在心理学的表层,而是深入到了意识的根源。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念头”的生灭过程,那简直是犹如慢动作回放一般,清晰地展现了心识是如何被外界牵引,又如何自我构建起一个又一个的“小宇宙”。这种洞察力,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所谓的烦恼,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思维的产物,了解了它的运作机制,也就找到了松开束缚的钥匙。

评分

这套书的包装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而有力量的色彩搭配,一看就知道里面装的是能让人静下心来阅读的文字。翻开第一本,那种纸张的质感就让人感到舒服,不刺眼,很适合长时间阅读。书中的排版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字里行间留有的呼吸空间,让人在吸收那些深奥的佛理时,不会感到压迫感。我尤其欣赏它对传统智慧的现代诠释,它并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语言,去触碰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大问题”。比如,关于“无常”的探讨,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和譬喻,让你在日常的琐碎中,真切地感受到万事万物的流动性。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片被精心维护过的花园,每一步都有值得驻足欣赏的风景,让人感到宁静而充实。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套书在处理宏大主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谦卑和慈悲。它不像有些灵性书籍那样,会让人产生一种“我已经开悟”的错觉,反而,它时刻提醒着读者,求索的道路是漫长且需要持续精进的。它所构建的世界观是如此的包容,能够接纳人性的所有面向——包括弱点、恐惧和不完美。特别是那几篇关于“真相”的阐述,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那把开启自己心门的钥匙。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远比直接给出结论来得深刻和持久。它培养的是一种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索的能力,而不是盲目追随。对于一个长期在各种理论中徘徊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锚点。

评分

这套书的文字功底,真的是没话说。那种文字的力量感,不是靠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来的,而是源于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咒那些句子,因为它们太有重量了。比如,关于“宁静”的描绘,它不是指外在环境的安静,而是内心风暴的平息,这种内在的平静,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练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哪怕只是每天抽出五分钟,试着去观察自己的呼吸,那种细微的转变,是任何其他娱乐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它带来的不是暂时的逃避,而是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清醒度。这种由内而外的提升,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让人感到脚下的大地是如此的坚实。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套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们彼此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又各自独立成章,适合不同状态的读者选择阅读。有时候我只想沉浸在对心性的探讨中,拿起关于“这颗心”的那一册,就能得到极大的慰藉;而当我需要一些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的困境时,关于“世界的真相”又能给予我足够的参照系。这种灵活性,让它能够长久地陪伴在我的书架上,成为一本可以反复翻阅的工具书,而不是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一次性”读物。它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像春雨润物,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让你发现自己已经走得更远、看得更清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