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复杂条件下瓦斯爆炸传播规律及伤害模型 |
| 曾用价 | 108.00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 |
出版时间 | 2017年06月 |
开本 | 16 |
作者 | 景国勋,贾智伟,程磊,等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68 |
字数 | 340 |
ISBN编码 | 9787030531230 |
内容介绍
本书针对复杂网络巷道受限空间条件下瓦斯爆炸冲击波、火焰波、有毒有害气体的传播规律及伤害模型问题进行研究。论述了我国瓦斯爆炸事故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统计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资料,分析了瓦斯爆炸事故的危害性,阐述了瓦斯爆炸传播规律及伤害模型研究的意义。对瓦斯爆炸传播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瓦斯爆炸的化学反应机理、物理特性、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伤害机理。通过实验、数值模拟研究瓦斯爆炸冲击波、火焰、毒气在不同类型管道内的传播规律,进一步完善了瓦斯爆炸传播机理。建立了瓦斯爆炸冲击波、火焰波、有毒有害气体伤害模型,提出瓦斯爆炸防治对策措施,为预防和控制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章 绪论 1
第*节 瓦斯爆炸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第二节 国内外瓦斯爆炸研究现状 3
一、瓦斯爆炸机理研究 4
二、瓦斯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研究 6
三、瓦斯爆炸火焰及有毒气体传播规律研究 8
四、瓦斯爆炸数值模拟的研究 9
五、瓦斯爆炸的破坏效应和伤害研究 11
六、瓦斯爆炸应急救援技术研究 13
七、存在的问题 14
第二章 瓦斯爆炸传播特性分析 16
第*节 瓦斯爆炸化学反应机理分析 16
第二节 瓦斯爆炸过程的物理描述 17
第三节 瓦斯爆炸传播机理 18
一、瓦斯爆炸过程冲击波传播机理 18
二、瓦斯爆炸过程火焰波传播机理 44
三、瓦斯爆炸过程毒气传播机理 47
第四节 瓦斯爆炸伤害机理 52
一、瓦斯爆炸冲击波伤害机理 52
二、瓦斯爆炸火焰波的伤害机理 53
三、矿井瓦斯爆炸生成的CO损伤机理 54
第三章 复杂条件下瓦斯爆炸传播规律实验研究 56
第*节 管道内瓦斯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实验研究 56
一、一般空气区瓦斯爆炸冲击波在管道拐弯情况下传播规律实验研究 56
二、一般空气区瓦斯爆炸冲击波在管道截面变化情况下传播规律实验研究 65
三、一般空气区瓦斯爆炸冲击波在管道分叉情况下传播规律实验研究 72
第二节 管道内瓦斯爆炸火焰传播规律实验研究 79
一、实验系统及设备 79
二、实验方案及步骤 82
三、实验结果记录及火焰传播速度计算 84
四、火焰传播速度变化及其规律分析 89
第三节 管道内瓦斯爆炸毒气传播规律实验研究 91
一、管道密闭瓦斯爆炸实验 91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94
三、实验结果分析 96
第四章 复杂条件下瓦斯爆炸传播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104
第*节 管道内瓦斯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104
一、Fluent软件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105
二、Fluent软件的求解思路 105
三、湍流流动控制方程 106
四、管道内瓦斯爆炸的初始、边界条件 107
五、建立离散化方程 107
六、求解离散方程 107
七、冲击波传播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108
第二节 管道内瓦斯爆炸火焰传播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129
一、数值模型建立的基本假设 129
二、火焰传播管道模型 130
三、模型网格划分及控制方程 131
四、数值模拟结果及传播速度规律分析 131
五、基于模拟结果的火焰温度变化及规律分析 145
六、火焰传播速度的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148
第三节 管道内瓦斯爆炸毒气传播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150
一、管道充填区为4m瓦斯气体的爆炸过程模拟 150
二、瓦斯爆炸毒害气体传播模拟 152
三、实验与模拟比较 161
第五章 瓦斯爆炸伤害模型研究 165
第*节 瓦斯爆炸冲击波伤害模型研究 165
一、冲击波伤害、破坏准则 165
二、爆炸波对人的直接伤害 167
三、理想化情况井下瓦斯爆炸冲击波伤害的三区划分 169
第二节 瓦斯爆炸火球热辐射伤害模型研究 174
一、建立瓦斯爆炸事故伤害及破坏模型的基本原则 175
二、瓦斯爆炸事故伤害和破坏模型建立的基本假设 177
三、爆炸火球模型 179
四、瓦斯爆炸火球伤害效应 180
第三节 瓦斯爆炸毒气伤害模型研究 183
一、爆炸毒害气体在火焰和冲击波作用下的传播 184
二、基于扩散分布理论的毒害气体扩散模型 184
三、基于能量守恒理论的毒害气体扩散模型 186
四、毒害气体无风或有风状态下沿传播方向扩散变化的理论解 190
五、毒害气体伤害准则与分区 191
第六章 瓦斯爆炸应急救援预案 196
第*节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196
