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第3版)

基础生态学(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牛翠娟 娄安如 孙儒泳 李庆芬 著
图书标签:
  • 生态学
  • 基础
  • 环境科学
  • 生物学
  • 第三版
  • 教材
  • 大学
  • 自然科学
  • 生态系统
  • 生物多样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义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23785
商品编码:1477560586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基础生态学(第3版)

:43.60元

作者:牛翠娟 娄安如 孙儒泳 李庆芬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040423785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的《基础生态学(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入选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是生物学、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生态学的经典参考教材。全书按照传统生态学的发展顺序,依次分为绪论、有机体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和现态学发展几大部分。本教材在强调基础的同时,力求反映*新进展,增加“窗口”“讨论与自主实验设计”栏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了满足在线学习所需,结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成果,本书配套丰富的数字资源,包括各章小结、重难点解析、教学课件、自测题、思考题答案、拓展阅读、*新进展等内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数字资源,自主学习,以提升教学效果。

目录


0 绪论
0.1 生态学的定义
0.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0.3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0.4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1 生物与环境
1.1 生态因子
1.1.1 环境
1.1.2 生态因子
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2.1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1.2.2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1.3 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1.3.1 利比希小因子定律
1.3.2 限制因子
1.3.3 耐受限度与生态幅
2 能量环境
2.1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2.1.1 地球上光的分布
2.1.2 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1.3 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1.4 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
2.2 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2.2.1 地球上温度的分布
2.2.2 温度与动物类型
2.2.3 温度对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影响
2.2.4 生物对环境温度的适应
2.2.5 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
2.2.6 物种分布与环境温度
2.3 风对生物的作用及防风林
2.3.1 风对生物生长及形态的影响
2.3.2 风是传播运输工具
2.3.3 风的破坏作用
2.3.4 防风林
2.4 火对生物的影响及防火管理
2.4.1 火对生物的作用
2.4.2 防火管理
3 物质环境
3.1 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水的适应
3.1.1 水的性质与存在形式
3.1.2 陆地上水的分布
3.2 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3.2.1 植物与水
3.2.2 动物对水的适应
3.3 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3.3.1 氧与生物
3.3.2 C02的生态作用
3.4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3.4.1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3.4.2 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3.4.3 土壤的生物特性
3.4.4 植物对土壤的适应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4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5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6 生活史对策
7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三部分 群落生态学
8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9 群落的动态
10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第四部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
11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第五部分 应用生态学
15 应用生态学
第六部分 现态学的发展
16 分子生态学
17 景观生态学
中文名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生命的联结:现代生物学视角下的万物生长》 引言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对生命及其运作方式的理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化。从微观的基因层面到宏观的地球系统,科学的进步不断揭示着隐藏在自然界深处的奥秘。本书《生命的联结:现代生物学视角下的万物生长》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之旅,深入现代生物学的核心领域,理解生命是如何在基因、细胞、个体、群体乃至整个生物圈中相互作用、演化和繁荣的。我们不再仅仅将生命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将其看作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每一个节点都与其他节点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智慧的动态系统。 第一章:生命的基石——基因与遗传的奥秘 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源于其遗传信息,即基因。本章将从DNA的双螺旋结构出发,深入剖析基因如何编码生命的基本指令,以及这些指令如何在代际之间传递。我们将探讨基因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理解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制,以及基因突变如何成为生命多样性的源泉。此外,本章还将介绍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阐述经典遗传学如何为我们理解性状的传递奠定基础,并进一步拓展到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前沿,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揭示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读生命的蓝图,并应用于疾病诊断、药物开发和农业育种等领域。我们将看到,基因不仅仅是遗传的载体,更是生命演化和适应的驱动力量。 第二章:细胞的精密工厂——结构、功能与能量的转换 细胞是构成所有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它们如同微小的精密工厂,执行着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任务。本章将详细介绍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从细胞膜的通透性,到细胞核的遗传物质管理,再到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在物质合成、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深入理解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两个至关重要的能量代谢过程,它们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生命能量的根本来源。通过对细胞信号传导机制的探讨,我们将了解到细胞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作出精确的响应,以及细胞周期调控在生命延续中的重要性。此外,本章还将触及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等生命过程,揭示细胞如何通过协同工作,共同维持着复杂生命体的有序运作。 第三章:个体生命的奥妙——生长、发育与生理调控 从一个受精卵到一个完整的个体,生命的生长与发育是一个充满奇迹的旅程。本章将聚焦于个体生命的成长轨迹,从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细胞如何进行精确的分裂、迁移和分化,塑造出身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到青春期的快速生长,再到成体的维持和衰老。我们将探讨激素在生长、发育和生殖中的调控作用,理解内分泌系统如何通过精确的化学信号,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此外,本章还将深入研究个体的生理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理解它们各自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协同合作,保障个体的生存与繁衍。我们将认识到,每一个健康的生命体,都是无数生理过程精密协调的杰作。 第四章:群体生命的织锦——行为、交流与社会结构 生命并非孤立存在,大多数生物生活在群体之中,彼此之间通过各种方式相互影响。本章将探索群体生命的多彩图景,从动物的行为生态学出发,分析个体为了获取食物、躲避捕食者、寻找配偶和抚育后代而产生的各种适应性行为。我们将研究动物的通讯方式,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信号,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复杂的信号系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协调群体活动,解决冲突,甚至合作狩猎。此外,本章还将深入探讨社会性生物的社会结构,如等级制度、亲缘选择和互惠利他行为,理解这些社会行为的进化根源及其对群体生存的意义。我们将看到,群体生命不仅是生存的策略,更是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复杂社会契约。 第五章:演化的长河——适应、多样性与生命史 生命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演化史诗,充满了创造与毁灭,适应与多样。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数亿年的时间长河,探索生命的演化机制。我们将深入理解自然选择的原理,分析环境压力如何驱动物种的适应性演化,以及基因频率的改变如何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本章还将探讨其他演化力量,如遗传漂变、基因流和突变,以及它们在塑造生命多样性中的作用。我们将追溯生命从海洋走向陆地,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宏大历程。通过对化石记录和比较解剖学的分析,我们将认识到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的亲缘关系,并理解生命演化树的构建。最后,本章将展望未来的演化趋势,思考人类活动对生命演化带来的影响。 第六章:生命的大网——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地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系统,所有生命体都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网络,即生物圈。本章将从整体的视角审视生命,分析地球上的生物群落是如何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的。我们将深入理解能量如何在生态系统中流动,从生产者(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到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能量传递。同时,我们将详细阐述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和水循环,理解这些循环如何将有限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再生利用。我们将认识到,每一个生命体,无论多么微小,都在这个宏大的生命大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七章:生态系统的动态——群落、干扰与恢复 生态系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动态之中。本章将聚焦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不同物种如何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群落结构。我们将探讨物种之间的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关系,理解这些关系如何影响群落的组成和稳定性。此外,本章还将深入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干扰事件,如火灾、洪水、病虫害爆发等,分析它们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冲击,以及生态系统如何通过演替过程,逐步恢复到新的平衡状态。我们将理解,生态系统的韧性是其能够抵抗干扰并自我修复能力的重要体现。 第八章: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作为地球上具有强大改造能力的物种,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日益深远。本章将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造成的各种挑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我们将探讨这些挑战的根源,以及它们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同时,本章也将聚焦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介绍我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清洁能源、推广生态农业、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将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是道德的 imperative,更是我们自身生存与繁荣的根本保障。 结论 《生命的联结:现代生物学视角下的万物生长》并非一本仅仅陈述事实的书籍,而是一次激发思考的邀请。它将带领读者超越表象,去探索生命最深层的逻辑和最精妙的联系。从微观世界的基因密码到宏观的地球生命系统,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联结”的体现。理解这些联结,不仅能满足我们对生命的好奇心,更能帮助我们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去认识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愿本书能成为您探索生命奥秘、感知自然之美的起点,并激励您在未来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加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质感,初翻开,就被其中严谨的学术风格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所吸引。虽然我并非生态学专业的学生,但一直对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充满好奇,这次抱着学习的心态购入。书中关于种群动态的阐述,从理论模型到实际案例,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比如,关于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的介绍,不仅仅是公式的堆砌,更是通过生动的图表和深入浅出的解释,让我逐渐理解了不同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分析密度制约因素时,将捕食、竞争、疾病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对生态系统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即使有些专业术语,在上下文的语境和随后的解释下,也能逐渐把握其含义。对于像我这样跨领域读者来说,这样的引导性阅读体验至关重要。它让我意识到,生态学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科学。

