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傳承叢書套裝21本第1輯醫道門徑/第二輯醫道準繩/第三輯醫道圓機/第四輯醫道溯源

醫道傳承叢書套裝21本第1輯醫道門徑/第二輯醫道準繩/第三輯醫道圓機/第四輯醫道溯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李時珍,[清] 陳修園等 著,乾祖望,王心遠 等 編,王心遠 編馬蓮等 校
圖書標籤:
  • 中醫
  • 醫道
  • 傳統醫學
  • 養生
  • 醫學史
  • 醫理
  • 經絡
  • 方劑
  • 中醫經典
  • 醫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金衛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學苑齣版社
ISBN:978750774406H
商品編碼:149397744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醫道傳承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9-01
套裝數量:1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醫道傳承叢書:第1輯·醫道門徑+第2輯·醫道準繩+第3輯·醫道圓機+第4輯·醫道溯源 學苑齣版社總輯全四輯 21本

套裝共4輯包含以下

總重量:7470g


第1輯:

 藥性賦·藥性歌括 9787507742220                      定價:25.00元 [元] 李東垣 著

金匱方歌括          9787507742190                      定價:42.00元 [清] 陳修園 著

長沙方歌括                           9787507742213                      定價:36.00元 [清] 陳修園 著  

時方歌括              9787507742237                      定價:22.00元 [清] 陳修園 著

醫方集解               9787507742312                      定價:90.00元 [清] 汪昂 著  

醫學三字經           9787507742268                           定價:58.00元

瀕湖脈學              9787507742206                             定價:39.00元

 


第二輯:

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新校   9787507738902    定價:78.00元 [晉] 皇甫謐 著

黃帝內經靈樞     9787507744637    定價:36.00元   史崧<校訂> 著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9787507744620   定價:88.00元   王心遠 編

神農本草經輯校                 9787507744606-1   定價:54.00元  乾祖望,王心遠 編

難經難經集注                     9787507741544-1   定價:58.00元   秦越人 著

金匱要略                       9787507741742-1    定價:41.00元  張機述(西晉) 著

脈經                  9787507741803-1   定價:60.00元  王叔和 著

傷寒論         9787507741735    定價:58.00元  [東漢] 張機<述>著


第三輯:


溫熱論·濕熱論 9787507741964-0 定價:24.00元 [清] 葉天士 

溫熱經緯 9787507741940 定價:62.00元  [清] 王士雄 著

溫病條辨 9787507741957 定價:70.00元 [清] 吳鞠通 著


第四輯:


五行大義               9787507744057   定價:50.00元 乾祖望,王心遠 編 

宋刊周易本義       9787507742299   定價:38.00元 [宋代] 硃熹<撰>著

道德真經注             9787507744064  定價:30.00元  王心遠 編馬蓮 校


內容簡介


第1輯:瀕湖脈學

《醫道傳承叢書(第1輯)·醫道門經:瀕湖脈學》是明代著名醫傢李時珍畢生臨床經驗的高度總結,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完備而實用,將深奧的中醫基礎理論集約於不多的篇幅之中,而又以時俗淺近之語道齣,是初學中醫的良好入門讀本。其所載病證和治方使後學者於臨證時有理可據,有法可依,有方可用。

長沙方歌括

《醫道傳承叢書(第1輯):醫道門經·長沙方歌括》共四捲,捲一、捲二仿效《三字經》的體裁以三言韻語概述醫學源流、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各科常見病的病因病機、辨證治則;捲三、捲四詳論《醫道傳承叢書(第1輯):醫道門經·長沙方歌括》中所列各種病癥的方藥,並在書末簡明扼要地論述瞭陰陽、髒腑、四診等中醫基礎知識。《醫道傳承叢書(第1輯):醫道門經·長沙方歌括》是清代著名醫傢陳念祖畢生臨床經驗的高度總結,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完備而實用,將深奧的中醫基礎理論集約於不多的篇幅之中,而又以時俗淺近之語道齣,是初學中醫的良好入門讀本。其所載病證和治方使後學者於臨證時有理可據,有法可依,有方可用。本次整理以清嘉慶九年南雅堂刻本為底本,以清光緒三十四年寶慶經元書局校刻本為主校本,並參考其他相關書籍點校。

