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定价:32.00元
作者:郭庆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300111254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p>《传播学教程》一书是本着建构传播学核心理论的宗旨编写的,**版出版以来,尽管它还只是一种初步探索,但得到了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和其他学科的广泛使用。本书是面向本科生的入门教材,主要着眼于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是一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体系,它不应该是易碎品,而应该具有长远的价值。【本书特色】 1.名师编写,作者是传播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大师,在传播学领域多年,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经验丰富。 2.教材体例简洁、系统而完整,篇幅适中,章节安排合理,特别适合本科教学。 3.内容全面,但同时又不是很深奥,基本涵盖传播学理论的主要问题,同时修订又增加了**的内容。 4. 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的需要,是考研非常合适的参考书。更多相关书籍: 《传播学纲要(第二版)》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 《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 《传播与劝服:关于态度转变的心理学研究》
内容提要
经典教材《传播学教程》版重印22次,共发行50多万册。本书是*重点教材,同时也是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的参考书,自1999年出版以来在国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这是第二版。它运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等领域中的许多理论和现实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勾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
目录
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第三节 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节 人内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节 群体传播
第二节 组织传播
第七章 大众传播
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第二节 传播产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程序的争论
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
第四节 控制实验法
后记
作者介绍
郭庆光,现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受国家公派赴日本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留学,1987年获社会学(B新闻学)硕士学位;1992年博士学位课程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1997年任新闻学院副院长,1999年至2005年任院长,2009年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目前兼任国务院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考委新闻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网络协会监事长等学术职务。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学理论。
文摘
序言
这部小说简直就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史诗,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究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读到主人公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挣扎与抉择时,完全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沉重感。书中对社会阶层、人际关系的微妙描绘,远超一般作品的肤浅叙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某次关键性的政治事件的处理手法,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其描绘成黑白分明,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选择的无奈。读完之后,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一些固有认知。情节的推进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却又处处伏笔,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并且在合上书本后,久久不能从那种宏大的叙事氛围中抽离出来。那种文字的质感,犹如陈年的老酒,初尝平淡,回味悠长,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深沉的生命哲学。
评分这部作品展现了作者对于结构布局的惊人掌控力,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座复杂精密的建筑。全书采用了一种循环往复、首尾呼应的结构,但高明之处在于,每一次的重复叙事,视角或侧重点都会发生细微的偏移,从而揭示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不同真相。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结尾处对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的处理——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将选择权完全交给了读者。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欲,我甚至花了好几个小时在脑海中不断推演不同的可能性。这本小说成功地将“文学性”与“思辨性”完美结合,它迫使你不仅要跟随情节,更要不断地对你所见的一切进行质疑和重构,读完后会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智力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跳脱和灵动,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文学作品的期待。它不是那种循规蹈矩地讲故事,更像是无数个散落的、却又彼此呼应的碎片在高维空间中重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意象的运用,那些看似不相关的场景和物品,比如清晨的一滴露水、老旧的留声机,在故事后期被赋予了全新的、令人震撼的含义。这种阅读体验非常“烧脑”,需要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去,而不是被动接受。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漏看了什么关键信息,但当我把前后章节对比后,才惊觉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将叙事节奏打乱,却巧妙地在读者的潜意识中埋下了线索。这种对读者智商的尊重和挑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节奏感非常强,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首精心编排的爵士乐。它时而急促得像连珠炮般的诘问,时而又慢下来,用冗长而华丽的排比句描绘一个静止的画面,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放慢语速来细细品味每一个词语的音韵。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社会边缘人物时,所使用的词汇带着一种独特的、略显粗粝却又饱含同情的色彩,这使得那些人物形象立刻立体了起来,他们不再是符号,而是活生生、带着泥土气息的个体。特别是书中描绘的那个小镇的日常场景,通过这种独特的语言节奏,仿佛一下子拥有了气味和温度,我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潮湿和香料的味道。这种文字的“听觉化”处理,极大地增强了沉浸感。
评分我对这部作品中对“情感”的刻画感到由衷的敬佩,它没有落入煽情俗套,而是极其克制和内敛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波澜。书中两位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他们对话中那些“未说出口的话”和肢体语言的微小变化。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错过”这一主题的方式。它不是那种大刀阔斧的生离死别,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同一空间里却无法触及彼此的折磨。这种隐忍的力量比任何激烈的冲突都更具杀伤力。每次读到女主角望着窗外发呆的场景,我都能感觉到她内心深处那股无法言喻的失落和不甘。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感受到的悲伤是安静的、却是可以穿透人心的,仿佛作者直接拿了一把冰冷的刻刀,在读者心上雕刻出了遗憾的纹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