一、事故应急救援管理 196
二、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 197
三、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响应机制 203
第二节 应急救援预案基本知识 207
一、应急救援预案职能 207
二、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应注意的问题 208
三、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程序 211
四、应急预案编制主要内容指南 215
第三节 应急救援预案编制 219
一、矿井概况及危险程度分析 220
二、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220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221
四、预防与预警 223
五、事故应急处理 226
六、应急救援物资与保障 231
七、预案的维护管理 234
八、预案编制领导小组及任务 235
第四节 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实例 235
一、指导思想 235
二、应急演练目的 235
三、应急演练预案 236
四、演练组织与实施 237
五、应急演练准备 237
六、应急演练的要求 240
七、应急演练具体安排 242
八、应急演练主要步骤 242
九、应急演练技术支撑及保障条件 243
十、应急演练过程 244
十一、应急演练评估项目 247
参考文献 251
在线试读
第*章 绪论
第*节 瓦斯爆炸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21世纪前50年内,世界能源的发展趋势仍将以化石燃料为主。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日渐短缺和洁净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煤炭的重要性和地位还会逐渐提升。2009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煤炭占77.2%,石油占9.9%,天然气占4.1%,水电、核电、风电占8.8%。2016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低速增长,能源消费结构更趋合理,清洁能源比例继续提高,煤炭消费比例下降,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根据现在我国资源状况和煤炭在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即使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得到应用,但至2050年,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仍然会在50%以上。由此可见煤炭依然是当今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战略在短时间内也不会发生较大变化,而煤矿安全生产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煤矿管理水平的提高及安全投入的增加和全社会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在逐年下降。虽然我国煤矿的安全状况正趋于好转,但仍然与国家、人民的期待有很大差距,还相当落后,与国际上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有差距,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现在发展中的煤炭大国,如印度、南非、波兰等国家,百万吨死亡率在0.5左右,先进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大概是0.03、0.05,我国的煤炭安全状况现在正在赶超发展中的煤炭大国,但百万吨死亡率仍是发达国家的近20倍、30倍[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煤矿面临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煤矿产能的95%来自井工矿,大中型煤矿平均开采深度456m,采深大于600m的矿井产量占28.5%,*深达1365m。超千米深井已超过20个,深井数量逐年增加。随着开采强度的不断加大,预计开采深度平均每年增加10~20m,煤矿相对瓦斯涌出量平均每年增加1m3/t,地应力、瓦斯压力也随之增大,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比例逐渐增大,煤与瓦斯突出危险与冲击地压灾害耦合现象将会凸显出来[2]。
据统计,国有重点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占21.0%,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21.3%,瓦斯矿井占57.7%。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中,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5%。我国煤矿具有瓦斯爆炸危险的矿井普遍存在;全国煤矿中具有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的矿井占煤矿总数的60%以上,煤尘爆炸指数在45%以上的煤矿占16.3%;国有重点煤矿中具有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的煤矿占87.4%,其中具有强爆炸性的占60%以上[2]。
