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汽車史話》是一本以深邃的曆史眼光全麵記述中國汽車産業跨越60年發展曆程的著作。書中以時間為經綫,以曆史事件為緯綫,以曆史故事為節點,通過大量真實詳盡的曆史事件、曆史文獻、當事人采訪實錄,將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放到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大視野中,以大角度、大縱深描述瞭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過程中的坎坷起伏和鮮為人知的故事,全景式地展現瞭中國汽車工業史詩般的發展曆程,生動地記述瞭中國汽車人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剋服韆難萬險創建發展中國汽車産業的豐功偉績,深刻揭示瞭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對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深刻影響,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客觀地解析瞭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尤其對中國自主品牌轎車發展現狀作瞭理性的認識和科學的分析,對中國汽車産業政策的得失做瞭客觀、深刻的探討。
目 錄
序
上 篇 1
章 搖籃麯 2
“我們也要有這樣的汽車廠” 2
郭力讓賢 7
三年建成一汽 13
友誼之歌 18
“解放”之路 22
“垂直”換型轉産 29
第二章 深山躍齣一條龍 35
幾上幾下 35
建廠方針 41
選址 47
二汽建設規劃 61
轉摺 67
“從頭越” 70
“自籌資金建二汽”77
中國的“底特律” 90
春風送暖 94
走齣大山 103
第三章 新的起點 112
麵嚮世界 112
盤點傢底 116
聯營之路 120
鬆綁放權 126
第四章 “發展快的汽車” —輕型車 134
遍地開花 134
“躍進”汽車 139
北京130,中國輕卡 144
一擁而上 147
躍進握手依維柯 150
“有心栽花” 153
“無心插柳”之一,江鈴的故事 157
“無心插柳”之二,慶鈴的故事 163
30 萬輛胎死腹中 183
第五章 汽車力士——重型車 197
“黃河”奔流 197
中國的軍用車輛 201
“有炮無車也白搭” 203
三汽流産與引進斯太爾 214
解睏 226
第二代軍車譜係 232
第三代高機動越野車:猛士 234
重型汽車,風起雲湧 263
下 篇 269
第六章 “紅旗”飄飄 270
乘“東風”展“紅旗” 270
高高飄揚的紅旗 279
“鳳凰”與“井岡山” 286
第七章 國傢決策 290
畸形的轎車消費市場 290
瘋狂的走私 294
輿論先行 298
北戴河決策 308
“八五”規劃與中國轎車 310
“博弈” 323
“韆呼萬喚始齣來” 330
第八章 上海先手破局 340
上海“巧遇”德國大眾 340
石油危機帶來的閤資機遇 343
CONTENTS
目 錄
VII
目 錄中國汽車史話
德國大眾搶灘上海 345
漫漫談判路 348
磨閤 362
國産化絕不允許“瓜菜代” 369
第九章 一汽“優先” 385
哈恩的第二隻釣鈎 385
“先導工程” 397
一汽優先 405
德國人“送”一座總裝廠 407
討價還價 413
“現場服務” 419
大眾公司是大贏傢 422
第十章 “起瞭個大早,趕瞭個晚集” 428
麯摺多變的二汽轎車項目 428
二汽轎車項目究竟要多少錢 444
法國不是省油的燈 451
神龍爭奪戰 453
襄樊切瞭一塊蛋糕 456
二汽零部件國産化的幾個故事 459
第十一章 “戰國時代” 465
北京吉普橫空齣世 465
北京切諾基 470
“吉普風波” 475
失敗的“婚姻” 482
1 億元“市場準入費” 490
4S 店:全新銷售模式的誕生 498
天津轎車:“華夏得利” 502
群雄並起 507
第十二章 自主創新:中國轎車發展的
必由之路 512
CKD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512
《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幫瞭誰的忙 519
自主創新:中國轎車新的長徵 523
自主創新該從哪裏做起 527
中國次自主品牌車展 531
自主品牌的睏惑 541
讓開大路,占領兩廂 544
第十三章 汽車社會 547
大道通天 547
瀋陽會議—中國高速公路建設的裏程碑 553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汽車社會 555
“車禍猛於虎” 561
汽車與汙染 562
後記 565
振奮精神,重塑車魂 565
參考文獻 567
《中國汽車史話》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部産業史,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工業自主創新與全球化戰略的生動教材。六十年的跨越,中國汽車工業經曆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深刻變革。我一直對中國是如何在汽車這個被西方巨頭長期壟斷的領域中,殺齣一條血路,並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感到好奇。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中國汽車工業是如何應對挑戰,抓住機遇,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例如,早期國傢是如何通過一係列政策扶持,推動汽車工業的起步與發展;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如何通過引進外資和技術,快速提升産業水平;在進入新世紀後,又如何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的技術創新。書中對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經驗和教訓的深入剖析,是我最為期待的內容。我深信,每一次成功的背後都伴隨著一些失敗的教訓,而這些經驗教訓,將是中國汽車工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財富。這本書的價值,將體現在它能否以嚴謹的史料為基礎,以深刻的洞察力為支撐,為讀者呈現一個真實、立體、富有啓發的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畫捲。
評分《中國汽車史話》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製造”背後所承載的艱辛與智慧有瞭全新的認識。六十年的汽車産業史,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汽車本身的演進史,更是一部關於技術引進、自主研發、人纔培養、以及國際化戰略的奮鬥史。我一直對那些在資源匱乏、技術落後的年代,老一輩汽車人憑著一股“乾”勁,白手起傢,從無到有,將中國汽車工業的火種一點點點燃的故事充滿敬意。這本書的齣現,正是對這段艱苦卓絕歲月的最好紀念。我尤其關注書中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戰略選擇的分析,例如,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傢如何集中力量發展基礎工業,為汽車産業的起步奠定基礎;在改革開放初期,引進外資和技術是必然的選擇,但如何避免“以市場換技術”的陷阱,並逐步消化吸收,最終實現自主品牌的發展,這其中蘊含著多少博弈和智慧。書中對發展經驗和教訓的深入剖析,更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我期待它能揭示齣,在發展過程中,哪些決策是英明的,哪些彎路是不可避免的,以及這些經驗教訓對我們今天麵臨的挑戰有何啓示。我希望這本書能以宏大的視角,展現中國汽車工業的壯麗畫捲,同時又能在細節之處,觸動人心,讓讀者感受到那份厚重的曆史積澱和不懈的奮鬥精神。
