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美在意象
原價:218.00元
作者:葉朗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301162330
字數:553000
頁碼:50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68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這是一本係統講述美學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讀本。這個讀本主要麵嚮大學生,同時也麵嚮各行各業對美學有興趣的廣大讀者。
美學這門學科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許多基本理論問題同時也是本學科的前沿研究課題。在這個意義上,這本美學原理的讀本,同時又是一本研究美學理論核心區的前沿課題的學術著作。我力圖在綜閤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把美學理論核心區的前沿課題的研究往前推進一步。
20年前,我曾組織瞭一批年輕學者開展美學基本理論的研究,並把研究的初步成果寫成《現代美學體係》一書(北京大學齣版社,1988)。那本書在突破我國50年代到80年代美學原理狹窄的學科體係和教學體係,以及吸收中國傳統美學成果和西方現當代美學成果等方麵,做瞭一些努力。我現在寫的這本書在一些理論觀點上和那本書有承接之處,但是書的總體構架,以及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題的論述等方麵,這本書和《現代美學體係》已有很大的不同,因為20年來我對於美學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和思考在某些重要方麵有所進展。另外,寫作風格也有所不同。那本書是集體創作,雖然全書由我做瞭大幅度修改並最後定稿,但終究和個人的著作風格不會一樣。
這本書齣版兩個版本。一個是彩色插圖本,書名為《美在意象》。一個是黑白插圖本,書名為《美學原理》,列入普通高校“十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兩個版本的文字完全一樣。黑白本定價比彩色本要低一些。讀者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購。
目錄
緒論 什麼是美學
一、美學的曆史從什麼時候開始
二、中國近百年美學發展的輪廓
三、美學研究的對象
四、美學的學科性質
五、為什麼要學習美學
六、怎樣學習美學
緒論提要
第一編 審美活動
第一章 美是什麼
一、柏拉圖開始對“美”的討論
二、20世紀50年代我國美學界關於美的本質的討論
三、不存在一種實體化的、外在於人的“美”
四、不存在一種實體化的、純粹主觀的“美”
五、美在意象
六、意象的分析
七、審美意象隻能存在於審美活動中
八、意象世界照亮一個真實的世界
本章提要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一、美感是體驗
二、審美態度
三、美感與移情
四、美感與快感
五、美感與高峰體驗
六、美感與大腦兩半球的功能
七、意識與無意識
八、美感與宗教感
九、美感的綜閤描述
本章提要
第三章 美和美感的社會性
一、自然地理環境對審美活動的影響
二、社會文化環境對審美活動的影響
三、審美趣味和審美格調
四、審美風尚和時代風貌
本章提要
第二編 審美領域
第四章 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性質
二、和自然美的性質有關的幾個問題
三、自然美的發現
四、自然美的意蘊
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
本章提要
第五章 社會美
一、社會生活如何成為美
二、人物美
三、日常生活的美
四、民俗風情的美
五、節慶狂歡
六、休閑文化中的審美意味
本章提要
第六章 藝術美
第七章 科學美
第八章 技術美
第三篇 審美範疇
第九章 優美與崇高
第十章 悲劇與喜劇
第十一章 醜與荒誕
第十二章 沉鬱與飄逸
第十三章 空靈
第四編 審美人生
第十四章 美育
第十五章 人生境界
主要參考書目
重要人名索引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看到書名是《美在意象》,我本來滿心期待能讀到一些關於視覺藝術、符號學或是某種形而上學的美學探討。然而,讀完這本書後,我得承認,我的期待落空瞭。全書的篇幅大量篇幅都集中在對某個特定曆史時期貴族服飾變遷的考據上,雖然作者在搜集史料方麵下瞭不少功夫,引用的文獻汗牛充棟,但我這位普通讀者,實在很難從中找到與“意象”二字相關的、能夠引發共鳴的深刻見解。比如,書中花瞭整整兩章的篇幅詳細對比瞭17世紀法國宮廷中不同等級的貴族對於蕾絲花邊厚度的斤斤計較,這對於熱衷於探討“美的本質”的讀者來說,未免顯得過於瑣碎和工具化。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將這些具體的曆史碎片提煉成一種普遍的審美經驗,或是如何論證這些服飾的演變與當時社會結構或哲學思潮之間的內在聯係。這本書更像是一部細緻入微的“服飾史編年史”,而不是一本探討“美”與“意象”之間關係的哲學或藝術評論。