金匱方歌括

   本書按《長沙方歌括》例而作,可謂是《長沙方歌括》的姊妹篇。全書將張仲景《金匱要略》諸方組成、功能主治、藥物劑量及煎服方法等主要內容,用歌訣的形式予以編撰,重點突齣,簡明扼要,闡發瞭有關辨證論治的要旨,頗為實用,適閤中醫藥從業人員及愛好者研讀。

 

時方歌括

 嘉慶辛酉(1801年),河北一帶大水,陳修園“奉檄勘災恒山,齣其方,試而輒效”,嗣後他將寶貴經驗刊成本書,承前啓後,彆具一格。書中收錄瞭唐宋以後的中醫常用方劑108首,以法統方,分為“補可扶弱、重可鎮怯、輕可去實、宣可決壅、通可行滯、泄可去閉、滑可去著、澀可固脫、濕可潤燥、燥可去濕、寒能勝熱、熱可製寒”十二劑。所載時方歌訣不僅敘方精闢,釋方準確,而且辭藻流暢,文字韻味較強。間引李中梓、柯韻伯等醫傢諸論,對後學者理解不同曆史時期的醫傢用藥風格和原方主治證的本意及精神實質有所幫助。本次整理以清嘉慶本衙藏版為底

藥性賦.藥性歌括

《醫道傳承叢書(第1輯):醫道門經·藥性賦·藥性歌括》是清代著名醫傢陳念祖畢生臨床經驗的高度總結,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完備而實用,將深奧的中醫基礎理論集約於不多的篇幅之中,而又以時俗淺近之語道齣,是初學中醫的良好入門讀本。其所載病證和治方使後學者於臨證時有理可據,有法可依,有方可用。本次整理以清嘉慶九年南雅堂刻本為底本,以清光緒三十四年寶慶經元書局校刻本為主校本,並參考其他相關書籍點校。

醫方集解

《醫道傳承叢書(第1輯):醫道門經·醫方集解》是清代著名醫傢陳念祖畢生臨床經驗的高度總結,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完備而實用,將深奧的中醫基礎理論集約於不多的篇幅之中,而又以時俗淺近之語道齣,是初學中醫的良好入門讀本。其所載病證和治方使後學者於臨證時有理可據,有法可依,有方可用。本次整理以清嘉慶九年南雅堂刻本為底本,以清光緒三十四年寶慶經元書局校刻本為主校本,並參考其他相關書籍點校。

醫學三字經

《醫道傳承叢書(第1輯)·醫道門經:醫學三字經》共四捲,捲一、捲二仿效《三字經》的體裁以三言韻語概述醫學源流、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各科常見病的病因病機、辨證治則;捲三、捲四詳論《醫道傳承叢書(第1輯)·醫道門徑:醫學三字經》中所列各種病癥的方藥,並在書末簡明扼要地論述瞭陰陽、髒腑、四診等中醫基礎知識。《醫道傳承叢書(第1輯)·醫道門徑:醫學三字經》是清代著名醫傢陳念祖畢生臨床經驗的高度總結,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完備而實用,將深奧的中醫基礎理論集約於不多的篇幅之中,而又以時俗淺近之語道齣,是初學中醫的良好入門讀本。其所載病證和治方使後學者於臨證時有理可據,有法可依,有方可用。

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新校

《醫道傳承叢書·醫道準繩(第2輯):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新校》的內容主要取材於《素問》、《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包括:精神五藏第1、五藏六府陰陽錶裹第三、五藏五官第四、五藏大小六府應候第五、十二原第六等。記錄瞭晉代以前在醫學基礎理論和針灸治療等方麵帶有總結性的主要醫學著作,還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是我國第1部針灸學的專著,在針灸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第二輯:黃帝內經靈樞

《醫道傳承叢書:黃帝內經靈樞》又稱《靈樞》《靈樞經》,與《素問》閤稱《黃帝內經》,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早的中醫基礎理論專著。本次校勘《醫道傳承叢書:黃帝內經靈樞》以任應鞦教授舊藏明嘉靖間(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趙府居敬堂刻本《醫道傳承叢書:黃帝內經靈樞》十二捲本為底本,簡稱“趙府本”。因原書捲九缺失第十九頁,相關內容參閱人民衛生齣版社一九五六年三月影印本(書名題作“靈樞經”)。本次點校《醫道傳承叢書:黃帝內經靈樞》采用繁體字,竪排版,加入現代標點,並根據文義適當劃分段落,以便閱讀。凡底本訛衍倒奪之文,或參照諸書修改,或指齣疑點所在,均在腳注中予以說明。

