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资治通鉴
定价:128.00元
作者:(宋)司马光 撰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807610373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岳麓书社出版的《资治通鉴》(精装全四册)有如下几个特色:
1、装帧精美,典雅大方,全书精装四册,方便读者阅读,也适用于收藏;
2、定价亲民,方便广大普通读者购买大部头历史作品的需求;
3、无删减全收录《资治通鉴》全文,内容缩水。
内容提要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
《资治通鉴》为我国*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16朝1362年史事囊括无遗,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兵青睐,视之为必读之书。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爱好历史,出仕以后,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八卷本的编年史,名为《通志》,进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设局续修。此后,司马光无论在政治上如何进退沉浮,书局一直随身而设。1067年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被任命为枢密事使而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从治平三年开局,至此共用了19年的时间。目录
册目录
卷 周纪一
卷第二 周纪二
卷第三 周纪三
卷第四 周纪四
卷第五 周纪五
卷第六 秦纪一
卷第七 秦纪二
卷第八 秦纪三
卷第九 汉纪一
卷第十 汉纪二
卷第十一 汉纪三
卷第十二 汉纪四
卷第十三 汉纪五
卷第十四 汉纪六
卷第十五 汉纪七
卷第十六 汉纪八
卷第十七 汉纪九
卷第十八 汉纪十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卷第三十八 汉纪三十
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卷第四十 汉纪三十二
卷第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
卷第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
卷第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
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
卷第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
卷第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
卷第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
卷第四十八 汉纪四十
卷第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
卷第五十 汉纪四十二
卷第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卷第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卷第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卷第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
卷第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
卷第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
卷第五十七 汉纪四十九
卷第五十八 汉纪五十
卷第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卷第六十 汉纪五十二
卷第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卷第六十二 汉纪五十四
卷第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
卷第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
卷第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卷第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卷第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卷第六十八 汉纪六十
卷第六十九 魏纪一
卷第七十 魏纪二
卷第七十一 魏纪三
卷第七十二 魏纪四
卷第七十三 魏纪五
卷第七十四 魏纪六
卷第七十五 魏纪七
卷第七十六 魏纪八
卷第七十七 魏纪九
卷第七十八 魏纪十
第二册目录
第三册目录
第四册目录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序言
作为一个对社会运作模式和权力结构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常常会在一些讨论中听到关于这部巨著的提及。据说它其中蕴含着大量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应对危机等等方面的深刻见解。朋友们会引用其中的某些论断,来分析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这让我对书中智慧的现实意义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它似乎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政治学教科书,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权力背后的逻辑,以及历史发展中的必然与偶然。我并非直接阅读,但能够想象,在这部著作中,一定充满了各种政治博弈的精妙之处,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论。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这部作品充满了敬意。
评分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对这位撰者及其巨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尚未亲自品读,但从他们口中得知,此书并非是那种简单的历史编年,而是充满了对治国安邦的深刻反思。朋友们常常引经据典,谈论其中关于君臣之道、民生疾苦的论述,以及那些关于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的智慧。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通鉴”二字所蕴含的意义感到好奇,它似乎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启示。想象着在那浩如烟海的文字中,蕴藏着无数关于权力、欲望、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以及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命运。这让我对这位撰者的洞察力与远见卓识充满了敬意,也越发期待能够亲自去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智慧。它宛如一本沉甸甸的宝藏,等待着我去发掘其中的精髓,去理解那些历史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与规律。
评分初次捧读这本鸿篇巨制,便被其磅礴的气势所震撼。并非直接翻阅,而是从旁人绘声绘色的解读中,窥见了其冰山一角。那些关于王朝更迭、风云变幻的叙述,如同史诗般在我脑海中铺展开来。想象着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的权谋斗争,他们的爱恨情仇,在这位古老智者的笔下,仿佛重又鲜活。每一次战争的谋划,每一次政治的博弈,都充满了智慧与博弈的张力,令人不禁为之着迷。虽然我并未真正深入其中,但仅凭这零散的片段,已足以勾勒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轮廓。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是一种对人生、对政治、对得失的深刻洞察。即便只是触及其皮毛,也能感受到那份厚重与深邃,让人心生敬畏,渴望进一步探索其内在的奥秘。
评分我一直对那种能够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位撰者的这部巨著,恰恰能满足我这样的愿望。虽然我没有直接阅读,但听闻其中的叙事方式,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能够将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言行举止、心理活动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就如同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那些重要的历史节点,感受当时的氛围,思考当时的决策。那些关于朝廷上的争论,战场上的厮杀,以及民间百姓的生活,都仿佛在眼前一一展开。它所展现的,不仅是宏大的历史进程,更是其中每一个鲜活个体的命运。这种“以人为本”的历史观,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部冰冷的史书,更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史诗。即使只是听闻,也足以勾起我探究其中人物命运的强烈欲望。
评分偶然间得知有这样一部传世之作,虽然我本人并非历史专业的读者,但“资治通鉴”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不像一些小说那样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却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无尽的深意。我常常在想象,当这位撰者在伏案疾书之时,他心中所怀揣的是怎样的情怀?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思,还是对历史规律的探寻?从旁人那里零星听到的一些关于其中人物的评价,比如某些帝王的明君之道,某些大臣的忠心耿耿,以及一些奸臣的阴谋诡计,都让我对书中所描绘的那个复杂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它似乎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各种光辉与阴暗,也映照出历史前进的曲折与反复。这种对人性和历史深刻的洞察,即使未读全书,也能感受到其非凡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