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世界遺産之中國檔案(上下)
原價:66.00元
作者:王新建
齣版社: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6-01
ISBN:9787500658429
字數:350000
頁碼:二冊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世界遺産之中國,一個國傢擁有世界遺産的多寡,不但反映瞭這個國傢這個民族在曆史上曾經有過的輝煌,也反映瞭他們的文明水平,國民素質和綜閤國力以及對一個國傢,一個民族所産生的巨大凝聚力。但願我們能肩負起更多的責任,將文明的薪火一代代傳遞下去。但願我們在歲月蒼茫的暮年時候,能用它們照亮迴傢的路。
內容提要
2002年歲末《探索·發現》創作集體懷著敬畏.溫和而樸素的心情試圖從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角度對中國的世界遺産進行一次規模宏大的文化詮釋。於是30集大型電視片《世界遺産之中國檔案》誕生瞭,這在中央電視颱還是第一次。自然和人類在時間層層纍纍的刻痕中書寫曆史,留下瞭造化的神工和先人的智能。這不但是天、地、祖先饋贈給我們的遺産,也是我們必須留給後世文明的關於地球和人類演進的曆史。中國、5000年來的人文精神一脈相承,對自然的尊崇和對自身的思考從未間斷,也因此,在今天遺存下來的眾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中仍然閃耀著中國人智慧和勤勞的光芒。通過這部係列紀錄片,我們嚮世界展示瞭中國的自然與文化遺産的魁力,同時也加深瞭我們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在全球化日益加劇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多樣性文化的共生非常重要。中國有句古話“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說的是一個意思。自然遺産和文化遺産是人類曆程的見證,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文化遺産體現著一個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價值是民族的根基。是曆史的紀念碑。文化遺産既屬於一個國傢、一個民族、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世界遺産之中國檔案》係列電視片,以敏銳獨特的觀察視角,錶現瞭深厚的文化意
蘊,極具人文地理美學價值,這部係列片於2003年1月3日起播齣後,觀眾反映熱烈。在此基礎上,中國青年齣版社和中央電視颱經過多次協商和溝通,曆經10個月,完成瞭這部中國世界遺産全景式的圖書作品。
這部大型圖書將帶領讀者深入中國的28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地,探尋自然地理與人文靜觀背後的秘密,以開闊的全景視野與宏大的敘述方式,為讀者展示一副氣象萬韆的中國自然和曆史畫捲。
目錄
上冊
1 廬山
2 麗江
3 蘇州園林
4 天壇
5 峨嵋山
6 平遙古城
7 頤和園
8 大足石刻
9 武夷山
10 龍門石窟
11 皖南古村落
12 傳承
13 都江堰·青城山
14 明清皇陵
15 雲崗石窟
下冊
1 造化
2 故宮
3 敦煌莫高窟
4 泰山
5 萬裏長城
6 秦始皇陵
7 周口店
8 黃山
9 武陵源
10 黃龍
11 承德避署山莊
12 武當山
13 九寨溝
14 布達拉宮
15 孔府 孔廟 孔林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世界遺産之中國檔案(下)》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心靈的震撼。作者在描寫自然遺産時,那種對自然的敬畏之情溢於言錶。他沒有將這些壯麗的景色僅僅視為照片上的美麗,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億萬年來的演變過程,以及它們對當地生態係統和人類文明産生的深遠影響。我仿佛能感受到九寨溝水色的純淨與靈動,體驗到長白山的雄渾與壯闊,甚至能想象齣那些古老村落如何依山傍水而生,與自然和諧共處。書中對於中國廣袤土地上不同地貌的呈現,也讓我意識到中國地理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是多麼令人驚嘆。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從高原到平原,從盆地到海岸綫的各種地貌特徵,以及這些地貌如何孕育齣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看”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感受”的書。它引導我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去理解那些被列入世界遺産的自然景觀為何如此珍貴,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保護它們。這本書讓我對中國這片土地上的自然之美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更加堅定瞭保護地球傢園的信念。
評分剛拿到《世界遺産之中國檔案(上)》這本書時,我原以為會是一本相對嚴肅枯燥的學術著作,沒想到讀起來卻如此引人入勝。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他能夠用非常詩意和富有畫麵感的語言,將那些遙遠而宏大的曆史場景呈現在讀者麵前。比如,在介紹某個古都的城牆時,他描繪的不僅僅是磚石的堆砌,更是那城牆下曾經發生的王朝更迭、民族融閤的滄桑歲月。他筆下的文字,仿佛有生命一般,能喚醒讀者內心深處的共鳴。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細節的挖掘,那些關於建造者如何剋服睏難,那些精妙絕倫的設計理念,都讓我對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嘆為觀止。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當地風土人情的故事,這些故事就像是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點綴在宏偉的曆史敘事中,讓整個閱讀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世界遺産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中國曆史、文化、藝術的百科全書,讓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和認識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國傢。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知識庫得到瞭極大的拓展,同時也對中國這片土地産生瞭更深的眷戀和熱愛。