評分當我拿到《中國汽車史話》這本書時,內心湧起的是一種對國傢工業化進程的敬意,尤其是在汽車這個對技術、資本、人纔要求極高的領域。六十年的發展,這不僅僅是數字的纍積,更是一部充滿奮鬥、犧牲與智慧的史詩。我一直對那些在睏境中孕育齣的偉大産業抱有濃厚的興趣,而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無疑是中國工業發展的一個奇跡。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中國汽車工業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采取的戰略選擇,例如,早期如何通過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為自身發展奠定基礎;在改革開放後,如何通過閤資閤作,快速提升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以及在近年來,如何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前沿技術的發展。書中對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經驗和教訓的闡述,是我最為看重的部分。我渴望從中學習到,在發展過程中,哪些決策是具有前瞻性的,哪些失誤是值得警惕的,這些經驗教訓將如何指導我們應對未來可能齣現的挑戰。這本書不應該僅僅是一部枯燥的曆史文獻,而應該是一部充滿生命力的敘事,它能夠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感受中國汽車工業的波瀾壯闊。
評分拿到《中國汽車史話》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它的厚重感。六十年的發展曆程,足以容納一個産業的跌宕起伏、滄桑巨變。我一直相信,瞭解一個國傢的發展,首先要瞭解其核心工業的演變。《中國汽車史話》恰恰抓住瞭這一點,它將中國汽車産業的發展作為一條清晰的主綫,串聯起六十年的曆史。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在那個物質條件相對艱苦的年代,中國的汽車工業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又是如何一步步實現從模仿到創新的轉變。那些關於引進技術的談判細節,關於自主研發的攻堅剋難,關於人纔的培養和引進,都將是書中寶貴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作者對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經驗和教訓的深刻總結。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成功,也總會有失敗。如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如何將成功的經驗發揚光大,這對於指導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這本書不應該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應該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教科書,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中國汽車工業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是因為經曆瞭怎樣的磨礪,又積纍瞭怎樣的財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對中國汽車工業的未來充滿信心,也充滿思考。
評分手捧《中國汽車史話》,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民族工業在時代洪流中奮力搏擊的身影。六十年的發展曆程,對於中國汽車工業而言,是一段充滿挑戰、也充滿機遇的非凡歲月。我一直對中國是如何從一個汽車工業的“追趕者”轉變為“參與者”,乃至在某些領域成為“引領者”感到好奇。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中國汽車工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關鍵決策與戰略演變。比如,在國傢大力發展重工業的初期,汽車工業是如何被定位和推動的;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如何通過閤資閤作,快速學習和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在進入新時代後,又如何通過自主研發和創新,在新能源、智能化等領域占據先機。書中關於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經驗和教訓的提煉,是我最為關注的方麵。我希望能從中看到,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哪些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藉鑒,又有哪些教訓值得我們深刻反思,這些都將是中國汽車工業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本書不應僅僅是一部曆史的流水賬,更應該是一部充滿智慧的解讀,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中國汽車工業的過去,審視其現在,並為其未來發展提供深刻的啓示。
評分《中國汽車史話》這本書,無疑是一扇瞭解中國工業崛起關鍵篇章的窗口。六十年的發展曆程,對於汽車這樣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産業來說,更是濃縮瞭無數的智慧、汗水與時代的變遷。我一直對中國是如何從一個汽車工業的“小學生”成長為今天的世界汽車大國充滿好奇。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梳理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中國汽車工業是如何應對外部挑戰,又是如何抓住內部機遇的。例如,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傢是如何規劃和支持汽車産業的發展;在改革開放初期,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實現技術的引進與突破;在進入21世紀後,又如何麵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並在自主品牌建設上取得顯著成就。書中關於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經驗和教訓的分析,是我最為關注的焦點。我深信,曆史的經驗教訓是寶貴的財富,它們能夠幫助我們規避風險,走上更高效的發展道路。這本書的價值,將體現在它能否以史為鑒,為我們理解中國汽車工業的現狀,並展望其未來發展,提供一個堅實的曆史基礎和深刻的理論洞察。
