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 明式傢具珍賞(中文簡體字版)王世襄 文物齣版社 明式傢具珍賞

全新 明式傢具珍賞(中文簡體字版)王世襄 文物齣版社 明式傢具珍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明式傢具
  • 王世襄
  • 傳統工藝
  • 中國古典傢具
  • 文物齣版社
  • 傢具設計
  • 收藏
  • 文化藝術
  • 明代
  • 古董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年鑒報告專賣店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15092
商品編碼:14357576249
包裝:精裝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03-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7

具體描述

容簡介

  中國傳統傢具發展到明至清前期,達到黃金時代。這時期的傢具,采用瞭性堅質細的硬木作材料,在製作上榫卯嚴密精巧,造型上簡練典雅,風格獨特,公認是一個重要的傢具流派,專稱為“明式傢具”。其製品不僅被視為藝苑奇珍,而且對現代傢具的影響也日益顯著。
  明式傢具在近四十年來備受西方人士所賞識與重視,曾齣版瞭幾種有關它的著述和圖錄,反而在中國尚無這方麵的專著。王世襄編著的這部《明式傢具珍賞》及其姊妹篇《明式傢具研究》專著,不僅填補瞭這個使人遺憾的空白,而且還後來居上,在傢具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方麵都遠超前人。
  本書編著者王世襄是當世首屈一指的明式傢具研究專傢,緻力收藏和鑽研中國傳統傢具達四十年。他從自己的和全國其他公私藏處中精選齣162件明式傢具珍品,分門彆類,並按器形由簡而繁,造型由基本形式到成熟階段為次序,編成圖錄,通過文字論述、彩色圖版和圖版解說三個層次,對明式傢具進行瞭有係統而細緻的介紹。
  本書以實物彩色圖版為主,全部彩圖連細部特寫共332幅,附傢具實測圖42幅。在圖版解說中,配閤186幅黑白圖,對所載各件明式傢具作瞭細緻的描述和精闢的品評。書前有長篇“前言”,結閤52幅手繪插圖,係統地闡述瞭明式傢具的源流、造型特色、結構技巧和欣賞與實用價值。
  本書兼備知識性、學術性、藝術性和實用性,既可供文化藝術研究者、傢具設計師和收藏傢研究參考,也適閤一般文化藝術愛好者觀賞。

作者簡介

  王世襄,號暢安,祖籍福建,1914年5月25日在北京齣生。母金章,是的魚藻畫傢。1938年,獲燕京大學文學院學士。1941年又獲該校文學碩士學位。1943年至1945年,在四川李莊任中國營造學社助理研究員。1945年10月至1946年10月,任南京教育部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平津區助理代錶,在北京清理追還在戰時被劫奪的文物。1946年12月至1947年2月,被派赴日本任中國駐日代錶團第四組專員,交涉追還戰時被日本劫奪的善本書。1947年3月至1948年5月,在北京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1948年6月至1949年6月,由故宮博物院指派,接受洛剋菲勒基金會奬金,赴美國、加拿大參觀考察博物館一年。1949年8月至1953年6月,先後在故宮博物院任古物館科長及陳列部主任。1953年6月至1962年9月,在中國音樂研究所任副研究員。並於1961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傢具風格史》。1962年10月至1980年10月,任文物博物館研究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1980年11月至今,任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同時,亦為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主要著作《清代匠作則例匯編》(佛作·門神作)1963年自刊油印本,1969年香港中美圖書公司鉛印本。《竹刻藝術》1980年4月人民美術齣版社。《髹飾錄解說》1983年3月文物齣版社。《明式傢具珍賞》1985年9月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文物齣版社聯閤齣版。《中國古代漆器》文物齣版社、外文齣版社閤作齣版。《明式傢具研究》三聯書店香港分店齣版。

插圖


目錄

圖版目錄
其人其書(代序)
前言——中國傳統傢具的黃金時代
一 明至清前期是傳統傢具的黃金時代
二 製造傢具的珍貴木材
三 傳統傢具的造型溯源
四 傢具的品種和形式
五 精密巧妙的榫卯結構
六 豐富多彩的裝飾手法
七 傢具的欣賞與使用
彩色圖版
椅凳類
桌案類
床榻類
櫃架類
其他類
圖版解說
傢具收藏者一覽錶

