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品名稱: 中國古建築知識手冊 |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3-10-01 | 
| 作者:田永復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65.00 | 頁數:450 | 印次: 1 | 
| ISBN號:9787112150663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隨著我國園林建築、仿古建築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很多從業人員迫切需要瞭解古建築基礎知識。本書以宋《營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則例》、吳《營造法原》三本曆史著作為基礎,講解古建築中所涉及的常用名詞,剖析古建築構造的細節內容。體係清晰,層次分明,讀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自己需要瞭解的內容。
全書共分八章:中國古建築文化特徵;中國古建築颱基與地麵;中國古建築木構架;中國古建築屋麵結構;中國古建築磚牆砌體;中國古建築鬥棋;中國古建築木裝修;中國古建築油漆彩畫。
第一章 中國古建築文化特徵
1.1中國古建築文化點題
1.1.1中國古建築文化曆史階段
1.1.2宋《營造法式》著作
1.1.3清《工程做法則例》著作
1.1.4吳《營造法原》著作
1.1.5中國仿古建築類型
1.1.6颱榭體係結構
1.1.7版築技術
1.1.8漢式建築
1.1.9宋式建築
1.1.10清式建築
1.1.11廡殿建築
1.1.12歇山建築
1.1.13硬山建築
1.1.14懸山建築
1.1.15攢尖建築
11.1.16殿堂與樓閣
1.1.17亭子與遊廊
1.1.18水榭與石舫
1_1.19垂花門、牌樓
1.1中國古建築尺製度量
1.2.1中國占建築常用尺製
1.2.2宋“材份等級”製
1.2.3簷袱、椽袱、乳袱、草袱
1.2.4清“鬥口”製
1.2.5“鬥口”含義
1.2.6中國古建築平麵詞語
1.2.7麵闊與進深
1.2.8椽每架平、步架、界深
11.2.9中國古建築簷高
1.2.10柱子“收分”與“側腳”
1.2.11中國古建築屋頂坡度綫
1.2.12《營造法式》“舉摺”法
1.2.13《工程做法則例》“舉架”法
1.2.14《營造法原》“提棧”法
1.2.15屋頂簷口伸齣
1.2.16屋簷轉角起翹度
1.2.17大子角梁、老仔角梁、老嫩戧
1.2.18殿庭、廳堂和大式、小式建築
第二章 中國古建築颱基與地麵
2.1中國古建築颱基
2.1.1颱明、階基、階颱
2.1.2柱頂石、柱礎、鼓蹬
2.1.3磉墩
2.1.4欄土
2.1.5領夯疊石
2.1.6階條石、壓闌石、階沿石
2.1.7陡闆石
2.1.8角柱石
2.1.9土襯石
2.1.10須彌座、金剛座
2.1.11須彌座上下枋
2.1.12須彌座上下梟
2.1.13須彌座束腰
2.1.14須彌座圭腳和螭首
2.1.15踏道、踏跺、踏步
2.1.16象眼石
2.1.17平頭土襯、燕窩石
2.1.18禦路、礓礤
2.1.19背裏磚、金剛牆
2.2基礎土方
2.2.1定嚮、定平、築基
2.2.2景錶闆、木望筒、水池景錶
2.2.3水平闆、木真尺
2.2.4地基放綫
2.2.5五邊形地基放綫
2.2.6六邊形地基放綫
2.2.7八邊形地基放綫
2.2.8開基、刨槽、開腳
2.2.9築基、墊層、墊土
2.2.10夯築二十四把小夯灰土
2.2.11夯築二十、十六把小夯灰土
2.2.12夯築大夯灰土
2.2.13夯築素土
2.2.14夯、硪、雁彆翅
2.2.15地丁
2.3地麵與路麵
……
第三章 中國古建築木構架
第四章 中國古建築屋麵結構
第五章 中國古建築磚牆砌體
第六章 中國古建築鬥*
第七章 中國古建築木裝修
第八章 中國古建築油漆彩畫
參考文獻
作者著作簡介
更令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圖文並茂。書中收錄瞭大量的精美插圖和照片,每一張都仿佛帶著古老的風韻。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裝飾,更是對文字描述的有力補充。當我讀到關於園林建築的部分時,書中詳細介紹瞭蘇州拙政園、頤和園等經典園林的布局和意境。那些假山、流水、亭颱樓閣的照片,配閤著文字中對“步移景異”、“麯徑通幽”的講解,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瞭中國傳統園林獨特的審美情趣。我甚至能想象齣文人墨客在其中吟詩作畫,或是達官貴人在其中休憩品茗的場景。這不僅僅是對建築的瞭解,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的感悟。
評分當我在書店的角落裏偶然瞥見這本書時,它的名字瞬間抓住瞭我的眼球——《中國古建築知識手冊》。我一直對那些巍峨壯麗、雕梁畫棟的古老建築情有獨鍾,總覺得它們承載瞭厚重的曆史和中華民族的智慧。拿到手裏,這本手冊比我想象的要厚實一些,沉甸甸的,仿佛握住瞭曆史的脈搏。翻開扉頁,簡潔的設計和清晰的排版讓我倍感親切。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瞭解那些隱藏在青磚黛瓦背後的故事。
評分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本純粹的學術著作,可能會充斥著枯燥的專業術語和深奧的理論。然而,當我沉浸其中時,我發現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異常生動有趣。它沒有直接給我灌輸那些難以理解的建築學概念,而是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故事和鮮活的例子,循序漸進地引導我走進中國古建築的世界。比如,書中關於宮殿建築的章節,並沒有枯燥地羅列梁柱的尺寸和比例,而是從皇帝的日常生活、朝廷的禮儀製度講起,讓我明白瞭為什麼紫禁城的太和殿會那樣宏偉壯觀,為什麼故宮的布局會是那樣嚴謹對稱。讀到這裏,我仿佛能看到明清時期的百官朝拜,感受到皇權的至高無上,而這一切,都通過建築的空間和形態巧妙地傳達齣來。
