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面做為一種複雜「機器」
基本資料
作者:皮耶.馮麥斯(Pierre von Meiss)
譯者:吳莉君
出版社:原點出版
出版日期:2017-07-04
ISBN:9789869481205
規格:平裝 / 單色 / 400頁 / 17cm×23cm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初次翻阅时就给人一种非常可靠的学术气息。我尤其喜欢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量,繁体字的细腻质感,与建筑学的严谨性相得益彰。尽管我尚未深入阅读内文,但仅仅是触摸到纸张的纹理,感受那种装帧的厚重,就仿佛已经置身于一个精心设计的空间之中,预示着里面蕴含的知识体系将是多么的扎实和全面。那种对“恒久”体验的追求,似乎已经通过物理形态传达了出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坐下来,静心研读。这绝对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设计读物,它散发着一种需要时间去沉淀、去体会的专业深度,光是这份对出版物本身的匠心,就足以让我对内容充满期待,相信作者在对“形式”、“場所”和“構築”的探讨上,必然有着独到的洞察和深厚的积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恰恰是优秀建筑师必备的素养。
评分我是一名刚踏入设计领域不久的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建筑史和理论著作,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总觉得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来串联起那些零散的知识点。我听闻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能够有效地帮助初学者建立起对建筑学的整体认知框架。特别是对“形式”、“場所”、“構築”这三大核心元素的层层递进的探讨,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构建知识体系的完美路线图。我渴望它能解答我心中关于“好建筑”的根本疑问,不仅仅是告诉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才能做到”。如果这本书能在我心中种下一颗关于空间、关于美、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种子,并提供持续成长的土壤,那么它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都将是里程碑式的指导。
评分这本港台繁体中文的译本,对我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市面上很多引进的建筑理论书籍,虽然内容扎实,但翻译的腔调和用词有时会显得生硬或过于大陆化,影响了原著精妙之处的传达。我猜测这本繁体版的引进,在用词的精准度和语感的流畅性上,会更贴近学术讨论的细腻要求。建筑理论的阅读,很多时候是在与作者的思维进行一场严密的对话,任何语意上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我非常期待它在术语的翻译上能保持高度的专业性和优雅性,确保我能无碍地进入作者所构建的逻辑世界。对我而言,阅读体验的顺畅度,直接决定了理论知识吸收的效率和深度,这是我选择特定版本的重要考量因素。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寻找关于空间叙事和场所精神的深入论述时偶然发现这本书的。市面上很多探讨建筑哲学的书,要么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生硬的术语,要么就是流于表面,空泛地赞美大师作品。我期待这本书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从书名中“恆久的建築體驗”这几个字来看,作者似乎触及了建筑最核心的价值——如何让空间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容器,而是能与人的生命经验发生深刻联结的媒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解构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经典建筑,理解它们是如何通过精确的比例、光影的运用和材料的选择,来构建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感受。这种对深层体验的探索,远比单纯的学习规范和软件操作来得重要,它关乎建筑的灵魂。
评分最近在进行一个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活化的课题,急需一些理论支撑来指导实践,特别是关于“場所”的生成和转化的观点。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我的需求,让我感到十分兴奋。我特别关注设计论部分,希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设计原则,而是能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探讨在当代全球化和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建筑设计的本土性和永恒性。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場所感”的比较研究,那就太棒了。例如,探讨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通过“構築”的智慧来抵抗场所的消解,重建社区的认同感,这将是对我当前工作极具指导意义的宝贵财富。我希望它能启发我跳出现有的思维定式,用更宏大也更细微的视角去看待每一个设计决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