難經難經集注

《難經》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它與《內經》有著密切的學術關聯,也有其獨創之處。明初呂復《難經附說》自序中提到:《難經》十三捲,乃秦越人祖述《黃帝內經》設為問答,以示學者。所引‘經言’多非《靈》、《素》本文。蓋古有其書,而今亡之耳。《難經》點校依據明《醫要集覽》之六內府刻本。《難經集注》中包含瞭三國吳呂廣、唐楊上善、北宋丁德用、虞庶、楊康侯等五傢《難經》注文。後有宋王惟一集五傢之說。《難經集注》大約在明朝初中期就亡佚不傳瞭,然而東鄰日本仍有其抄本及刻本若乾流傳。此書於清嘉慶年間迴傳中國。《醫道傳承叢書:難經難經集注》以日本文化元年(一八○四年)刊濯纓堂本(選用日本內經醫學會一九九七年五月一日影印,二○○二年七月一日初版第四刷)為底本;以日本享和三年(一八○三年)刊佚存叢書本(選用人民衛生齣版社一九五六年三月影印,一九五七年六月第1版第二次印刷)為主校本。任應鞦先生曾經說過:《醫道傳承叢書:難經難經集注》是保存宋以前舊注的唯1注本。《醫道傳承叢書:難經難經集注》的齣版是對諸傢注文及早期古本《難經》研究的一個初步嘗試。今將《難經》《難經集注》閤刊齣版。

神農本草經輯校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漢代本草官托名之作,當時有多種本子,後因戰亂喪失。僅存四捲本,經魏晉名醫增訂,又産生多種本子,陶隱居序稱之為“諸經”,陶弘景作《本草經集注》時,將“諸經”中《本經》文糅閤為一體,收入《集注》中。以《集注》為分界點,對《集注》以前的多種《本草經》,稱之為陶弘景以前《本草經》;收載在《集注》中的《本草經》,稱之為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經》。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經》保存於曆代主流本草中。陶弘景以前的《本草經》散見於宋以前類書和文、史、哲古書的注文中。但是陶弘景以前的《本草經》和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經》均亡佚。尚誌鈞主編的這本《神農本草經輯校》為求得比較精確的《本經》文字,將曆代善本本草中所含《本經》文,進行收集互勘,凡同一條文中齣現諸多異文時,《醫道傳承叢書(第二輯)·醫道準繩:神農本草經輯校》擇其善者而從之。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醫道傳承叢書: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繁體竪排版)》是古代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也是今人學習與研究祖國醫學的必讀經典。鑒於善本古籍存世稀少,我們特以明代顧從德翻刻宋本《廣補注黃帝肉經素問》為底本,參照金、元以來多種《素問》善本及其他古代醫學文獻加以校核,希望嚮讀者奉獻一部內容相對準確,切近古籍原貌的讀誦本。

金匱要略

《醫道傳承叢書》是學習中醫的教程。中醫學有自身的醫學道統、醫宗心要,數韆年授受不絕,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次第。初學者若無良師指點,則如盲人摸象,學海無舟。編者遵師所教,總結數代老師心傳,根據前輩提煉齣的必讀書目,請教中醫文獻老前輩,選擇較佳版本,聘請專人精心校準,依學習步驟,次第成輯。叢書以學習傳統中醫的啓濛讀本為開端,繼之以必學經典、各傢臨證要籍,*終歸於《易經》,引導讀者進入『醫易大道』的高深境界。

傷寒論

《醫道傳承叢書:傷寒論》十六捲醫界一般公認為末南陽張仲景先生“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而纂輯成編。《醫道傳承叢書:傷寒論》主要收錄多篇名傢著作,將《傷寒論》《金匱要略》《金匱玉函經》擇其善本重新點校,作為醫道道之準繩列入“醫道傳承叢書”,亦為學醫者之經典讀物。


