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3月
丛书定价:380.00元
成品尺寸:长17.7厘米×宽24.7厘米×高18厘米
成品重量:5.1千克
“二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9年9月1日,止于1945年9月2日,是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以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多达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达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1922年10月,意大利国王任命墨索里尼担任意大利总理,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开始建立。西方国家大萧条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国大党。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而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台,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机构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集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日本以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36年,日本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的“二二六”兵变,使军部实力大大增强。不久,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之后,德国、意大利与日本签订反共产主义协定,并且干预西班牙内战。到1933年11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
1939年9月1日,德军集中强大的兵力,在大批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波兰军队奋力抵抗,但因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根本无法抵挡德国法西斯的“闪电战”,波兰军队节节败退,波兰大片土地迅速沦陷。随即,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法对德宣战后,出于各自的利益,并没有对德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致使波兰军队孤军奋战。1939年9月,波兰覆亡。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际,开始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于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5月26日,英法联军在法国进行敦刻尔克大撤退,将英法军队大部分撤入英国境内,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6月,德国对法国发动了总规模的进攻,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对法国宣战。6月22日,法国投降。
1940年7月至10月,希特勒发出了入侵英国的命令,即“海狮计划”。德军对英国发动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企图迫使英国屈服。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奋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阴谋。德军遭到了发动侵略战争以来的失败。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执行“巴巴罗萨计划”,以550多万人、4000多辆坦克和近5000架飞机的强大兵力,分为三路,突然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苏联军队猝不及防,节节失利,使苏联大片领土沦陷,苏联军队和武器装备也损失惨重。
由于法西斯势力不断壮大,美国出于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考虑,逐渐改变了“中立”态度,并加强了对英国、苏联等国的援助。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会晤,并发表联合国宣言《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开始对苏联提供一些援助。
1941年9月6日,德军进攻莫斯科。苏联军队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奋力抵抗,粉碎了德军迅速占领莫斯科的企图,这就是莫斯科保卫战。1942年初,苏军展开反击,歼灭德军50万人。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失败,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41年10月,就在希特勒侵略欧洲之际,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展,企图建立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两国的利益,美国不得不作出反应,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同时加大对中国的援助。英国等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对战略物资依赖进口的日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日本军部决定趁美国尚未做好战争准备,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
1941年11月,德军已经占领苏联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控制了苏联大约40%的人口以及大部分的工业区。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同时,日军还在东南亚各地对英美两国发动大规模进攻,到第二年春天,日军侵占了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12月8日下午,德意日同时对美国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大规模。
1942年1月1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并决心共同打败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直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与敌国单独议和。《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阵线的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对法西斯的斗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
1942年6月,日本军部为了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决定进攻美军驻守的中途岛。美军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以一艘航空母舰的代价摧毁日本4艘航空母舰,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使太平洋战场的形势发生转折,日军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御,美军则由防御转为进攻。
在苏德战场,莫斯科战役之后,损失严重的德军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全面攻势。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以便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粮食、石油产区,进而包抄莫斯科。
1942年7月17日,德军集中150多万兵力和大批飞机、坦克,对苏联实行南北夹击,向斯大林格勒发起猛烈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驻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拼死抵抗,使德军始终无法完全占领这座城市,反而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苏军集中兵力,对德军发动大规模反攻,分割包围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主力。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从此,苏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更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1943年7月,德军发动库尔斯克战役,企图夺回战场主动权,但没有成功。
在北非战场,1942年夏天,德意军队逼近阿拉曼,开罗告急。10月,英军在阿拉曼一带发动反攻,德意军队损失惨重,仓皇西逃,北非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1943年4月,北非的德意军队投降。7月,美英军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及其随从人员在埃及首都开罗会晤,签署了《开罗宣言》,声明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将坚持对日本作战,直到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北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人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通过了三国首脑在对德国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其军事行动代号为“霸王计划”,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1944年6月6日,280万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军也在东线对德军发起了更加猛烈的进攻。从此,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8月,盟军进入巴黎,法国光复。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为了尽快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在苏联召开雅尔塔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洲战场结束三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等。
1945年4月25日,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同时,苏军猛攻柏林,以损失40余万人的代价攻克柏林。4月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身亡,苏军攻占柏林。5月8日,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展开了猛烈进攻,朝日本本土步步逼近。中国等国家的抗日武装也在亚洲各地展开了反攻。5月9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7月,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后换为艾德礼)在德国波茨坦会晤,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意见。会议期间还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6日,美国投掷代号为“小男孩”的原轰炸日本广岛。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关东军;同时,中国的抗日武装也向日军发动了全面进攻。8月9日,美国投掷代号为“胖子”的原轰炸日本长崎。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