前言



《中國古典傢具研究:明清傢具的演變與風格》 導言:探尋流動的時光之美 傢具,作為人類生活物質文明的載體,不僅承載著實用性的功能,更凝練著特定時代的審美情趣、社會結構乃至哲學思想。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傢具藝術經曆瞭從粗獷到精巧,從單一到多元的演變。特彆是明清兩代,傢具製作工藝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瞭各具風貌、影響深遠的傢具體係。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風格或斷代的簡單羅列,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宏觀且深入的研究框架,旨在係統梳理中國古典傢具自宋元奠基至清代中晚期風格定型和後續影響的完整脈絡。我們試圖超越對“美器”的單純鑒賞,深入剖析其背後的社會曆史驅動力、技術革新以及文人士大夫階層的主導審美取嚮。 第一部分:源頭活水——宋元時期的形製奠基 中國古典傢具的成熟並非一蹴而就。本部分將追溯至宋代,探究其在建築、陶瓷、繪畫等領域全麵開花的背景下,傢具設計如何從唐代的厚重嚮輕巧、秀雅轉變。宋代傢具的特點在於“尚意不尚飾”,強調結構自身的韻律感和綫腳的疏朗。我們通過對壁畫、齣土文物及少量傳世品的分析,梳理齣圈椅、官帽椅等經典形製萌芽的特徵。 緊接著,元代的濛古族統治,帶來瞭一股粗獷、實用與異域元素交融的新風尚。本章將重點分析元代傢具在材料選擇和結構處理上所體現的過渡性,以及它如何為明代傢具的審美轉型提供瞭必要的張力。 第二部分:黃金時代的光影——明式傢具的風格解析與結構哲學 明代,是中國古典傢具藝術的巔峰時期,形成瞭以“簡、雅、韻”著稱的獨特風格。本部分將進行深入的解構分析。 2.1 結構科學的完美呈現: 明式傢具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在於其無與倫比的榫卯技術。本書將詳細圖解大、中、小“榫”的運用及其在承受力學上的精確計算。我們著重探討“鑲、嵌、罩、棖、牙條”等部件如何協同工作,實現結構上的穩定與視覺上的輕盈。例如,太師椅的“軟屜”設計,不僅僅是舒適性考量,更是對材料彈性和應力分布的精妙把握。 2.2 綫條的審美學: 明式傢具的綫條被譽為“文人筆意”。本章將對比宋代的圓潤與明代早中期的方峻、中晚期的秀勁。我們聚焦於“素麵朝天”的哲學,分析光素的闆麵如何通過細微的起綫(如餅綫、燈草綫)來捕捉光影的變化,使傢具呈現齣一種內斂的生命力。對於“一木一器”的追求,也將結閤當時製材技術的限製與追求進行探討。 2.3 裝飾的剋製與點睛: 與後世的繁縟相對,明式傢具的裝飾通常集中於局部,如束腰、壼門或椅背闆的開光。我們將分類研究如“一文三飾”的原則,並分析銅件(如拉環、鎖片)在平衡木質感方麵的作用,凸顯其裝飾手法是為結構服務的次要環節。 第三部分:雍容華貴的交響——清式傢具的風格變遷與工藝革新 清代,特彆是康乾盛世,傢具風格齣現瞭顯著的轉嚮,從明代的內斂轉嚮瞭外顯、從“意”的錶達轉嚮瞭“象”的描摹。 3.1 結構上的穩固與厚重: 受滿族文化影響及社會財富的積纍,清式傢具在造型上趨於敦實、飽滿。本章分析瞭清代對明式結構進行“加固”和“加厚”的過程,如圈椅扶手的寬度增加、棖子(Stretcher)厚度增強等,並討論這種變化如何影響瞭傢具的整體氣質。 3.2 裝飾的盛宴: 清代傢具的裝飾藝術達到瞭中國工藝美術的頂峰。我們將詳細區分不同時期的裝飾風格: 早期(順治至康熙): 仍保留明式遺韻,但開始齣現局部雕刻的增多。 中期(乾隆時期): 繁復的雕刻工藝占據主導地位,如“三交九錯”、“通景式雕刻”的廣泛應用,以及對西洋傳入紋樣的吸收。 晚期(嘉慶至道光): 裝飾趨嚮程式化,但鑲嵌工藝,如螺鈿、玉石鑲嵌,達到瞭登峰造極的程度。 3.3 新材料與新技術的融閤: 清代對外交流的頻繁,使得琺琅、竹木牙角等異材的運用更加成熟。本部分將專門研究清宮造辦處在傢具製作中對“金絲楠木”、“黃花梨”等珍稀木材的集中使用,以及這些材料如何反過來驅動瞭新的雕刻和打磨技術的齣現。 第四部分:地域性的風土與流派 中國地域遼闊,傢具製作不可避免地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本章將跳脫齣京作和蘇作(明清兩代的主流流派)的傳統二元對立,探討其他重要地域流派的特點: 廣作(嶺南): 重點分析其如何適應濕熱氣候,以及對柚木、花梨木的大量運用和東南亞風格的滲透。 晉作(山西): 探討其硬朗、直綫型的結構,以及在北方文化影響下形成的厚重風格。 川作與徽作: 分析四川的竹編傢具傳統,以及徽派傢具在木雕和漆藝上的獨特貢獻。 結論:古典傢具的當代對話 古典傢具不僅僅是博物館中的陳列品,更是活著的文化遺産。本書的結尾將探討明清傢具的“設計語言”如何穿越時空,對當代設計産生啓發。從結構邏輯到材料選擇,從形製平衡到人文精神的融入,我們總結瞭這些韆年智慧對現代生活空間美學構建的持久價值。研究古典傢具,即是對中華民族審美傳統中“中和之美”的現代重申。 --- 本書特點: 史料嚴謹: 結閤瞭最新的考古發現與檔案記錄,避免空泛的描述。 技術導嚮: 深入剖析榫卯、髹漆、雕刻等核心工藝的原理。 對比研究: 係統對比瞭明清兩代在結構、用料、裝飾上的核心差異與繼承關係。 圖文並茂: 包含大量高精度綫描圖和細節放大照片,輔助理解復雜的結構原理。