在煤矿安全事故中,瓦斯爆炸是煤矿重大恶性事故之一,治理难度大而且*为严重,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多数重特大煤矿事故均有煤尘的参与,煤尘的参与不仅会使爆炸的威力剧烈增加,而且煤尘的不完全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毒气,从而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煤矿瓦斯爆炸等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不仅制约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限制矿井生产能力,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而且严重地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同时,爆炸事故的发生也暴露了目前在煤矿瓦斯煤尘爆炸防治方面存在的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
二、研究意义
在矿井爆炸事故中,瓦斯爆炸事故通常是瓦斯和煤尘混合爆炸,瓦斯爆炸形成的冲击波卷扬起沉积的煤尘形成煤尘云参与爆炸,其危害程度和范围要比单一瓦斯爆炸大得多,具有破坏性大和复杂性强的特点。所以瓦斯爆炸灾害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家及广大煤矿安全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煤矿瓦斯防治办法和技术防范措施,学者们对瓦斯爆炸的预防及控制进行了不少研究,对预防和控制瓦斯爆炸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瓦斯爆炸事故频发的势头仍然不能被遏制。
从基础理论角度来讲,研究矿井瓦斯爆炸,能够从根本上消除产生瓦斯爆炸的条件或者能够控制瓦斯爆炸的进一步传播,把灾害消灭在萌芽时期或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将破坏降到*小。从管理角度上讲,研究矿井瓦斯爆炸,及时采取防灾减灾措施消除爆炸隐患,也是减少事故发生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从基础理论方面进行研究能正确揭示复杂的矿井环境下的瓦斯爆炸机理,其研究成果将直接服务于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安全管理措施的制订,是制订防灾减灾措施的基础,国家也高度重视煤矿瓦斯灾害方面的防治技术的研究。
在矿井瓦斯爆炸事故中,一般是瓦斯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爆炸极限,遇到火源引起爆炸。爆炸产生冲击波、火焰、有毒有害气体,在矿井巷道受限空间内进行传播,破坏巷道及巷道内设备设施,对人员的身体生命造成伤害。冲击波超压强度、火焰温度、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及传播的范围影响破坏与伤害程度的大小。因此,研究爆炸冲击波、火焰、有毒有害气体传播的规律尤显重要。
只有在研究了瓦斯爆炸传播规律之后,才能针对矿井具体条件采取有效防爆、抑爆措施和阻隔爆设施,预防和控制矿井瓦斯煤尘爆炸,将爆炸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减少爆炸造成的灾害与损失;才能在爆炸事故发生后,及时有效地组织救援,在其后进行的事故调查中,科学地分析与认定爆炸事故中爆源的位置、爆炸波及范围、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损失;才能从理论方面奠定瓦斯爆炸预防和控制新技术的研究基础,有助于研制出安全可靠的阻隔爆设施与性能稳定的避灾抗灾设施。
因此,无论是从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防灾减灾,还是从矿山应急救援角度出发抑或从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方面来考虑,都应该对爆炸的机理与传播特性进行研究。研究巷道受限空间内瓦斯爆炸传播规律,对于有效预防与减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所带来的灾害与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瓦斯爆炸研究现状
瓦斯爆炸事故伴随着煤炭开采而存在。随着煤矿采深逐年增加,矿井瓦斯涌出量越来越大,排放瓦斯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引起瓦斯爆炸的可能性增加。近30年来随着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瓦斯爆炸的发生机理、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灾后评估及救灾决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是仍有几个重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研究成果在矿井瓦斯爆炸事故防治的过程中,应用效果不理想。
通过多年来对瓦斯爆炸的研究,预防瓦斯爆炸是本质安全型的技术措施,能从根本上消除瓦斯爆炸事故。目前国内外预防瓦斯爆炸事故的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通风管理;②加强瓦斯抽放;③尽可能消灭明火、电气火、摩擦火、自燃火等点火源;④加强检测监控。
