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在意象
原价:218.00元
作者:叶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301162330
字数:553000
页码:5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68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系统讲述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读本。这个读本主要面向大学生,同时也面向各行各业对美学有兴趣的广大读者。
美学这门学科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同时也是本学科的前沿研究课题。在这个意义上,这本美学原理的读本,同时又是一本研究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学术著作。我力图在综合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研究往前推进一步。
20年前,我曾组织了一批年轻学者开展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并把研究的初步成果写成《现代美学体系》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那本书在突破我国50年代到80年代美学原理狭窄的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以及吸收中国传统美学成果和西方现当代美学成果等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我现在写的这本书在一些理论观点上和那本书有承接之处,但是书的总体构架,以及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的论述等方面,这本书和《现代美学体系》已有很大的不同,因为20年来我对于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在某些重要方面有所进展。另外,写作风格也有所不同。那本书是集体创作,虽然全书由我做了大幅度修改并最后定稿,但终究和个人的著作风格不会一样。
这本书出版两个版本。一个是彩色插图本,书名为《美在意象》。一个是黑白插图本,书名为《美学原理》,列入普通高校“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两个版本的文字完全一样。黑白本定价比彩色本要低一些。读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购。
目录
绪论 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六、怎样学习美学
绪论提要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一章 美是什么
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五、美在意象
六、意象的分析
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
本章提要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一、美感是体验
二、审美态度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七、意识与无意识
八、美感与宗教感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本章提要
第三章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本章提要
第二编 审美领域
第四章 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性质
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
三、自然美的发现
四、自然美的意蕴
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本章提要
第五章 社会美
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
二、人物美
三、日常生活的美
四、民俗风情的美
五、节庆狂欢
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
本章提要
第六章 艺术美
第七章 科学美
第八章 技术美
第三篇 审美范畴
第九章 优美与崇高
第十章 悲剧与喜剧
第十一章 丑与荒诞
第十二章 沉郁与飘逸
第十三章 空灵
第四编 审美人生
第十四章 美育
第十五章 人生境界
主要参考书目
重要人名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批判视角,如果说有的话,也显得有些过时和缺乏锋芒。我原本期待能读到一些对当前主流审美思潮进行颠覆性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审视。但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的学术研讨会上,听着那些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疲态”或是“再中心化叙事的必要性”的老生常谈。作者的论述总是在一种安全的、两极化的对立中打转,比如坚守“纯粹性”与拥抱“混杂性”之间的摇摆,但从未真正深入到这两种状态是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体地交织和作用的。他不断地引用那些早已被嚼烂的理论家的观点,却鲜少提出自己强有力、能站住脚的新颖见解。所有的论证都像是在为已有的学术共识做加固工作,而不是在开辟新的疆域。读完后,我没有感到思维被拓展,反而有一种被既定框架重新束缚的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理论综述报告”,而非一场启发性的思想冒险。它对“美”的探讨,停留在对既有概念的修修补补,缺乏那种敢于挑战权威、打破陈规的激情和勇气。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坦白地说,像极了老式蒸汽火车的启动过程——缓慢、沉重,且充满了机械的轰鸣声。我原以为会是一场轻盈的、充满灵光乍现的阅读体验,毕竟“意象”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飘逸的美感。谁知道,作者选择了用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极其克制和晦涩的语言来推进他的论点。书中反复出现的长句和嵌套从句,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对耐力和语法的双重考验。举例来说,探讨某种建筑风格对后世文学景观描写的影响时,作者用了好几页纸去定义和重新定义“景观”一词,仿佛这个概念在人类历史上从未被清晰界定过。每当我觉得自己即将抓住一个核心观点时,作者又会突然转入对某个边缘哲学流派的冗长引用,使得原本清晰的思路再次陷入迷雾。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那些背景知识,这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沉浸感。这不是一本可以放松心情、信手翻阅的书籍,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像侦探一样在密集的文字迷宫中寻找蛛丝马迹,最终找到的,也许只是一些关于“符号系统如何构建了我们对古典主义的误解”的陈旧论调。我对那种深奥到令人望而却步的写作风格感到疲惫。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无疑是精美的,厚实的纸张和典雅的字体给人一种“重要著作”的错觉。然而,内页的设计却透露出一种令人费解的保守主义。插图,或者说,用来辅助说明文字的视觉材料,少得可怜,并且那些仅有的几张黑白图版,质量也令人不敢恭维,仿佛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期刊上扫描下来的,细节模糊不清。对于一本讨论“意象”的书籍而言,视觉语言的缺失是致命伤。我一直在寻找书中能够提供具体范例来支撑其抽象论证的部分,但很快发现,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文字去“描述”意象,而不是“呈现”意象。他用文字描绘了一幅想象中的画面,但那画面本身却是如此苍白和抽象,以至于我无法在脑海中形成任何鲜明的图景。这就像一个厨师只会用文字告诉你食材的化学成分,却拒绝展示烹饪出的菜肴的诱人色泽和质地。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对理论框架的构建,而将直观的感受和感官体验完全抛在了脑后,这对于一本试图探讨美感来源的作品来说,是本末倒置了。
评分看到书名是《美在意象》,我本来满心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视觉艺术、符号学或是某种形而上学的美学探讨。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得承认,我的期待落空了。全书的篇幅大量篇幅都集中在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贵族服饰变迁的考据上,虽然作者在搜集史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引用的文献汗牛充栋,但我这位普通读者,实在很难从中找到与“意象”二字相关的、能够引发共鸣的深刻见解。比如,书中花了整整两章的篇幅详细对比了17世纪法国宫廷中不同等级的贵族对于蕾丝花边厚度的斤斤计较,这对于热衷于探讨“美的本质”的读者来说,未免显得过于琐碎和工具化。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将这些具体的历史碎片提炼成一种普遍的审美经验,或是如何论证这些服饰的演变与当时社会结构或哲学思潮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细致入微的“服饰史编年史”,而不是一本探讨“美”与“意象”之间关系的哲学或艺术评论。它的文字是严谨的,逻辑也是清晰的,但那份严谨仿佛筑起了一道高墙,将读者与他想阐述的“美”的概念隔绝开来。如果读者期待的是一本能激发想象力、引领我们进入更深层次意境的作品,那么这本书恐怕要让人失望了。它提供的是事实,但缺乏灵魂的振动。
评分这本书的结论部分,尤其让我感到困惑和不满足。在长达三百多页的铺垫之后,作者似乎终于准备揭示那个贯穿始终的核心论点,但最终呈现的,却是一段极其模糊、充满模棱两可的陈述,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美是存在的,但其形式是流动的,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这种流动性”。这与其说是一个结论,不如说是一种“悬置”——一种将所有深刻的探究都推迟到未来的姿态。全书似乎都在努力证明某个现象的复杂性,最终却以一种极其平庸的方式收场,仿佛在说:“看,这件事很复杂,我暂时也说不清楚,你们自己琢磨去吧。”这种处理方式,对于一本厚重的学术性著作来说,是极不负责任的。读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跟随作者的复杂推导,渴望得到一个具有穿透力的答案或至少是一个明确的视角,结果却是面对一团烟雾。它没有提供任何可以带走的、可以应用到自我审美实践中的工具或方法论,最终的感受是智力上的过度消耗和情感上的彻底虚无,让人不禁怀疑这番长篇大论的真正价值何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