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
定价:89.00元
作者:(英)达尔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叶笃庄,方宗熙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301241516
字数:900000
页码:61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为了抢在华莱士之前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达尔文于1859年匆忙出版了一部简明扼要的《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但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究竟是什么?《物种起源》由于篇幅所限并未展开。9年后,达尔文终于完成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条件下的变异》这部巨著,为物种起源提供了宏大的事实证据……
内容提要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是达尔文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作为达尔文进化理论的重要补充,是对《物种起源》的进一步论证,也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文献,至今天仍被广泛引用。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数十种人工驯化的动植物的历史及其形态或行为特征的描述,第二部分是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思考。对提高青年和科学工作者的观察思考能力深具启发意义。
目录
原文第二版前记
绪论
第一章 家狗和家猫
第二章 马和驴
第三章 猪———牛———绵羊———山羊
第四章 兔
第五章 家鸽
第六章 家鸽(续)
第七章 家鸡
第八章 鸭———鹅———孔雀———吐绶鸡———珠鸡——— 金丝雀———金鱼———蜜蜂———家蚕
第九章 栽培植物:谷类和蔬菜
第十章 植物(续)———果树、观赏树、花卉
第十一章 论芽变,论繁殖和变异的某些变常方式
第十二章 遗传
第十三章 遗传(续)———返祖
笫十四章 遗传(续)———性状的固定性———遗传优势——— 性的限制———年龄的相应
第十五章 论杂交
第十六章 干涉变种自由杂交的原因———家养对于能育性的影响
第十七章 论杂交的良好效果以及近亲交配的恶劣效果
第十八章 改变生活条件的利与不利:不育性的各种原因
第十九章 前四章的提要,兼论杂种性质
第二十章 人工选择
第二十一章 选择(续)
第二十二章 变异的原因
第二十三章 外界生活条件的直接的和一定的作用
第二十四章 变异的法则———用进废退及其他
第二十五章 变异的法则(续)———相关的变异性
第二十六章 变异的法则(续)———提要
第二十七章 关于生论的暂定假说
第二十八章 结束语
作者介绍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 -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译者介绍:
叶笃庄,著名翻译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为达尔文著作在中国的系统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方宗熙,著名生物学家,中国海藻遗传学的奠基人。1950年获英国伦敦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大学。1976年主持研究海带单倍体遗传育种在国内首次获得成功。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生物的演化过程非常着迷,尤其是家养化这个独特而又充满魅力的领域。《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望,并且还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变异的例子,而是通过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从多个维度去探讨家养化背后的驱动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之间关系的辩证分析,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人类是如何有意或无意地,对动植物的基因进行筛选和重塑的。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民族学和考古学资料,将家养化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从中了解到了,许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家养动植物,其驯化过程背后都蕴含着人类早期的智慧和艰辛。例如,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人类驯化同一物种所产生的差异化变异的对比分析,就非常具有说服力。我还在书中看到了一些关于“返祖现象”的探讨,这让我对物种的遗传记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逻辑清晰,从宏观的演化理论,到微观的基因变异,再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仔细揣摩的经典著作。
评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丰富性和知识的密度。作者仿佛是一位博学的博物学家,将他多年来对动植物变异的研究成果,都倾注在这本书中。我从中看到了对各种家养物种的细致描绘,不仅仅是它们的形态上的变化,更包括了它们在生理、行为乃至心理层面的演变。书中对“驯化综合征”的详细解析,就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许多看似独立的变异,背后都可能存在着共同的遗传基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基因漂变”和“创始人效应”在解读家养化过程中作用的阐述,这些理论的引入,让原本可能有些抽象的讨论,变得更加具体和有力。此外,作者还对家养化过程中,人类所扮演的“筛选者”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探讨了人类的经济需求、文化偏好以及技术发展,是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动植物世界。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生动有趣的轶事和历史故事,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座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知识和见解,让我对这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拿到《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充满哲学思辨的书名所吸引。在我看来,家养化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深度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改变,更是人类与自然界互动方式的体现。而“变异”二字,则更添了一份神秘和不确定性。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家养化过程中,动植物内部发生的各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它们本身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对于“性状”的讨论,让我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某些家养犬的社交能力,或者特定品种的农作物产量。作者还巧妙地将生物学的知识与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进行融合,展现了家养化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同步进化”的论述,即人类和家养动植物之间,如同在一个双人舞中,共同调整着彼此的步伐和节奏。这种观点非常新颖,也让我对我们与动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的,更是关于生命的哲学,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对话,它引发了我许多关于“选择”、“适应”和“演化”的思考。
评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了,但一直没机会真正捧在手里细细品味。最近终于得偿所愿,拿到这本厚重的书册,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便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感,仿佛能听到古老实验室里玻璃器皿碰撞的细微声响,以及那些关于生命奥秘探索的低语。从封面那个充满艺术感的插图来看,作者一定是位对自然界充满了敬畏之情,并且善于观察细节的匠人。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会对哪些具体的家养品种进行深入剖析?是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猫狗,还是那些为人类提供食物的牲畜?抑或是那些被精心栽培的盆栽花卉?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我们鲜为人知的、经过漫长驯化过程才得以显现出独特之处的动植物?我设想着,作者或许会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去解读基因层面的细微变化,阐释那些看似偶然的变异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遗传规律。又或者,他会更侧重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去追溯人类与动植物共同进化的轨迹,探讨家养化过程中,人类的选择性育种对物种演变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家常”物种,在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生命故事,它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摆脱了野性的束缚,融入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最终展现出如今我们所见的形态和特质。整本书的气质,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选择、关于时间的长河的史诗。
评分这本《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超我的预期。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晦涩的理论,但读下来却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是如此的引人入胜。他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解释得清晰易懂,仿佛我们真的能亲眼看到,一只野狼是如何逐渐演变成温顺的家犬,或者一株野草是如何被人类驯化,最终长成美味可口的粮食作物。书中对每一个案例的选取都十分考究,并且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演化过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物种惰性”的讨论,以及作者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来证明家养化并非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变化,而是主动地与人类社会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塑造的关系。这种观点非常有启发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身边动植物的关系。书中还涉及到了许多关于行为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这让原本可能有些偏向生物学的探讨,增添了更多人文的色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实验室,与作者一同解构着生命进化的密码,体验着物种变异的奇妙旅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角色有了更客观的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