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4 | 作者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
| 定价 | 102.00元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084558 | 出版日期 | 2009-12-01 |
| 字数 | 页码 | 802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1.303Kg |
| 内容简介 | |
| 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选文精审,内容完整,既全面反映经典作家的思想体系,又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文集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著作,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同时还包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政治、法学、史学、教育、新闻、科技、文艺、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4》为其中的第四卷,收入恩格斯在1884年至1895年期间的著作。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在1849年春季,决战临近的时候,报纸的语调就变得一号比一号更猛烈和充满激情。威廉·沃尔弗在《西里西亚的十亿》(共八篇论文)中提醒西里西亚的农民,在他们解脱封建义务时,领主怎样在政府的帮助下骗取了他们的钱财和土地,并要求10亿塔勒的赔偿费。 与此同时,马克思关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著作在4月间以一组社论的形式发表了,这部著作明确指出了我们政策的社会目的。每一号报纸、每一个号外,都指出一场伟大战斗正在准备中,指出在法国、意大利、德国和匈牙利各种对立正在尖锐化。特别是4月、5月两月间出版的号外,都是号召人民准备战斗的。 在整个德国,人们感到惊讶的是,我们敢于在普鲁士的头等堡垒里面对着8000驻军和岗哨作出这一切事情;但编辑室内的8支步枪和250发子弹,以及排字工人头上戴着的红色雅各宾帽74,使得我们的报馆在军官们眼中也成了一个不能用简单的奇袭来夺取的堡垒。 1849年5月18日,打击终于到来了。 德累斯顿和埃尔伯费尔德的起义被镇压下去了,伊瑟隆的起义被围困;莱茵省和威斯特伐利亚遍布军队,在彻底镇压普鲁士莱茵地区之后就要向普法尔茨和巴登进军。这时政府终于敢来进攻我们了。编辑部人员有一半受到法庭迫害;另一半作为非普鲁士人被驱逐出境。面对这种隋况,我们毫无办法,因为政府有整个军队作为后盾。 |
| 序言 | |
翻开这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4》,感觉像是踏入了一片思想的洪流,虽然我对于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深度理解还略显浅薄,但其中的宏大视野和批判精神却深深吸引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作者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绘,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内在的运作逻辑,揭示了利润是如何被创造,以及资本积累如何驱动着社会的进步与矛盾。我尤其注意到其中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阐述,虽然初读时有些晦涩,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比如劳资双方的博弈、贫富差距的扩大,仿佛就能找到一些理论上的解释。这种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生命力。书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探讨,也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它让我明白,经济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上层建筑,理解历史的变迁需要关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进。虽然我无法完全消化书中所有复杂的论证,但这种宏观的历史观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无疑为我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思想家们对社会深刻的洞察,也让我对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反思。
评分最近有幸接触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4》,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远足,时而峰回路转,时而豁然开朗。书中关于国家和政治制度的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来都对各种政治体制的运作方式感到好奇,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简单地将国家视为一个中立的机构,而是将其置于阶级矛盾和经济基础的视角下进行分析,指出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这种观点,虽然可能与一些传统的认知有所不同,但却极具启发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国家权力的理解。书中对国家机器的构成、职能以及历史演变的探讨,让我对政治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资产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的区分,以及对未来社会组织形式的设想。这些内容虽然在当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其中所蕴含的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人民主权的强调,以及对权力滥用的警惕,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的政治视野被极大地拓展了。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和社会思潮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最近在阅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4》的过程中,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思想的洗礼。书中那些关于阶级斗争的论述,在读来格外振聋发聩,它们并没有停留在抽象的口号,而是以极其细腻和历史的笔触,描绘了不同社会群体在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和冲突。我反复咀嚼了其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章节,虽然时代背景与我们当下有所不同,但其中揭示的社会不公、剥削压迫以及被压迫者寻求解放的普遍性主题,却依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作者们对历史的分析,并非宿命论式的断言,而是充满了能动性和对人类自身解放的坚定信念。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它不是简单的因果论,而是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复杂性和偶然性,同时又强调了必然性在其中的作用。读到这些内容,我时常会联想到当下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和抗争,仿佛看到了历史的影子在重演,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民群众改变自身命运的强大力量。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句话的含义,也让我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评分在这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4》中,我仿佛与两位思想巨匠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感到着迷。虽然这些构想在许多人看来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甚至有些遥不可及,但我却从中看到了人类对于更美好、更公正社会的永恒追求。书中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的异化现象的深刻批判,让我感同身受。那种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感到疏离、工具化,以及对劳动产品缺乏归属感的体验,即使在今天,许多人也或多或少地有所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摆脱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设想,为我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他们所追求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而不是被物化和压迫。阅读这些章节,我不仅仅是在阅读理论,更是在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能够超越目前的困境,走向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社会。虽然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充满艰辛,但书中对这种可能性的探讨,始终是我探索社会发展道路时的一盏明灯。
评分翻阅《马克思恩格斯文集4》的篇章,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而复杂的思想迷宫。书中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深刻剖析,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畅想,无疑是我这次阅读旅程中最宝贵的收获。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所吸引,作者们敏锐地指出,经济基础不仅决定了物质生活,也深刻地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乃至文化艺术。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意识形态的批判,揭示了这些意识形态是如何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如何麻痹和愚弄被统治阶级。这种对“思想生产”的关注,让我意识到了文化和宣传在社会运作中的重要作用。我仔细研读了书中关于宗教、哲学、法律等意识形态形式的分析,虽然其中不乏一些时代性的论断,但其核心的批判精神,即要求我们独立思考,不被表象所迷惑,要去探究事物背后的本质,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读这些内容,让我对当下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声音”有了更强的辨别能力,也更加警惕那些试图通过思想控制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势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