评分

我一直对气候变化及其对生物圈的影响感到担忧,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书中在探讨生物群落结构和动态时,详细介绍了群落演替的理论,从先锋群落到顶级群落的转变过程,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各种因素。虽然关于“群落演替”本身,我可能无法完全掌握其复杂的数学模型,但作者通过对森林火灾后植物重建过程的案例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这种能力是如何在时间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书中关于物种分布格局的探讨,也让我思考了地理隔离、气候变化等因素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生物多样性。这些内容,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温室效应”或“碳排放”,但它们为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深远影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让我意识到,要理解气候变化,就必须先理解生态系统本身的运作规律,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书,我的预期其实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关于生态保护的实用指南,例如如何在家中进行可持续的生活,或者如何参与社区的环保项目。然而,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基础知识构建。尽管如此,它在阐述生态系统功能时所使用的类比和比喻,却意外地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例如,它将食物网比作一个精密的“能量传输网络”,让我重新思考了每一层级的生物在整个系统中的角色和重要性。书中关于生物多样性维度的讨论,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如何做”的行动步骤,但它深刻地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恢复力的关键作用。这让我反思,我们日常的一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实际上可能对整个生态链产生连锁反应。作者在介绍生态位概念时,强调了每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职业”和“栖息地”,这种形象化的描述,比枯燥的定义更容易理解。虽然这本书可能无法直接指导我的具体环保行动,但它无疑提升了我对生态系统运作机制的整体认知,让我更加敬畏自然,也更能理解生态保护的深层意义。

评分

我一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关系是如何演变的。这本书在介绍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同时,也穿插了一些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讨论。例如,书中在解释生物入侵问题时,通过几个典型的入侵物种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外来物种是如何打破原有生态平衡,对本地物种造成严重威胁的。虽然案例中的科学细节我无法完全理解,但其传达的“外来物种是生态系统中潜在的巨大破坏者”这一核心信息,却十分清晰。书中关于生态足迹的概念,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但它用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让我意识到人类消耗资源的速度和方式,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是多么巨大。这种视角,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才能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本书让我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建立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必然选择。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听说它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入门教材,希望能为我之后更深入地学习生态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详尽阐述所深深吸引。例如,关于碳循环的介绍,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大气、海洋、陆地生物之间的碳交换过程,更是通过图示和文字,清晰地描绘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和能量流动。这让我明白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多么精密而相互依存的系统。书中关于营养级联的解释,虽然概念有些抽象,但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中“能量如何从生产者传递到消费者”的剖析,让我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揭示了,在一个系统中,一个物种的消失或增多,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这本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让我对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博大精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生态学奥秘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