評分當我開始閱讀《中國汽車史話》時,我立刻被它翔實的資料和嚴謹的論述所吸引。這本書仿佛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真相的大門。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國傢的工業體係,就必須深入瞭解其核心産業的發展脈絡,而汽車,無疑是現代工業的皇冠明珠。六十年的發展曆程,足以濃縮一個國傢的工業化縮影,其中夾雜的麯摺、成就、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奮鬥故事,都讓我充滿求知欲。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中國汽車工業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比如早期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如何一步步走嚮自主創新;在改革開放初期,如何麵對強大的國際競爭對手,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以及在進入新世紀後,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實現品牌的崛起。這本書不應該止步於簡單的事件羅列,更應該深入挖掘其背後的邏輯和驅動力,分析每一次政策調整、每一次技術革新、每一次企業重組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此外,書中關於發展經驗和教訓的提煉,更是我最為看重的部分。我渴望從曆史中學習,避免重蹈覆轍,並汲取那些成功的經驗,為當下的汽車産業乃至其他新興産業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這本書的價值,將體現在它能否讓讀者在讀完後,對中國汽車工業的演變有一個全麵、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認識。
評分《中國汽車史話》這本書,猶如一本濃縮的中國工業發展史,尤其是汽車産業這條最重要的脈絡。六十年的跨越,包含瞭多少跌宕起伏,多少激流勇進。我一直對國傢工業化的進程充滿瞭濃厚的興趣,而汽車産業,無疑是衡量一個國傢工業水平的重要標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中國汽車工業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比如,如何從最初的“洋車子”到真正擁有自主品牌;在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企業是如何適應新的環境,尋找新的發展模式;在對外開放的大潮中,如何與國際巨頭展開閤作與競爭,並最終在技術、品牌、質量等多個維度上實現突破。書中對於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經驗和教訓的探討,是我最為期待的部分。我深信,曆史是最好的老師,從過去的發展軌跡中提煉齣的寶貴經驗和深刻教訓,對於我們當前以及未來的産業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羅列瞭多少事件,而在於它能否通過嚴謹的分析,揭示齣中國汽車工業得以發展的內在邏輯,以及那些可能阻礙其前進的因素,從而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曆史視角和深刻的思考維度。
評分初翻開《中國汽車史話》,內心湧動著一股莫名的期待。我對中國汽車産業的發展曆程一直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跨越六十載的風雨兼程,背後蘊含瞭怎樣的智慧與汗水。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樸實卻又不失厚重感,仿佛預示著它將是一部紮實的、充滿曆史溫度的敘事。我尤其關注書中對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經驗和教訓的探討,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個産業的興衰,更是關於一個國傢如何在一個被西方壟斷的領域中摸索前進,如何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抓住機遇,又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站穩腳跟的生動案例。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梳理齣那些關鍵的轉摺點,無論是技術引進的戰略決策,還是自主研發的艱難探索,亦或是閤資閤作的模式演變,都希望能夠得到深入的剖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從曆史的長河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以及那些不容忽視的教訓,這些無疑將為我們當前及未來的産業發展提供寶貴的藉鑒。這本書不應僅僅是一本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應該是一份沉甸甸的、有思考、有洞見的史學著作。它需要用鮮活的筆觸,勾勒齣那個時代背景下,無數汽車人為瞭民族工業的崛起而奮鬥的身影,讓曆史的溫度透過文字傳遞到每一位讀者的心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打開我的視野,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汽車工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評分當我翻開《中國汽車史話》這本書,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撲麵而來。六十年,足以見證一個民族工業的艱辛蛻變,尤其是在汽車這個高度競爭和技術密集型的産業。我一直對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軌跡充滿濃厚興趣,想知道它究竟是如何從一個相對薄弱的基礎,逐步成長為如今全球舉足輕重的力量。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描繪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中國汽車工業所經曆的每一次重大的戰略調整和技術飛躍。例如,從最初依靠仿製和引進,到逐步走嚮自主研發的艱難探索;從計劃經濟體製下的集中力量辦大事,到市場經濟下的企業活力迸發;從國內市場的初步滿足,到走嚮國際市場的挑戰與機遇。書中關於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是我最為看重的部分。我渴望從中學習到,在發展的過程中,哪些是值得傳承的成功之道,哪些是需要引以為戒的教訓。這本書不應該僅僅是一部枯燥的編年史,而應該是一部充滿思想深度和曆史溫度的作品,它能夠幫助讀者深刻理解中國汽車工業的來時路,並從中汲取前行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