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六朝时期为中心,历史跨度纵贯汉唐,通过综合性和个案性的考察与研究,对中国中古思想史以及中古政治与学术和思想的表现之间的联系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描绘。本书积著者近二十年之功,所论述的内容包括:六朝士大夫精神生活的总体风貌,从汉代走向六朝过程中的思想变迁,集中于六朝时期而围绕着何休、范宁、范晔、沈约、颜之推、颜师古、葛洪、道宣、傅奕等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人物的著述及思想特点,还有汇集于这个时期的儒释道三家关系中的诸多问题和著名的论争等。本书是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吉川忠夫 曾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有《真诰校注》、《<周氏冥通记>研究》、《六朝道教研究》等。
目录:
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
序章六朝士大夫的精神生活
前言
一 由汉代至六朝的展开
1 六朝式精神的萌芽
2 儒教批判与儒教的变化
二 六朝式精神的诸相
1 容纳佛教
2 隐逸思想
3 山水思想
4 “自然”思想
三 士大夫的自我变革
第一部分 从汉走向六朝
第一章 党锢与学问――特别以何休为例
前言
一 东汉的太学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精神史”这一研究范式的着迷。相较于纯粹的事件史或制度史,精神史的研究更能触及历史的本质,更能理解历史背后的人性驱动力。六朝时期,是一个思想极其活跃的时代,玄学、佛教、道教的兴盛,深刻地影响了士人群体的精神面貌。我好奇吉川教授是如何界定和考察“精神”的,他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哲学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士人们普遍的心态和情感,具象化为可研究的对象。我推测,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当时士人对生死、名利、荣辱的看法,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我甚至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一些代表性人物的精神轨迹的描摹,展现出六朝士人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其中存在的张力与矛盾。
评分尽管我还没有开始阅读正文,但仅仅从书名和作者的背景来看,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吉川忠夫教授在海外中国研究领域的声誉我早有耳闻,他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尤其是中古时期的研究,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功力。这本书以“六朝精神史”为切入点,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却又极其迷人的课题。六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充满创造力的时期,思想的碰撞、文化的融合、艺术的繁荣,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士人的精神世界,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他们如何面对乱世的冲击,如何在玄学、佛学、道学等思潮的激荡中寻找自我?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由一位顶尖学者来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绝佳机会。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六朝时期士人心灵深处的那份独特韵味,以及那些塑造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复杂因素。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特别感兴趣,而六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个时期,旧有的价值观受到挑战,新的思想文化不断涌现,社会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转型期的精神面貌,往往具有特别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六朝士人的精神世界是如何被塑造和重塑的。他们是如何在传统的儒家思想、新兴的玄学、外来的佛教以及本土的道教之间进行选择和融合的?他们的价值观在经历了乱世的冲击后,又发生了怎样的调整?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对当时一些重要的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此来展现六朝精神史的全貌。同时,我也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图景。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立即被它的分量所震撼。厚实的书页,精美的印刷,都透着一股严谨学术的气息。虽然我尚未涉足具体内容,但仅凭这外观,便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投入与考究。我尤其期待作者在材料运用上的独到之处。六朝精神史的研究,无疑需要海量的史料支撑,包括各类文献、碑刻、墓志铭,甚至可能是那些被后世忽略的零散材料。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搜集、辨析和运用这些材料的,又从中提炼出了哪些前人未曾注意到的精神脉络。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对当时的文学作品、哲学论著、宗教经典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从中挖掘出士人们在个人修为、人生选择、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深层思考。或许,作者还会对当时士族阶层的兴衰、门阀制度对精神世界的影响等宏观背景有独到的分析,从而将个体精神与时代变迁紧密联系起来。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好奇,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海外中国研究”的定位。在我看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往往能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历史和文化,从而发现我们本土学者可能忽略的盲点。吉川忠夫教授作为一位日本学者,他对六朝精神史的研究,或许会带来一些我从未设想过的解读方式。我设想,他可能会运用一些在日本汉学界比较流行但国内学术界不甚普及的研究方法,或者会着重于一些国内学者可能因为时代局限性而未曾深入挖掘的史料。例如,我曾读过一些日本学者对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他们对于一些早期佛教传入过程中的细节,以及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的融合机制,有着非常细致的考察。我推测,吉川教授在这本书中,也可能在这些方面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发现。这种跨文化的学术对话,对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精神史”这个概念非常着迷,它不同于传统的历史叙事,更侧重于挖掘历史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心理。六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政治动荡,民族融合,思想活跃,尤其是玄学、佛教、道教的兴盛,深刻地影响了士人群体的精神面貌。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设想,作者会深入分析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以及社会风尚,从中提炼出士人普遍的精神特征。例如,他们如何看待生死,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追求内心的超越。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勾勒出那个时代士人复杂而又丰富 Thus the profound, perhaps, contradictory, yet ultimately human spiritual landscape.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着濃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特别的时期。那个时代,既有政治上的动荡分裂,又有文化上的碰撞融合,尤其是在思想领域,可以说是群星璀璨,百家争鸣。玄学、佛教、道教等思潮的兴起,对士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以“精神史”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我非常期待它能够为我揭示那个时代士人内心世界的独特律动。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当时士人如何面对时代的变迁,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内心的独立与思考,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各种思想流派中汲取养分,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好奇作者会如何运用史料,来呈现那些或许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士人精神风貌,又会如何解读那些影响深远的哲学和宗教思想。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六朝精神史研究”,仅仅是这几个字,就足以激发我浓厚的阅读兴趣。六朝,一个充满矛盾与融合的时代,战乱频仍,却又是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士人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必然经历了深刻的涤荡与重塑。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勾勒出那个时代士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是那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还是“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超然物外?亦或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我推测,书中可能会对当时的名士风流、玄学清谈、佛教禅思、道教隐逸等现象进行细致的考察,并从中提炼出士人普遍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与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联系起来,展现出六朝精神史的丰富层次和深刻内涵。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主要源于它所研究的时代——六朝,以及它所聚焦的主题——精神史。在我看来,六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既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中原文化的南渡,也有士族阶层的兴衰和门阀制度的形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士人的精神世界必然经历着深刻的动荡和重塑。我好奇吉川教授将如何把握这个时代的精神脉络,他会如何处理玄学、佛教、道教等多种思想流派的交织与碰撞,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气质。我推测,书中可能会对当时士人的生死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们面对乱世时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展现出六朝士人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非常喜欢,封面材质触感温润,色彩沉静而不失内涵,边缘的烫金工艺更是增添了几分古雅之气,让人在捧读之前便已心生敬意。拿到书后,我首先翻阅的是其中的目录和前言,尽管正文内容尚未深入,但仅从目录的编排来看,作者对六朝精神史的研究无疑是条分缕析、脉络清晰的。从魏晋玄学的兴起到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再到道教的演变与士人心态的微妙变化,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像是一扇门,预示着背后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洞见。前言部分则如同作者的引路人,简要勾勒了研究的宏观框架、核心问题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字里行间流露出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课题的深邃思考。我尤其留意到作者提及了其研究的独特性,似乎在试图打破以往的一些既有认知,从全新的视角去解读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独具魅力的时代。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精神,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让人对正文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毫不怀疑,这是一部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的学术著作,值得我花时间去细细品读和消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