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柏杨解密历史档案-通鉴纪事本末-(共十九部) 历史 书籍 |
| 作者: | 柏杨 |
| 定价: | 998.0 |
| 出版社: | 万卷 |
| 出版日期: | 2014-11-01 |
| ISBN: | 9787547032312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套书是柏杨先生以《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为蓝本,按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编写的一套历史文化读物。众所周知,《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体例严谨,记录详尽。但是,从阅读的角度来讲,一些历史事件或其产生的影响要延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果,所以,在这一点上,对于读者来说仍有一些遗憾。 《柏杨解密历史档案:通鉴纪事本末》是柏杨先生将历史事件进行了完整的记录,这一系列事件,有始有终,更加方便读者连贯阅读。 |
| 目录 | |
| 1、《范雎漂亮复仇·汗血马战争》 2、《巫蛊恐怖·赵合德》 3、《逐鹿型大混战·惨烈窝里斗》 4、《次宦官时代·三国周郎赤壁》 5、《诸葛亮北伐挫败·十三王之乱》 6、《华乱五胡·祖逖击楫渡江》 7、《苻坚大帝悲剧·桓玄篡位闹剧》 8、《慕容超传奇·王师北定中原日》 9、《鲜卑羡慕中华·南北乱成一团》 10、《美丽的蠢女人·严重一次叛变》 11、《人渣家族·驴老爷,你赢了》 12、《改朝换代大混战·唐王朝一再夺嫡》 13、《贞观对·恐怖帝国》 14、《安史之乱·第二次宦官时代》 15、《大黑暗来临·兵变、兵变、再兵变》 16、《牛李两殊死斗·黄巢终结狼虎谷》 17、《独柳下,天才之辩·大屠与小分裂》 18、《狗崽长大咬死人·英雄与流氓》 19、《致命的横挑强邻·陈桥兵变》 |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但又对传统史书感到望而生畏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座宝库。柏杨先生的语言风格,虽然严谨,却不失可读性。他善于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释,避免了枯燥的专业术语。同时,他又不乏深刻的洞察力,总能触及到历史事件最核心的问题。阅读的过程,就像在一位博学的老者身边聆听他娓娓道来,既能学到知识,又能获得启发。
评分这套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不是故事,而是逻辑”这句话的真谛。柏杨先生在解构历史事件时,始终围绕着事件发生的逻辑链条展开。他会分析当时的技术水平、经济状况、社会风俗、以及权力结构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某个事件的发生。这种逻辑性的梳理,让历史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评分令我感到惊喜的是,这套书在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虽然内容极其详实,考证严密,但却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枯燥乏味。柏杨先生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当,善于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他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也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让那些沉寂在历史中的人物,仿佛重新活了过来。这种将学术深度与文学性巧妙融合的功力,实属不易。
评分这套书的编排方式也极其别致,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来划分,而是将历史事件“解构”成一个个独立的“纪事本末”。这种做法,极大地降低了读者面对宏大历史叙事的门槛,让我们可以聚焦于具体的事件,更清晰地理解其来龙去脉。每一次翻开,都是一次新的探索,无论是围绕一次重要的战役,还是一个关键的政治变动,都能找到详尽的阐释。这种“颗粒度”的处理,对于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联,以及事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初次翻阅这套《柏杨解密历史档案-通鉴纪事本末》,便被其庞大的体量和沉甸甸的史料感所震撼。这并非市面上常见的简略史书,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发掘的方式,将史记中的点滴事件抽丝剥茧,逐一呈现。作者柏杨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考据精神,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被掩埋的真相。他并非简单地复述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事件发生的背景、各方人物的动机、以及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历史,不如说是参与一场穿越时空的辩论,与古人对话,探寻他们行为的逻辑与动机。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它并非一成不变的定论,而是不断被重新审视和解读的过程。柏杨先生在这套书中,正是践行了这一点。他敢于挑战传统史观,对一些约定俗成的历史评价进行质疑,并用充分的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种挑战精神,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活力,也促使我开始独立思考,不再盲从于现有的解释。他并非要推翻一切,而是希望通过更严谨的考证,让历史的真相更加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我开始习惯性地去追问“为什么”,去探究事件的根源,去审视不同来源的信息。柏杨先生在书中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和严谨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提醒我们,历史的解读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持续的探索和求证。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真伪,至关重要。
评分我最欣赏的,是柏杨先生对历史人物的态度。他并非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好人”或“坏人”,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的处境,他们的选择,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局限。这种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回归人性的理解,让历史变得更加真实,也更加发人深省。他让我们看到,历史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并非我们后人可以轻易下定论的。
评分《通鉴纪事本末》本身就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史学著作,而柏杨先生的解读,更是为这部经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如同一个翻译家,将古老的史料翻译成现代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并非简单地注释,而是深入地“解密”,揭示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时代特征和人性。这种解读,让《通鉴》这类经典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术高阁,而是成为了我们理解历史的鲜活窗口。
评分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柏杨先生对历史细节的敏感度。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述,在他这里都能找到更细致、更具说服力的佐证。例如,他对于某个朝代某个小人物的活动轨迹的考究,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构成了历史的肌理,让整个叙事变得丰满而真实。他善于从文献的字缝里读出弦外之音,从人物的只言片语中推断其真实意图。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对历史最深沉的敬意,也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刷新对历史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