醫道傳承叢書套裝(第一輯至第四輯)簡介 《醫道傳承叢書》是一套緻力於係統梳理、發掘並闡釋中華傳統醫學精髓的力作。其核心目標在於,將曆代名醫大傢所積纍的寶貴經驗、獨到見解以及傳承下來的學術體係,以一種條理清晰、深入淺齣的方式呈現給廣大醫學愛好者、從業者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本叢書不僅是對中醫理論的深度解析,更是對其臨床實踐、哲學思想以及人文精神的全麵展現,旨在為當代醫學發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與理論滋養。 第一輯:醫道門徑 《醫道門徑》作為本叢書的開篇之作,肩負著為讀者搭建認識和理解中醫的入門階梯的重任。本輯選取瞭最基礎、最核心的中醫概念和理論,旨在讓初學者能夠迅速建立起對中醫的整體認知框架。 在內容上,《醫道門徑》首先詳細闡述瞭中醫的哲學基礎,即“天人閤一”的宇宙觀和“陰陽五行”的物質觀。作者深入剖析瞭這些古老哲學思想如何滲透並指導著中醫的理論構建。例如,陰陽學說不僅僅是簡單的二元對立,更是闡釋宇宙萬物相互關聯、動態平衡的根本法則,它在中醫中被用來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疾病的傳變。五行學說則通過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相生相剋關係,來類比人體的五髒(肝、心、脾、肺、腎)之間的生理聯係和病理傳變,為理解髒腑之間的復雜關係提供瞭模型。 接著,《醫道門徑》係統介紹瞭中醫的“精氣神”理論。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生命的本源;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是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神,是生命活動的最高體現,是意識、思維和情感的載體。這三者的和諧統一,是生命健康存在的基礎。本輯深入探討瞭精、氣、神在生理和病理狀態下的變化,以及如何通過調養來維持其平衡。 此外,本書還著重講解瞭中醫認識疾病的獨特視角——“辨證論治”體係。不同於西方醫學以解剖學和病理生理學為基礎的“病因學”診斷,中醫更側重於從整體齣發,通過望、聞、問、切四診閤參,收集患者的各種信息,然後將其歸納為不同的“證型”。“證”,是疾病在特定階段、特定機體內的綜閤反映,包含著疾病的性質、部位、病因、病性以及患者的體質等多種信息。而“論治”,則是在明確“證”的基礎上,根據其特點製定相應的治療方案。本輯通過大量經典的辨證案例,生動形象地展示瞭辨證論治的嚴謹性和靈活性,讓讀者領略中醫診斷疾病的智慧。 在物質層麵,《醫道門徑》也對中醫的藥物和方劑學進行瞭初步的介紹。中藥的性味歸經、配伍禁忌,以及方劑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則,都蘊含著深刻的配伍智慧。本輯選取瞭一些常用藥物和基礎方劑,講解其功效和應用,讓讀者對中醫的治療手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醫道門徑》的語言力求通俗易懂,同時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輔以圖錶和案例,旨在幫助讀者穿越中醫古籍的晦澀,親身感受中醫的博大精深。它不僅僅是一本入門讀物,更是開啓一段探索中醫智慧之旅的鑰匙。 第二輯:醫道準繩 《醫道準繩》在《醫道門徑》打下的堅實基礎上,進一步深入中醫理論的核,旨在為讀者勾勒齣中醫辨證論治的嚴謹標準與係統規範。本輯強調的是中醫理論的“準繩”作用,即一套穩定、可靠、可供遵循的診斷和治療原則。 本輯的首要重點是深入挖掘並闡釋中醫的“八綱辨證”體係。八綱,即陰陽、錶裏、寒熱、虛實,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總綱。陰陽是綱領,錶裏是病位的淺深,寒熱是病性的寒熱,虛實是病勢的盛衰。這八個概念相互聯係、相互製約,構成瞭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框架。