这些措施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瓦斯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从而避免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但是国内外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还时有发生,目前对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的抑制、救灾、评估方面的研究做得还不到位。
瓦斯爆炸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传质传热过程,主要是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研究。理论分析主要采用爆炸力学、燃烧学、流体动力学、计算力学等交叉科学;实验研究主要通过大型实验巷道、实验室管道等手段模拟矿井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过程;数值模拟主要应用Fluent、AutoReagas、CMR等大型数值计算软件开展研究。
国外一些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对瓦斯爆炸的研究相对较早,从20世纪80年代对瓦斯爆炸机理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美国、澳大利亚、波兰、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对预混可燃气体爆炸及传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美国建立了国家职业与健康研究所(NIOSH)匹兹堡研究中心、雷克莱恩(LakeLynn)实验矿井,澳大利亚建立了London Dare安全研究中心,欧洲一些国家建立了预混可燃气体爆炸实验系统,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匹兹堡研究中心研制出主动抑隔爆装置,通过传感器探测爆炸所产生火焰和压力来触发抑隔爆装置,在实验矿井中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南非HS公司主导研发了主动抑隔爆系统,该系统10ms内通过光学原理发现并识别瓦斯爆炸信号,同时触发该装置喷射出高能抑爆介质,阻挡冲击波和火焰的进一步传播,形成一道保护墙,*大限度地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避免财产损失。南非在应用该系统后成功抑制5起瓦斯爆炸事故,在之后的18年没有发生瓦斯爆炸对人员造成伤害的事故。
到目前,各主要产煤国建立了大型瓦斯爆炸试验巷道。主要有波兰巴尔巴拉瓦斯煤尘爆炸试验巷道、日本九州试验巷道、英国巴赫斯顿试验巷道、美国布鲁斯顿试验巷道、法国试验巷道、德国特雷毛尼阿试验巷道。我国对瓦斯爆炸的研究稍晚于欧美国家,但是我国对煤矿安全技术的研究一直高度重视。在政府和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煤矿瓦斯爆炸机理开展了基础研究。近年来,我国各科研部门和科研团队建立了相关的试验系统,完善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开发出悬挂式水袋和自动式岩粉棚等方法,但是相比于美国和南非开发的主动抑隔爆装置,显得比较落后。我国从1981年开始,把开发瓦斯爆炸阻隔爆新装置、新方法这一计划列为煤矿安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建立了一条长900m的瓦斯爆炸试验直巷道,与日本九州煤炭研究中心进行合作,开展了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的相关研究。由于开展瓦斯爆炸原型巷道试验投资巨大,该巷道建设为直巷道,不能够充分模拟井下复杂网络巷道瓦斯爆炸的实际情况。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理工大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也相应建立了预混可燃气体爆炸试验管道系统,通过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
一、瓦斯爆炸机理研究
国内外对瓦斯爆炸的研究成果表明,矿井内瓦斯与空气易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气体,遇到火源就发生爆炸,形成严重灾害事故。矿井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CH4),瓦斯爆炸可以看作是甲烷气体在外界热源激发下的剧烈化学反应过程,其*终化学反应式可简单表示如下:
(1-1)
(1-2)
矿井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瓦斯浓度处于瓦斯爆炸极限范围内(5%~16%);有氧气存在且*低浓度不低于12%;有大于引燃瓦斯*小点火能0.28mJ的火源存在。
瓦斯爆炸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上式只是反应的*终结果,它远远不能表达瓦斯爆炸过程物理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特性。当爆炸混合物吸收一定的能量后,反应物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离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离基(自由基)。这种游离基具有很强的化学活性,成为反应连续进行的氧化中心,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游离基又可进一步分解,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离基,如此循环,化学反应速率越来越快。*后发展成为燃烧或爆炸式的反应,*终产物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如果氧不足,反应则不完全,会产生一氧化碳(CO)。