評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集閤,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它讓我有機會“親身”走進那些古老的宮殿、寺廟、園林和民居,去感受它們的氣勢,去體悟它們蘊含的文化。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寺廟建築的描述。當我讀到關於佛像的塑造、寺廟的布局以及佛教建築的 symbolism 時,我仿佛能聽到悠揚的鍾聲,感受到肅穆的氛圍,並對其中蘊含的宗教哲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古建築不僅僅是冰冷的石頭和木頭,它們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就像一本打開中國古建築寶藏的鑰匙。它以一種易於理解、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宏偉的建築、精湛的工藝、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呈現在讀者麵前。每當我閤上這本書,心中都會湧起一股強烈的衝動,想要親自去探訪那些古老的建築,去感受它們身上流淌的曆史氣息。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中國古建築的好奇心,更激起瞭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深熱愛和敬意。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好書。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廣度令人贊嘆。它不僅涵蓋瞭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代錶性建築,還觸及瞭建築的材料、構造、裝飾、以及與社會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方麵麵的聯係。我從中瞭解到瞭不同時期建築風格的演變,不同地域建築的特色,以及古建築在防禦、居住、祭祀、娛樂等不同功能上的體現。這種全方位的解讀,讓我對中國古建築有瞭更加立體和深刻的認識,不再是碎片化的認知,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靈活,它會根據不同的建築類型,采用不同的講解角度。例如,在介紹防禦性建築時,它會側重於軍事策略和防禦功能;而在介紹皇傢建築時,它則會強調等級製度和禮儀規範;當談到宗教建築時,它又會深入到建築背後的信仰和哲學。這種多樣化的講解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新鮮感,不會覺得枯燥乏味。就像走進一個巨大的建築博物館,每一個展廳都有它獨特的魅力和故事等待我去發現。
評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對“天人閤一”思想的闡釋。書中多次提及,中國古建築的設計理念深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在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方麵。無論是園林的布局,還是民居的選擇,都力求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達到一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也對我們現代人如何在城市中找迴這種與自然連接的感覺,有瞭更深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還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它對建築細節的關注。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古建築可能隻是一個整體的輪廓,但這本書卻像一個細緻的導遊,帶領我一一探尋那些容易被忽視的角落。無論是屋簷下的鬥拱、梁上的彩繪,還是門窗上的雕刻,書中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並闡述瞭它們的設計理念和文化寓意。當我讀到關於鬥拱的章節時,我纔知道原來這個看似簡單的構件,竟然有著如此精妙的力學結構和復雜的工藝,它不僅承載著屋頂的重量,更是中國古建築獨特的藝術符號。這些細節的講解,讓我對古建築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評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民居建築的章節。它讓我看到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古老民居是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從北方的四閤院到南方的徽派建築,再到西南的吊腳樓,每一種民居都展現瞭當地獨特的地理氣候、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書中不僅介紹瞭它們的結構特點,還深入探討瞭這些建築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和人居智慧。比如,關於徽派建築的“馬頭牆”,書中解釋瞭它不僅僅是為瞭防火,更象徵著主人傢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對傢庭和睦、平安的期盼。讀完這些,我對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有瞭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