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四診收集的證據,將復雜的病情精準地歸類於八綱範疇,例如,高燒、麵紅、脈洪數等可歸為“陽、實、熱、裏”;而形寒肢冷、麵色晦暗、脈沉遲等則可能屬於“陰、虛、寒、錶”。《醫道準繩》通過大量的臨床實例,展示瞭如何運用八綱辨證來分析病情,為後續的治療提供依據。 除瞭八綱辨證,本輯還對“六經辨證”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解讀。六經,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是《傷寒論》提齣的辨證體係,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另一座高峰。《醫道準繩》詳細闡釋瞭每一條經的病位、病性、傳變規律以及相應的治法。例如,太陽經證多挾外感風寒,病位在肌錶;陽明經證多為熱盛,病位在裏;少陽經證多涉及半錶半裏等。本書通過追溯六經辨證的源流,解析其內在邏輯,並結閤大量傷寒醫案,力求讓讀者深刻理解六經辨證的精妙之處,以及它在指導臨床用藥上的精準性。 “髒腑辨證”也是《醫道準繩》著重探討的內容。中醫將人體的五髒六腑視為一個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整體。每一髒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本輯深入分析瞭各髒腑的功能失調所錶現齣的不同癥狀和體徵,以及它們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形成復雜的病變。《醫道準繩》強調,在辨證過程中,必須抓住主要矛盾,識彆齣病變的核心髒腑,纔能製定齣切中要害的治療方案。 此外,本輯還觸及瞭“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等其他重要的辨證體係,並闡述瞭這些辨證體係之間的聯係與區彆。《醫道準繩》力求展現中醫辨證論治的層次性和立體性,強調其在疾病診斷上的精準度和規範性,為中醫的臨床實踐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操作指南。本書不僅是對中醫理論的梳理,更是對中醫思維方式的深刻揭示。 第三輯:醫道圓機 《醫道圓機》在《醫道準繩》所建立的理論框架之上,進一步將探討的重點移至中醫的“活法”與“變通”,即如何靈活運用中醫理論來應對復雜多變的臨床實際。本輯強調的是中醫在實踐中的“圓機”,意指處事的靈活性、應變能力以及深刻的洞察力。 本輯首先深入探討瞭“辨證施治”的“施治”環節,即如何在明確證型後,選擇最閤適的治療方法。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方藥選擇,更包含瞭針灸、推拿、艾灸、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的綜閤運用。《醫道圓機》強調,同一證型,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體質、年齡、環境、疾病的進展階段等),可能需要不同的治法。書中通過大量案例,展現瞭中醫如何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治療方案,實現“因人施治”和“因時施治”。 “治未病”的思想是《醫道圓機》的核心理念之一。本輯深入闡釋瞭中醫預防疾病、早期乾預以及康復保健的豐富思想和實踐方法。這包括對生活方式的指導、季節調養的建議、情誌的疏導以及食療的運用等等。書中強調,真正的“醫道”,不僅僅在於治病,更在於養生,在於提升人體的生命力和抗病能力,從而達到“上工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醫道圓機》也關注瞭中醫的“變通”智慧。在麵對疑難雜癥,或者治療效果不佳時,中醫如何運用靈活的思維,打破常規,尋找新的治療思路?本輯通過介紹一些古代名醫的臨證經驗,展示瞭他們在復雜情況下,如何通過對病情的深刻洞察,以及對中醫理論的融會貫通,巧妙地調整方藥,甚至創造齣新的治法。這體現瞭中醫“法隨證變,藥隨證宜”的原則。 本書還強調瞭“整體觀念”在臨床實踐中的重要性。中醫不僅僅治療局部的病癥,而是將人體視為一個整體,同時關注人體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相互關係。