实验研究和事故分析表明,瓦斯爆炸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混合气体比、环境压力、环境温度等。当有其他可燃气体混入瓦斯-空气混合气体中时,会造成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改变了混合气体的爆炸下限;二是降低了混合气体氧气的浓度。因此,不能采用单纯的瓦斯爆炸三角形判别法来判断矿井的爆炸危险性。混合气体周围的环境温度越高,则瓦斯的爆炸界限范围越大。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在内径60mm的爆炸管中实验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为3000℃时,甲烷的爆炸上限可达17%,下限降到3.5%。
甲烷-空气混合气体的爆炸范围还与爆炸地点的压力有关,随着爆炸地点压力的升高,混合气体的爆炸范围逐渐扩大。
煤尘的存在对瓦斯的爆炸下限也会产生影响。实验证明,当空气中煤尘云达到一定浓度时,瓦斯爆炸下限有所下降。并且随着煤尘云浓度的升高,瓦斯的爆炸下限继续下降。
我国通常把粒径在1.0mm以下的煤粒称为煤尘。由于煤尘爆炸比瓦斯爆炸现象要复杂得多,煤粉的爆炸大大增加了甲烷空气的爆炸威力。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煤尘爆炸事故,许多学者对煤尘爆炸机理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煤尘粒子受热后生成挥发性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还有乙烷、丙烷、氢气和1%左右的其他碳氢化合物。这些可燃气体集聚于煤尘颗粒的周围,形成气体外壳。当这些气体外壳内的气体达到一定浓度并吸收一定能量时,链反应过程开始。游离基迅速增加,发生颗粒的闪燃,若氧化放出的能量有效地传递给周围的颗粒,并使之参与链反应,反应速率急剧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发展成爆炸。
研究表明,煤尘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煤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煤尘悬浮在空中(即形成煤尘云)并达到一定的浓度;具有足够的能量,有能引起煤尘爆炸的着火源。
中国矿业大学赵雪峰等分析煤尘爆炸的机理和过程认为,煤尘悬浮在空气中,因颗粒小与氧气接触面积增大,加快了煤的燃烧速度和强度[3];煤尘受热后可产生大量的可燃气,如1kg的焦煤(挥发分在20%~26%)受热后可产生290~350L的可燃气体。煤尘爆炸第*阶段,煤尘在热源的作用下氧化释放大量可燃气体;第二阶段,可燃气体和空气混合后促使强烈氧化燃烧;第三阶段,热分子传导和火焰辐射在介质中迅速传播,煤尘扬起,受热燃烧,之后燃烧产物迅速膨胀而形成火焰,前面的压缩波、冲击波使火焰前方气体压力增*,引起火焰自动加速,继续循环下去,因煤尘的存在可持续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使火焰跳跃或发生爆炸。这个过程是瞬间的。在煤尘爆炸地点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空气受热膨胀形成负压区,其负压值可达5MPa,造成逆向冲击波。如爆炸地点仍有煤尘瓦斯时可诱发二次爆炸。该地点爆炸力正反向交错,支架和物料设备移动方向紊乱,这是判断二次爆炸的重要依据。
煤矿中发生的重大爆炸事故往往是瓦斯、煤尘都参与爆炸引起的。当瓦斯爆炸后,沉积煤尘在瓦斯爆炸冲击波的作用下,会从沉积状态变为飞扬状态,即形成煤尘云;而煤尘云又被瓦斯爆炸火焰点爆或点燃,沿巷道煤尘参与反应,使爆炸得以自身延续和发展,其结果使原来的弱(或较弱)瓦斯爆炸发展成为煤尘参与的强爆炸,从而造成严重破坏。费国云等对瓦斯爆炸诱导煤尘爆炸的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他们认为一旦沉积煤尘粒子受到扬升动力大于所需的*小动力,则煤尘粒子被飞扬起来。不同的煤尘粒子运动的轨迹各不相同,煤尘粒子在飞扬过程中还会相互碰撞,以上这些因素使煤尘粒子在爆压作用下形成紊流状态。由于瓦斯爆炸的火焰也随巷道传播,当遇到飞扬区中达到爆炸浓度的煤尘时,就会发生爆炸。
二、瓦斯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研究
瓦斯爆炸冲击波的传播空间可以分为一般空气区和瓦斯燃烧区。在瓦斯燃烧区内冲击波和火焰波并存,火焰与冲击波是伴生的。瓦斯爆燃情况下冲击波传播速度大于火焰传播速度,冲击波扰动火焰前未燃瓦斯,使瓦斯燃烧速度加快,火焰的传播速度增加。在爆轰情况下,瓦斯燃烧速度明显大于冲击波传播速度,*大燃烧速度可以达到2500m/s,一般是由瓦斯爆炸引发煤尘参与爆炸才能出现这种情况。
在瓦斯爆炸一般空气区内,主要研究了冲击波传播影响因素及冲击波在复杂网络情况下的传播规律。苏联学者C.K.萨文科建立了瓦斯爆炸管道试验系统,利用直径125mm、300mm的管道研究冲击波的传播规律,得出了冲击波在巷道分叉和拐弯情况下的衰减系数,确定了冲击波与巷道截面尺寸和巷道粗糙度的关系,对冲击波在复杂网络巷道内的传播规律做了初步研究[4]。澳大利亚的A.K.格林对冲击波传播规律进行过探讨[5]。日本学者Y.Inaba对瓦斯爆炸在半开放空间的传播特性进行了研究[6]。Lebecki分析了压力波的形成及压力波转变为冲击波的条件[7]。Pickles用线性理论分析了瓦斯爆炸冲击波的产生问题[8]。
杨国刚、杨科之等通过数值计算得出了空气冲击波在直巷道内的传播规律[9,10]。王来、覃彬通过数值计算了爆炸冲击波在45°、90°拐弯处的衰减系数。曲志明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