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汽车史话》是一本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记述中国汽车产业跨越60年发展历程的著作。书中以时间为经线,以历史事件为纬线,以历史故事为节点,通过大量真实详尽的历史事件、历史文献、当事人采访实录,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放到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中,以大角度、大纵深描述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坎坷起伏和鲜为人知的故事,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汽车工业史诗般的发展历程,生动地记述了中国汽车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克服千难万险创建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丰功伟绩,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解析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尤其对中国自主品牌轿车发展现状作了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对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得失做了客观、深刻的探讨。
目 录
序
上 篇 1
章 摇篮曲 2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2
郭力让贤 7
三年建成一汽 13
友谊之歌 18
“解放”之路 22
“垂直”换型转产 29
第二章 深山跃出一条龙 35
几上几下 35
建厂方针 41
选址 47
二汽建设规划 61
转折 67
“从头越” 70
“自筹资金建二汽”77
中国的“底特律” 90
春风送暖 94
走出大山 103
第三章 新的起点 112
面向世界 112
盘点家底 116
联营之路 120
松绑放权 126
第四章 “发展快的汽车” —轻型车 134
遍地开花 134
“跃进”汽车 139
北京130,中国轻卡 144
一拥而上 147
跃进握手依维柯 150
“有心栽花” 153
“无心插柳”之一,江铃的故事 157
“无心插柳”之二,庆铃的故事 163
30 万辆胎死腹中 183
第五章 汽车力士——重型车 197
“黄河”奔流 197
中国的军用车辆 201
“有炮无车也白搭” 203
三汽流产与引进斯太尔 214
解困 226
第二代军车谱系 232
第三代高机动越野车:猛士 234
重型汽车,风起云涌 263
下 篇 269
第六章 “红旗”飘飘 270
乘“东风”展“红旗” 270
高高飘扬的红旗 279
“凤凰”与“井冈山” 286
第七章 国家决策 290
畸形的轿车消费市场 290
疯狂的走私 294
舆论先行 298
北戴河决策 308
“八五”规划与中国轿车 310
“博弈” 323
“千呼万唤始出来” 330
第八章 上海先手破局 340
上海“巧遇”德国大众 340
石油危机带来的合资机遇 343
CONTENTS
目 录
VII
目 录中国汽车史话
德国大众抢滩上海 345
漫漫谈判路 348
磨合 362
国产化绝不允许“瓜菜代” 369
第九章 一汽“优先” 385
哈恩的第二只钓钩 385
“先导工程” 397
一汽优先 405
德国人“送”一座总装厂 407
讨价还价 413
“现场服务” 419
大众公司是大赢家 422
第十章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428
曲折多变的二汽轿车项目 428
二汽轿车项目究竟要多少钱 444
法国不是省油的灯 451
神龙争夺战 453
襄樊切了一块蛋糕 456
二汽零部件国产化的几个故事 459
第十一章 “战国时代” 465
北京吉普横空出世 465
北京切诺基 470
“吉普风波” 475
失败的“婚姻” 482
1 亿元“市场准入费” 490
4S 店:全新销售模式的诞生 498
天津轿车:“华夏得利” 502
群雄并起 507
第十二章 自主创新:中国轿车发展的
必由之路 512
CKD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512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帮了谁的忙 519
自主创新:中国轿车新的长征 523
自主创新该从哪里做起 527
中国次自主品牌车展 531
自主品牌的困惑 541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544
第十三章 汽车社会 547
大道通天 547
沈阳会议—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里程碑 553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汽车社会 555
“车祸猛于虎” 561
汽车与污染 562
后记 565
振奋精神,重塑车魂 565
参考文献 567
当我开始阅读《中国汽车史话》时,我立刻被它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论述所吸引。这本书仿佛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真相的大门。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就必须深入了解其核心产业的发展脉络,而汽车,无疑是现代工业的皇冠明珠。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足以浓缩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缩影,其中夹杂的曲折、成就、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奋斗故事,都让我充满求知欲。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中国汽车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比如早期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如何一步步走向自主创新;在改革开放初期,如何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以及在进入新世纪后,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品牌的崛起。这本书不应该止步于简单的事件罗列,更应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分析每一次政策调整、每一次技术革新、每一次企业重组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此外,书中关于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提炼,更是我最为看重的部分。我渴望从历史中学习,避免重蹈覆辙,并汲取那些成功的经验,为当下的汽车产业乃至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本书的价值,将体现在它能否让读者在读完后,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演变有一个全面、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认识。
评分手捧《中国汽车史话》,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民族工业在时代洪流中奋力搏击的身影。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而言,是一段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的非凡岁月。我一直对中国是如何从一个汽车工业的“追赶者”转变为“参与者”,乃至在某些领域成为“引领者”感到好奇。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中国汽车工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关键决策与战略演变。比如,在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初期,汽车工业是如何被定位和推动的;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如何通过合资合作,快速学习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在进入新时代后,又如何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在新能源、智能化等领域占据先机。书中关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提炼,是我最为关注的方面。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又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这些都将是中国汽车工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不应仅仅是一部历史的流水账,更应该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解读,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汽车工业的过去,审视其现在,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深刻的启示。
评分《中国汽车史话》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产业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工业自主创新与全球化战略的生动教材。六十年的跨越,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深刻变革。我一直对中国是如何在汽车这个被西方巨头长期垄断的领域中,杀出一条血路,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感到好奇。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汽车工业是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例如,早期国家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推动汽车工业的起步与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如何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快速提升产业水平;在进入新世纪后,又如何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书中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入剖析,是我最为期待的内容。我深信,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伴随着一些失败的教训,而这些经验教训,将是中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财富。这本书的价值,将体现在它能否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以深刻的洞察力为支撑,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富有启发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画卷。
评分拿到《中国汽车史话》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厚重感。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足以容纳一个产业的跌宕起伏、沧桑巨变。我一直相信,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首先要了解其核心工业的演变。《中国汽车史话》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作为一条清晰的主线,串联起六十年的历史。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艰苦的年代,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又是如何一步步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那些关于引进技术的谈判细节,关于自主研发的攻坚克难,关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都将是书中宝贵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书中看到作者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成功,也总会有失败。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如何将成功的经验发扬光大,这对于指导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本书不应该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应该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教科书,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汽车工业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是因为经历了怎样的磨砺,又积累了怎样的财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也充满思考。