因此,在治療時,不僅要考慮疾病本身,還要考慮患者的情緒、生活習慣、飲食起居等多種因素。《醫道圓機》通過生動的案例,說明瞭當治療方案考慮周全、顧及整體時,療效往往會事半功倍。 此外,《醫道圓機》還涉及到醫患溝通、醫德醫風等重要方麵,強調瞭在醫患關係中,醫生的同情心、責任感以及與患者建立良好溝通的重要性。這種“圓融”的態度,對於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同樣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醫道圓機》不僅僅是關於理論的闡述,更是關於中醫智慧在實踐中的靈活運用和升華。它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繼承中醫經典的同時,也能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臨床的實際,不斷創新和發展中醫。 第四輯:醫道溯源 《醫道溯源》作為本叢書的第四輯,將帶領讀者迴溯中醫曆史的長河,探尋中醫理論和實踐的源頭活水,理解中醫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形成、發展、演變並傳承至今的。本輯旨在讓讀者從更宏觀的視角,理解中醫的文化底蘊和曆史必然性。 本輯的首要任務是梳理中醫的起源和早期發展。作者將深入探討中國古代先民在與疾病鬥爭的過程中,如何逐漸形成最初的醫療觀念和實踐。這包括對古代神話傳說、早期醫學文獻(如《黃帝內經》等)的解讀,以及對古代醫學傢(如扁鵲、華佗等)的生平事跡和學術貢獻的追溯。通過對這些曆史素材的分析,《醫道溯源》揭示瞭中醫萌芽和早期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 接著,本輯將重點關注中醫發展史上的幾個關鍵時期和重要學派。例如,《傷寒論》的齣現標誌著中醫理論體係的成熟,《金匱要略》則拓展瞭中醫的臨床應用範圍。宋代以後,隨著醫學的發展,齣現瞭溫病學說、補土派、滋陰派等不同的學術流派,各有其獨到的理論和治療方法。《醫道溯源》將逐一介紹這些重要學派的代錶人物、核心觀點以及它們對中醫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 本書還深入探討瞭中醫理論體係的形成過程。例如,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等,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漫長的孕育和發展過程。通過梳理這些學說的演變軌跡,《醫道溯源》幫助讀者理解中醫理論的科學性和曆史性,認識到中醫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動態體係。 《醫道溯源》也關注瞭中醫在不同曆史時期與西方醫學的交流與碰撞。雖然西方醫學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麵取得瞭巨大進展,但中醫在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以及中藥治療方麵,依然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和價值。本書將通過曆史的視角,分析這種交流如何促進瞭醫學的進步,以及如何理解中醫在現代醫學體係中的地位。 此外,本輯還觸及瞭中醫的經典著作,如《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介紹它們的成書背景、主要內容以及在醫學史上的地位。《醫道溯源》強調,對這些經典的學習,是理解中醫精髓的必由之路,也是傳承中醫的重要環節。 《醫道溯源》的最終目標是讓讀者明白,中醫並非僵化的古董,而是經過數韆年曆史淘洗、無數代醫學傢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通過溯源,讀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醫的價值,以及在現代社會中,中醫仍然具有的重要意義。本書提供瞭一個曆史的視角,幫助讀者更全麵、更深入地認識和理解“醫道”。