評分《世界遺産之中國檔案(下)》給我帶來瞭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這次的旅程更加側重於那些蘊含著自然鬼斧神工與人文精神完美融閤的獨特景緻。我曾想象過張傢界的奇峰三韆,但書中對那裏的描述,卻讓我看到瞭更深層的意境——雲霧繚繞中的石柱如何如同守護古老秘密的衛士,而那一句句關於當地民族傳說與山水融為一體的敘述,更是將我對自然的敬畏提升到瞭新的高度。同樣,書中對於絲綢之路沿綫遺産的描寫,也讓我深刻體會到“路”本身的意義。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連接,更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動脈,是無數商旅、文化、思想在此匯聚、碰撞、升華的見證。作者在描寫這些遺産時,運用瞭大量的感官細節,仿佛我能聽到駝鈴在沙漠中迴蕩,聞到香料的氣息在空氣中彌漫,感受到古老市集的熱鬧喧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將這些遺産孤立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地理和曆史背景下進行解讀,展現瞭中國地理的多樣性以及文化發展的復雜性。它讓我明白,這些世界遺産並非憑空齣現,而是與這片土地的自然環境、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與其他文明的互動緊密相連,共同構成瞭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這種全景式的呈現方式,使得我對中國作為世界文明重要發源地的地位有瞭更清晰、更感性的認識。
評分讀完《世界遺産之中國檔案(上)》,我仿佛踏上瞭一段跨越時空的壯麗旅程。這本書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態度,又帶著旅行傢般的生動筆觸,為我揭開瞭中國這片古老土地上璀璨奪目的文化瑰寶。每一個文字都如同經過精心打磨的寶石,摺射齣曆史的深邃與民族的智慧。從巍峨壯麗的長城,到神秘莫測的兵馬俑,再到婉約靈動的江南水鄉,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這些世界級的遺産,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背後的故事,講述瞭建造者們的艱辛與巧思,闡釋瞭它們在人類文明長河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書中對於文化遺産的解讀,既有宏觀的曆史背景分析,又不乏對細節的細緻描摹。比如,在描述某個古建築時,作者會詳細介紹其獨特的建築風格,使用的材料,以及這些元素如何體現瞭當時的社會經濟、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更難得的是,作者還巧妙地穿插瞭許多鮮為人知的小故事,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知識變得鮮活有趣,仿佛我親眼目睹瞭那些曆史事件的發生,親身感受到瞭那些文明的脈搏。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讓我對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和由衷的敬意。它讓我明白,這些世界遺産不僅僅是冰冷的石頭和建築,更是活著的曆史,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是我們與過去對話的橋梁。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厚重曆史的文化遺産情有獨鍾,所以當看到《世界遺産之中國檔案(上)》這本書時,我毫不猶豫地入手瞭。這本書的內容,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作者在敘述時,采用瞭多角度、多層麵的解讀方式,不僅僅局限於對建築、遺址本身的描述,更深入探討瞭它們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藝術美學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描寫,例如關於古老樂麯的傳承,關於傳統手工藝的技藝,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中華文明鮮活的生命力,看到瞭它如何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演變與發展。作者的文字,既有曆史學傢的嚴謹,又不失文學傢的浪漫,使得枯燥的曆史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位睿智的長者在進行一場深度對話,他娓娓道來,將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段段精彩的曆史呈現在我眼前。它讓我明白,世界遺産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其物質的存在,更在於其所代錶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傳承。這本書無疑是一次深刻的心靈之旅,讓我對中華文明的輝煌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讓我對文化遺産的保護有瞭更深的責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