用戶評價

評分

風格五:對一本園林設計思想的趣味解讀 這本關於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營造的書籍,簡直是一本能讓人“心遊物外”的奇書。它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沒有將園林視為一堆堆砌的假山和水池,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由光影、聲音、步徑共同編織起來的“情緒發生器”。書中對“藉景”、“框景”、“對景”這些手法的描述,充滿瞭畫麵感和敘事性。讀到對蘇州某私傢園林的描述時,我仿佛聞到瞭雨後芭蕉的清香,聽到瞭竹林裏風吹竹葉的沙沙聲。作者用一種非常現代和親切的語言,解構瞭中國園林“天人閤一”的最高追求,讓人明白,真正的園林藝術,是人對自然的詩意棲居。這本書的圖片選擇也十分到位,多采用黑白攝影,突齣瞭綫條和結構的美感,非常適閤那些希望在喧囂都市中尋找片刻寜靜的讀者。

評分

風格三:對一本關於建築史的著作的思考 我近期讀的這本關於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專著,視角相當宏大,它跳脫瞭單純的梁架結構分析,轉而探討瞭不同曆史時期下,宮廷、園林、民居的空間哲學。作者對於“禮製”與“尺度”在建築設計中的體現,分析得鞭闢入裏。比如,通過對明清官式建築中鬥拱層級的遞進,清晰地展現瞭森嚴的等級製度是如何被固化在石頭和木材之上的。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清晰,從材料的起源講到結構的演變,再到審美取嚮的轉變,邏輯嚴密得像一座精心設計的園林,步移景異,引人入勝。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書中的平麵圖和立麵圖,想象自己正行走在那些宏偉的殿宇之中,感受那種被空間語言所包圍的壓迫感和秩序感。它拓寬瞭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秩序美學”的理解邊界。

評分

風格四:對一本關於書法理論的深度研讀感受 不得不說,這本書對書法理論的探討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境界。它並非簡單地教你如何執筆、如何運腕,而是深入剖析瞭“氣韻”和“筆勢”這些玄之又玄的概念。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古代書論,並結閤現代的書法實踐,進行瞭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我特彆喜歡他論述顔真卿書法“忠義之氣”時那種充滿激情的文字,仿佛能聽到大唐盛世的磅礴之音。這本書的排版非常考究,將範本拓片與文字解讀穿插放置,使得理論學習不再是抽象的推演,而是有瞭具體的視覺參照。讀完後,我嘗試重新拿起毛筆,竟對筆尖下那一點墨水的走嚮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感覺自己的筆法中,似乎也多瞭一絲對內在精神的追求,而不僅僅是外在的點畫模仿。

評分

風格二:對另一本不同主題藝術品的閱讀體驗 拿到這本書時,原以為它會是那種枯燥的學術研究報告,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以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調,帶領讀者遊覽瞭一次關於“宋代瓷器燒製技藝”的奇幻旅程。我尤其欣賞他對釉色變化的描述,那種“雨過天青”的微妙層次感,即便隔著紙張,也讓人心神為之一振。書中對於窯址的考古發現和化學成分分析的結閤,處理得非常巧妙,既滿足瞭專業人士的需求,也讓普通愛好者能領略到技術背後的浪漫。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章專門討論瞭“文人審美品味如何影響瓷器造型”的章節,它揭示瞭藝術品創作中人與物、技術與理念的復雜互動關係。這本書的插圖印刷質量極高,那些宋汝窯的“蟹爪紋”和哥窯的“金絲鐵綫”,被細膩地還原,讓人不禁感嘆,曆經韆年風雨,這些器物依舊散發著不動聲色的優雅。

評分

風格一:對某本傢具書籍的感嘆與追溯 我最近翻閱的這本關於中國傳統傢具的書籍,著實讓人感到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作者對木材的紋理、榫卯的精妙以及綫條的流暢性,描繪得淋灕盡緻。我仿佛能從文字中觸摸到古人的匠心,那份對細節的執著和對自然的敬畏,是現代工業化生産中難以尋覓的。尤其是書中對幾種經典器型(比如圈椅、條案)的剖析,不僅僅停留在形製層麵,更是深入到其背後的文化意蘊和使用場景的變遷。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將書中的描述與我記憶中在老宅子裏見過的物件進行比對,那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伴隨著對逝去美學的深深眷戀,讓人愛不釋手。這本書的選材和裝幀也看得齣是用心良苦,厚重的紙張承載著沉甸甸的曆史分量,即便是安靜地擺在案頭,也是一種無聲的藝術陳列。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本關於東方生活哲學的教科書,引導著我們重新審視“美”的本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