用戶評價

評分

“醫道圓機”這部分,給我帶來的是一種豁然開朗、融會貫通的感受。它不再拘泥於某一具體的理論體係或臨床技巧,而是將目光投嚮瞭中醫的整體哲學和智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圓機”這個概念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力。這裏的“圓機”並非指簡單的圓滑或投機取巧,而是強調事物發展的動態平衡,以及中醫在麵對復雜多變的人體和疾病時所應具備的應變能力和靈活性。書中通過對許多看似矛盾的醫理和方劑的辯證分析,揭示瞭中醫“天人閤一”、“形神閤一”的整體觀,以及“治未病”的超前理念。我能感受到作者試圖傳達的,是中醫作為一門生命科學,其核心在於把握事物運行的規律,順應自然,並在必要時以最小的乾預達到最大的療效。讀完這一輯,我感覺自己對中醫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麵,從過去的“知其然”到開始“知其所以然”,對中醫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敬畏之情。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關於生命智慧的啓迪。

評分

當我翻開“醫道準繩”,一股嚴謹治學、力求精深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相較於“醫道門徑”的入門引導,這一輯顯然更側重於對中醫臨床實踐中那些至關重要的原則和規範的闡述。這裏麵提到的“辨證論治”四個字,絕非隻是簡單的口號,而是貫穿於整部中醫的靈魂。書中通過大量詳實的醫案分析,深入淺齣地展示瞭如何根據不同的個體體質、病因病機、以及疾病的不同發展階段,靈活運用各種治法,而非一味套用現成的方劑。我印象最深的是對“君臣佐使”組方原則的講解,它不是死闆的配伍,而是充滿瞭變化和創造性,需要醫生根據具體情況,細緻推敲,纔能達到最佳療效。讀到這裏,我纔真正體會到,中醫的精妙之處,在於其高度的個體化和靈活性,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特效藥”,隻有因人、因病而異的精準治療。這本書讓我明白,成為一名閤格的中醫師,絕非僅僅是掌握瞭藥方和針灸手法,更重要的是要具備一套嚴謹的邏輯思維和判斷能力,能夠深入疾病的本質,把握治療的“準繩”,這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研究中醫的讀者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醫發展、同時又有著自己獨立思考和閱讀習慣的讀者,我對這套《醫道傳承叢書》的整體印象是,它不僅是一套優秀的普及讀物,更是一套能夠引導深度思考的學術性著作。我注意到,在不同的章節中,作者對於同一概念的處理方式和側重點都有所不同,這種“差異性”恰恰體現瞭其編纂的用心。例如,在“醫道門徑”中,對“氣”的解釋側重於其功能和錶現,而在“醫道圓機”中,則更多地探討瞭“氣”在整體平衡中的作用。這種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結構,能夠讓讀者在不同階段獲得不同的認知體驗。此外,書中引用的史料和醫案,都經過瞭嚴謹的考證和篩選,保證瞭其學術的嚴謹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復雜理論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大巧若拙”的敘事風格,不炫技,不賣弄,而是用最樸實、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將中醫的精髓娓娓道來。讀完這套書,我感覺自己不僅是對中醫的知識有所增長,更重要的是,我對中醫的理解深度和廣度都得到瞭顯著提升,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改變,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和探索充滿瞭更深切的期待。

評分

在閱讀“醫道溯源”時,我仿佛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追溯著中醫這門古老學科的起源和發展脈絡。這本書並非枯燥的文獻堆砌,而是通過生動的敘事和精煉的語言,為我展現瞭中醫從萌芽、形成到壯大的漫長曆程。從上古時期的神農嘗百草,到春鞦戰國時期的奠基之作,再到曆代醫傢的不斷探索和革新,每一個重要的節點都被清晰地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曆代著名醫傢的生平及其主要貢獻的介紹,比如扁鵲的神技,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如何奠定瞭辨證論治的基礎,孫思邈的醫德如何成為後世楷模等等。這些鮮活的人物故事,讓中醫的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瞭智慧和人文關懷的鮮活生命。通過“醫道溯源”,我不僅認識到中醫的博大精深,更深刻體會到其傳承的艱辛與不易。每一次的進步,都凝聚瞭無數醫者的心血和智慧,而這種“溯源”的過程,也讓我更加珍惜眼前所擁有的寶貴醫學遺産,並思考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更好地發展和創新。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醫古籍情有獨鍾的普通讀者,最近有幸拜讀瞭這套《醫道傳承叢書》,這套書的編纂和齣版,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次文獻的整理,更是一次對中華傳統醫學精華的深度挖掘和係統呈現。我尤其喜歡其中的“醫道門徑”這部分,它如同新手踏入中醫殿堂的第一扇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循序漸進地介紹瞭中醫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論,比如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等,這些在很多入門書籍中可能顯得晦澀難懂的知識點,在這裏被拆解得十分清晰。作者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理論,而是從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入手,舉例生動,比如用季節變化來比喻陰陽的消長,用人體的五官來對應五髒,這些類比讓我這個初學者能夠迅速抓住核心,産生聯想,從而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濛,讓我開始從整體、動態的視角去看待健康和疾病,不再局限於單一的癥狀。讀完“醫道門徑”,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時,突然被點亮瞭一盞燈,看到瞭前進的方嚮,對中醫的學習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評分

好書好書

評分

這套書編寫的很好,而且王心遠老師還免費講課,大傢可在喜馬拉雅聽書或者荔枝FM聽 醫學十三經 ,有講解的。

評分

運輸磨損嚴重

評分

很可惜的中間缺瞭幾本,要怎麼樣纔能買齊全呢

評分

物流公司很差,不能認真閱讀客戶要求

評分

這套書編寫的很好,而且王心遠老師還免費講課,大傢可在喜馬拉雅聽書或者荔枝FM聽 醫學十三經 ,有講解的。

評分

運輸磨損嚴重

評分

漫漫學醫路,開始啦,既然選擇瞭就要堅持,醫道傳承叢書將是我的良師益友,陪著我,給我堅持下去的信念

評分

好好研讀醫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