评分初翻开《中国汽车史话》,内心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期待。我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一直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跨越六十载的风雨兼程,背后蕴含了怎样的智慧与汗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却又不失厚重感,仿佛预示着它将是一部扎实的、充满历史温度的叙事。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探讨,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产业的兴衰,更是关于一个国家如何在一个被西方垄断的领域中摸索前进,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抓住机遇,又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的生动案例。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梳理出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无论是技术引进的战略决策,还是自主研发的艰难探索,亦或是合资合作的模式演变,都希望能够得到深入的剖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以及那些不容忽视的教训,这些无疑将为我们当前及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这本书不应仅仅是一本流水账式的记录,而应该是一份沉甸甸的、有思考、有洞见的史学著作。它需要用鲜活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背景下,无数汽车人为了民族工业的崛起而奋斗的身影,让历史的温度透过文字传递到每一位读者的心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开我的视野,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汽车工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评分《中国汽车史话》这本书,无疑是一扇了解中国工业崛起关键篇章的窗口。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对于汽车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来说,更是浓缩了无数的智慧、汗水与时代的变迁。我一直对中国是如何从一个汽车工业的“小学生”成长为今天的世界汽车大国充满好奇。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汽车工业是如何应对外部挑战,又是如何抓住内部机遇的。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是如何规划和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实现技术的引进与突破;在进入21世纪后,又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并在自主品牌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书中关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分析,是我最为关注的焦点。我深信,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宝贵的财富,它们能够帮助我们规避风险,走上更高效的发展道路。这本书的价值,将体现在它能否以史为鉴,为我们理解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历史基础和深刻的理论洞察。
评分《中国汽车史话》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制造”背后所承载的艰辛与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六十年的汽车产业史,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汽车本身的演进史,更是一部关于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战略的奋斗史。我一直对那些在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老一辈汽车人凭着一股“干”劲,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将中国汽车工业的火种一点点点燃的故事充满敬意。这本书的出现,正是对这段艰苦卓绝岁月的最好纪念。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的分析,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如何集中力量发展基础工业,为汽车产业的起步奠定基础;在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和技术是必然的选择,但如何避免“以市场换技术”的陷阱,并逐步消化吸收,最终实现自主品牌的发展,这其中蕴含着多少博弈和智慧。书中对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入剖析,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我期待它能揭示出,在发展过程中,哪些决策是英明的,哪些弯路是不可避免的,以及这些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有何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中国汽车工业的壮丽画卷,同时又能在细节之处,触动人心,让读者感受到那份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不懈的奋斗精神。
评分当我翻开《中国汽车史话》这本书,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六十年,足以见证一个民族工业的艰辛蜕变,尤其是在汽车这个高度竞争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我一直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轨迹充满浓厚兴趣,想知道它究竟是如何从一个相对薄弱的基础,逐步成长为如今全球举足轻重的力量。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描绘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汽车工业所经历的每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和技术飞跃。例如,从最初依靠仿制和引进,到逐步走向自主研发的艰难探索;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到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活力迸发;从国内市场的初步满足,到走向国际市场的挑战与机遇。书中关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我最为看重的部分。我渴望从中学习到,在发展的过程中,哪些是值得传承的成功之道,哪些是需要引以为戒的教训。这本书不应该仅仅是一部枯燥的编年史,而应该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历史温度的作品,它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中国汽车工业的来时路,并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
评分当我拿到《中国汽车史话》这本书时,内心涌起的是一种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敬意,尤其是在汽车这个对技术、资本、人才要求极高的领域。六十年的发展,这不仅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是一部充满奋斗、牺牲与智慧的史诗。我一直对那些在困境中孕育出的伟大产业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无疑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奇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中国汽车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采取的战略选择,例如,早期如何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技术,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改革开放后,如何通过合资合作,快速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以及在近年来,如何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书中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阐述,是我最为看重的部分。我渴望从中学习到,在发展过程中,哪些决策是具有前瞻性的,哪些失误是值得警惕的,这些经验教训将如何指导我们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这本书不应该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历史文献,而应该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叙事,它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中国汽车工业的波澜壮阔。
评分《中国汽车史话》这本书,犹如一本浓缩的中国工业发展史,尤其是汽车产业这条最重要的脉络。六十年的跨越,包含了多少跌宕起伏,多少激流勇进。我一直对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汽车产业,无疑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中国汽车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比如,如何从最初的“洋车子”到真正拥有自主品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企业是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在对外开放的大潮中,如何与国际巨头展开合作与竞争,并最终在技术、品牌、质量等多个维度上实现突破。书中对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探讨,是我最为期待的部分。我深信,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从过去的发展轨迹中提炼出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对于我们当前以及未来的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罗列了多少事件,而在于它能否通过严谨的分析,揭示出中国汽车工业得以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那些可能阻碍其前进的因素,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视角和深刻的思考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