它的文字是嚴謹的,邏輯也是清晰的,但那份嚴謹仿佛築起瞭一道高牆,將讀者與他想闡述的“美”的概念隔絕開來。如果讀者期待的是一本能激發想象力、引領我們進入更深層次意境的作品,那麼這本書恐怕要讓人失望瞭。它提供的是事實,但缺乏靈魂的振動。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坦白地說,像極瞭老式蒸汽火車的啓動過程——緩慢、沉重,且充滿瞭機械的轟鳴聲。我原以為會是一場輕盈的、充滿靈光乍現的閱讀體驗,畢竟“意象”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飄逸的美感。誰知道,作者選擇瞭用一種近乎學術論文的、極其剋製和晦澀的語言來推進他的論點。書中反復齣現的長句和嵌套從句,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對耐力和語法的雙重考驗。舉例來說,探討某種建築風格對後世文學景觀描寫的影響時,作者用瞭好幾頁紙去定義和重新定義“景觀”一詞,仿佛這個概念在人類曆史上從未被清晰界定過。每當我覺得自己即將抓住一個核心觀點時,作者又會突然轉入對某個邊緣哲學流派的冗長引用,使得原本清晰的思路再次陷入迷霧。我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查閱那些背景知識,這極大地破壞瞭閱讀的沉浸感。這不是一本可以放鬆心情、信手翻閱的書籍,它要求讀者全神貫注,像偵探一樣在密集的文字迷宮中尋找蛛絲馬跡,最終找到的,也許隻是一些關於“符號係統如何構建瞭我們對古典主義的誤解”的陳舊論調。我對那種深奧到令人望而卻步的寫作風格感到疲憊。
評分這本書的批判視角,如果說有的話,也顯得有些過時和缺乏鋒芒。我原本期待能讀到一些對當前主流審美思潮進行顛覆性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審視。但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仿佛迴到瞭二十年前的學術研討會上,聽著那些關於“後現代主義的疲態”或是“再中心化敘事的必要性”的老生常談。作者的論述總是在一種安全的、兩極化的對立中打轉,比如堅守“純粹性”與擁抱“混雜性”之間的搖擺,但從未真正深入到這兩種狀態是如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具體地交織和作用的。他不斷地引用那些早已被嚼爛的理論傢的觀點,卻鮮少提齣自己強有力、能站住腳的新穎見解。所有的論證都像是在為已有的學術共識做加固工作,而不是在開闢新的疆域。讀完後,我沒有感到思維被拓展,反而有一種被既定框架重新束縛的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份詳盡的“理論綜述報告”,而非一場啓發性的思想冒險。它對“美”的探討,停留在對既有概念的修修補補,缺乏那種敢於挑戰權威、打破陳規的激情和勇氣。
評分這本書的結論部分,尤其讓我感到睏惑和不滿足。在長達三百多頁的鋪墊之後,作者似乎終於準備揭示那個貫穿始終的核心論點,但最終呈現的,卻是一段極其模糊、充滿模棱兩可的陳述,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美是存在的,但其形式是流動的,我們應當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這種流動性”。這與其說是一個結論,不如說是一種“懸置”——一種將所有深刻的探究都推遲到未來的姿態。全書似乎都在努力證明某個現象的復雜性,最終卻以一種極其平庸的方式收場,仿佛在說:“看,這件事很復雜,我暫時也說不清楚,你們自己琢磨去吧。”這種處理方式,對於一本厚重的學術性著作來說,是極不負責任的。讀者花費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跟隨作者的復雜推導,渴望得到一個具有穿透力的答案或至少是一個明確的視角,結果卻是麵對一團煙霧。它沒有提供任何可以帶走的、可以應用到自我審美實踐中的工具或方法論,最終的感受是智力上的過度消耗和情感上的徹底虛無,讓人不禁懷疑這番長篇大論的真正價值何在。
評分從裝幀和排版來看,這本書無疑是精美的,厚實的紙張和典雅的字體給人一種“重要著作”的錯覺。然而,內頁的設計卻透露齣一種令人費解的保守主義。插圖,或者說,用來輔助說明文字的視覺材料,少得可憐,並且那些僅有的幾張黑白圖版,質量也令人不敢恭維,仿佛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期刊上掃描下來的,細節模糊不清。對於一本討論“意象”的書籍而言,視覺語言的缺失是緻命傷。我一直在尋找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範例來支撐其抽象論證的部分,但很快發現,作者似乎更傾嚮於用文字去“描述”意象,而不是“呈現”意象。他用文字描繪瞭一幅想象中的畫麵,但那畫麵本身卻是如此蒼白和抽象,以至於我無法在腦海中形成任何鮮明的圖景。這就像一個廚師隻會用文字告訴你食材的化學成分,卻拒絕展示烹飪齣的菜肴的誘人色澤和質地。這本書似乎更側重於對理論框架的構建,而將直觀的感受和感官體驗完全拋在瞭腦後,這對於一本試圖探討美感來源的作品來說,是本末倒置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