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10-01 |
| 作者:田永复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65.00 | 页数:450 | 印次: 1 |
| ISBN号:9787112150663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随着我国园林建筑、仿古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很多从业人员迫切需要了解古建筑基础知识。本书以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吴《营造法原》三本历史著作为基础,讲解古建筑中所涉及的常用名词,剖析古建筑构造的细节内容。体系清晰,层次分明,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
全书共分八章:中国古建筑文化特征;中国古建筑台基与地面;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中国古建筑屋面结构;中国古建筑砖墙砌体;中国古建筑斗棋;中国古建筑木装修;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
第一章 中国古建筑文化特征
1.1中国古建筑文化点题
1.1.1中国古建筑文化历史阶段
1.1.2宋《营造法式》著作
1.1.3清《工程做法则例》著作
1.1.4吴《营造法原》著作
1.1.5中国仿古建筑类型
1.1.6台榭体系结构
1.1.7版筑技术
1.1.8汉式建筑
1.1.9宋式建筑
1.1.10清式建筑
1.1.11庑殿建筑
1.1.12歇山建筑
1.1.13硬山建筑
1.1.14悬山建筑
1.1.15攒尖建筑
11.1.16殿堂与楼阁
1.1.17亭子与游廊
1.1.18水榭与石舫
1_1.19垂花门、牌楼
1.1中国古建筑尺制度量
1.2.1中国占建筑常用尺制
1.2.2宋“材份等级”制
1.2.3檐袱、椽袱、乳袱、草袱
1.2.4清“斗口”制
1.2.5“斗口”含义
1.2.6中国古建筑平面词语
1.2.7面阔与进深
1.2.8椽每架平、步架、界深
11.2.9中国古建筑檐高
1.2.10柱子“收分”与“侧脚”
1.2.11中国古建筑屋顶坡度线
1.2.12《营造法式》“举折”法
1.2.13《工程做法则例》“举架”法
1.2.14《营造法原》“提栈”法
1.2.15屋顶檐口伸出
1.2.16屋檐转角起翘度
1.2.17大子角梁、老仔角梁、老嫩戗
1.2.18殿庭、厅堂和大式、小式建筑
第二章 中国古建筑台基与地面
2.1中国古建筑台基
2.1.1台明、阶基、阶台
2.1.2柱顶石、柱础、鼓蹬
2.1.3磉墩
2.1.4栏土
2.1.5领夯叠石
2.1.6阶条石、压阑石、阶沿石
2.1.7陡板石
2.1.8角柱石
2.1.9土衬石
2.1.10须弥座、金刚座
2.1.11须弥座上下枋
2.1.12须弥座上下枭
2.1.13须弥座束腰
2.1.14须弥座圭脚和螭首
2.1.15踏道、踏跺、踏步
2.1.16象眼石
2.1.17平头土衬、燕窝石
2.1.18御路、礓礤
2.1.19背里砖、金刚墙
2.2基础土方
2.2.1定向、定平、筑基
2.2.2景表板、木望筒、水池景表
2.2.3水平板、木真尺
2.2.4地基放线
2.2.5五边形地基放线
2.2.6六边形地基放线
2.2.7八边形地基放线
2.2.8开基、刨槽、开脚
2.2.9筑基、垫层、垫土
2.2.10夯筑二十四把小夯灰土
2.2.11夯筑二十、十六把小夯灰土
2.2.12夯筑大夯灰土
2.2.13夯筑素土
2.2.14夯、硪、雁别翅
2.2.15地丁
2.3地面与路面
……
第三章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
第四章 中国古建筑屋面结构
第五章 中国古建筑砖墙砌体
第六章 中国古建筑斗*
第七章 中国古建筑木装修
第八章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
参考文献
作者著作简介
当我在书店的角落里偶然瞥见这本书时,它的名字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我一直对那些巍峨壮丽、雕梁画栋的古老建筑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智慧。拿到手里,这本手册比我想象的要厚实一些,沉甸甸的,仿佛握住了历史的脉搏。翻开扉页,简洁的设计和清晰的排版让我倍感亲切。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那些隐藏在青砖黛瓦背后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它会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采用不同的讲解角度。例如,在介绍防御性建筑时,它会侧重于军事策略和防御功能;而在介绍皇家建筑时,它则会强调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当谈到宗教建筑时,它又会深入到建筑背后的信仰和哲学。这种多样化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新鲜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就像走进一个巨大的建筑博物馆,每一个展厅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故事等待我去发现。
评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它让我有机会“亲身”走进那些古老的宫殿、寺庙、园林和民居,去感受它们的气势,去体悟它们蕴含的文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寺庙建筑的描述。当我读到关于佛像的塑造、寺庙的布局以及佛教建筑的 symbolism 时,我仿佛能听到悠扬的钟声,感受到肃穆的氛围,并对其中蕴含的宗教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古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头和木头,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评分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可能会充斥着枯燥的专业术语和深奥的理论。然而,当我沉浸其中时,我发现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异常生动有趣。它没有直接给我灌输那些难以理解的建筑学概念,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和鲜活的例子,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走进中国古建筑的世界。比如,书中关于宫殿建筑的章节,并没有枯燥地罗列梁柱的尺寸和比例,而是从皇帝的日常生活、朝廷的礼仪制度讲起,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紫禁城的太和殿会那样宏伟壮观,为什么故宫的布局会是那样严谨对称。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明清时期的百官朝拜,感受到皇权的至高无上,而这一切,都通过建筑的空间和形态巧妙地传达出来。
评分更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书中收录了大量的精美插图和照片,每一张都仿佛带着古老的风韵。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对文字描述的有力补充。当我读到关于园林建筑的部分时,书中详细介绍了苏州拙政园、颐和园等经典园林的布局和意境。那些假山、流水、亭台楼阁的照片,配合着文字中对“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讲解,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园林独特的审美情趣。我甚至能想象出文人墨客在其中吟诗作画,或是达官贵人在其中休憩品茗的场景。这不仅仅是对建筑的了解,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的感悟。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书中多次提及,中国古建筑的设计理念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方面。无论是园林的布局,还是民居的选择,都力求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对我们现代人如何在城市中找回这种与自然连接的感觉,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广度令人赞叹。它不仅涵盖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代表性建筑,还触及了建筑的材料、构造、装饰、以及与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联系。我从中了解到了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不同地域建筑的特色,以及古建筑在防御、居住、祭祀、娱乐等不同功能上的体现。这种全方位的解读,让我对中国古建筑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评分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它对建筑细节的关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古建筑可能只是一个整体的轮廓,但这本书却像一个细致的导游,带领我一一探寻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无论是屋檐下的斗拱、梁上的彩绘,还是门窗上的雕刻,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阐述了它们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寓意。当我读到关于斗拱的章节时,我才知道原来这个看似简单的构件,竟然有着如此精妙的力学结构和复杂的工艺,它不仅承载着屋顶的重量,更是中国古建筑独特的艺术符号。这些细节的讲解,让我对古建筑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民居建筑的章节。它让我看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古老民居是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从北方的四合院到南方的徽派建筑,再到西南的吊脚楼,每一种民居都展现了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书中不仅介绍了它们的结构特点,还深入探讨了这些建筑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居智慧。比如,关于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书中解释了它不仅仅是为了防火,更象征着主人家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对家庭和睦、平安的期盼。读完这些,我对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中国古建筑宝藏的钥匙。它以一种易于理解、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宏伟的建筑、精湛的工艺、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呈现在读者面前。每当我合上这本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亲自去探访那些古老的建筑,去感受它们身上流淌的历史气息。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中国古建筑的好奇心,更激起了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和敬意。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